当前位置: > > > 美国铁矿石产区

更新时间:2024-04-24

快讯播报

美国铁矿石产区快讯

2024-03-26 08:33

淡水河谷发布的声明显示,美国能源部根据《两党基础设施法》和《通胀削减法案》,选择淡水河谷公司开始融资谈判,作为工业示范计划的一部分。谈判融资额高达2.829亿美元。淡水河谷的项目预计将开发一座新的铁矿石压块工业装置。

2024-03-22 17:39

近日,印度金达尔钢铁电力有限公司接管了委内瑞拉最大铁矿石生产商CVG Ferrominera Orinoco的运营,这是十多年来南美国家重工业中第一家私营企业。据悉,金达尔计划初期投资 80 万美元用于升级现有设备,目标是到今年年底每月出口 60 万吨原材料。

2024-04-24 19:15

4月24日Mysteel62%铁矿石指数118.7, 涨5.65,月均108.11;65%铁矿石指数131.3, 涨5.2,月均120.62。(单位:美元/干吨)

2024-04-24 19:14

4月24日Mysteel铁矿石浮动溢价:PB粉+1.2,平;纽曼粉-1.2,平;金布巴粉-6.5,涨0.05;麦克粉-2.75,涨0.15;扬迪粉-5.9,平;BRBF+1,平;卡粉+0.7,平。(单位:美元/干吨)

2024-04-24 19:00

4月24日铁矿石远期市场整体活跃度集中在一级市场。平台上有5笔成交,其中3笔PB粉分别以62%计价119.05、61%计价117.25和6月指数+1.7成交,5月底跨月装期的麦克粉以60.8计价112.8成交。二级市场方面成交活跃度较差,贸易商出货积极性尚可,买家方面询盘一般。港口现货市场整体活跃度尚可,主流品种价格上涨25-30左右,成交多为PB粉等主流资源。

美国铁矿石产区价格行情

点击加载更多

美国铁矿石产区相关资讯

  • 热烈祝贺2021第四届环渤海黑色金属产业链高峰论坛—管带分论坛圆满落幕

    后期观点:7月处于传统淡季,全国各地进入长达一个多月的三伏天气,需求释放力度有限,另一方面,由于大宗商品价格过快上涨的问题受到市场普遍关注,特别是铁矿石等上游原料,在欧美国家收紧货币政策的背景下,价格泡沫破裂的风险越来越大,短期价格存在一定的下行压力 中长期来看,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主产区持续的环保限产或长期对产业链上游供应造成影响,加之下半年有压缩粗钢产量预期,供给方面难出现明显过剩压力,而需求有望在价格进一步调整后迎来释放。

  • 铁矿建议回调择机短多

    美联储升息预期减弱美元跳水,美联储主席鲍威尔1月4日在美国经济学会发表讲话称,美联储没有预设加息路径,并将对市场正在反映的下行风险保持敏感其鸽派言论,增加了外界对美联储可能采取更为谨慎加息态度的预期 国产矿主产区部分市场价格涨跌互现,进口铁矿石现货市场延续上周涨势,价格稳中上扬操作上建议,回调择机短多,跌破500止损出场

  • 2016中国煤焦矿产业大会于青岛隆重召开

    陈纬表示,期货价格已成为现货市场重要参考,并指出铁矿石国际化有极大必要性,争夺国际定价权意义深远 午餐过后,大会下半段自13:30准时开始,由鲁证期货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庆斌担任主持人首位演讲嘉宾是中冶联合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海外事业部总监刘鑫 鲁证期货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庆斌 中冶联合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海外事业部总监刘鑫 刘鑫介绍称,目前全球海运炼焦煤主要出口产区主要有加拿大、美国、俄罗斯、澳洲和莫桑比克。

  • 外媒:中国为APEC停产400万吨钢铁 铁矿石价格再跌6%

    他说,他认为由于供应过量,今年下半年铁矿石的价格将短暂跌至每吨50美元一线 中国有关部门采取了限行措施,并推出了“大气污染特别防治方案”,措施包括在峰会期间关停工厂以降低雾霾水平这次峰会将于周二结束,美国总统奥巴马(Barack Obama)和日本首相安倍晋三(Shinzo Abe)等政府领导人将出席峰会河北、山东等主要钢产区的污染大省被要求减排,北京的道路交通也受到限制,市中心更换了近50万盆花卉,为这次峰会增色添彩。

  • 1月份炼焦煤市场弱势运行 2月中下旬市场有望企稳

    概述:12月份国内炼焦煤市场整体弱势下行,成交清淡,受制于上游原煤供应面收窄,价格坚挺,而下游运行疲软,独立洗煤企业大面积关停极为普遍价格方面,华北及华中地区跌幅较为明显,其中山西地区主焦及1/3焦煤累计跌幅达到100-150元/吨,河南地区瘦煤到厂接收价格跌50-70元/吨,而山东地区降幅相对不明显,大矿多以出台优惠政策为主,市场仅枣庄地区月中时候1/3焦煤下调了50元/吨左右。

  • 力拓:商品市场还要面对欧美债务风险的影响

    美国债限危机似乎得以解决,尽管我认为这并不代表事情的完结,但此举确实有积极意义我认为,美国市场的不确定性仍将存在一段时间,美元汇率将面临巨大压力,而同时,澳元汇率面临着上行压力” 作为全球第二大铁矿石生产商,力拓集团所担心的是澳元和加元的升值给其带来的更高的成本输出上周,澳元兑美元汇率触及3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由于设备成本增加,其位于澳大利亚西部的核心铁矿石产区Pilbara的工人薪酬上升,力拓集团的利润率也将遭到积压。

  • 力拓:商品市场还要面对欧美债务风险的影响

    美国债限危机似乎得以解决,尽管我认为这并不代表事情的完结,但此举确实有积极意义我认为,美国市场的不确定性仍将存在一段时间,美元汇率将面临巨大压力,而同时,澳元汇率面临着上行压力” 作为全球第二大铁矿石生产商,力拓集团所担心的是澳元和加元的升值给其带来的更高的成本输出上周,澳元兑美元汇率触及3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由于设备成本增加,其位于澳大利亚西部的核心铁矿石产区Pilbara的工人薪酬上升,力拓集团的利润率也将遭到积压。

  • 力拓:商品市场还要面对欧美债务风险的影响

    美国债限危机似乎得以解决,尽管我认为这并不代表事情的完结,但此举确实有积极意义我认为,美国市场的不确定性仍将存在一段时间,美元汇率将面临巨大压力,而同时,澳元汇率面临着上行压力” 作为全球第二大铁矿石生产商,力拓集团所担心的是澳元和加元的升值给其带来的更高的成本输出上周,澳元兑美元汇率触及3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由于设备成本增加,其位于澳大利亚西部的核心铁矿石产区Pilbara的工人薪酬上升,力拓集团的利润率也将遭到积压。

  • 麦格理评论(4-22):3月全球钢铁产量下滑

    钢铁价格依然在下降,最新的美国产能利用率周度数据仅41.9% 3月份全球生铁产出年比下降17%,其中中国增长了3.9%,其他区域下降了38%就粗钢数据而言,环比数据显示近期环境的改善已经结束全部主产区产出下降,使3月份全球环比产出下降了3.2% 钢材与生铁产出数据反映出铁矿石与焦煤需求将继续疲弱,因仅有中国相关市场略有改善。

  • 9月份宏观经济对钢铁行业的影响

    一、国家统计局:中国宏观经济景气逼近趋热警戒线 1-7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56698亿元,同比增长26.6%.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完成投资24317亿元,增长16.5%;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2135亿元,增长28.9%. 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5%.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22.7%,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18.8%. 7月份,CPI总水平同比上涨5.6%,继6月超过4%之后,创十年新高.其中城市价格上涨5.3%,农村价格上涨6.3%;食品价格上涨15.4%,非食品价格上涨0.9%;消费品价格上涨6.9%,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6%.从月环比上涨0.9%. 7月份,我国贸易顺差为243.6亿美元,该数据高于市场的预期中值225亿美元.出口同比增长34.2%,进口同比增长26.9%; 7月份,生产资料价格稳中小幅上扬.环比上扬了0.3%,同比上扬了1.9%;与2000年基期相比上涨了21.03%.分析人士认为,7月拉动中国生产资料市场价格总水平稳步上涨的主要是有色金属类和能源类产品,而化工产品以及建材产品的市场价格呈稳中小幅攀升走势,钢材和汽车产品价格还出现小幅回落. 7月份,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GFLP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3.3%,比上月回落1.2个百分点,预示着未来经济增长将小幅回落.分析师认为,“7月份PMI指数继续回落,与上半年经济走势呈现明显反差,主要原因估计有二:年初以来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会较早为企业采购经理所预见;去年以来市场供不应求的产品越来越少,竞争越来越激烈.”此外,“在严格控制有关产品出口增长的背景下,预计未来出口增长将逐步回落.综合来看,PMI指数的变化预示着未来经济增长将小幅回落.从宏观经济政策效果和市场变化角度看,也存在这种可能,对此需要密切观察.”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7月份中国宏观经济景气预警指数为113.3点,与上月持平,再度逼近“趋热”警戒线.在预警指数的10项构成指标中,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品零售、货币供应M2等7项指标处于“安全的绿灯区”;有2项指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工业生产指数处于“值得警惕的黄灯区”;而财政收入已连续三月处于“明显过热的红灯区”. 中国人民银行21日晚间宣布,2007年8月22日起,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3.33%提高到3.60%;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个百分点,由现行的6.84%提高到7.02%.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相应上调0.09%. 国家信息中心报告预计,由于经济增长的支撑条件不断改善,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已由过去的9%-10%提高至11%-12%,因此,三季度GDP将同比增长11.4%.同时,二季度GDP增长11.9%并不意味着经济出现过热,因为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明显提高.此外,当前CPI上涨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不会引发全面通货膨胀. 央行在新发布的《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首度发出了“防止价格全面上涨”的预警,强调“当前物价上涨并非仅受偶发或临时性因素影响”,通胀风险趋于上升.报告指出,“目前,前期粮食和肉禽蛋价格的上涨已逐步传导到下游食品加工、餐饮等行业,有必要高度关注价格传染问题.”从此次报告对通胀的表态来看,央行不仅发出了近年来最具冲击力的措辞——“防止价格全面上涨”,并且也首次将本次物价上涨明确定性为“并非仅受偶发或临时性因素影响”--不是猪肉供应不足单单可以解释的.报告认为,当前有四大因素加大了通胀风险:一是粮食、肉类等食品价格短期内易涨难落.二是能源资源价格也存在上涨压力.三是劳动力成本上升.四是通胀预期增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撰文指出,当前我国消费物价上涨是结构性的,通货膨胀率仍然控制在相当低的水平上.文章指出,从目前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状况看,并不存在商品价格普遍持续上涨的条件.这次食品涨价是在我国农业生产健康发展的情况下发生的,是工农和城乡之间利益格局调整的正常表现.目前国内粮食生产能力比较扎实稳定,在市场价格调节下,肉、蛋等副食品供给的增长潜力较大,未来食品价格不会继续较快上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剑阁表示,今年下半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有望保持继续高速平稳增长的趋势,投资、消费、外贸“三驾马车”均将趋于稳定,全年CPI涨幅估计在4%左右.今年下半年要高度重视资金流动性过剩对资本市场的影响.预计,下一步可能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包括:有效控制投资和出口的增长;发挥财政在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实行稳定偏紧的货币政策;重视用玉米生产乙醇能力的扩张,对粮食产区进行补贴,执行国家的粮食收购政策等.他认为,全年物价估计在4%左右. 国家财政部部长助理朱光耀表示,将在7月1日起取消553项“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退税的基础上,研究进一步取消或降低这类产品出口退税,并将综合运用税收、收费基金等政策促进节能降耗,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分析报告预计,中国短期内贸易顺差规模不太可能减少,顺差将可能伴随工业化过程而长期存在.按目前发展趋势,今年全年贸易顺差将达2,500-3,000亿美元.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的彭兴韵博士认为,加息有利于稳定通胀预期.“利率政策不仅要考虑目前的物价状况,还要考虑未来的物价走势,”,“加息表明了政府的一种负责任的姿态,那就是对物价上涨决不会放任不管,这有利于稳定人们的通胀预期.”在货币政策屡屡“亮剑”的背景下,货币信贷过快增长的趋势还是没有扭转,甚至有所加剧,并且物价形势还是不容乐观,因此有必要加大调控力度.“连续加息,体现了央行保持币值稳定,遏制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决心,体现了货币政策稳中适度从紧的取向.” 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师哈继铭:此次加息与我们的预期一致,加息的主要原因在于近期国内货币信贷数据显示流动性过剩以及经济偏热问题不减,而且食品通胀高企使得实际利率显着为负.央行之所以没有在上周末所有宏观经济数据未公布完毕之际即刻宣布加息,而延至本周,可能是基于上周美国次按问题引发全球金融调整,给未来的全球经济走势增加了不确定性,因此中国央行要静观其变,而本周央行最终有勇气宣布加息,亦印证我们的观点,美国次按问题对中国经济影响有限.总之,小幅加息对于实体经济与资产价格的影响均有限.展望未来,年内还有可能小幅上调利率,但中国不会大幅加息.此外,鉴于人民币升值可以帮助抵御输入型通胀和减缓贸易磨擦,因此,人民币升值步伐仍将加快.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认为,我国产能过剩风险仍然存在,目前监控的600种生活必需品基本上都处在供给大于需求的状态,就是肉少点.“真正的通货膨胀应当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现在全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应当说是大体平衡,应当看到产能过剩的潜在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抑制全面的物价上涨.” 高盛证券分析员认为,加息尽管有助内地经济降温,却仍不足以遏止通胀.利率调整对中资银行的净息差,实质影响亦不大,因活期存贷款项的利率并未改变.今年下半年内地仍有进一步加息的机会,宏观经济过热、信贷收缩等,仍将困扰中资银行股短期走势.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表示,下半年我国资产价格仍然可能保持上涨态势.预计下半年经济增长率将略低于上半年,全年GDP增长将达到11.3%. 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原所长张卓元预计,未来三个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仍然会在高位运行,我国秋粮收成以及国际粮价变动,将是9月以后CPI变动的重要参考因素,今年我国CPI的年均值可能维持在4%左右. 瑞士信贷亚洲区首席经济师陶冬认为,中国的通货膨胀已经开始失控,而政府对通胀的判断以及措施落后于形势.估计CPI通胀会在明年年中达到6﹒5%,如果气候不作美或石油、材料进一步涨价,甚至可能冲上8%. 银河证券表示,7月份CPI涨幅明显较高,全年CPI涨幅预测可能在3.8%至4%之间,而下半年的涨幅关键要看今年秋粮的价格运行情况.今年以来通货膨胀压力一直在不断加大,原因与我国目前食品价格一直居高密不可分.因为粮食产品价格一旦高企,则禽蛋肉的价格势必水涨船高,从而带动整个CPI过快上涨.因此,下半年和全年的CPI与秋粮收成紧密相连,然而,今年秋粮价格情况如何现在还不好判断,这与今年的天灾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有关. 央行副行长苏宁表示,今年CPI有可能在3%以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在谈到通货膨胀问题时表示,从目前情况看,主要是由食品类价格上涨引起的.我们分析今年1—7月份,食品价格上涨8.6%,占到整个物价上涨的80%左右,非食品价格上涨只占到20%.也就是说,是食品价格的上涨导致了整个物价的上涨.人民银行将继续关注物价上涨的情况,及时分析,有针对性地采取调控措施,来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今年1—7月的物价指数已经到了3.5%,从央行的分析来看,7月当月的物价指数已经到了5.6%,即使现在加大了宏观调控力度,今年的物价指数也还有可能在3%以上. 国家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祁京梅认为,从数据看,7月份的出口依旧快速增长,应该与近期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和进出口税收政策调整有关,企业抢关出口依旧明显,而进口的增幅也明显加快,这与进口关税的下调有关.由于贸易政策调整,进口增速较上月有较大提高,估计下半年出口会因政策效果的进一步显现,增速会逐渐回落,估计会保持在21-24%左右,进口的增幅料会呈增长态势. 新华时评指出,受食品价格快速攀升影响,7月份CPI同比上涨5.6%,已成为宏观经济运行的突出问题.国务院13日已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切实落实保证市场供应的各项政策,维护副食品价格稳定.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迅速行动起来,以严格的问责制确保不折不扣地落实中央政策.副食品市场供应,是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对于当前某些产品出现供求偏紧、价格上涨等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些问题正在得到缓解. 天相投顾首席金融分析师石磊表示,7月CPI升势与6月份一样,仍主要是由食品价格拉动,非食品部门的价格仍然相对稳定.“物价全面上涨有其可能性,但这要取决于食品价格的上涨能够传递到非食品价格,显然现在还不好确定.”目前的这种上涨仍能在政府控制之中.在这种温和上涨通道中,政府可以根据物价走势掌握主动:如果物价进一步大幅上行,则出台有力调控,如果一旦出现紧缩,还可适时推动电力、石油能源资源价格改革.他还说,“物价上涨不可怕,关键是居民收入的上涨速度能够以更快的速度上涨.”他认为,政府在这种情况下,就是应该通过小幅加息,来避免实际利率为负的情形过于严重,同时建立有力的预警机制. 摩根士丹利中国经济学家王庆认为,这次升息,这是中国因近期通胀高企而不得不为之,而并非想完全收紧宏观经济,因而对股市仅有短期的负面影响.王庆在报告中提到,预期中国今年至少还要升息一次,可能会在第四季,因央行将抑制通胀预期视为首要任务.而中国敢于在此时升息,则显示出监管层认为美国次级债危机对中国实际经济的影响很小.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龚方雄表示,宏观调控主要是"对症下药".如果整体经济不存在通胀,加息幅度不应当太大.加息解决不了食品价格上涨.主要还是应当增加供给,比如通过增加人民币升值速度,让农产品进口更便宜,这对抑制农产品价格上涨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而且,人民币升值这种方式也是可控的.此外,贸易顺差过大,外部需求比较强,通过加息也是解决不了的.最终,人民币升值的问题是无法回避的.食品通胀压力、贸易顺差扩大、流动性过剩,这些最终都会归结到人民币问题上.预期下半年调控的主要手段会归结于人民币升值上. 分析认为,本次加息是为合理调控货币信贷投放,稳定通货膨胀预期.首先,加息,有利于合理调控货币信贷投放.上调贷款利率会增加贷款需求方的资金使用成本,有助于减少贷款需求.其次,加息,有利于稳定通胀预期.利率政策不仅要考虑目前的物价状况,还要考虑未来的物价走势.加息央行如此密度频繁加息,是在更加明确地通过货币政策传递紧缩信号,也表明了政府的一种负责任的姿态,那就是对物价上涨决不会放任不管,这有利于稳定人们的通胀预期. 分析认为,央行这次采取的是非对称加息,即存款利率的提高幅度高于贷款利率的提高幅度.具体说来,这种“非对称加息”可能有三大意图.其一,算上5月19日那次加息,两次不对称加息使存贷款利差缩小了0.18个百分点,这有利于抑制商业银行的放贷冲动.其二,今年以来,货币政策频频出手,此前央行已三次上调贷款利率.此次贷款利率上调幅度较小,有利于不过多增加企业的利息负担,对经济不致造成高强度的“降温”.其三,最近不断蔓延的美国“次贷危机”,其重要原因是:随着美国利率的提高,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还贷负担不断加重.由此带来的启发是,货币政策应有更好的前瞻性,要防止利率过高导致借款人无力偿还债务.贷款利率上调幅度较小,有利于不过于加重“房贷族”的还贷负担. 分析认为,特别国债的发行可能会将央行从对冲成本困局中解脱出来.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用来购汇进行海外投资,不仅可以引导资本流出,改善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对于央行来说,冲外汇占款的成本压力也可大大减轻,为央行提高升息频率提供有力支持.因此,预计央行还会根据通胀形势继续有升息举措. 分析认为,本轮物价上涨主要由猪肉和鲜菜等拉动,5.6%的增长率可能已经超过了官方的“警戒线”.总体上看,我国CPI增长已出现明显加速势头,全年的CPI增长可能维持在4%左右.不过,专家也指出,与1992年到1995年期间的上一次经济高增长期相比,当前我国还没有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局面,不必担心物价上涨会对宏观经济造成太大损害. 分析认为,本轮CPI上涨还属于温和性通货膨胀,仍将继续上涨,但处于可控范围.第一,当前的CPI上涨是前期受抑制的通货膨胀压力再次释放的结果.第二,粮食、猪肉等食品价格涨势将持续较长时间.第三,食品价格带动PPI中生活资料价格上涨.第四,节能减排任务艰巨,政府很可能运用价格手段,上调资源产品价格.第五,居民收入增加、消费稳中有升,需求对CPI上涨的拉动力在增强.第六,居民通货膨胀预期已经形成.第七,货币投放过快使潜在的通胀压力在加大.第八,通胀压力笼罩全球,国际传导恐使中国难以独善其身.第九,到目前为止,本轮CPI上涨还属于温和性通货膨胀,处于可控范围. 分析认为,7月CPI增长5.6%并非超出市场预料,但在“通胀”预期之下,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步骤将放缓.目前来看,生产资料价格连续上涨,如果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把握不好,整个社会的物价水平将更快上涨.食品带动的CPI走高是“结构性”通胀,在三季度之后,CPI将有所回落,届时各类改革措施将会跟进.中国的“结构性”通胀不可小视,食品价格在中国比较特殊,不能等同于其他西方经济体,经验显示在中国食品价格上涨会引起下游食品加工业以及其他多种产品的价格上涨.可以预见,“物价”上涨压力减缓之后,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才会要继续推进.据悉,今年宏观调控部门所定的资源性价格改革内容包括,适时推进天然气、水、热力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适当提高排污收费标准,健全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制定和完善鼓励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 分析认为,“高增长低通胀”日益成为新一轮长期增长周期的主要趋势.首先,国内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转变,市场从供求基本平衡向相对过剩转变,这成为决定未来经济“高增长与低通胀”组合的关键因素之一.其次,从中长期来看,在以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所带动的投资快速增长条件下,中国经济将会在继续较快增长的同时维持一个相对低的物价增长水平,不会发生明显的通胀.最后,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将有利于我国价格总水平长期处于低位.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将继续大力推进市场化改革,这将会进一步激发经济活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而有利于我国经济长期保持“高增长低通胀”态势. 二、钢铁出口强劲惹多国发难国家或将加速政策调控 8月9日,海关数据显示,7月份我国钢铁产品出口依旧保持着旺盛的势头.但与此同时,随着钢铁出口的大幅增加,我国钢铁企业今后或将遭遇到更多的贸易磨擦,国际反倾销大棒随时可能高悬在众多钢铁企业头上. 数据显示,7月份中国钢材出口594万吨,同比增长66%,环比6月份下降42万吨.1~7月份累计出口钢材3970万吨,同比增长92.2%. 虽然我国钢铁产品的出口持续大幅度增加,但这种情况在下半年或将难以乐观. 第三次中美钢铁非正式对话已结束,虽然双方就中美钢铁贸易问题进行了较为充分的交流,但会谈结果现在看来不是很乐观,美方表示,我国相关钢铁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将继续下去. 副秘书长张锦钢称美国的裁定毫无根据 美国继续发难欧盟旧事重提 除了美国的发难,欧盟也来“凑热闹”. 据了解,欧洲蒂森克虏伯(ThyssenKruppAG)发言人表示,一些欧洲钢铁企业已经要求欧盟委员会针对进口自中国的钢铁启动反倾销程序. 目前,欧洲委员会决定,从8月28日开始对从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进口的硅铁征收临时性反倾销税. 中国硅铁反倾销税率35.5%,但指定的几个厂家的税率略低于这个水平;俄罗斯25.5%,有两家略低;埃及除两家外,所有厂家的反倾销税率为25.5%;哈萨克斯坦为33.9%. 市场人士预计,由于欧洲用户争抢订货,反倾销税可能导致硅铁进口价格上升.自欧洲铁合金协会向欧委会提出指控后,硅铁价格就逐步攀升. 根据海关统计,今年1~7月,我国出口硅铁97.4万吨,同比增长36.86%,其中出口到欧盟的比利时有5.3万吨,同比增长97%;出口法国2.3万吨,同比增长239%;出口意大利3.5万吨,同比增长9.4%. 贸易商们认为,对中国的硅铁产品征税与欧盟硅铁供应不足的现状脱节.早前,在此事件的影响下,欧盟硅铁的价格已从6月份的800~830欧元/吨,快速上涨至935~960欧元/吨.“预计终裁结果将会维持原判.在初裁中,中国企业的税率比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埃及等国的都要高,这将大大降低我国硅铁产品的竞争力,国内企业不得不大幅压缩产能,直接的后果是,欧盟市场将被其他国家的同行夺走.”一家冶金企业的老总忧心忡忡地说. 此外,从商务部获悉,加拿大边境服务署发布公告,立案对原产于或出口自中国无缝油井管进行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 期待反倾销安全预警机制 对于中国钢铁出口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的纠纷,业内人士认为,在国际钢铁贸易中发生争端和不同意见,是难以避免的.我们倡导并坚持通过双边的协商、对话、交流,合理解决双方的分歧和矛盾.同时,我们也不放弃以法律手段维护行业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对此,业内人士提出建议,希望国内能建立一个权威的反倾销安全预警机制,让所有涉及出口的企业都有一个准确的消息获知渠道. 对于如何解决钢铁贸易纠纷,中钢协表示,中国始终在坚持这样的原则:钢铁产品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前提下适量出口.为此,中国政府已采取了一系列强化宏观调控的措施.中钢协认为,这些政策措施的效应将在今年下半年会有明显反映,届时,我国的钢铁产品出口增幅将大幅下降. 而记者从国内第一大钢铁企业宝钢集团了解到,该企业已建立起可持续通商原则,强调以市场及最终用户的需求为驱动,不单纯追求出口数量,将产品出口比例保持在适量区间内. 对于中国钢铁出口,中钢协的立场“坚定”,有关负责人一直对外表示,钢材大量出口不符合钢铁产业政策趋向,国家继续控制钢材出口,出口量应保持在钢铁总量的10%以内,但仅今年上半年这一比例已经超过10%,达到了13%. 7月份的钢材出口强劲之势出人意料,这可能促使国家加速出台抑制钢材出口的新调控措施.尽管对于10%这一指标合适与否仍然存在争议.但这一指标从某种程度上是亮出了中国钢材出口的底线,既是对国际市场的承诺,也是对钢材出口量的一种暗示性认可.国家还会有一个观察期.但7月份的出口量足应引起市场的高度关注.国家可能会高度关注下一步的变化,甚至不排除研究新的应对措施.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张晓刚日前分析,受宏观调控、淘汰钢铁落后产能、抑制出口等因素影响,今年全年尤其是后几个月钢材消费将减弱. 初步分析,制约下半年钢铁行业利润增长有以下几个不利因素. 一是钢铁行业的产销增长对出口的依赖日益加剧.由净进口变为净出口以后,前五个月粗钢净出口同比增量占了国内粗钢生产增量的54%,国际贸易摩擦对钢铁行业未来发展带来许多不确定因素. 二是宏观调控.今年国家继续实行货币、金融双稳健政策,控制固定资产投资仍是今年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之一.今年我国钢铁产品出口也将面临多项抑制因素,如4-6月国家四次出台限制钢材出口的政策措施,包括降低出口退税率、加征出口关税、实施出口许可证管理等“组合拳”,而这些政策效应将在今年集中显现.受此影响,今年我国钢材消费强度将有所减弱,预计粗钢消费量将降至13%左右. 三是铁矿石价格上涨明显,钢铁企业成本上升较快,1-4月份进口铁矿石平均到岸价同比上涨15.6%,而1-5月份国内铁矿石价格同比上涨25%. 四是节能降耗已成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重要目标,钢铁行业作为高耗能行业之首,必然要受到下半年陆续出台的针对高耗能行业的调控措施的影响.从目前情况来看,淘汰落后产能步伐加快,钢铁产量增幅将下降.今年是国家钢铁产业政策规定淘汰200立方米以下高炉,20吨以下转炉、电炉的最后一年,国家将采取严厉措施淘汰这些落后产能. 以上几大因素对钢材消费的影响将主要在今年的后几个月体现出来 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副局长贾银松在最近召开的“2007年钢铁行业投资分析会”上表示,国内钢材的出口价格和去年同期相比上升,是因为国际市场存在的刚性需求,出口退税等政策调控的不利因素是可以消化的.如果现在过度抑制钢铁出口,很可能会给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对手机会,等到竞争对手赶上来,我国钢铁产业的比较优势也就失去了. 三、节能减排严峻形势紧逼钢铁工业淘汰落后加快步伐 国家发改委认为,目前我国节能减排的形势“相当严峻”.因此,将在近期重点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评制度,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同时,在年初已安排113亿元资金的基础上,中央财政又增加100亿元支持节能减排. 据悉,下半年,有关部门将水泥、焦炭、电石、铁合金、平板玻璃和钢铁(第二批)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任务分解到相关地区和企业.严格按照国家对电力、钢铁行业“上大压小”要求和其他政策规定,确定时限要求,确保完成今年淘汰落后产能的任务. 此前,中钢协消息称,高耗能行业利润成倍增长,这一现象值得关注.预期下半年国家可能出台一系列针对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的调控政策,以及出口退税政策对企业利润的影响值得密切关注,下半年高耗能行业、资源性行业和部分出口型行业利润将受到一定影响. 日前,国家发改委下发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落后炼铁高炉要按期淘汰,禁止转产铁合金;同时要举一反三,禁止落后生产能力转移,禁止落后生产设备转产. 通知指出,目前我国高炉铁合金生产能力严重过剩,但与此同时,部分企业为逃避淘汰将300立方米以下的炼铁高炉盲目转产铁合金.由于这些高炉多达300多座,如全部转产可增加铁合金生产能力1000多万吨,将进一步加剧铁合金产能过剩的矛盾. 此外,一些地区以铁合金项目的名义盲目新建或改建了一批镍铬生铁高炉,有些地区还准备新建.这些镍铬生铁高炉装备比较落后,“三废”排放严重超标,热能利用效率低.同时由于该种高炉本质上就是炼铁高炉,以铁合金项目而不是炼铁项目要求建设实际上降低了行业的准入门槛. 国家发改委表示,上述问题如果进一步发展,将加剧铁合金产能过剩矛盾,严重冲击铁合金企业生产,影响落后炼铁高炉的淘汰进度,不利于钢铁行业和铁合金行业的结构调整和宏观调控. 通知要求,各地落后炼铁高炉要按期淘汰,禁止转产铁合金,淘汰以炉体及风机、烧结、烟囱等设备设施拆除和生产场地平整为标准;对新建、拟建铁合金高炉项目,各级投资主管部门不予核准和备案,金融机构不得提供信贷支持;现有300立方米以下的镍铬生铁高炉按照炼铁高炉的要求限期淘汰,新建镍铬生铁高炉应严格按炼铁项目进行管理. 此外,对改变用途冶炼生铁的,按照炼铁高炉要求重新进行审核.其中,属于2005年8月以后建设的1000立方米以下的高炉项目,不符合产业政策规定,应予以停产;属于300立方米以下的高炉应予以淘汰. 国家发改委要求,各地要对淘汰的落后高炉转产铁合金的情况以及在建铁合金高炉项目认真进行清理,并将处理结果于9月底前报国家发改委产业政策司. 通知还表示,各地区要“举一反三”,关注其他行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情况,严格执行行业准入条件,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禁止落后生产能力转移,禁止落后生产设备转产. 山西钢铁企业到2010年由370多家减至60家左右 近日,山西省政府公布了《山西省冶金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到2010年,全省钢铁企业由370多家减少到60家左右. 根据该规划,“十一五”期间该省冶金工业将淘汰300立方米及以下炼铁高炉、20吨及以下炼钢转炉、电炉,通过产能置换,企业联合重组,建设一批符合国家准入条件的钢铁项目,使全省钢铁企业由目前的370多家减少为60家左右,形成若干个500万吨以上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和优特钢生产基地,大幅提高产业集中度,基本实现铁、钢、材综合配套. 同时,山西省将优化钢种结构,加大钢种结构的调整,发展硅钢、新型建筑结构钢、优质合结钢、汽车用钢等品种. 四川下半年将重点淘汰349户落后产能. 27日,四川省政府印发《四川省2007年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实施方案》,规划下半年重点淘汰的349户企业落后生产能力,主要集中在电力、钢铁、水泥、煤炭、化工、焦化、铁合金等7个高耗能行业,预计实现节能148万吨标准煤,对下半年工业节能目标的贡献率为53.8%,对全年目标的贡献率为33.9%. 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将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9月1日至9月10日期间,协助各市(州)政府制定工作方案和确定淘汰进度;9月11日至10月30日期间为第二阶段,指导和督促各市(州)政府在9月30日以前完成工艺设备淘汰,10月30日以前完成企业关闭或整合关闭工作. 山东焦炭要淘汰430万吨落后产能 28日,山东省在焦化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现场会提出,从明年开始到2010年,山东焦炭要淘汰落后产能430万吨,全省焦炭产能控制在3000万吨左右;重点发展2—3户销售收入过50亿元、市场竞争力强的大企业集团,培育15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吨焦耗洗精煤低于1.33吨,耗新水低于3.5吨. 目前山东省焦化行业突出存在着“三低一重”的问题.一是工艺装备水平低,全省将淘汰的高度低于4.3米的小焦炉还有64座,占山东全部焦炉的43%;二是资源利用率低,部分企业产品开发利用不充分,资源浪费严重;三是生产集中度低;四是污染比较严重. 记者从“中央企业节能减排工作会议”上的获悉,国务院国资委已经为中央企业节能减排任务列出具体时间表. 按照到“十一五”期末,央企要确保完成单位增加值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总体目标,结合中央企业第二任期经营业绩考核,2007至2009年钢铁业节能减排分解目标是: 2009年,钢铁行业各项节能减排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重点企业的主要产品单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万元增加值能耗比2005年下降16%,吨钢综合能耗下降10%;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6%,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23%. 四、钢铁业重组浪潮汹涌民营钢企急谋资本突围 近日,钢铁业的并购消息频传,不仅有宝邯共建、宝钢与包钢的战略合作,宝钢收购八一钢铁,还有武钢战略重组昆钢的重大事件,同时还传出武钢推进与攀钢战略合作的消息. 日前,中钢协常务副会长罗冰生表示,我国钢铁行业的跨地区合并重组,应该形成以鞍钢—本钢为核心的东北钢铁工业基地、以首钢—唐钢为核心的华北钢铁基地、以宝钢—马钢为核心的华东钢铁基地和以武钢—攀钢为核心的中西南钢铁工业基地.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在中国钢铁领域跨区域并购浪潮开始蔓延,这种并购浪潮符合国家钢铁产业政策. 据统计,全球炼钢产能在未来三年内的增量合计大约为1亿吨.国内的粗钢产量的增速在2005年达到顶峰之后,已经开始逐渐回落,预计未来供给增速将不断减缓.钢铁行业的供求关系将不断改善.未来钢材出口的趋势不可扭转,钢材的出口将进一步改善国内钢铁行业的供求关系. 值得关注的是,全球性的钢铁并购已经展开.钢铁并购将改变钢铁行业集中度低的充分竞争格局,最终将形成寡头垄断的竞争格局,有利于钢铁行业提高对上游以及下游企业的话语权和定价权,同时可以提高企业的运营和生产效率,降低成本.钢铁行业竞争格局的改变,将大大提高钢铁行业的盈利能力. 评级机构惠誉发表评论称,中国政府应鼓励更多市场化的行业并购重组,以便更好地利用目前钢价的上升周期;该机构认为,如果中国钢铁行业不进行更多市场化的收购和整合,大多钢企可能仍将以国内市场为主,并且暴露於国际钢铁业的景气周期和波动之中.而对于钢铁行业整合,中国钢铁企业似乎更倾向於战略联盟,而不是并购,这对于改善仍然高度分散化的产业结构几乎起不到什么作用. “我们现在与一家美国资本达成了初步协议,计划明年初在美国上市.”江苏一家不愿透露身份的民营钢铁企业的许姓厂长告诉记者,他们企业与美国的这家公司签定了对赌协议,如果到期不能完成协议所规定的盈利目标,对方将成为他们公司的大股东. 许厂长告诉记者,据他所知,现在中国的众多民营钢铁企业都在寻求资本的运营,“数量至少30%以上,只是许多企业由于自身原因,没找到合适的对象.这些企业主要分布在东部发达地区.华北和东北地区,相对来说,由于开放得较迟,意识相对落后,西部的钢铁企业在寻求外资合作方面也比较落后,资本运营基本上没有”. 许厂长的话并不乏事实印证. 8月20日,刚刚在香港上市的我国最大的民营企业之一的复星国际宣布,其与海南钢铁订立合资经营合同,总投资15亿元,成立海南矿业联合有限公司,从事海内外开采及加工铁矿石等业务.这也是该公司上市后的第一笔收购.目前复星系已经参控股南钢、宁钢、建龙钢铁等诸多企业,有媒体甚至称,复星要把它的钢铁业打造成为“中国的米塔尔”. “吸引外资是纯粹的企业行为,国家有钢铁产业政策,对吸引外资有相关的审批制度,民营钢铁企业吸引外资也都需要通过审批.”中钢协副秘书长戚向东表示,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不会变,无论是国有钢铁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将在公平的竞争舞台上进行竞争. 重组浪潮来袭 对中国众多民营钢铁企业来说,现在面临的最大困境就是国家的钢铁产业政策和国内钢铁业的重组浪潮. 今年以来,国内钢铁龙头老大宝钢集团掀起了一阵阵的并购整合潮.宝钢先后与新疆的八一钢铁、河北的邯郸钢铁及内蒙古的包头钢铁达成并购、重组、战略合作协议.据了解,这只不过是宝钢并购中国钢铁企业的开始,国家发改委对宝钢的积极支持,加上宝钢迅速发展规模的需要,今后的并购举动应该会更频繁. 另一大钢铁巨头武钢集团也不甘人后.8月1日刚刚并购了云南昆明钢铁,不日将并购攀钢集团的消息也流传甚久.武钢股份董秘赵浩表示,收购昆钢是该公司的扩张战略之一,未来还将并购更多公司,获取矿石来源并拓展东南亚市场,目前双方的合并还在集团层面,对上市公司还没有影响.但分析人士指出,这块资产不排除在未来装入上市公司. “鞍钢集团与本钢集团的联合重组在下半年将有实质突破.”前不久,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鞍山钢铁集团公司总经理张晓刚向媒体表示. 罗冰生认为,2006年全国产钢超过4亿吨,高居世界第一位,有钢铁生产企业760多家,年产量在500万吨以上的企业仅21家,没有世界级钢铁企业,因此,从增强我国钢铁行业竞争力考虑,应该组建几个年产量近亿吨的跨地区钢铁集团. 很明显,在中国钢铁企业的重组规划中,众多民营企业将处于被淘汰的地位. 30%以上民企或被淘汰 “虽然现在民营钢铁企业活得还不错,但3-5年之后,至少有30%以上的企业将被淘汰.”许厂长预测说,剩下70%的企业将会苦苦支撑,其中真正能剩下的,或许还会是30%. 许厂长表示,近年来,由于国际上对粗钢的生产要求不断变严,再加上国内外需求不断增加,导致中国许多民营钢铁企业数量在短期内迅速增加,特别是在东部沿海地区,这种现象尤其突出.但是这种企业的规模很小,技术工艺水平根本达不到环保要求,只要国家的产业政策落到实处,这些企业所能等待的,就只有被淘汰的命运. 同样,在政策上,国家有关方面表示,淘汰落后产能将不再实行单一的行政措施.据了解,目前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已制定了产能退出机制初步方案,将采用财政转移支付手段推动落后产能淘汰. 据悉,山东、湖南等省份已陆续开始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政府设立政府补偿资金,用来支持关停并转被淘汰企业.(大山Mysteel.com资讯部) 。

  • 未来五年世界钢铁市场和贸易的发展趋势

    在第四届中国国际钢铁大会上,美国国际钢铁协会主席Davidphelps就世界钢铁市场发展趋势发表了看法。 大事件概览 市场预测通常以展望钢铁需求的趋势开始。然而,本文将首先关注我们的主要兴趣点,即全球钢铁贸易,包括未来几年的贸易量、消费份额及其在今后几年的走向。接着,我们将对过去,尤其是最近5年来的钢铁消费趋势以及中国对世界需求的影响进行探讨。第三个话题将着眼于全球钢铁市场的供应变化,特别强调钢铁工业在世界各地的产业联合问题。本文的最后一个话题将是钢铁工业的产业联合与寻求价格稳定之间的关系,欧盟和美国的经验将作为参照。 全球钢铁贸易的过去与现状全球钢铁贸易量(不包括欧盟内部贸易,包括钢铁半成品)从1950年的1300万吨迅猛增长到1974年的9000万吨。经过几年的停滞,全球钢铁贸易恢复其增长势头,到2000年时已增长到2.2亿吨。经历再次下滑之后,继续发展并于2005年突破2.5亿吨大关。欧盟内部的钢铁贸易均不计算在这些数字以内,这是因为,从贸易商的观点看来,欧盟内部的贸易与一个国家的内部贸易几乎没有什么不同。欧盟禁止任何针对联盟内部其他成员国出口的排外、歧视或实行反倾销程序。而在北美自由贸易区成员国问或其它自由贸易区成员国之间的钢铁贸易,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钢铁贸易量在成品钢材产量中所占的百分比已经从1950年的10%增加到1974年的18%,预计在2005年将进一步增加到26%。同时,国际钢铁贸易的产品结构也在慢慢发生改变。在20世纪70年代,冷轧薄板、中厚板和管材是主打产品。而目前贸易量排在第一位的是半成品钢材,热轧薄板紧随其后排在第二位,两者均将冷轧薄板和中厚板远远甩在了身后。镀锌板也同样赶超了中厚板,并且在几年后还可能赶上冷轧薄板。长材类产品尽管仍有相当的生产规模,但其在整个贸易量中所占的比例,已经从上个世纪70年代的四分之一下降到2005年的大约五分之一。 全球贸易的预期结构变化我们没有理由怀疑今后五年中,无论是钢材贸易总量还是其在全球成品钢材产量中的份额都会持续增长。然而,正如随后将详细说明的那样,大型合并的形成以及钢铁企业在世界矿石丰富的区域建造大型半成品厂都将影响独立钢铁商的作用。这些变化将会产生以下结果:首先,钢材生产商与客户间的直接贸易比例将增加;其次,在半成品交易中,企业内部转移将比通过国际交易所进行贸易出现更快速度的增长。 周期性波动多年来,无论是钢材生产还是贸易都未能稳定增长,而是经历了周期性的波动。就钢材贸易而言,长期趋势的偏离有时会被过多的贸易事件放大,这一现象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钢材表观消费量和钢材贸易量也会受到钢材生产商、服务中心以及钢材使用部门的库存量的大幅波动的影响。无需多言,这些波动也会对主流价格产生重大影响。 全球钢材消费/生产趋势详解有些时候,全球钢材产量的趋势走向是迫于强大的结构变化的压力。这样的变化在20世纪70年代的后五年发生过。主要成因是全球钢材消费的增长率猛然下跌并随后导致供应方面的严重混乱。这一下跌趋势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早期。供应商必须适应经常性的需求停滞,这就强迫主要的钢材生产商,尤其是在美国和欧洲,进行艰难的改组。幸运的是,在20世纪90年代的后五年中,全球钢材消费再次上扬,主要归功于中国经济的神奇扩张。但是1998年,由于一些东亚国家的金融危机,全球钢材市场的供应经历了一次恐慌。那些国家用出口淹没了世界市场,引发了主要进口国的防御行为。 尽管如此,全球钢产量于1999年恢复增长,虽然没有能够超越两年前已经达到的水平。2000年,产量创造了空前的纪录,随后两年中再次回落,这期间传统钢材生产区域的紧缩并未能抵消中国的快速增长。然而,在2002年后,全球产量以惊人的速度上升,中国居首位。无人相信这一速度将会保持到2007/2008后,主要原因如下:(1)如果要提高国内市场价格并且减少对国际市场的出口压力,中国的消费必须与产量持平;(2)全球主要的钢材生产资源出现紧张态势,而新资源的开发需要时间和大量的资金投入。当然,如果中国政府能够致力于消除所报道的8000万一1亿吨的低效产能,这一状况将被改变。 专题:印度钢材的未来一一消费、产出和贸易。即使全球钢材生产在以后五年中能保持2.5%一3%的适度增长速度,按历史标准计算,这也是有力的增长。这其中考虑了印度较快增长的钢材消费的可能性,相比较而言,该国过去六年中的表现平平。在钢材消费方面,印度不可能追随中国的步伐。从1999年到2005年这6年来,印度的钢材消费量从2510万吨上升到3450万吨。要在2012年达到预想的6000万吨,印度的国内经济发展必须有显著增长。即便达到这一目标,全部的增加量还是少于从这个世纪开始后每年中国钢材消费的增加量。此外,中国钢材消费的飞速增长极大地依赖于进口钢材。中国仍在进口高质量的薄板产品。相反,印度提高产量的长期雄伟计划中设想增加的产量中25%是用来出口的。 考虑到近来铁矿石价格的飙升,印度拥有铁矿的钢材生产商完全能够在低成本投入的基础上提高出口量。然而,铁矿石广泛分布于地球表面,长期来说,发现新的铁矿将会破坏目前由于印度国内铁矿石矿藏的比较优势。另外,像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一样,从印度的钢材出口虽然上涨,但大部分局限于所谓的商品出口。要生产像汽车面板这样的高质量钢材产品,还需要多年经验的积累以及大量的额外资金投入。2005年日本和几个欧洲国家钢材生产商所获得的高额利润表明,高质量产品的溢价可以抵消要支付的膨胀的铁矿石、炼焦煤以及运费成本。 全球钢材需求及贸易,1999/2000—2004/2005 1999/2000年消费预测与实际消费的比较。如果我们回顾以往这些年所做的钢材市场预测,“人无完人,孰能无过。”这句古老的格言是再真实不过了。这些预测所犯的共同的严重错误是未能料想到中国需求和产出的巨大增长。请看下面的两个例子: (1)在其年会上,国际钢铁协会发布了全球以及主要钢材消费地区及国家未来五到六年的钢材消费预测。2000年秋公布的预测比当年的实际消费略低,与2001年的实际消费量持平,比2005年的实际消费量要少1.5亿吨。按区域来看,这一预测也低估了独联体国家以及中东国家的需求。国际钢铁协会曾预测2005年消费量(指的是钢材产品)将达到1.65亿吨,包含中国在内,但是,实际数字接近2.9亿吨,相差了1.25亿吨。 (2)2000年7月,钢铁信息咨询机构世界钢动态公司公布,2005年中国(以及北朝鲜)成品钢材的消费预计将达1.325亿吨。按照国际钢铁协会的说法,当时北朝鲜的钢材消费不足50万吨,这样计算可知中国的消费量为1.32亿吨,远低于国际钢铁协会给出的数字。这也再次表明,在对中国的预测上,自认为处于领先地位的观察家们离预测的目标差了很大一截。 展望鉴于以上的情况,我们将尽量避免在对今后五年的全球消费的展望中涉及任何数字。我们的总体预测是全球钢材消费和产出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但要比近年来的速度放缓。另外,就钢材市场本身而言,仅观察趋势很难做一个五年的短期可靠预测。主要是因为钢材需求的周期性,像之前指出的,这一周期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钢材使用者、分销商和服务中心库存的显著变动的影响。不幸的是,这些波动的发生时间并不能被准确预知。 展望今后五年中,世界钢材贸易量将稳步增长,预计增幅略大于3000万吨。然而,这一增长将减少三分之一,如果计算时不包括扩大后的欧盟内部钢材贸易。贸易/消费比率将继续保持25%的水平,或者稍低于此水平,如果排除扩大后的欧盟内部钢材贸易。 中国钢材贸易的世界影响力如前所述,中国钢材产能的迅速形成并没有导致泛滥其他钢材生产国市场的出口浪潮。尽管诸多带钢厂仍在建设中,中国薄板的出口于2004年增加了三倍,2005年又有进一步增加,这引起了包括日本在内的东南亚国家的关注。到目前为止,中国的薄板贸易仍有1500万吨的赤字,虽然2005年的赤字要低于2004年,并且只有2003年的一半。总的来说,中国在扁平材方面的赤字并不能使这些产品的未来进口国放心。同样地,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也在增长。就标准输油管这一品种而言,美国生产商根据贸易法案(该法案专门针对从中国的进口)的421.条款提出了贸易诉讼。然而,布什总统拒绝对这些进口强加配额,尽管这在贸易法案中是允许的。我们认为,中美之间热轧薄板价格的巨大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从中国出口到美国市场的增加。 回顾以往数据,展望未来需求虽然我们并不能信心十足地预知未来,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观察需求和供应两方面来得出市场的走向。具体包括近期发展、当前形势以及引起重大变化的任何因素。某些因素可以暗示市场的未来走向,更加重要的是,可以暗示这一走向对整体钢材贸易的未来特别是专业化的国际贸易商意味着什么。 因果关系链开始于需求证明这一点的例子有很多,但只选择一个就够了。2004年到2005年间,需求奇高使得世界许多地区的钢材生产商以惊人的速度提升价格。钢材的高需求和高价格又使得采矿公司过度提高铁矿石和炼焦煤的价格。然而,如果不是当时强大的钢材市场,任何大幅度提高原材料价格的尝试都将以失败告终。可能肯定的是,钢材生产商更愿意颠倒起因一结果的次序。在他们的声明中,总是将较高的钢材价格归因于材料和能源价格的上涨,而不考虑是他们试图将价格在成本提高前提升,以将其利润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换句话说,钢材生产商和采矿公司的巨额收入都得益于近年来全球钢材消费的显著增长,这一增长是由中国对钢材的无限需求促成的。 全球钢材市场的供应变化 1997年的秋天,一些东南亚国家遭遇了一场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经济发展并最终影响了钢材的消费。由于急需现金周转,他们不顾一切地开始大量出口到美国、欧盟和其他地区。迫于前苏联(多年来,前苏联国家致力于恢复其大型钢厂的产能)的钢材生产商的日益增加的压力,同样的市场也出现了。 美国钢铁产业合并的典型案例。美国的联合钢铁企业已经处于财务不稳定的状态,原因包括来自大量在建短流程钢厂的激烈竞争以及许多与员工相关的障碍。这其中,最主要的是所谓的遗留成本,比如大量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和医疗费用。另外,运行费用也因为严格的工会工作制度和大量的工作分类而增加。 1999年和2000年,受大量钢材的支撑,美国钢厂的产品成交量以及半成品钢材(由美国钢厂加工成成品钢材)的进口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不过,价格下降了,部分是由短流程钢厂产能的快速扩大造成的。但总体而言,价格的下降是因为一些联合生产商——急需资金周转——开始互相挤压直到某些生产商被迫破产。同时,进口发挥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作用,填补了美国钢材需求和其国内生产力不足之间的缺口。这与美国市场上的价格下跌没有关系。 详细提及这一案例的原因是因为破产为美国钢铁产业的合并中大量的合并以及成本的猛然下降创造了条件。成本的节省是有代价的,包括现在和以往钢铁产业工人的利益以及对破产钢铁企业将其未完成的职工养老金债务转移到的共同基金做出贡献的美国其他产业的利益。 产业合并如何帮助稳定价格?高需求和近来的产业合并是2004年美国以及其他地区的钢材生产商可以大幅度提高价格的关键因素。随后的那一年,新合并的钢铁产业设法防止价格在2005年中期疲软市场中急速下跌。对于由高度集中的工业部门卖出的产品,包括回火中厚板、大型材、硅板坯和某些管材产品,价格全年保持强劲。 钢材生产商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他们任何时候都无法控制钢材采购商的需求量。对钢材的需求很不稳定而且不可预知。即使是市场需求与供应量之间的微小差距都会导致价格的不稳定。在需求稳定时对市场投放额外的量将会使价格(和供应商的利润)大幅下跌。相反,在需求稳定时保留一些数量不投放市场会提高价格以及供应商的收入。 库存能够缓冲价格波动造成的影响。但是,如果经销商和钢材消费者错误判断了疲软市场的持续时间,他们就会惊慌并因为将库存投放市场而加剧价格的下滑。解决价格的重复不稳定的妙方就是高度的产业合并。当主要的生产商联合将综合销售量调整到市场的需求量水平,价格的不稳定性将被消除。这不仅要求高度的产业集中,而且是要求销售商有丰富的经验并且相互信任。 在一个高速扩张的市场里,消费者对钢材有额外需求,保持价格稳定——甚至是保持稳步上升—一将不需要技巧和外交能力。但是稳定物价在市场低迷时期将不再稳定。在疲软的市场中,主要的销售商不仅需要由于需求的减少降低自己的销售量,而且需要留出一定额度便于边际生产者提高产量。并且,他们还需进一步减少销售量以补偿几个月前市场活跃时预订进口的延迟。困难在于所有销售商要根据需求的波动迅速调整总体供应量。 普遍的钢铁产业合并 如前所述,大型钢铁企业间合并的主要目的是应用数量法则达到价格的稳定。在紧随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的损失惨重的价格变动以后,欧洲和美国的钢材生产商终于认识到,激烈的价格战将对他们的收入产生极严重的负面效应。这两个地区的有作为的企业家意识到想要控制价格的唯一途径就是高度的产业集中(或合并)。 美国 由于沉重的社会成本、繁琐的工作制度以及来自短流程钢厂的有力竞争,几家联合公司走向了破产。一个国外的金融家从这次危机中看到了机遇。他成功地以低价收购了破产公司的资产,并且通过摆脱大部分的社会义务和工会工作制度大幅度减少了经营成本。米塔尔(MittalSteel)在世界各地都有其经营的钢铁厂,并且已经控制了位于芝加哥东部的内陆钢厂(InlandSteel)后来完全收购了由这位金融家组合的国际钢铁集团(ISG)的全部。同样地,美钢联(USS)与工会协商大幅降低成本。未组织工会的纽柯(Nucor)并购了一些美国的短流程钢厂。盖尔道(Gerdau),本部在巴西的一家大型长材和半成品钢材的生产商也采取了同样的做法。结果是两到三家主要生产商控制了美国钢铁输出总量中从热轧卷板到钢筋的每一种主要产品类别的75%到90%。 欧盟 不佳的市场条件和较低的利润率促使法国、西班牙、比利时和卢森堡的主要扁平材生产企业合并组成了欧洲钢铁巨人阿赛洛(Arcelor)。在米塔尔(Mittal)收购了国际钢铁集团(ISG)之前,阿赛洛一直是世界最大的钢材生产商。阿赛洛通过控制巴西长材公司BelgoMineira并于1998年收购半成品以及热轧卷材的大型生产商(图巴朗)CST和专业生产商Acesita,一举成为巴西最大的钢材生产商。在德国,合并的结果是产生了蒂森克虏伯(ThyssenKrupp)。一些先前由联合公司控制的法国和德国长材生产商被卖给意大利的短流程钢厂,其他卖给了米塔尔(Mittal)。 其他地区 日本和巴西也发生了大型的并购,结果是这两个国家内出现了两个主导扁平材市场的大型钢材生产商。许多东欧国家的钢铁产业被国外商家收购,以米塔尔(Mittal)为首,还包括美钢联(USS),俄罗斯和意大利的公司。在大部分的长材市场上,包括型材和铁轨,日本、欧盟和巴西的产业都出现了同样的集中化。前面提及的巴西Gerdau公司不仅收购了美国的长材厂,还包括加拿大、南美和欧盟的长材厂。目前,长材主要由短流程钢厂生产。发达国家的大部分联合钢厂(除了米塔尔)撤销了长材生产部门,专门生产高质量板材。在巴西,阿塞洛一家控制了扁平材和长材市场的大部分份额。 国际合并和财团 在历史上,钢铁生产被认为是涉及国家利益的。跨国界的钢铁投资、收购和合并仍然是外国钢材生产商和投资者的禁忌。然而,也有例外。85年前,卢森堡的Arbed投资了巴西MinasGerais州的一个钢铁厂,生产线材和盘条。在20世纪50年代,德国的管材专家Mannesmann在同一个州建造了一个钢管厂,意大利的得兴(Techint)在阿根廷和墨西哥建造了无缝管和焊管厂。随后的10年中,德国短流程的先驱WillyKorf在巴西、美国和特立尼达岛修建了短流程钢厂的同时,新日铁(NipponSteel)和川崎在巴西投资了联合钢铁企业。印度的L.Mittal于20世纪70年代在印度尼西亚建造了一家钢铁厂,并于20世纪80年代收购了WillyKorf建于特立尼达岛的Iscott线材厂。这就是收购热的开始,并最终使得米塔尔(Mittal)成为世界最大的钢铁生产商,在亚洲、非洲、欧洲(西欧和东欧)和北美都有附属钢厂。20世纪90年代,得兴将总部迁至阿根廷,控制了意大利钢管制造商Dalmine,在巴西、加拿大、日本、罗马尼亚以及委内瑞拉收购或修建了钢管制造厂。近些年来,得兴成立了Ternium财团,它是由阿根廷、墨西哥和委内瑞拉的中型钢厂联合组成的。该公司还购买了一些钢铁厂和钢铁设备制造商。 本年度,阿赛洛其在巴西的收购前面已讨论过,在对加拿大联合生产商多发斯科(Dofasco)投标中战胜德国的蒂森克虏伯,竞标成功。这家加拿大公司年产能达到500万吨,最为吸引人的是,它控制着几家大型铁矿。阿赛洛本身成为米塔尔恶意收购的对象,如果成功,米塔尔将成为历史上首个亿吨钢铁生产商。阿赛洛的一些意大利大客户已经提出他们的焦虑,并购一旦成功,他们将再也享受不到阿赛洛的长期合同的可靠性以及研发支持。米塔尔以其现货市场交易以及突然的价格变化闻名。对米塔尔而言,这次并购将要求其经营方式的巨大转变,但钢铁产业中有谁认为这家公司经不起挑战?好象不多。 亿吨钢铁企业在何种程度上能帮助稳定全球出口价格还很难预测。国际市场上定价一直以来都极富竞争性,主要归因于甩掉暂时国内盈余的“机会主义”钢铁生产商的不断进入。这些企业必须与“专注的”出口商分别开,后者是指传统的西欧和日本企业,他们保持着全球供应商的永久地位。一些拉丁美洲和东南亚的国家也加入进来,成为“1/2或3/4专注的”出口商,这一比例要看国内需求的强势。 海外钢铁投资的另一特征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早期,那时,欧洲生产商建议将钢铁生产的"热端"转移到钢铁生产资源丰富的国家去。后来全球钢铁消费的减速将这些建议划上了句号,只有一个除外,即在巴西图巴朗建造一家联合板坯厂一一由日本川崎、意大利Finsider和巴西政府的Siderbras组成的合资企业。该公司现在的名称为CST(在Arcelor控制下)。 近年来,铁矿石价格的迅猛上涨引发了在铁矿藏丰富的两个国家巴西和印度修建大规模板坯厂工程的热潮。韩国的Dongkuk、意大利的建厂商达涅利(Danieli)和巴西铁矿石生产商CVRD达成协议要在巴西北部的Ceará州修建一家以直接还原铁为基础的150万吨板坯厂。蒂森克虏伯也承诺要在里约热内卢附近的一个深海港口修建一家400万吨的板坯厂。浦项、米塔尔和塔塔也宣布将在印度一些省份修建在1000万一1200万吨范围内的更大的工程。 中国目前粗钢的产量几乎是美国的四倍,扩大后的欧盟(25个成员国)的近两倍。不幸的是,2005年产量似乎超过了需求。由于中国是世界剩余的少数几个由供求关系决定钢铁定价的地区之一,所以国内价格垂直下跌(至少到2005年秋天),利润率也陡降,并在有些情况下,甚至变为负数。 中国钢铁产业结构的另一问题是工厂位置、年代以及规模的不平衡。生产力过剩的区域处于水资源缺乏的北方,以及污染严重的河北省。同时,快速工业化的东南部,如浙江——福建——广东一带,钢铁制造的生产力。不足。由于铁路运输和船运系统不能满足扩张的钢铁工业的运输需求,钢铁企业不得不选择花费更高的卡车运输,这加重了地区间的不平衡。这不仅仅是将钢铁产品运送给较远客户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涉及到如何将原材料(铁矿石、炼焦煤和废料)从中国的生产地或港口拖运。运输量很大,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中国运输体系目前的紧张态势。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钢铁工业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考虑到中国出现的一些合并,再参考世界范围内合并的等级和公司的规模,我们可以明显看到中国还需要更多的合并。我们注意到中国的一些并购已经是跨省的,这是合并过程中的必要一步。但是,省级政府似乎是真正的掌权者,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在权限内可以更直接地控制钢材生产商的作为,并利用其法律和政治影响推动或阻挠公司的计划。 然而,这看起来又似乎合乎道理,中国将根据自己的历史和国情找出解决的办法。目前最迫切要做的可能就是缓解过去五年里一直占主导的扩张再扩张的紧张状态。在这段缓冲时间内,效率高的企业有机会巩固自己的市场地位和收入,而效益差的企业会被否定并逐渐失去财政支持,甚至是省政府的支持。生存下来的企业迟早会观察到稳定的价格对收入的积极作用。从而,这些企业将不愿再通过攻击本国市场的竞争者来将自己的销售额最大化。如果企业并没有认识到这点,报复行为就会不断发生,尤其是当两到三个竞争者结成报复联盟。这种方式可以允许20个大公司并存。他们仍然会竞争客户,但不会再像强盗似地从竞争者手中抢客户。 同时,市场上剩余的竞争对手足够多,也推动经营者进行加工程序和产品的创新。外商投资的中国钢材生产商以及以协助技术改进和产品升级为目的的参股形式都可以作为选择。这样做的结果是保持中国钢铁工业的持久活力,而不至于变得僵化,毕竟这是由三到四个大型企业长期控制市场后不可摆脱的命运。无疑,高度的产业合并也有缺点,包括决策的官僚主义,对变化的市场条件反应速度慢,也可能不能及时回应客户的需求。我们只需要观察电子产品巨人西门子、索尼和东芝在日新月异的消费产品市场上与弱小但灵活的对手竞争时表现的无力就可以明白。 欧盟和美国稳定钢铁价格的实践 将销售者看成一个集体,价格永远优先于数量。所以,主要的销售商之间发扬集体精神是很重要的。美国和欧盟的主要钢材生产商似乎在某种程度上认识到了这一点。不过,他们是否在市场下滑时能齐心协力保持价格不下跌还不得而知。 欧盟的价格规则由于2004年10个新成员国的加入受到了影响。目前美钢联、米塔尔和俄罗斯钢铁公司都加入了薄板和中厚板产品的定价过程,结果便不如扩大前明朗,那时四个大生产商控制了大部分的扁平材销售。长材市场也一样,欧盟市场上参与竞争的公司要比美国市场上多。欧盟的多数钢材产品售价比美国的低。 美国也同样面临在市场疲软时保持价格稳定的问题。其中一个原因是对原材料和能源的附加费征收体系的不一致。联合和未联合的薄板生产商采用不同的价格计算原理,最后结果往往不匹配。因此,2005年中期板坯价格的陡降就导致热轧卷材的价格猛跌,虽然板坯价格主要是影响短流程钢厂的成本。不过,某些产品线如剪切板和大型材,两到三个生产商占据了美国市场的多数份额,这些产品的价格一直保持是中国价格的两倍高的水平。 这一高于国际水平的高价引起大家的质疑,钢铁工业的合并对一国的钢铁使用部门将会产生怎样的长期影响呢?比如,美国钢铁生产商是不是将价格推得太高,对美国制造业的某些部门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伤害呢?难道美国钢铁生产商眼光短浅,只看到了下一季度的利润吗?难道他们常常提及的对服务于客户的完美“供应链”的关注只是充当大会和公共演讲内容的空泛言辞? 针对2004年对高扬的钢材价格的种种抱怨,美国钢材生产商给出的一种慷慨激昂的回应是钢铁购买者长期以来都是在生产商的损失基础上享受了低价格,现在应该由生产商来享受这种优待了,购买者只是得到了自己应得的。另一种回应提到了钢铁使用者的警告,说他们的客户拒绝接受高价格并威胁要从钢铁价格相对合理的国家购买钢铁产品。美国的钢铁生产商表示很同情使用钢铁的厂商输给国外竞争者造成的商业损失,但却将这损失归罪于国外厂商的不公平竞争。他们宣称问题的根源在于国外政府特别是中国政府所给的补贴以及对货币的操控。 幸好,2003年末201条款取消后,美国总统办公室并未答应钢铁工业要求增加贸易干涉的请求。美国国会中有相当多的人支持保护主义,所以并不能保证总统会在长时间内,甚至是下一个五年内不愿更多地保护钢铁工业。中国钢铁出口商应该充分考虑美国贸易政策的政治背景,不要突然问大量出口,以免打破自由贸易的脆弱安宁。 这些评论并不是想要警告大家。唯一的目的就是提醒大家不能放松对美国保护主义的警惕。这一领域与政治和传统是相关联的。对美国钢铁贸易的预测应该不仅仅限于趋势走向和周期性变化。还应该判断将对未来美国贸易政策产生影响的政治力量的强弱。就像在中国,对贸易的政治性有充分的了解对任何想要成功的出口商都是非常必要的。 。

  • 未来五年世界钢铁市场和贸易的发展趋势

    在第四届中国国际钢铁大会上,美国国际钢铁协会主席Davidphelps就世界钢铁市场发展趋势发表了看法。 大事件概览 市场预测通常以展望钢铁需求的趋势开始。然而,本文将首先关注我们的主要兴趣点,即全球钢铁贸易,包括未来几年的贸易量、消费份额及其在今后几年的走向。接着,我们将对过去,尤其是最近5年来的钢铁消费趋势以及中国对世界需求的影响进行探讨。第三个话题将着眼于全球钢铁市场的供应变化,特别强调钢铁工业在世界各地的产业联合问题。本文的最后一个话题将是钢铁工业的产业联合与寻求价格稳定之间的关系,欧盟和美国的经验将作为参照。 全球钢铁贸易的过去与现状全球钢铁贸易量(不包括欧盟内部贸易,包括钢铁半成品)从1950年的1300万吨迅猛增长到1974年的9000万吨。经过几年的停滞,全球钢铁贸易恢复其增长势头,到2000年时已增长到2.2亿吨。经历再次下滑之后,继续发展并于2005年突破2.5亿吨大关。欧盟内部的钢铁贸易均不计算在这些数字以内,这是因为,从贸易商的观点看来,欧盟内部的贸易与一个国家的内部贸易几乎没有什么不同。欧盟禁止任何针对联盟内部其他成员国出口的排外、歧视或实行反倾销程序。而在北美自由贸易区成员国问或其它自由贸易区成员国之间的钢铁贸易,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钢铁贸易量在成品钢材产量中所占的百分比已经从1950年的10%增加到1974年的18%,预计在2005年将进一步增加到26%。同时,国际钢铁贸易的产品结构也在慢慢发生改变。在20世纪70年代,冷轧薄板、中厚板和管材是主打产品。而目前贸易量排在第一位的是半成品钢材,热轧薄板紧随其后排在第二位,两者均将冷轧薄板和中厚板远远甩在了身后。镀锌板也同样赶超了中厚板,并且在几年后还可能赶上冷轧薄板。长材类产品尽管仍有相当的生产规模,但其在整个贸易量中所占的比例,已经从上个世纪70年代的四分之一下降到2005年的大约五分之一。 全球贸易的预期结构变化我们没有理由怀疑今后五年中,无论是钢材贸易总量还是其在全球成品钢材产量中的份额都会持续增长。然而,正如随后将详细说明的那样,大型合并的形成以及钢铁企业在世界矿石丰富的区域建造大型半成品厂都将影响独立钢铁商的作用。这些变化将会产生以下结果:首先,钢材生产商与客户间的直接贸易比例将增加;其次,在半成品交易中,企业内部转移将比通过国际交易所进行贸易出现更快速度的增长。 周期性波动多年来,无论是钢材生产还是贸易都未能稳定增长,而是经历了周期性的波动。就钢材贸易而言,长期趋势的偏离有时会被过多的贸易事件放大,这一现象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钢材表观消费量和钢材贸易量也会受到钢材生产商、服务中心以及钢材使用部门的库存量的大幅波动的影响。无需多言,这些波动也会对主流价格产生重大影响。 全球钢材消费/生产趋势详解有些时候,全球钢材产量的趋势走向是迫于强大的结构变化的压力。这样的变化在20世纪70年代的后五年发生过。主要成因是全球钢材消费的增长率猛然下跌并随后导致供应方面的严重混乱。这一下跌趋势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早期。供应商必须适应经常性的需求停滞,这就强迫主要的钢材生产商,尤其是在美国和欧洲,进行艰难的改组。幸运的是,在20世纪90年代的后五年中,全球钢材消费再次上扬,主要归功于中国经济的神奇扩张。但是1998年,由于一些东亚国家的金融危机,全球钢材市场的供应经历了一次恐慌。那些国家用出口淹没了世界市场,引发了主要进口国的防御行为。 尽管如此,全球钢产量于1999年恢复增长,虽然没有能够超越两年前已经达到的水平。2000年,产量创造了空前的纪录,随后两年中再次回落,这期间传统钢材生产区域的紧缩并未能抵消中国的快速增长。然而,在2002年后,全球产量以惊人的速度上升,中国居首位。无人相信这一速度将会保持到2007/2008后,主要原因如下:(1)如果要提高国内市场价格并且减少对国际市场的出口压力,中国的消费必须与产量持平;(2)全球主要的钢材生产资源出现紧张态势,而新资源的开发需要时间和大量的资金投入。当然,如果中国政府能够致力于消除所报道的8000万一1亿吨的低效产能,这一状况将被改变。 专题:印度钢材的未来一一消费、产出和贸易。即使全球钢材生产在以后五年中能保持2.5%一3%的适度增长速度,按历史标准计算,这也是有力的增长。这其中考虑了印度较快增长的钢材消费的可能性,相比较而言,该国过去六年中的表现平平。在钢材消费方面,印度不可能追随中国的步伐。从1999年到2005年这6年来,印度的钢材消费量从2510万吨上升到3450万吨。要在2012年达到预想的6000万吨,印度的国内经济发展必须有显著增长。即便达到这一目标,全部的增加量还是少于从这个世纪开始后每年中国钢材消费的增加量。此外,中国钢材消费的飞速增长极大地依赖于进口钢材。中国仍在进口高质量的薄板产品。相反,印度提高产量的长期雄伟计划中设想增加的产量中25%是用来出口的。 考虑到近来铁矿石价格的飙升,印度拥有铁矿的钢材生产商完全能够在低成本投入的基础上提高出口量。然而,铁矿石广泛分布于地球表面,长期来说,发现新的铁矿将会破坏目前由于印度国内铁矿石矿藏的比较优势。另外,像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一样,从印度的钢材出口虽然上涨,但大部分局限于所谓的商品出口。要生产像汽车面板这样的高质量钢材产品,还需要多年经验的积累以及大量的额外资金投入。2005年日本和几个欧洲国家钢材生产商所获得的高额利润表明,高质量产品的溢价可以抵消要支付的膨胀的铁矿石、炼焦煤以及运费成本。 全球钢材需求及贸易,1999/2000—2004/2005 1999/2000年消费预测与实际消费的比较。如果我们回顾以往这些年所做的钢材市场预测,“人无完人,孰能无过。”这句古老的格言是再真实不过了。这些预测所犯的共同的严重错误是未能料想到中国需求和产出的巨大增长。请看下面的两个例子: (1)在其年会上,国际钢铁协会发布了全球以及主要钢材消费地区及国家未来五到六年的钢材消费预测。2000年秋公布的预测比当年的实际消费略低,与2001年的实际消费量持平,比2005年的实际消费量要少1.5亿吨。按区域来看,这一预测也低估了独联体国家以及中东国家的需求。国际钢铁协会曾预测2005年消费量(指的是钢材产品)将达到1.65亿吨,包含中国在内,但是,实际数字接近2.9亿吨,相差了1.25亿吨。 (2)2000年7月,钢铁信息咨询机构世界钢动态公司公布,2005年中国(以及北朝鲜)成品钢材的消费预计将达1.325亿吨。按照国际钢铁协会的说法,当时北朝鲜的钢材消费不足50万吨,这样计算可知中国的消费量为1.32亿吨,远低于国际钢铁协会给出的数字。这也再次表明,在对中国的预测上,自认为处于领先地位的观察家们离预测的目标差了很大一截。 展望鉴于以上的情况,我们将尽量避免在对今后五年的全球消费的展望中涉及任何数字。我们的总体预测是全球钢材消费和产出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但要比近年来的速度放缓。另外,就钢材市场本身而言,仅观察趋势很难做一个五年的短期可靠预测。主要是因为钢材需求的周期性,像之前指出的,这一周期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钢材使用者、分销商和服务中心库存的显著变动的影响。不幸的是,这些波动的发生时间并不能被准确预知。 展望今后五年中,世界钢材贸易量将稳步增长,预计增幅略大于3000万吨。然而,这一增长将减少三分之一,如果计算时不包括扩大后的欧盟内部钢材贸易。贸易/消费比率将继续保持25%的水平,或者稍低于此水平,如果排除扩大后的欧盟内部钢材贸易。 中国钢材贸易的世界影响力如前所述,中国钢材产能的迅速形成并没有导致泛滥其他钢材生产国市场的出口浪潮。尽管诸多带钢厂仍在建设中,中国薄板的出口于2004年增加了三倍,2005年又有进一步增加,这引起了包括日本在内的东南亚国家的关注。到目前为止,中国的薄板贸易仍有1500万吨的赤字,虽然2005年的赤字要低于2004年,并且只有2003年的一半。总的来说,中国在扁平材方面的赤字并不能使这些产品的未来进口国放心。同样地,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也在增长。就标准输油管这一品种而言,美国生产商根据贸易法案(该法案专门针对从中国的进口)的421.条款提出了贸易诉讼。然而,布什总统拒绝对这些进口强加配额,尽管这在贸易法案中是允许的。我们认为,中美之间热轧薄板价格的巨大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从中国出口到美国市场的增加。 回顾以往数据,展望未来需求虽然我们并不能信心十足地预知未来,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观察需求和供应两方面来得出市场的走向。具体包括近期发展、当前形势以及引起重大变化的任何因素。某些因素可以暗示市场的未来走向,更加重要的是,可以暗示这一走向对整体钢材贸易的未来特别是专业化的国际贸易商意味着什么。 因果关系链开始于需求证明这一点的例子有很多,但只选择一个就够了。2004年到2005年间,需求奇高使得世界许多地区的钢材生产商以惊人的速度提升价格。钢材的高需求和高价格又使得采矿公司过度提高铁矿石和炼焦煤的价格。然而,如果不是当时强大的钢材市场,任何大幅度提高原材料价格的尝试都将以失败告终。可能肯定的是,钢材生产商更愿意颠倒起因一结果的次序。在他们的声明中,总是将较高的钢材价格归因于材料和能源价格的上涨,而不考虑是他们试图将价格在成本提高前提升,以将其利润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换句话说,钢材生产商和采矿公司的巨额收入都得益于近年来全球钢材消费的显著增长,这一增长是由中国对钢材的无限需求促成的。 全球钢材市场的供应变化 1997年的秋天,一些东南亚国家遭遇了一场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经济发展并最终影响了钢材的消费。由于急需现金周转,他们不顾一切地开始大量出口到美国、欧盟和其他地区。迫于前苏联(多年来,前苏联国家致力于恢复其大型钢厂的产能)的钢材生产商的日益增加的压力,同样的市场也出现了。 美国钢铁产业合并的典型案例。美国的联合钢铁企业已经处于财务不稳定的状态,原因包括来自大量在建短流程钢厂的激烈竞争以及许多与员工相关的障碍。这其中,最主要的是所谓的遗留成本,比如大量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和医疗费用。另外,运行费用也因为严格的工会工作制度和大量的工作分类而增加。 1999年和2000年,受大量钢材的支撑,美国钢厂的产品成交量以及半成品钢材(由美国钢厂加工成成品钢材)的进口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不过,价格下降了,部分是由短流程钢厂产能的快速扩大造成的。但总体而言,价格的下降是因为一些联合生产商——急需资金周转——开始互相挤压直到某些生产商被迫破产。同时,进口发挥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作用,填补了美国钢材需求和其国内生产力不足之间的缺口。这与美国市场上的价格下跌没有关系。 详细提及这一案例的原因是因为破产为美国钢铁产业的合并中大量的合并以及成本的猛然下降创造了条件。成本的节省是有代价的,包括现在和以往钢铁产业工人的利益以及对破产钢铁企业将其未完成的职工养老金债务转移到的共同基金做出贡献的美国其他产业的利益。 产业合并如何帮助稳定价格?高需求和近来的产业合并是2004年美国以及其他地区的钢材生产商可以大幅度提高价格的关键因素。随后的那一年,新合并的钢铁产业设法防止价格在2005年中期疲软市场中急速下跌。对于由高度集中的工业部门卖出的产品,包括回火中厚板、大型材、硅板坯和某些管材产品,价格全年保持强劲。 钢材生产商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他们任何时候都无法控制钢材采购商的需求量。对钢材的需求很不稳定而且不可预知。即使是市场需求与供应量之间的微小差距都会导致价格的不稳定。在需求稳定时对市场投放额外的量将会使价格(和供应商的利润)大幅下跌。相反,在需求稳定时保留一些数量不投放市场会提高价格以及供应商的收入。 库存能够缓冲价格波动造成的影响。但是,如果经销商和钢材消费者错误判断了疲软市场的持续时间,他们就会惊慌并因为将库存投放市场而加剧价格的下滑。解决价格的重复不稳定的妙方就是高度的产业合并。当主要的生产商联合将综合销售量调整到市场的需求量水平,价格的不稳定性将被消除。这不仅要求高度的产业集中,而且是要求销售商有丰富的经验并且相互信任。 在一个高速扩张的市场里,消费者对钢材有额外需求,保持价格稳定——甚至是保持稳步上升—一将不需要技巧和外交能力。但是稳定物价在市场低迷时期将不再稳定。在疲软的市场中,主要的销售商不仅需要由于需求的减少降低自己的销售量,而且需要留出一定额度便于边际生产者提高产量。并且,他们还需进一步减少销售量以补偿几个月前市场活跃时预订进口的延迟。困难在于所有销售商要根据需求的波动迅速调整总体供应量。 普遍的钢铁产业合并 如前所述,大型钢铁企业间合并的主要目的是应用数量法则达到价格的稳定。在紧随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的损失惨重的价格变动以后,欧洲和美国的钢材生产商终于认识到,激烈的价格战将对他们的收入产生极严重的负面效应。这两个地区的有作为的企业家意识到想要控制价格的唯一途径就是高度的产业集中(或合并)。 美国 由于沉重的社会成本、繁琐的工作制度以及来自短流程钢厂的有力竞争,几家联合公司走向了破产。一个国外的金融家从这次危机中看到了机遇。他成功地以低价收购了破产公司的资产,并且通过摆脱大部分的社会义务和工会工作制度大幅度减少了经营成本。米塔尔(MittalSteel)在世界各地都有其经营的钢铁厂,并且已经控制了位于芝加哥东部的内陆钢厂(InlandSteel)后来完全收购了由这位金融家组合的国际钢铁集团(ISG)的全部。同样地,美钢联(USS)与工会协商大幅降低成本。未组织工会的纽柯(Nucor)并购了一些美国的短流程钢厂。盖尔道(Gerdau),本部在巴西的一家大型长材和半成品钢材的生产商也采取了同样的做法。结果是两到三家主要生产商控制了美国钢铁输出总量中从热轧卷板到钢筋的每一种主要产品类别的75%到90%。 欧盟 不佳的市场条件和较低的利润率促使法国、西班牙、比利时和卢森堡的主要扁平材生产企业合并组成了欧洲钢铁巨人阿赛洛(Arcelor)。在米塔尔(Mittal)收购了国际钢铁集团(ISG)之前,阿赛洛一直是世界最大的钢材生产商。阿赛洛通过控制巴西长材公司BelgoMineira并于1998年收购半成品以及热轧卷材的大型生产商(图巴朗)CST和专业生产商Acesita,一举成为巴西最大的钢材生产商。在德国,合并的结果是产生了蒂森克虏伯(ThyssenKrupp)。一些先前由联合公司控制的法国和德国长材生产商被卖给意大利的短流程钢厂,其他卖给了米塔尔(Mittal)。 其他地区 日本和巴西也发生了大型的并购,结果是这两个国家内出现了两个主导扁平材市场的大型钢材生产商。许多东欧国家的钢铁产业被国外商家收购,以米塔尔(Mittal)为首,还包括美钢联(USS),俄罗斯和意大利的公司。在大部分的长材市场上,包括型材和铁轨,日本、欧盟和巴西的产业都出现了同样的集中化。前面提及的巴西Gerdau公司不仅收购了美国的长材厂,还包括加拿大、南美和欧盟的长材厂。目前,长材主要由短流程钢厂生产。发达国家的大部分联合钢厂(除了米塔尔)撤销了长材生产部门,专门生产高质量板材。在巴西,阿塞洛一家控制了扁平材和长材市场的大部分份额。 国际合并和财团 在历史上,钢铁生产被认为是涉及国家利益的。跨国界的钢铁投资、收购和合并仍然是外国钢材生产商和投资者的禁忌。然而,也有例外。85年前,卢森堡的Arbed投资了巴西MinasGerais州的一个钢铁厂,生产线材和盘条。在20世纪50年代,德国的管材专家Mannesmann在同一个州建造了一个钢管厂,意大利的得兴(Techint)在阿根廷和墨西哥建造了无缝管和焊管厂。随后的10年中,德国短流程的先驱WillyKorf在巴西、美国和特立尼达岛修建了短流程钢厂的同时,新日铁(NipponSteel)和川崎在巴西投资了联合钢铁企业。印度的L.Mittal于20世纪70年代在印度尼西亚建造了一家钢铁厂,并于20世纪80年代收购了WillyKorf建于特立尼达岛的Iscott线材厂。这就是收购热的开始,并最终使得米塔尔(Mittal)成为世界最大的钢铁生产商,在亚洲、非洲、欧洲(西欧和东欧)和北美都有附属钢厂。20世纪90年代,得兴将总部迁至阿根廷,控制了意大利钢管制造商Dalmine,在巴西、加拿大、日本、罗马尼亚以及委内瑞拉收购或修建了钢管制造厂。近些年来,得兴成立了Ternium财团,它是由阿根廷、墨西哥和委内瑞拉的中型钢厂联合组成的。该公司还购买了一些钢铁厂和钢铁设备制造商。 本年度,阿赛洛其在巴西的收购前面已讨论过,在对加拿大联合生产商多发斯科(Dofasco)投标中战胜德国的蒂森克虏伯,竞标成功。这家加拿大公司年产能达到500万吨,最为吸引人的是,它控制着几家大型铁矿。阿赛洛本身成为米塔尔恶意收购的对象,如果成功,米塔尔将成为历史上首个亿吨钢铁生产商。阿赛洛的一些意大利大客户已经提出他们的焦虑,并购一旦成功,他们将再也享受不到阿赛洛的长期合同的可靠性以及研发支持。米塔尔以其现货市场交易以及突然的价格变化闻名。对米塔尔而言,这次并购将要求其经营方式的巨大转变,但钢铁产业中有谁认为这家公司经不起挑战?好象不多。 亿吨钢铁企业在何种程度上能帮助稳定全球出口价格还很难预测。国际市场上定价一直以来都极富竞争性,主要归因于甩掉暂时国内盈余的“机会主义”钢铁生产商的不断进入。这些企业必须与“专注的”出口商分别开,后者是指传统的西欧和日本企业,他们保持着全球供应商的永久地位。一些拉丁美洲和东南亚的国家也加入进来,成为“1/2或3/4专注的”出口商,这一比例要看国内需求的强势。 海外钢铁投资的另一特征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早期,那时,欧洲生产商建议将钢铁生产的"热端"转移到钢铁生产资源丰富的国家去。后来全球钢铁消费的减速将这些建议划上了句号,只有一个除外,即在巴西图巴朗建造一家联合板坯厂一一由日本川崎、意大利Finsider和巴西政府的Siderbras组成的合资企业。该公司现在的名称为CST(在Arcelor控制下)。 近年来,铁矿石价格的迅猛上涨引发了在铁矿藏丰富的两个国家巴西和印度修建大规模板坯厂工程的热潮。韩国的Dongkuk、意大利的建厂商达涅利(Danieli)和巴西铁矿石生产商CVRD达成协议要在巴西北部的Ceará州修建一家以直接还原铁为基础的150万吨板坯厂。蒂森克虏伯也承诺要在里约热内卢附近的一个深海港口修建一家400万吨的板坯厂。浦项、米塔尔和塔塔也宣布将在印度一些省份修建在1000万一1200万吨范围内的更大的工程。 中国目前粗钢的产量几乎是美国的四倍,扩大后的欧盟(25个成员国)的近两倍。不幸的是,2005年产量似乎超过了需求。由于中国是世界剩余的少数几个由供求关系决定钢铁定价的地区之一,所以国内价格垂直下跌(至少到2005年秋天),利润率也陡降,并在有些情况下,甚至变为负数。 中国钢铁产业结构的另一问题是工厂位置、年代以及规模的不平衡。生产力过剩的区域处于水资源缺乏的北方,以及污染严重的河北省。同时,快速工业化的东南部,如浙江——福建——广东一带,钢铁制造的生产力。不足。由于铁路运输和船运系统不能满足扩张的钢铁工业的运输需求,钢铁企业不得不选择花费更高的卡车运输,这加重了地区间的不平衡。这不仅仅是将钢铁产品运送给较远客户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涉及到如何将原材料(铁矿石、炼焦煤和废料)从中国的生产地或港口拖运。运输量很大,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中国运输体系目前的紧张态势。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钢铁工业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考虑到中国出现的一些合并,再参考世界范围内合并的等级和公司的规模,我们可以明显看到中国还需要更多的合并。我们注意到中国的一些并购已经是跨省的,这是合并过程中的必要一步。但是,省级政府似乎是真正的掌权者,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在权限内可以更直接地控制钢材生产商的作为,并利用其法律和政治影响推动或阻挠公司的计划。 然而,这看起来又似乎合乎道理,中国将根据自己的历史和国情找出解决的办法。目前最迫切要做的可能就是缓解过去五年里一直占主导的扩张再扩张的紧张状态。在这段缓冲时间内,效率高的企业有机会巩固自己的市场地位和收入,而效益差的企业会被否定并逐渐失去财政支持,甚至是省政府的支持。生存下来的企业迟早会观察到稳定的价格对收入的积极作用。从而,这些企业将不愿再通过攻击本国市场的竞争者来将自己的销售额最大化。如果企业并没有认识到这点,报复行为就会不断发生,尤其是当两到三个竞争者结成报复联盟。这种方式可以允许20个大公司并存。他们仍然会竞争客户,但不会再像强盗似地从竞争者手中抢客户。 同时,市场上剩余的竞争对手足够多,也推动经营者进行加工程序和产品的创新。外商投资的中国钢材生产商以及以协助技术改进和产品升级为目的的参股形式都可以作为选择。这样做的结果是保持中国钢铁工业的持久活力,而不至于变得僵化,毕竟这是由三到四个大型企业长期控制市场后不可摆脱的命运。无疑,高度的产业合并也有缺点,包括决策的官僚主义,对变化的市场条件反应速度慢,也可能不能及时回应客户的需求。我们只需要观察电子产品巨人西门子、索尼和东芝在日新月异的消费产品市场上与弱小但灵活的对手竞争时表现的无力就可以明白。 欧盟和美国稳定钢铁价格的实践 将销售者看成一个集体,价格永远优先于数量。所以,主要的销售商之间发扬集体精神是很重要的。美国和欧盟的主要钢材生产商似乎在某种程度上认识到了这一点。不过,他们是否在市场下滑时能齐心协力保持价格不下跌还不得而知。 欧盟的价格规则由于2004年10个新成员国的加入受到了影响。目前美钢联、米塔尔和俄罗斯钢铁公司都加入了薄板和中厚板产品的定价过程,结果便不如扩大前明朗,那时四个大生产商控制了大部分的扁平材销售。长材市场也一样,欧盟市场上参与竞争的公司要比美国市场上多。欧盟的多数钢材产品售价比美国的低。 美国也同样面临在市场疲软时保持价格稳定的问题。其中一个原因是对原材料和能源的附加费征收体系的不一致。联合和未联合的薄板生产商采用不同的价格计算原理,最后结果往往不匹配。因此,2005年中期板坯价格的陡降就导致热轧卷材的价格猛跌,虽然板坯价格主要是影响短流程钢厂的成本。不过,某些产品线如剪切板和大型材,两到三个生产商占据了美国市场的多数份额,这些产品的价格一直保持是中国价格的两倍高的水平。 这一高于国际水平的高价引起大家的质疑,钢铁工业的合并对一国的钢铁使用部门将会产生怎样的长期影响呢?比如,美国钢铁生产商是不是将价格推得太高,对美国制造业的某些部门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伤害呢?难道美国钢铁生产商眼光短浅,只看到了下一季度的利润吗?难道他们常常提及的对服务于客户的完美“供应链”的关注只是充当大会和公共演讲内容的空泛言辞? 针对2004年对高扬的钢材价格的种种抱怨,美国钢材生产商给出的一种慷慨激昂的回应是钢铁购买者长期以来都是在生产商的损失基础上享受了低价格,现在应该由生产商来享受这种优待了,购买者只是得到了自己应得的。另一种回应提到了钢铁使用者的警告,说他们的客户拒绝接受高价格并威胁要从钢铁价格相对合理的国家购买钢铁产品。美国的钢铁生产商表示很同情使用钢铁的厂商输给国外竞争者造成的商业损失,但却将这损失归罪于国外厂商的不公平竞争。他们宣称问题的根源在于国外政府特别是中国政府所给的补贴以及对货币的操控。 幸好,2003年末201条款取消后,美国总统办公室并未答应钢铁工业要求增加贸易干涉的请求。美国国会中有相当多的人支持保护主义,所以并不能保证总统会在长时间内,甚至是下一个五年内不愿更多地保护钢铁工业。中国钢铁出口商应该充分考虑美国贸易政策的政治背景,不要突然问大量出口,以免打破自由贸易的脆弱安宁。 这些评论并不是想要警告大家。唯一的目的就是提醒大家不能放松对美国保护主义的警惕。这一领域与政治和传统是相关联的。对美国钢铁贸易的预测应该不仅仅限于趋势走向和周期性变化。还应该判断将对未来美国贸易政策产生影响的政治力量的强弱。就像在中国,对贸易的政治性有充分的了解对任何想要成功的出口商都是非常必要的。 。

  • 外资参股并购行为对我国钢铁业的影响

    钢铁产业是事关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战略产业,这一属性,已从根本上决定了钢铁产业在我国未来10年上演西方百年并购史进程中的相对特殊性(与外资并购对应的是“绿地投资”,即合资、独资新建企业),且这一特殊性已较为充分地体现在2005年出台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中,其对外资公司在产权、产量、资金实力等方面做出了严格限制:境外钢铁企业必须具备钢铁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年产量必须达到1000万吨以上。即目前仅有约15家外资企业具备进入中国钢铁市场的基本资格。 当前遇到的现实问题是,受国际跨国并购浪潮的影响和我国加入WTO近5年来的深层次演进,大多数国内钢铁企业在缺乏合作成功率较高的国际战略联盟运作经验的基础上,已开始直接面对合作成功率较低的国际并购,难度是有的。故此,有必要明确国内钢铁企业尤其是国有特大型钢铁企业有效参与跨国并购游戏的战略基点,做到以我为主、寻求互补。 一、关于市场结构 客观上讲,目前国内钢铁业产业集中度低(中国前8家钢铁企业钢产量占全国钢产量比例2004年为30%,比2001年下降了10.3个百分点。而同期欧盟为53.3%,日本为55.5%,美国为39.3%,韩国为82.0%,法国的阿赛洛钢铁公司几乎囊括了法国所有的钢铁生产)、产能相对过剩(含落后产能近1亿吨,有近56%的钢铁由中小企业生产)、高附加值钢材品种自给率较低(2004年高档板材占国内进口钢材的86%左右)、超越资源和环境约束来实现循环经济任务艰巨、钢铁股票市值普遍被低估,加之我国工业化现处阶段对钢材消费强度呈稳定上升趋势的市场热态(包括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制造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动力、机电和造船业的发展等对钢材需求呈刚性,预计钢铁消费增速将长期处于年增长10%以内的水平),正是外资进入的较佳时机。 外资公司综合运用资本、技术、管理优势,通过参股我国国内重点钢铁企业(从另外角度可以理解为迅速“吃掉”直接或间接的国际竞争对手),将会使其在平等地享用东道国现有及潜在“资源禀赋”、成功绕开贸易保护壁垒、避免“反倾销”限制的基础上,对我国钢铁及相关产品市场份额占有范围明显扩大,由此引起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可形成垄断势力,但对行业总量影响是不确定的)。这在可以带来规模经济、形成市场势力的横向兼并中的作用尤为明显(纵向并购可以节约市场交换和签订合同的成本、减少中间环节的营业税,有反竞争效应)。即通过并购,可以超越外资公司所在母国(投资国)的“资源禀赋”,利用东道国的“资源禀赋”来帮助目标企业在市场顾客和环境发生变化的条件下,实现分散经营。由此扩展管理技能。通过与以往直接或间接的竞争对手合作,寻求市场协同作用。这包括降低成本增加利润(提高规模经济和削减重复操作)和收入(开发新产品、扩大市场)。 具体讲,外资公司通过采取具有长远利益的并购行为,在筹资环节,取得较为充足的现金流、过剩的负债能力以及争取贷款所必需的较大数额存量资产;在采购环节,实施策略性的渠道控制;在销售环节,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获得区域市场或垄断市场的霸主地位;在新产品开发环节,能够快速而经济地进入产品差异化明显的“紫牛”市场新领域(“紫牛”是指那些具有极大吸引力和差异化的市场机会,它的同类词是创新和独一无二);在利润核算环节,获得目标公司既有的如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环经济圈等区域性投资、税收等优惠政策。 以上综合作用的结果,将对国内钢铁及相关行业市场结构带来重要变化。用“微笑曲线”来描述(加工制造环节位于曲线的底端,利润最薄弱。由加工制造环节向两边移动,左边的零件、材料、设计和研发,右边的销售、传播、网络和品牌等环节实现的附加价值都要比制造环节多),此举将传导到与钢铁产业紧密相关的整个上下游产业链上,带来市场要素配置的高效化和产业链网络价值总量的增加。同时也为外资公司由处于行业利润率低端的制造业步入利润率高端的生产性服务业(以工业特别是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以工业结构升级为前提)打开边际产业转移的上升通道。 二、关于产业发展 受钢铁新政指引,外资并购行为将带来比以往更多的现代钢铁制造高新技术(如直接熔融还原铁、生产管理自动化和生产制造执行系统等),这有利于我国钢铁产业技术升级(大量消耗能源和资源的建筑用钢等产品,今后可考虑主要由国外提供),推动国内钢铁企业向特、精、高的方向发展,向深加工、高附加值的产品方向发展,向低成本、高效益、生态型企业的方向发展。但是,这种并购的着眼点如若主要是针对国内钢铁市场,那将无助于持续提升我国钢铁及其相关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甚至有可能影响到我国钢铁产业结构的升级进程。即外资公司在考虑边际产业转移时,受东道国“资源禀赋”特性限制,较难实现预期的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东道国利益和其全球利益的有机统一。事实上,受国内资源、能源和环境制约以及国际市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影响,我国已不可能成为钢铁出口大国;目前钢铁产品2%左右的世界市场占有率提升空间极其有限,今后的主要任务是优化钢铁产业、产品结构。 分析外资参股国内钢铁企业的动因,通常有以下两种理论可供借鉴、判断: 一是信号理论。外资公司在参股并购过程中,采取的支付方式(现金收购或股票换股),对并购后的新公司绩效有着重要影响。经济学上的信号理论认为,支付方式的选择揭示了目标公司未来投资机会或现金流量。对于拟参股投资我国钢铁企业尤其是特大型钢铁企业运营的外资公司来讲,选择现金收购方式参股,而非股票换股(股票支付具有延迟纳税功能),这表明外资公司拟参股的目标企业现有资产可以产生较大的现金流量(增加资产从而相应增加折旧),同时也表明其更有信心和能力充分利用目标公司所拥有的(或兼并所形成的)投资机会,在国内钢铁高端产品市场斩获丰厚的产品差异化利润。更确切、概要地讲,采取现金方式收购,反映了外资公司对于所参股并购的目标公司的未来资产赢利性拥有排他性的、秘密的信息(如可通过采取转移定价等举措,将所在合资公司创造的大量财富汇回投资国)。这一判断,也可以从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用大量外汇实施大规模的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后,国内几乎所有大中型钢铁企业都建成一条以上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线,钢铁产品质量、成本和部分经济技术指标目前处于国际中上游水平的实际情况来得到侧面的印证。 二是投资的Q理论。Q值是公司资产的市场价值与重置价值之比。Q理论认为,并购事实上是由公司间技术水平的差异所引起的(通货膨胀、股市低迷,也可能降低Q值,引发并购)。国内钢铁企业出于接受“技术外溢”(全球现有钢铁行业的新技术均是由外国发明人来命名的)提升产业结构、形成“后发优势”、实施“赶超战略”的考虑,比较欢迎外资公司这种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的直接投资(所谓“以市场换技术”)。但是,当合作的一方为接触到对方伙伴提供的现代钢铁制造技术感到欣喜时(如新一代钢铁材料制造技术),不应忘记合作的成功是有条件的。即为降低合作伙伴的机会主义可能,外资公司往往将保护性条款写入合同,把关键技术严格隔离出来,同意相互交换有价值的钢铁制造技术与技能,但要求合作伙伴就此必须作出有效承诺。 对此,我们要正视企业技术创新强度与行业集中度之间存在的线性正相关关系(《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最核心的内容之一是让中国前十大钢铁公司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例在2010年和2020年前分别达到50%、70%),稳步提高科技投入(目前我国钢铁行业用于技术研究上的投入占不到年销售额的2%)。更要正视在多年来实施的所谓“以市场换技术”战略中,存在“从存量技术到技术创新之间的逻辑断层”的重大缺陷。国内钢铁企业在与外资公司并购谈判时,一定要在坚持自主创新成长战略的前提下,坚持“应用一代、试制一代、研究一代、规划一代”原则,着眼于我国能源、交通、汽车、轻工、机电、建筑等国家支柱产业对高性能、高难度“优、特”钢铁产品的发展需求,用国际上通用、规范的合同方式有效锁定外资拥有的先进制造技术,尽量规避并购后的钢铁制造技术仍滞留在跨国公司全球价值增值链条中低水平层次情形的发生。要改进引进方式,逐步改变我国多年来基本以成套引进硬件设备为主,对软件技术及消化、吸收和创新缺乏重视和统一管理的局面,避免出现钢铁产业“外大内空”的危机(即大而不强、多而不优)。换言之,国内钢铁企业尤其是国有特大型钢铁企业要避免将境内外资合作企业在国内加工生产的“本土化”,混淆于内资企业已经掌控核心自主研发技术的“国产化”,进而忽视对自身自主创新直至核心竞争能力的有序培育。 三、关于跨国公司法人治理 跨国并购带来增量外资流入,有利于国有钢铁企业实施股权多元化,改进公司治理效率,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技术落后、管理不善、决策效率低等问题。但是,对于具有战略产业地位的我国钢铁产业中的国有特大型企业来讲,却又肩负着一个如何发挥国有经济影响力、控制力、带动力的历史重任。这是因为国有钢铁老企业承载着几十年、几代人积累起来的技术和组织能力(有些则属于“民族自主知识产权”范畴),以及丰富的廉价原料(大多拥有自有矿山甚至稀有金属矿山)和训练有素的劳动力资源。 从现有的跨国公司组织边界的研究文献来看,跨国公司治理实际上是一个扩展的公司治理边界,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公司治理问题。具体指:跨国公司日趋紧密的一体化,导致了母子公司界限的模糊化(在跨国公司构建的多级所有制结构里,其独立的子公司“控制公司”和非独立的子公司“受控公司”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这使得国际法律体系在确定跨国公司责任时面临种种冲突,其结果是更多地依靠公众舆论和公司社会信誉作为促进跨国公司的母公司承担其全球各子公司责任的驱动力量。 外资公司参股国内钢铁企业后,目标公司变成外资公司的参股子公司(受控公司),由此拓展了外资公司自身在全球范围的法人治理边界。这种并购后形成的受控公司,虽然在东道国进行运营(我国法律对其组织架构、权利和义务关系都有相应的限定),但其同时受控于国外母公司的事实又意味着这一受控公司具有某种“国外”性质。即跨国公司通过将特定工作的责任分属不同单位的网络体系,让其为整个跨国公司体系行使着某些职能;跨国公司在全球经营中的技术与管理技巧和知识积累可以通过受控公司在并购后的公司股东会、董事会中发挥作用(外资公司作为第二股东已足以发挥重要决策影响作用)。 不难推断,在我国钢铁企业的社会责任体系尚不完备、市场要素特别是资本要素不健全、公司出资人尚未真正地完全到位及法人治理结构有待规范的现实条件下,如何按照新近修订的《公司法》对新组建合资公司的法人治理开展有效运作,合理界定并购后新建公司的治理边界,继续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确实是个新课题,也大有可为。此外,借鉴美国上世纪30年代制定的《反托拉斯法》、设立外国投资委员会等做法,健全我国对外资并购和垄断的法律法规制度,对跨国并购开展系统的评估和审查,也显得尤为必要。 四、关于公司员工解雇 并购与解雇的关系,目前业内人士较为倾向于所有权变更对劳动力的需求有着直接的负作用(友好和敌意并购均是如此)。这与近些年国有企业精干主体、分离辅助过程中减员不增效或难以增效颇有相近之处。 相对于国内钢铁企业而言,跨国公司组织边界的扩展和演变,导致了利益相关者(股东、目标公司员工、高层管理者、市场用户、被引进外资政绩主导的相关政府和监管部门等)边界的扩大。这在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钢铁生产国(1996年至今已有10年)、最大的钢铁消费国、最大的钢铁净进口国和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等“四个世界第一”现实背景下,尤显突出。为了利用不断变化的比较优势,建立有竞争力的价值链结构,外资公司在并购后对合资公司生产区位进行持续调整和再配置应属情理之中的事情。但在我国目前正在构建和谐与节约型社会、就业压力较大、目标公司监管部门(国资委)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尚未构建以及企业非主营业务等存续问题缺乏更低成本托管处理办法等现实情况下,并购、整合过程中对目标公司原有相对臃肿机构、层级的削减,将不可避免地给企业员工造成不利影响,由此与目标公司工会组织(我国实现民主政治的基层组织)就劳资关系开展更加务实的公司级协商(谈判)就成为一种现实选择。虽然外资公司有着根据东道国的体制、法律和惯例调整自身政策的丰富经验,但如何根据我国国情最大限度、稳妥地同目标公司核心员工保持良好合作关系,且视目标公司所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在我国75家重点钢铁企业中,有26家建在直辖市和省会城市,34家建在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支付由于减员带来的相对昂贵的改革成本,安抚员工情绪资本,的确是个棘手的问题。比较理想的状态是:“让目标公司管理者、技术人员、工人以公平的价格购买国有资产,然后再让这个完全自主的企业与跨国公司进行合资谈判”。此外,外资参股公司还要认真面对其它利益相关者(如目标公司内的党组织等)提出的要求,以及外资公司与目标公司两者间内部培植多年的企业文化整合要求等等。 。

点击加载更多
分类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0~9 符号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