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 > 全世界铁矿石图

更新时间:2024-03-27

快讯播报

全世界铁矿石图快讯

2023-12-13 18:10

淡水河谷宣布,首席执行官柏安铎在巴西圣埃斯皮里州维多利亚市的巴朗综合运营区象征性地启动了世界上首座铁矿石压块厂。第二座压块厂计划于2024年初启动运营。两座压块厂年产能总量将达到600万吨,其投资总额达到2.56亿美元,施工高峰期创造就业岗位2300个。

2023-09-01 13:49

淡水河谷首座铁矿石压块厂启动负载测试,其开发的铁矿石压块可将钢铁生产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减少多达10%,该工厂位于巴西圣埃斯皮里州维多利亚市巴朗运营区,计划于今年启动运营,第二座压块厂计划于2024 年初启动运营。两座工厂压块产品年产能总量将达到600 万吨。压块产品将助力淡水河谷实现到 2035年前将“范围三”净排放量减少 15%的战略目标。淡水河谷还承诺到2030 年前将“范围一”和“范围二”绝对排放量减少33%,到 2050年前实现净零排放。

2022-09-29 15:29

美卓奥泰(Metso Outotec)与北京首钢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BSIET)签订了向首钢迁安钢铁有限公司交付铁矿石球团厂的合同,该球团厂将建在中国河北省迁安市,预计将于2023年底开始运营。

2022-07-06 16:54

7月5日,总部位于芬兰的全球工程技术公司美卓奥泰(Metso Outotec Corporation)宣布已获得一项合同,将为南美铁矿石项目提供球团厂。

2022-06-21 19:14

6月21日铁矿石远期现货市场随着价格反弹有所好转。平台上接固定价成交8月到港的PB粉,但对于卡粉的需求变现则是较弱,主要是因为钢厂低利润下多数市场参与者谨慎看待高品资源。二级市场上部分卖家的报盘较昨天变得坚挺,但是询盘依旧相对有限。港口市场活跃度一般,成交较昨日有明显增加且多集中在山东主港,但是整体来看钢厂的检修在陆续增加,部分市场参与者对于后市依旧保持谨慎态度。

全世界铁矿石图价格行情

点击加载更多

全世界铁矿石图相关资讯

  • 五一小长假即将来袭,废钢再涨一波?

    铁矿石累涨114元/吨,螺纹钢累涨190元/吨,从表中可以看出钢坯和螺纹钢价格走势几乎重叠说明价差较小,直到4月9日后价差稍有扩大,最引人注意的是4月8日当天钢坯价格达到峰值5060元/吨,螺纹钢价格5050元/吨,一度出现了钢坯和螺纹钢价格倒挂的怪相,可见唐山各钢厂受环保限产影响之大,钢坯生产量下降,导致一坯难求,甚至市场上出现了这样一句话玩笑话:全世界的钢坯都在支援唐山,全世界的钢坯都在找调坯轧钢厂...钢坯价格的走势直接影响了作为原材料的废钢价格。

  • 钢铁工业绿色发展,瓶颈何在?如何破题?

    据此计算,我国钢铁工业的铁钢比为0.812,比世界平均值(包括中国)0.685高15.7%铁矿石和废钢是主要的含铁原料,铁钢比高意味着废钢比低2展示了2017年世界主要产钢国家废钢比情况,从中得出两点结论: 一是我国废钢比在主要产钢国中最低,仅为18% 二是由于我国钢产量占世界钢产量的比重超过50%,导致全世界平均废钢比从不包括中国的57%下降到包括中国的37%。

  • 钢铁工业绿色发展,瓶颈何在?如何破题?

    据此计算,我国钢铁工业的铁钢比为0.812,比世界平均值(包括中国)0.685高15.7%铁矿石和废钢是主要的含铁原料,铁钢比高意味着废钢比低2展示了2017年世界主要产钢国家废钢比情况,从中得出两点结论: 一是我国废钢比在主要产钢国中最低,仅为18% 二是由于我国钢产量占世界钢产量的比重超过50%,导致全世界平均废钢比从不包括中国的57%下降到包括中国的37%。

  • 钢铁工业绿色发展,瓶颈何在?如何破题?

    据此计算,我国钢铁工业的铁钢比为0.812,比世界平均值(包括中国)0.685高15.7%铁矿石和废钢是主要的含铁原料,铁钢比高意味着废钢比低2展示了2017年世界主要产钢国家废钢比情况,从中得出两点结论: 一是我国废钢比在主要产钢国中最低,仅为18% 二是由于我国钢产量占世界钢产量的比重超过50%,导致全世界平均废钢比从不包括中国的57%下降到包括中国的37%。

  • 中国下半年商品进口料回升 经济硬着陆担忧被夸大

    有初步迹象显示,中国对海外石油、铜、铝、铁矿石和煤炭的需求在2011年下半年将会回升.在今年上半年的多数时间里,中国政府努力为过热的经济降温并遏制通胀,令这些需求受到抑制. 季节性需求上升、库存消耗以及中国国内市场和伦敦金属交易所(LME)之间套利空间缩窄,表明中国的铜需求可能即将迎来转机,即便政府紧缩政策立场毫不放松. 中国面临七年来最严重的电荒,可能也会成为推动精铝进口的诱因,因为中国炼铝厂被迫关闭;而煤炭和石油进口也将从中受益. 这意味着,部分重要大宗商品当前的价格水平到几个月後可能就会被视为价格洼地. "对整个行业的检视表明,铜、铁矿石和煤炭等商品库存消耗严重."里昂证券驻香港的商品分析师AndrewDriscoll说,"如果通胀受到控制,那麽第三季前後出现的进口回升应会推动补充库存活动更加活跃.而我们认为通胀将会受控." 商品价格本月回落,原油期货和期铜分别较年内高位最多下跌17.6%和16.5%,因市场对经济增长趋弱的担忧增强. 中国的经济数据疲弱令部分投资者开始担心该国经济"硬着陆",从而也加剧了市场中的恐慌情绪.中国在过去两年中一直是全球大宗商品需求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但包括汇丰和渣打在内的众多顶尖银行都认为,这种担心有些夸大,因为近期发布的产出数据表明,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仍在以9%的速度成长,同时通胀缓和将给该国政府在必要时为经济增长再添助力的空间. 浏览中国4月贸易与产出情况表,请点选:(link.reuters.com/kew49r) **铜和石油进口处于关键点** 作为仅次于智利的全球第二大铜生产国,中国第一季铜进口同比剧减21%至59.6万吨,4月进一步萎缩48.3%,进口套利窗口关闭. 但本月稍早铜进口的比较价格一度在盈亏平衡水准上下波动,且上海期铜交易进入逆价差状态,预示着期待已久的套利空间可能最终再度浮现. "至少库存正在消耗,消费者的随用随买正在蚕食国内库存,"巴克莱资本分析师NicholasSnowdown称. 他指保税仓库和非保税仓库的库存持续减少,阴极铜的升水从年初几乎为零的水平上升至每吨60美元左右. 截至5月27日,上海期货交易所监测仓库的铜库存已连续10周下滑,跌至21个月低位82,309吨.总体库存已较3月份峰值177,365吨锐减54%. "这说明,我们正接近一个转折点,铜流入周边的LME亚洲仓库的情形将最终发生逆转,"他在周日表示. 金瑞期货分析师符彬指出,中国货币紧缩政策的放松,亦将进一步提振进口.一些顶级银行预测政策将在夏季开始放宽. 自去年10月中国政府将遏制通胀作为首要任务以来,已四次调高利率,八次调升存款准备金率,以控制银行的放贷活动. 但通胀回落,工业生产活动趋缓以及中小企业对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的怨声高涨,预示政策紧缩周期可能会很快结束. 石油市场的情况亦类似.中国是全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随着新产能投入运作,炼油企业可能被迫集体回归市场. 摩根大通石油分析师LawrenceEagles称,中国原油库存消耗的势头即将告终,原因是中国炼厂有动力在布兰特原油跌破100美元时补充库存,因为这个价位足以让它们锁定利润. 0424GMT,布兰特原油期货报每桶114.95美元,低于上月所及127美元上方的高点. **电力短缺是进口回升的意外因素** 目前的电荒也会在未来数月促进石油、柴油和煤炭进口,与2004和2010年末的状况类似.当时类似的电力短缺促使全国制造商使用柴油发动机发电. 今夏国家电网负责的26个省份经营范围内电力缺口将达到3,000万千瓦左右,若各方情况加剧,电力缺口将达到4,000万千瓦左右. 为缓解部分地区电力供应紧张,中国自周三其小幅上调15个省市非居民电价.此举纯属无奈,并可能刺激国内煤炭价格上涨. 3月以来国内煤炭价格已经上涨约10%至两年多来最高,因中国中部地区的严重乾旱迫使国有热电厂争夺更多煤炭供应,增加发电量. "毫无疑问未来数月我们会看到更多(煤炭)进口流入中国,进口量将超过去年的均值,达到1,500万吨左右,"一位新加坡交易员表示. 分析师表示,对高耗能行业,特别是铝炼厂的限电亦将打击国内生产、推升价格并刺激进口. "多种商品进口的回升将在下半年加速,并延续到2012年,"瑞银商品分析师PeterHickson表示.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首年,年底之前会有许多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和硬资产投资,这将刺激很多种商品的需求."(完) 。

  • 分析:大宗商品解不了中国储备过多之忧

    你了解那种兜里装着3万亿美元外汇而很想花出去的迫切心情吧.但买什麽好呢?金山?油田?还是一堆债券呢? 中国选择了最後一种,尤以美国公债为重.但中国央行行长本周表示,该国外汇储备已经超出合理需求,当地媒体亦报导称,政府正考虑成立能源和贵金属投资基金,再次掀起对于中国外汇储备用途的各种猜想. 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大得惊人,仅今年前三个月就增长1,970亿美元,达到3.05万亿美元. 乍一看,投资黄金或石油都在情理之中.金价正处于纪录高位,油价月线也连涨八个月. 黄金的保值性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从来没有哪个国家曾把石油当做一种分散外汇储备的手段,各国仅把石油当成一种战略资源,已应对战争或灾难的发生. 个中原因很简单,与黄金可以无限期存储的特性不同,石油自被开采出地面後其价值就在衰减.一桶原油经过20年後,基本就没什麽价值了. 即使仅将中国大部分以美国公债形式投资中的10%投向大宗商品,这也会激起巨大的涟漪,且有可能助燃北京目前的难题--通胀. "规模非常大,但中国又如何能在进入这些市场的同时,又不至于把市场价位推到难以置信的高度呢?他们(中国)真正这麽做的任何一个举动都会把价格推上天,"CommodityBrokingServices驻悉尼总经理JonathanBarratt说. 浏览全球主要国家外汇储备情况相关表,请点选:(link.reuters.com/dak98r) 浏览中国自2000年以来前20大并购交易相关表,请点选:(link.reuters.com/ryc39r) 浏览中国海外矿业和金属领域并购交易相关表,请点选:(link.reuters.com/fab59q) (外汇储备的)10%或3,000亿美元能够买到2亿盎司或6,400吨黄金,是全球每年开采数量的两倍还多.若要购买石油,则可以买到26.8亿桶,这足以让全世界用一个月. 相比可能会给普通中国人民的生活带来更大直接影响的做法,北京可能更倾向于选择给黄金市场造成动荡风险. Barratt说,"在中国,通胀被视为是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实质性威胁.任何可能推高物价,尤其是食品和能源等必需品价格的风险,都无法容忍." "基本需求标准在黄金上行不通,当局可能会对金市的超级牛市睁只眼闭只眼." 世界黄金协会(WGC)最新的数据显示,中国持有约1,054吨黄金,不到其外汇储备的1.6%.而作为全球最大黄金储备国的美国,其黄金储备量超过8,100吨,相当于于其外汇储备的75%. 像大多数其它大宗商品那样,黄金市场走势对中国的用意也高度敏感. 去年2月,一俄罗斯网站"Rough&Polished"报导称,中国将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购买近200吨黄金,尽管消息来源很不可靠,但还是令金价跳涨. 最後报导被证明是毫无根据的,不过任何有关中国或如何扩大黄金储备的官方评论,都将会令金价大涨.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教授LuFeng表示:"外汇储备多元化当然是一个值得考虑的想法." "不过过去几年的经验表明,这种尝试可能会很艰难,中国的外汇储备如此庞大,以至于对任何资产表现出投资兴趣,该资产的价格都会上涨." 他表示,即便中国外汇储备投资大宗商品取得成功,但商品价格上涨也意味着,此举最後可能会比持有外汇资产遭受更大的损失. **扩大投资范围** 想要成功分散储备,人行就不能让思路局限于能源和贵金属. 中国外汇管理局2月曾警告过投资太多大宗商品的风险. 外管局局长易纲发表演讲称,有些人主张购买石油、黄金、铁矿石,甚至是收购公司和土地,但实际操作起来要困难得多. 中国在追求资源类公司投资机会上一直很活跃. 最近,中国五矿资源(1208.HK:行情)竞购业务集中在非洲的铜矿商Equinox(EQN.TO:行情)未果,中国铝业(601600.SS:行情)收购力拓(RIO.L:行情)(RIO.L:行情)9%的股份.此外在石油和煤炭领域也能见到中国的活跃身影. 安泰科分析师石和清指出,问题是要购买原材料,还是要投资资源领域.如果政府想的是前者,就可能抬高价格,从而起到反作用.更合理的方式可能是入股资源类公司,不过不一定是收购多数股权. 但是,由于摩拳擦掌寻求并购的国企和私企,以及规模3,000亿美元的主权财富基金都亟需保障供应和对冲大宗商品涨价风险的办法,可能发生多种投资工具争抢同一资产的风险. 瑞士信贷亚洲区首席经济分析师陶冬认为,从投资结构的角度看,未来30-50年,应当建立投资能源和贵金属的基金. 其并称,有3万亿美元在手,中国应当投资每一种可能的资产.甚至可以每种资产都投入2,000-3,000亿美元,无论如何都强于购买美国公债.(完) 。

  • 焦煤紧缺促钢企减产 铁矿石或降温

  • 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将其对加拿大镍矿公司Inco的收购要约期延

    而在10月初,Inco公司董事会在不断试从巴西淡水河谷公司获得更高收购价的磋商未果后,建议股东接受此项要约巴西淡水河谷公司是全世界最大的铁矿石制造商及出口商 巴西淡水河谷公司的股价收盘上涨1.9%,报43.88巴西里亚伊(折合20.50美元)圣保罗证交所指数(Ibovespa stocks index)收盘上升1.4%,报38850点 。

  • 淡水河谷将对Inco的收购要约期延至10月23日

    10月9日当周,巴西淡水河谷公司曾将收购要约期延长至10月16日 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在8月发出以180亿美元全现金收购Inco公司的要约而在10月初,Inco公司董事会在不断试从巴西淡水河谷公司获得更高收购价的磋商未果后,建议股东接受此项要约巴西淡水河谷公司是全世界最大的铁矿石制造商及出口商 巴西淡水河谷公司的股价收盘上涨1.9%,报43.88巴西里亚伊(折合20.50美元)。

  • 日本炼铁技术发展概况

    日本钢铁工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尤其是在炼铁方面不断采用新技术和创新技术。作为最近10年采用的新技术,有使用更加廉价原燃料的技术、延长高炉和焦炉寿命的技术、节能技术、废弃物的再利用技术和环保技术等。本文就炼铁技术的发展概况及今后发展趋势进行介绍。 1.前言 伴随着1985年日元升值的压力,日本高炉实施了合理化措施,如设备的集约化和保重点生产的生产体制等(新日铁的釜石制铁所的2座高炉、铁所的1座高炉、八幡制铁所的l座高炉和广灿制铁所的1座高炉都停止了生产)。另外,上世纪90年代由于泡沫经济的崩溃和日元的持续升值,因此对钢铁的需求停滞不前,而且全球变暖和废弃物等所造成的环境问题变得日益明显。 进入21世纪后,世界钢铁工业出现了重组和设备的集约,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①是铁矿石供应商的整合(2000年有12家以上的铁矿石供应商进行整合,如巴西CVRD、澳大利亚的力拓集团和澳大利亚的必和必拓集团等3大公司,约占世界铁矿石70%的份额);②是钢铁J一家的整合和巨大钢铁厂家的诞生(2002年有阿塞洛、2003年有JFE钢公司、2004年有米塔尔);③足钢铁厂家之间的合作等(随着日本国内汽车和家电行业向海外的推出,一些特殊钢材已由当地供给,从而出现了新日铁一阿塞洛、新日铁一浦项、新日铁一宝钢等),使世界钢铁工业发生了很大的变革。最近,由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世界各国的钢铁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生产原料的短缺,导致原料价格高涨和原料质量的日益下降,这已成为眼下令人担忧的事情。本文就最近10年炼铁技术的变迁进行了概述。 2.炼铁技术的变迁 2.1炼铁技术的发展趋势 战后,日本钢铁工业积极从欧美引进了许多最新技术,并将其发展为更加先进的技术,同时由于把制铁所建存能大量运送优质原燃料的临海地区,因而构筑了领先于世界的钢铁王国。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高炉向高压操作、大型化、高温鼓风和强化原料制粒技术的方向发展,而且随着烧结矿质量的提高和炉料控制技术的开始应用,以及1961年开始采用喷吹重油等技术后,日本各钢铁公司都在进行低还原剂比操作竞赛,1980年11月新日铁君津制铁所4号高炉的还原剂比达到了406kg/t,1981年11月NKK(现在的JFE)福山制铁所3号高炉的还原剂比达到T396kg/t,接近极限值。 但是,自1973年和1979年石油危机以后,从高炉风口喷吹重油技术已失去了价格的竞争力。1982年8月日本42座生产中的高炉全部改为无喷吹重油操作。当时,为降低整个制铁所的能源成本,高炉操作朝着高还原剂比操作的方向发展。另外,为降低成本,开发廉价原燃料使用技术已成为主要炼铁技术,在高炉操作中已转向喷煤操作。自1981年6月新日铁大分制铁所1号高炉采用喷煤设备以来,高炉喷煤操作存日本迅速普及,1998年日本所有高炉都安装了喷煤装置,平均喷煤量达到130kg/t。1998年神户钢铁公司加古川制铁所l号高炉喷煤比达到了254kg/t,JFE钢公司福山制铁所3号高炉喷煤比达到了266kg/t。 毫无疑问上世纪90年代的钢铁工业是在严峻环境下进行生产的。另外,随着日元升值速率的高涨和泡沫经济的崩溃,日本钢铁工业变得不稳定起来,因此致力于推进以下所述的合理化措施技术和降低成本技术的开发。 ①炼铁各工序控制系统的引进和自动化技术;②大量喷煤技术(改善粉煤的燃烧性、炉料分布控制、对包括粉体和流体行为在内的炉下部现象进行解析、低Si02烧结矿的使用和高炉评价技术等);③废塑料再利用技术(高炉和焦炉使用废塑料技术);④廉价原燃料使用技术(大量使用豆石技术和大量使用弱粘结煤技术等);⑤节省劳动力(烧结机、CDQ(干熄焦)的最佳操作、连续卸料机、焦炉自动化、高炉短时间大修等);⑥长寿命技术(延长高炉和焦炉寿命的措施技术);⑦环保技术(采用回转式还原炉(RHF)处理粉尘和烧结废气的循环利用等);⑧新工艺的开发(替代铁源的生产技术、熔融还原炼铁法(D10S)、新一代炼焦炉(SCOPE21)等);⑨炉内可视化技术(Venus的开发和提高高炉综合模型的精度等)。 进入21世纪,加大了上述开发技术在实机上的应用,同时最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炉的开发目标正朝着高利用系数方向发展。根据日本国内高炉的生产座数和平均炉内容积的变化可知,这几年高炉正朝着大型化方向发展。例如,以新日铁为例,自2000年以后,名古屋3号高炉(3424—4300m3)、君津3号高炉(4063—4822m3)、室兰2号高炉(2296—2902m3)、君津4号高炉(5151—5555m3)、大分2号高炉(5245—5775m3):世界最大高炉)等都进行了扩容大修,以应对高炉增产的要求。 根据日本国内各钢铁公司高炉的还原剂比和利用系数的变化情况可知,新日铁的高炉操作目标是提高每座高炉的生产效率和实施低还原剂比操作。 关于劳动生产率方面,在最近10年问已有非常大的提高,为大约1600t/人·年,提高了大约2倍。这是高炉集约化和大型化的结果,尤其是采用节省劳动力设备、设备的自动化、合理化以及改善高炉操作效率所得的结果。 作为目前的课题是,开发以提高高炉为中心的各种辅助设备生产率的技术、应对原燃料质量变差的技术、环保技术和节能技术等。以下,就具有代表性技术的开发进行介绍。 2.2使用廉价原燃料的技术 原燃料占炼铁成本的70%左右。90年代初期由于原燃料价格上涨,因此推进低品位、廉价原燃料的使用技术成为了重要的开发课题。 2.2.1开发在烧结矿生产过程中使用廉价铁矿石的技术 关于铁矿石的购入,为降低运输成本,已由从购买巴西矿转为购买澳矿,而且增加澳矿中属于廉价矿石的针铁矿(以铅蓝方石矿为主,从1992年开始购买扬迪矿,从2002年开始购买马拉曼巴矿)的购入量。针铁矿含有很多结晶水。由于其中的铅蓝方石矿的脉石量及脉石中的氧化铝成分和结晶水含量高,而马拉曼巴矿含有很多的细矿,冈此这些矿的烧结性能差,会导致烧结矿的强度下降,这是一个难题。作为大量使用铅蓝方石矿的技术是,积极推进氧化铝无害化技术,为此新同铁开发了采用选择制粒法使氧化铝封闭(无害化)的技术。 另一方面,通过提高烧结机供料滚筒下的进料器的功能(ISF和风力筛选等)、采用机架烧结法等提高烧结机的生产率、采用减少副原料法生产低Sioz烧结矿、通过强化制粒改善伪粒子结构,由此提高了烧结矿的冷态转鼓强度(TI)和落下强度(SI),同时增加了针铁矿的使用比例。通过这些技术开发,2004年澳矿中的针铁矿的使用比例达到了60%左右,并计划从第_年开始购买高P布鲁克曼矿或与马拉曼巴矿混合的矿石。以制粒技术为核心的技术开发正在进行当中。 2.2.2焦炭生产中使用弱粘结煤技术的开发 关于还原剂,不仅实施了从风口喷吹粉煤的技术,而且在炼焦过程中还逐年增加了比粘结煤便宜的弱粘结煤的使用比例。在提高焦炉使用弱粘结煤比例时,采用提高焦炭强度的技术是不可或缺的。除了采用CDQ外,新日铁还开发了煤的调湿技术(CMC)和型煤炼焦技术(DAPS)。通过这些新技术的开发,配合煤中的水分已由90年代初期的18%左右下降到1999年的5%以下,存焦炭强度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弱粘结煤的使用比例超过了50%。 近年来,随着高炉增产要求的提高,出现了以提高焦炭强度(DI15015)为优先,弱粘结煤的使用比率小于50%的变化。关于高强度焦炭的生产和增加弱粘结煤使用量的技术,目前正在进行煤配比技术的研究,如采用高温in—suitNUR成像法评价煤的新方法和控制膨胀压的方法等。 2.3高炉喷煤和高利用系数、低焦比操作技术 2.3.1高炉大量使用粉煤技术的开发 高炉喷煤技术不仅可以降低炼铁成本,而且可以减小焦炉的操作负担,延长焦炉寿命。 日本的高炉喷煤技术起始于1981年新同铁大分厂的1号高炉,其后普及到各钢铁公司高炉。当初,主要是对粉煤的燃烧性进行研究。后来,随着喷煤量的增加,高炉下部透气性变差、炉下部热损失增大和炉缸中心死料柱钝化变得明显起来。 在增大粉煤比的过程中,由于矿/焦(0/C)高,因此中心气流受到抑制;煤气流向炉周围;随着热流比的下降,炉顶煤气温度升高;随着焦比的减小,焦炭缝隙层厚度缩小、软融带的透气阻力增大;粉煤燃烧性恶化,造成未燃碎焦的蓄积,焦粉在炉缸中心死料柱表层蓄积量增大,造成炉缸中心死料柱钝化;因矿石层还原性和高温特性变差,造成高Fe0渣滴下,炉温下降;存生产低SiO2烧结矿时,由于高Al203渣的滴下,造成渣的流动性变差等。 为解决上述课题,实施了以下各种技术,如高矿/焦时炉料分布的最佳控制技术(控制中心流和边缘流,如神户制钢公司开发的中心装焦法、新日铁开发的安装回跳板装置等);粉煤燃烧性控制技术(对过剩氧比和燃烧性、粉煤喷吹的最佳位置、喷枪的最佳形状进行了研究);改善高矿/焦时的高温还原特性(对控制热流比、减薄焦炭层及矿石层、增加小块焦炭使用技术和减少渣量改善矿石层高温还原特性的方法进行了研究);抑制焦粉在炉下部周围蓄积的技术(对焦炭的粉化机理和抑制粉化的技术进行了研究;对风口回旋区内及周同的填充结构、粉体及流体的行为、包括优化风口风速在内的鼓风条件等进行了研究)。 新日铁1994年在君津厂5号高炉进行了喷吹粉煤200kg/t的试验,1998年在室兰厂使用高A1203原料情况下进行了利用系数为2.14、喷煤比为191.4kg/t的操作。另一方面,PCR>200kg/t的操作有神户制钢公司加古厂。的l号高炉、JFE钢公司福山厂的3号高炉、上海宝钢的1号高炉和韩国浦项的3号高炉。尤其是上海宝钢的1号高炉和韩国浦项的3号高炉取得过剩氧比为0.6、矿/焦为6.0的操作,至今被认为是极限操作。虽然各高炉的利用系数和还原剂比不同,但在实施高PCR操作时,为抑制焦炭在炉下部发生粉化、改善矿石层的高温特性,因此在原燃料质量方面,使用了强度高(高DI)的焦炭和高温还原特性好的低Si02低A1203烧结矿。 新日铁近年来在增加高炉喷吹发热量高、挥发份低的粉煤和改善高炉圆周平衡、改善粉煤燃烧性、尤其是使用高强度焦炭的前提下,重新研究了风口鼓风条件和高炉形状。 2.3.2高炉低还原剂比操作技术 采用Rist模型等对有关降低高炉还原剂比的技术进行了理论研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改善炉身效率(提高烧结矿的被还原性和控制炉料分布等);(2)降低维氏体还原平衡点(w点)的温度(使用高反应性焦炭的技术);(3)提高风口处输入的热量(提高鼓风温度、降低鼓风湿度等);(4)减少出铁时带出的热量(减少Si、降低出铁出渣湿度);(5)减小炉体热损失等。 虽然以往实施的低还原剂比操作因使用辅助还原剂种类的不同而不同,但它们都是上述各种技术的具体反映,其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是JFE钢公司福山厂3号高炉(炉容积3223m3)的还原剂比为396kg/t(1981年焦油42.1kg/t、焦比354kg/t)、新日铁室兰厂2号高炉(炉容积2296m3)的还原剂比为440kg/t(采用油焦操作,焦比440kg/t)。改为喷煤操作后,1994年新日铁大分厂2号高炉(炉容积5245m3)的还原剂比为455kg/t(喷煤比为98kg/t、焦比为257kg/t)、2002年韩国浦项3号高炉(炉容积3795m3)的还原剂比为493kg/t(喷煤比为222.3kg/t、焦比为271kg/t)。 新日铁大分厂2号高炉的低还原剂比操作增加了小块焦的使用量、降低了矿石层的厚度(改善矿石的高温还原特性)、减小了鼓风湿度、改善了烧结矿的被还原性。 在炼铁研究方面,除了开发改善烧结矿高温特性的技术外,还开发了高炉热平衡带温度控制技术(还原平衡点的控制),尤其是半还原烧结矿的生产使用技术正在开发当中。 关于热平衡带温度控制技术,新同铁比其它公司更早进行高反应焦炭的生产使用技术的开发,在北海炼铁厂2号高炉进行了使用神华煤生产的高反应性焦炭的试验,并确认了其效果。另外最近正在开发使用非烧结含碳块矿来降低热平衡带温度的技术。 关于半还原矿的生产使用技术,提出了两段还原步骤。例如,以难烧结原料为对象,利用海外廉价天然气在海外生产高炉用的半还原矿,然后运回国内使用,其目的是要使高炉提高利用系数、降低还原剂比,它还是一项有助于环保、减少CO2排放的技术。 2.3.3高炉模拟模型的开发 作为弄清高炉炉内现象和工艺解析的技术,开发了高炉综合模型。高炉是在气体、固体、液体和粉体共存下,进行多种反应的非常复杂的对流移动层型反应容器,从炉上部装入的常温矿石经升温加热、还原反应和软化后,最终熔融、滴下。在计算机上构建高炉后,求出了数学模型作为一个脱机模拟器的作用。上世纪80年代,日本各钢铁公司都在进行实用的高炉二维综合模型的开发,随着计算机功能的提高,开发了三维正常和非正常模型,另外粉煤大量喷吹技术的发展,为对高炉下部焦炭发生的粉化和粉煤发生未燃的行为进行解析,在气固液3相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粉体相,开发了四流体高炉模型,尤其是还开发了把渣一金属作为液相的五流体高炉模型,大致完成了数学模型基本框架的开发。 新日铁在80年代前期杉山等人开发的二维正常高炉综合模型(BRIGHT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副模型的解析精度。具体说来就是,利用松崎等人开发的炉料分布控制模型、内藤等人开发的烧结矿还、原模型、还原粉化模型、高温特性评价和软融带形状确定模型,对副模型进行了改进,通过增加操作预测模型(N—BRIGHT模型)的功能,达到了提高解析精度的目的。另外,随着90年代后期电脑快速发展,目前已能通过电脑对解析环境进行调整,在解析结果中增设解显示功能。作为其它处理高炉内现象的模型,有粉煤燃烧模型、炉下部非正常模型、炉底铁水流模型,最近正在开发使用离散要素模型的二维或三维炉料分布控制模型。 另外,随着计算机的改进和计算速度的提高,在高炉检测设备方面采用了通用的LAN,能进行大量的数据处理。目前,正在新日铁君津厂的3号、4号高炉上进行N—BRIGHT模型的在线解析,还构建了以读出数据为基础的操作判断系统(Venus)作为炉内可视工具,并将其作为高炉系统应用于操作管理。 2.4延长高炉和焦炉寿命技术的开发 2.4.1延长高炉寿命 为抑制高炉大修时大量设备投资和防止大修过程中产量的变化,开发了许多延长高炉寿命的技术,使每单位炉内容积的累计出铁量超过11000t。 为延长高炉寿命,以下几项都是不可缺少的,(1)高炉建设时的设计;(2)生产过程中的操作管理技术;(3)炉了寿命后期的寿命延长技术和修补技术。 如果扣除计划停炉,控制高炉寿命的部位主要是炉身部和炉底部。在1986年以后的10年间因炉腹和炉腰部的损毁而停炉的情况比以前减少了,大部分是因炉缸侵蚀而停炉的。 关于控制高炉寿命的炉喉、炉身和炉底各部位的长寿化设备技术,在炉身上部采用了立式冷却壁式水冷板,从炉身下部到炉腰部采用了冷却盘管和立式冷却壁,提高了冷却能力,另外通过改进耐火材料,提高了耐火材料的耐用性。尤其是在热负荷高的部位,采用了第4代立式冷却壁和铜制立式冷却壁。 另一方面,自1990年以后提高炉缸擘耐蚀性已成为最重要的课题,因此对碳砖材质进行了改善和强化冷却。提高碳砖的热传导率和细化砖的气孔径来防止铁水侵入、用冷却机降低水温和在炉底壁采用铜制立式冷却壁等为延长高炉寿命起了很大的作用。 2.4.2延长焦炉寿命 日本焦炉大部分足在上世纪70年代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建的,平均炉龄为33年,有的超过了40年。由于未来焦炭短缺已成为紧迫课题,在焦炉老化过程中建设新焦炉需要巨大的投资,因此必须研究开发延长焦炉寿命的技术,努力使焦炉寿命超过50年。 作为延长焦炉寿命的措施,新日铁对焦炉炭化室石墨粘附的机理进行了解析,研究了对应措施,而且还开发了焦炉炭化室炉壁诊断和修补装置以及焦炉更新技术的开发。 2.5资源再利用和节能技术 为构建有效利用资源的循环型社会,日本实施了以下措施,推进零排放钢铁厂的建设。(1)推进节能技术,防止全球变暖;(2)构建循环型社会(粉尘、渣和废钢铁等副产物基本100%再利用,尤其是推进将废塑料、废轮胎、废金属和废家电等钢铁』一以外的废弃物再利用技术);(3)积极开发生态产品(开发寿命长、功能多、无有害物钢材和开发气化熔融炉等生态装置)。 2.5.1利用炼铁工艺将资源再利用的技术 2004年度新日铁扣除从钢铁生产工序中产生的废钢,共产生了1760万的副产物。其中,渣占70%左右,其它为粉尘和污泥等。高炉渣可以100%再利用,主要用作水泥原料、路基材料和取代沙的集料。 对于厂内产生的粉尘、污泥,为促进其用作企业内的生产原料和锌精炼用原料,新日铁作为钢铁联合企业于2000年在君津厂和广烟厂采用了回转式还原炉(RHF设备),属世界最早。它将含有铁和碳的粉尘及污泥做成粒状或块状,通过存RHF内加热还原,可以一面促进脱锌,一面还原,由此生产的金属铁可以再用于高炉和电炉。 关于厂外废弃物的再利用,正在推进利用现有炼铁工艺对废塑料进行再利用。JFE钢公司和神广制钢公司是用高炉对废塑料进行再利用,新日铁则采用焦炉化学原料处理技术对废塑料进行再利用。2000年名古屋制铁所和君津制铁所开始对废塑料进行再利用,2002年八幡制铁所和室兰制铁所开始对废塑料进行再利用,2004年大分制铁所开始对废塑料进行再利用,目前已具备年处理废塑料大约20多万吨的能力。 除此之外,还能对包括不燃烧物在内的各种垃圾(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大块垃圾、资源垃圾、污泥、填埋垃圾)进行处理。目前,日本国内已有20多座直接熔融炉,而且还开发了具有多种功能的熔融还原炉,用于处理商业废金属和粉尘等。 2.5.2向节能技术的挑战 根据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钢铁工业的能耗趋势可知,日本钢铁工业在粗钢产量1亿吨的前提下,以实现2010年的能耗比1990年减少11.5%为目标(其中1.5%为废塑料等的再利用),正在积极开发节能技术。2004年1月24日新同铁的三村社长在经济产业大臣咨询机构的综合资源调查会上发表了题为“2030年的能源展望”的演讲,埘节能的研究技术进行了概述。根据这一路线,炼铁部门要扩大现有节能技术的应用和扩大废塑料等的再利用处理数量(钢铁行业年处理量为100万吨,新日铁的目标是年处理量30万吨),尤其是目前正在推进降低高炉还原剂比的技术。 从1 999年到2004年,进行了“有关能源减半、环境负荷最小化高炉创新炼铁反应的研究”,这是一项以当时的北海道大学的石井邦宜教授为首开展的日本国家项目。新日铁参加了还原性和熔融性好的高强度矿石接合体的组成和结构设计研究小组,对有关脉石成分和气孔结构的优化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以下2点:(1)提出了能高速还原且能在低温滴下的块矿和最佳使用比例;(2)试制了各种含C非烧结块矿,可使高炉的热平衡带温度比以往下降200℃左右(1000℃à820℃),该技术有望成为减少C02排放的技术。它作为日本国内钢铁工业的课题,今后还需进一步研究。 另一方面,前年作为日本项目而推进的新一代焦炉一SCOPE21,经过10年左右的研究,2002年在新日铁名古屋制铁所的50t/d的中试设备上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生产率提高了2.4倍、增加了弱粘结煤的使用量(20%一50%)、减轻了环境污染(NOX减少了30%(<100ppm))、能耗减少2 1%。由此决定在大分制铁所进行实际应用,它有望成为减少能耗的工艺。 2.6新一代炼铁技术的发展 包括尚未实际应用正在研究开发中的上艺在内,在综合各种技术后描绘了新一代高炉轮廓,提出了新一代高炉的工艺概念。 焦炭的作用主要足产生热源和还原气体,它还起透气和透液媒介物的作用(高强度化)和抑制热平衡带温度、改善炉内反应效率的作用(高反应性化)。对于矿石原料,由于提出了高生产率和低还原剂比的要求,因此考虑使用高强度、高气孔型的被还原性高的烧结矿或非烧结含碳块矿,而且还考虑使用半还原铁和废钢。另外,还包括了炼铁使用废钢作为减少C02的技术和采用欧洲正在研究的将脱C02的炉顶气体吹入炉身部和风口部的技术,及采用过去全力研究开发的从风口喷吹粉矿石的技术。 作为参考,最近使用了平均灰分为11.5%的焦炭和各种矿石,在目前设备条件下(鼓风湿度上限为1250℃),对上述工艺的各种临界操作因素进行了计算(表1)。 以过去还原剂比最低的JFE钢公司福山厂3号高炉的操作为基础条件,根据在目前原燃料条件下,计算了各种操作因素(还原剂比为428kg/t)。①喷吹废塑料;②从风口喷吹粉矿石(在这里喷吹预还原率为70%的粉矿石);③从炉顶装入还原铁(100kg/t);④使用高反应性焦炭控制还原平衡点(热平衡带温度下降100℃);⑤脱CO2的炉顶气体吹入炉身部和风口喷吹操作时的各种因素。表中的C比是炼铁工序中的C,考虑到烧结工序和炼焦工序中的C收得率等,因此可以用总C比=(CR/0.65+PC+73.6·SR/1000)·(C)PC+PC2·(C)PC2来评价。但是,制氧和还原铁(以在海外用天然气还原为前提)生产所需的C比除外。在目前喷煤操作下的C比为580—630kg/t左右,为使C比比目前操作减少10%,因此有必要确立第3种情况以后的操作技术。 3.未来1 0年的发展方向 围绕炼铁的资源和环境的问题今后仍将进一步严峻。另外,可以预计日本与邻国的竞争也将进一步加剧。因此,今后以下课题也将越来越重要,即: ●存现有技术改进方面,降低炼铁成本已到极限; ●现有设备不断老化; ●全世界焦炭短缺日益严重,依靠海外也已变得困难; ●为防止全球变暖和构建循环型社会,对环保的要求将进一步提高; ●对优化工艺的要求进一步提高。 针对上述课题,应从新的角度来进行技术开发。例如, (1)对原料进行改进,包括在矿山所在地对原料进行预处理,由此可大幅度减轻高炉的熔融还原负荷。 (2)设备的集约化和高效化。 (3)提高炼铁副产物的附加值。 (4)通过采用将煤改质工艺和静脉产业工艺相结合的炼铁法,为构建循环型社会做贡献。 (5)人才的培养和设备的自动化。 炼铁部门在应对上述课题时,应与矿山所存地的公司和有关行业共同协作,与大学密切合作,力求开发与时代相符的新技术。 。

  • 未来五年世界钢铁市场和贸易的发展趋势

    在第四届中国国际钢铁大会上,美国国际钢铁协会主席Davidphelps就世界钢铁市场发展趋势发表了看法。 大事件概览 市场预测通常以展望钢铁需求的趋势开始。然而,本文将首先关注我们的主要兴趣点,即全球钢铁贸易,包括未来几年的贸易量、消费份额及其在今后几年的走向。接着,我们将对过去,尤其是最近5年来的钢铁消费趋势以及中国对世界需求的影响进行探讨。第三个话题将着眼于全球钢铁市场的供应变化,特别强调钢铁工业在世界各地的产业联合问题。本文的最后一个话题将是钢铁工业的产业联合与寻求价格稳定之间的关系,欧盟和美国的经验将作为参照。 全球钢铁贸易的过去与现状全球钢铁贸易量(不包括欧盟内部贸易,包括钢铁半成品)从1950年的1300万吨迅猛增长到1974年的9000万吨。经过几年的停滞,全球钢铁贸易恢复其增长势头,到2000年时已增长到2.2亿吨。经历再次下滑之后,继续发展并于2005年突破2.5亿吨大关。欧盟内部的钢铁贸易均不计算在这些数字以内,这是因为,从贸易商的观点看来,欧盟内部的贸易与一个国家的内部贸易几乎没有什么不同。欧盟禁止任何针对联盟内部其他成员国出口的排外、歧视或实行反倾销程序。而在北美自由贸易区成员国问或其它自由贸易区成员国之间的钢铁贸易,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钢铁贸易量在成品钢材产量中所占的百分比已经从1950年的10%增加到1974年的18%,预计在2005年将进一步增加到26%。同时,国际钢铁贸易的产品结构也在慢慢发生改变。在20世纪70年代,冷轧薄板、中厚板和管材是主打产品。而目前贸易量排在第一位的是半成品钢材,热轧薄板紧随其后排在第二位,两者均将冷轧薄板和中厚板远远甩在了身后。镀锌板也同样赶超了中厚板,并且在几年后还可能赶上冷轧薄板。长材类产品尽管仍有相当的生产规模,但其在整个贸易量中所占的比例,已经从上个世纪70年代的四分之一下降到2005年的大约五分之一。 全球贸易的预期结构变化我们没有理由怀疑今后五年中,无论是钢材贸易总量还是其在全球成品钢材产量中的份额都会持续增长。然而,正如随后将详细说明的那样,大型合并的形成以及钢铁企业在世界矿石丰富的区域建造大型半成品厂都将影响独立钢铁商的作用。这些变化将会产生以下结果:首先,钢材生产商与客户间的直接贸易比例将增加;其次,在半成品交易中,企业内部转移将比通过国际交易所进行贸易出现更快速度的增长。 周期性波动多年来,无论是钢材生产还是贸易都未能稳定增长,而是经历了周期性的波动。就钢材贸易而言,长期趋势的偏离有时会被过多的贸易事件放大,这一现象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钢材表观消费量和钢材贸易量也会受到钢材生产商、服务中心以及钢材使用部门的库存量的大幅波动的影响。无需多言,这些波动也会对主流价格产生重大影响。 全球钢材消费/生产趋势详解有些时候,全球钢材产量的趋势走向是迫于强大的结构变化的压力。这样的变化在20世纪70年代的后五年发生过。主要成因是全球钢材消费的增长率猛然下跌并随后导致供应方面的严重混乱。这一下跌趋势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早期。供应商必须适应经常性的需求停滞,这就强迫主要的钢材生产商,尤其是在美国和欧洲,进行艰难的改组。幸运的是,在20世纪90年代的后五年中,全球钢材消费再次上扬,主要归功于中国经济的神奇扩张。但是1998年,由于一些东亚国家的金融危机,全球钢材市场的供应经历了一次恐慌。那些国家用出口淹没了世界市场,引发了主要进口国的防御行为。 尽管如此,全球钢产量于1999年恢复增长,虽然没有能够超越两年前已经达到的水平。2000年,产量创造了空前的纪录,随后两年中再次回落,这期间传统钢材生产区域的紧缩并未能抵消中国的快速增长。然而,在2002年后,全球产量以惊人的速度上升,中国居首位。无人相信这一速度将会保持到2007/2008后,主要原因如下:(1)如果要提高国内市场价格并且减少对国际市场的出口压力,中国的消费必须与产量持平;(2)全球主要的钢材生产资源出现紧张态势,而新资源的开发需要时间和大量的资金投入。当然,如果中国政府能够致力于消除所报道的8000万一1亿吨的低效产能,这一状况将被改变。 专题:印度钢材的未来一一消费、产出和贸易。即使全球钢材生产在以后五年中能保持2.5%一3%的适度增长速度,按历史标准计算,这也是有力的增长。这其中考虑了印度较快增长的钢材消费的可能性,相比较而言,该国过去六年中的表现平平。在钢材消费方面,印度不可能追随中国的步伐。从1999年到2005年这6年来,印度的钢材消费量从2510万吨上升到3450万吨。要在2012年达到预想的6000万吨,印度的国内经济发展必须有显著增长。即便达到这一目标,全部的增加量还是少于从这个世纪开始后每年中国钢材消费的增加量。此外,中国钢材消费的飞速增长极大地依赖于进口钢材。中国仍在进口高质量的薄板产品。相反,印度提高产量的长期雄伟计划中设想增加的产量中25%是用来出口的。 考虑到近来铁矿石价格的飙升,印度拥有铁矿的钢材生产商完全能够在低成本投入的基础上提高出口量。然而,铁矿石广泛分布于地球表面,长期来说,发现新的铁矿将会破坏目前由于印度国内铁矿石矿藏的比较优势。另外,像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一样,从印度的钢材出口虽然上涨,但大部分局限于所谓的商品出口。要生产像汽车面板这样的高质量钢材产品,还需要多年经验的积累以及大量的额外资金投入。2005年日本和几个欧洲国家钢材生产商所获得的高额利润表明,高质量产品的溢价可以抵消要支付的膨胀的铁矿石、炼焦煤以及运费成本。 全球钢材需求及贸易,1999/2000—2004/2005 1999/2000年消费预测与实际消费的比较。如果我们回顾以往这些年所做的钢材市场预测,“人无完人,孰能无过。”这句古老的格言是再真实不过了。这些预测所犯的共同的严重错误是未能料想到中国需求和产出的巨大增长。请看下面的两个例子: (1)在其年会上,国际钢铁协会发布了全球以及主要钢材消费地区及国家未来五到六年的钢材消费预测。2000年秋公布的预测比当年的实际消费略低,与2001年的实际消费量持平,比2005年的实际消费量要少1.5亿吨。按区域来看,这一预测也低估了独联体国家以及中东国家的需求。国际钢铁协会曾预测2005年消费量(指的是钢材产品)将达到1.65亿吨,包含中国在内,但是,实际数字接近2.9亿吨,相差了1.25亿吨。 (2)2000年7月,钢铁信息咨询机构世界钢动态公司公布,2005年中国(以及北朝鲜)成品钢材的消费预计将达1.325亿吨。按照国际钢铁协会的说法,当时北朝鲜的钢材消费不足50万吨,这样计算可知中国的消费量为1.32亿吨,远低于国际钢铁协会给出的数字。这也再次表明,在对中国的预测上,自认为处于领先地位的观察家们离预测的目标差了很大一截。 展望鉴于以上的情况,我们将尽量避免在对今后五年的全球消费的展望中涉及任何数字。我们的总体预测是全球钢材消费和产出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但要比近年来的速度放缓。另外,就钢材市场本身而言,仅观察趋势很难做一个五年的短期可靠预测。主要是因为钢材需求的周期性,像之前指出的,这一周期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钢材使用者、分销商和服务中心库存的显著变动的影响。不幸的是,这些波动的发生时间并不能被准确预知。 展望今后五年中,世界钢材贸易量将稳步增长,预计增幅略大于3000万吨。然而,这一增长将减少三分之一,如果计算时不包括扩大后的欧盟内部钢材贸易。贸易/消费比率将继续保持25%的水平,或者稍低于此水平,如果排除扩大后的欧盟内部钢材贸易。 中国钢材贸易的世界影响力如前所述,中国钢材产能的迅速形成并没有导致泛滥其他钢材生产国市场的出口浪潮。尽管诸多带钢厂仍在建设中,中国薄板的出口于2004年增加了三倍,2005年又有进一步增加,这引起了包括日本在内的东南亚国家的关注。到目前为止,中国的薄板贸易仍有1500万吨的赤字,虽然2005年的赤字要低于2004年,并且只有2003年的一半。总的来说,中国在扁平材方面的赤字并不能使这些产品的未来进口国放心。同样地,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也在增长。就标准输油管这一品种而言,美国生产商根据贸易法案(该法案专门针对从中国的进口)的421.条款提出了贸易诉讼。然而,布什总统拒绝对这些进口强加配额,尽管这在贸易法案中是允许的。我们认为,中美之间热轧薄板价格的巨大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从中国出口到美国市场的增加。 回顾以往数据,展望未来需求虽然我们并不能信心十足地预知未来,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观察需求和供应两方面来得出市场的走向。具体包括近期发展、当前形势以及引起重大变化的任何因素。某些因素可以暗示市场的未来走向,更加重要的是,可以暗示这一走向对整体钢材贸易的未来特别是专业化的国际贸易商意味着什么。 因果关系链开始于需求证明这一点的例子有很多,但只选择一个就够了。2004年到2005年间,需求奇高使得世界许多地区的钢材生产商以惊人的速度提升价格。钢材的高需求和高价格又使得采矿公司过度提高铁矿石和炼焦煤的价格。然而,如果不是当时强大的钢材市场,任何大幅度提高原材料价格的尝试都将以失败告终。可能肯定的是,钢材生产商更愿意颠倒起因一结果的次序。在他们的声明中,总是将较高的钢材价格归因于材料和能源价格的上涨,而不考虑是他们试将价格在成本提高前提升,以将其利润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换句话说,钢材生产商和采矿公司的巨额收入都得益于近年来全球钢材消费的显著增长,这一增长是由中国对钢材的无限需求促成的。 全球钢材市场的供应变化 1997年的秋天,一些东南亚国家遭遇了一场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经济发展并最终影响了钢材的消费。由于急需现金周转,他们不顾一切地开始大量出口到美国、欧盟和其他地区。迫于前苏联(多年来,前苏联国家致力于恢复其大型钢厂的产能)的钢材生产商的日益增加的压力,同样的市场也出现了。 美国钢铁产业合并的典型案例。美国的联合钢铁企业已经处于财务不稳定的状态,原因包括来自大量在建短流程钢厂的激烈竞争以及许多与员工相关的障碍。这其中,最主要的是所谓的遗留成本,比如大量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和医疗费用。另外,运行费用也因为严格的工会工作制度和大量的工作分类而增加。 1999年和2000年,受大量钢材的支撑,美国钢厂的产品成交量以及半成品钢材(由美国钢厂加工成成品钢材)的进口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不过,价格下降了,部分是由短流程钢厂产能的快速扩大造成的。但总体而言,价格的下降是因为一些联合生产商——急需资金周转——开始互相挤压直到某些生产商被迫破产。同时,进口发挥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作用,填补了美国钢材需求和其国内生产力不足之间的缺口。这与美国市场上的价格下跌没有关系。 详细提及这一案例的原因是因为破产为美国钢铁产业的合并中大量的合并以及成本的猛然下降创造了条件。成本的节省是有代价的,包括现在和以往钢铁产业工人的利益以及对破产钢铁企业将其未完成的职工养老金债务转移到的共同基金做出贡献的美国其他产业的利益。 产业合并如何帮助稳定价格?高需求和近来的产业合并是2004年美国以及其他地区的钢材生产商可以大幅度提高价格的关键因素。随后的那一年,新合并的钢铁产业设法防止价格在2005年中期疲软市场中急速下跌。对于由高度集中的工业部门卖出的产品,包括回火中厚板、大型材、硅板坯和某些管材产品,价格全年保持强劲。 钢材生产商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他们任何时候都无法控制钢材采购商的需求量。对钢材的需求很不稳定而且不可预知。即使是市场需求与供应量之间的微小差距都会导致价格的不稳定。在需求稳定时对市场投放额外的量将会使价格(和供应商的利润)大幅下跌。相反,在需求稳定时保留一些数量不投放市场会提高价格以及供应商的收入。 库存能够缓冲价格波动造成的影响。但是,如果经销商和钢材消费者错误判断了疲软市场的持续时间,他们就会惊慌并因为将库存投放市场而加剧价格的下滑。解决价格的重复不稳定的妙方就是高度的产业合并。当主要的生产商联合将综合销售量调整到市场的需求量水平,价格的不稳定性将被消除。这不仅要求高度的产业集中,而且是要求销售商有丰富的经验并且相互信任。 在一个高速扩张的市场里,消费者对钢材有额外需求,保持价格稳定——甚至是保持稳步上升—一将不需要技巧和外交能力。但是稳定物价在市场低迷时期将不再稳定。在疲软的市场中,主要的销售商不仅需要由于需求的减少降低自己的销售量,而且需要留出一定额度便于边际生产者提高产量。并且,他们还需进一步减少销售量以补偿几个月前市场活跃时预订进口的延迟。困难在于所有销售商要根据需求的波动迅速调整总体供应量。 普遍的钢铁产业合并 如前所述,大型钢铁企业间合并的主要目的是应用数量法则达到价格的稳定。在紧随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的损失惨重的价格变动以后,欧洲和美国的钢材生产商终于认识到,激烈的价格战将对他们的收入产生极严重的负面效应。这两个地区的有作为的企业家意识到想要控制价格的唯一途径就是高度的产业集中(或合并)。 美国 由于沉重的社会成本、繁琐的工作制度以及来自短流程钢厂的有力竞争,几家联合公司走向了破产。一个国外的金融家从这次危机中看到了机遇。他成功地以低价收购了破产公司的资产,并且通过摆脱大部分的社会义务和工会工作制度大幅度减少了经营成本。米塔尔(MittalSteel)在世界各地都有其经营的钢铁厂,并且已经控制了位于芝加哥东部的内陆钢厂(InlandSteel)后来完全收购了由这位金融家组合的国际钢铁集团(ISG)的全部。同样地,美钢联(USS)与工会协商大幅降低成本。未组织工会的纽柯(Nucor)并购了一些美国的短流程钢厂。盖尔道(Gerdau),本部在巴西的一家大型长材和半成品钢材的生产商也采取了同样的做法。结果是两到三家主要生产商控制了美国钢铁输出总量中从热轧卷板到钢筋的每一种主要产品类别的75%到90%。 欧盟 不佳的市场条件和较低的利润率促使法国、西班牙、比利时和卢森堡的主要扁平材生产企业合并组成了欧洲钢铁巨人阿赛洛(Arcelor)。在米塔尔(Mittal)收购了国际钢铁集团(ISG)之前,阿赛洛一直是世界最大的钢材生产商。阿赛洛通过控制巴西长材公司BelgoMineira并于1998年收购半成品以及热轧卷材的大型生产商(巴朗)CST和专业生产商Acesita,一举成为巴西最大的钢材生产商。在德国,合并的结果是产生了蒂森克虏伯(ThyssenKrupp)。一些先前由联合公司控制的法国和德国长材生产商被卖给意大利的短流程钢厂,其他卖给了米塔尔(Mittal)。 其他地区 日本和巴西也发生了大型的并购,结果是这两个国家内出现了两个主导扁平材市场的大型钢材生产商。许多东欧国家的钢铁产业被国外商家收购,以米塔尔(Mittal)为首,还包括美钢联(USS),俄罗斯和意大利的公司。在大部分的长材市场上,包括型材和铁轨,日本、欧盟和巴西的产业都出现了同样的集中化。前面提及的巴西Gerdau公司不仅收购了美国的长材厂,还包括加拿大、南美和欧盟的长材厂。目前,长材主要由短流程钢厂生产。发达国家的大部分联合钢厂(除了米塔尔)撤销了长材生产部门,专门生产高质量板材。在巴西,阿塞洛一家控制了扁平材和长材市场的大部分份额。 国际合并和财团 在历史上,钢铁生产被认为是涉及国家利益的。跨国界的钢铁投资、收购和合并仍然是外国钢材生产商和投资者的禁忌。然而,也有例外。85年前,卢森堡的Arbed投资了巴西MinasGerais州的一个钢铁厂,生产线材和盘条。在20世纪50年代,德国的管材专家Mannesmann在同一个州建造了一个钢管厂,意大利的得兴(Techint)在阿根廷和墨西哥建造了无缝管和焊管厂。随后的10年中,德国短流程的先驱WillyKorf在巴西、美国和特立尼达岛修建了短流程钢厂的同时,新日铁(NipponSteel)和川崎在巴西投资了联合钢铁企业。印度的L.Mittal于20世纪70年代在印度尼西亚建造了一家钢铁厂,并于20世纪80年代收购了WillyKorf建于特立尼达岛的Iscott线材厂。这就是收购热的开始,并最终使得米塔尔(Mittal)成为世界最大的钢铁生产商,在亚洲、非洲、欧洲(西欧和东欧)和北美都有附属钢厂。20世纪90年代,得兴将总部迁至阿根廷,控制了意大利钢管制造商Dalmine,在巴西、加拿大、日本、罗马尼亚以及委内瑞拉收购或修建了钢管制造厂。近些年来,得兴成立了Ternium财团,它是由阿根廷、墨西哥和委内瑞拉的中型钢厂联合组成的。该公司还购买了一些钢铁厂和钢铁设备制造商。 本年度,阿赛洛其在巴西的收购前面已讨论过,在对加拿大联合生产商多发斯科(Dofasco)投标中战胜德国的蒂森克虏伯,竞标成功。这家加拿大公司年产能达到500万吨,最为吸引人的是,它控制着几家大型铁矿。阿赛洛本身成为米塔尔恶意收购的对象,如果成功,米塔尔将成为历史上首个亿吨钢铁生产商。阿赛洛的一些意大利大客户已经提出他们的焦虑,并购一旦成功,他们将再也享受不到阿赛洛的长期合同的可靠性以及研发支持。米塔尔以其现货市场交易以及突然的价格变化闻名。对米塔尔而言,这次并购将要求其经营方式的巨大转变,但钢铁产业中有谁认为这家公司经不起挑战?好象不多。 亿吨钢铁企业在何种程度上能帮助稳定全球出口价格还很难预测。国际市场上定价一直以来都极富竞争性,主要归因于甩掉暂时国内盈余的“机会主义”钢铁生产商的不断进入。这些企业必须与“专注的”出口商分别开,后者是指传统的西欧和日本企业,他们保持着全球供应商的永久地位。一些拉丁美洲和东南亚的国家也加入进来,成为“1/2或3/4专注的”出口商,这一比例要看国内需求的强势。 海外钢铁投资的另一特征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早期,那时,欧洲生产商建议将钢铁生产的"热端"转移到钢铁生产资源丰富的国家去。后来全球钢铁消费的减速将这些建议划上了句号,只有一个除外,即在巴西巴朗建造一家联合板坯厂一一由日本川崎、意大利Finsider和巴西政府的Siderbras组成的合资企业。该公司现在的名称为CST(在Arcelor控制下)。 近年来,铁矿石价格的迅猛上涨引发了在铁矿藏丰富的两个国家巴西和印度修建大规模板坯厂工程的热潮。韩国的Dongkuk、意大利的建厂商达涅利(Danieli)和巴西铁矿石生产商CVRD达成协议要在巴西北部的Ceará州修建一家以直接还原铁为基础的150万吨板坯厂。蒂森克虏伯也承诺要在里约热内卢附近的一个深海港口修建一家400万吨的板坯厂。浦项、米塔尔和塔塔也宣布将在印度一些省份修建在1000万一1200万吨范围内的更大的工程。 中国目前粗钢的产量几乎是美国的四倍,扩大后的欧盟(25个成员国)的近两倍。不幸的是,2005年产量似乎超过了需求。由于中国是世界剩余的少数几个由供求关系决定钢铁定价的地区之一,所以国内价格垂直下跌(至少到2005年秋天),利润率也陡降,并在有些情况下,甚至变为负数。 中国钢铁产业结构的另一问题是工厂位置、年代以及规模的不平衡。生产力过剩的区域处于水资源缺乏的北方,以及污染严重的河北省。同时,快速工业化的东南部,如浙江——福建——广东一带,钢铁制造的生产力。不足。由于铁路运输和船运系统不能满足扩张的钢铁工业的运输需求,钢铁企业不得不选择花费更高的卡车运输,这加重了地区间的不平衡。这不仅仅是将钢铁产品运送给较远客户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涉及到如何将原材料(铁矿石、炼焦煤和废料)从中国的生产地或港口拖运。运输量很大,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中国运输体系目前的紧张态势。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钢铁工业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考虑到中国出现的一些合并,再参考世界范围内合并的等级和公司的规模,我们可以明显看到中国还需要更多的合并。我们注意到中国的一些并购已经是跨省的,这是合并过程中的必要一步。但是,省级政府似乎是真正的掌权者,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在权限内可以更直接地控制钢材生产商的作为,并利用其法律和政治影响推动或阻挠公司的计划。 然而,这看起来又似乎合乎道理,中国将根据自己的历史和国情找出解决的办法。目前最迫切要做的可能就是缓解过去五年里一直占主导的扩张再扩张的紧张状态。在这段缓冲时间内,效率高的企业有机会巩固自己的市场地位和收入,而效益差的企业会被否定并逐渐失去财政支持,甚至是省政府的支持。生存下来的企业迟早会观察到稳定的价格对收入的积极作用。从而,这些企业将不愿再通过攻击本国市场的竞争者来将自己的销售额最大化。如果企业并没有认识到这点,报复行为就会不断发生,尤其是当两到三个竞争者结成报复联盟。这种方式可以允许20个大公司并存。他们仍然会竞争客户,但不会再像强盗似地从竞争者手中抢客户。 同时,市场上剩余的竞争对手足够多,也推动经营者进行加工程序和产品的创新。外商投资的中国钢材生产商以及以协助技术改进和产品升级为目的的参股形式都可以作为选择。这样做的结果是保持中国钢铁工业的持久活力,而不至于变得僵化,毕竟这是由三到四个大型企业长期控制市场后不可摆脱的命运。无疑,高度的产业合并也有缺点,包括决策的官僚主义,对变化的市场条件反应速度慢,也可能不能及时回应客户的需求。我们只需要观察电子产品巨人西门子、索尼和东芝在日新月异的消费产品市场上与弱小但灵活的对手竞争时表现的无力就可以明白。 欧盟和美国稳定钢铁价格的实践 将销售者看成一个集体,价格永远优先于数量。所以,主要的销售商之间发扬集体精神是很重要的。美国和欧盟的主要钢材生产商似乎在某种程度上认识到了这一点。不过,他们是否在市场下滑时能齐心协力保持价格不下跌还不得而知。 欧盟的价格规则由于2004年10个新成员国的加入受到了影响。目前美钢联、米塔尔和俄罗斯钢铁公司都加入了薄板和中厚板产品的定价过程,结果便不如扩大前明朗,那时四个大生产商控制了大部分的扁平材销售。长材市场也一样,欧盟市场上参与竞争的公司要比美国市场上多。欧盟的多数钢材产品售价比美国的低。 美国也同样面临在市场疲软时保持价格稳定的问题。其中一个原因是对原材料和能源的附加费征收体系的不一致。联合和未联合的薄板生产商采用不同的价格计算原理,最后结果往往不匹配。因此,2005年中期板坯价格的陡降就导致热轧卷材的价格猛跌,虽然板坯价格主要是影响短流程钢厂的成本。不过,某些产品线如剪切板和大型材,两到三个生产商占据了美国市场的多数份额,这些产品的价格一直保持是中国价格的两倍高的水平。 这一高于国际水平的高价引起大家的质疑,钢铁工业的合并对一国的钢铁使用部门将会产生怎样的长期影响呢?比如,美国钢铁生产商是不是将价格推得太高,对美国制造业的某些部门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伤害呢?难道美国钢铁生产商眼光短浅,只看到了下一季度的利润吗?难道他们常常提及的对服务于客户的完美“供应链”的关注只是充当大会和公共演讲内容的空泛言辞? 针对2004年对高扬的钢材价格的种种抱怨,美国钢材生产商给出的一种慷慨激昂的回应是钢铁购买者长期以来都是在生产商的损失基础上享受了低价格,现在应该由生产商来享受这种优待了,购买者只是得到了自己应得的。另一种回应提到了钢铁使用者的警告,说他们的客户拒绝接受高价格并威胁要从钢铁价格相对合理的国家购买钢铁产品。美国的钢铁生产商表示很同情使用钢铁的厂商输给国外竞争者造成的商业损失,但却将这损失归罪于国外厂商的不公平竞争。他们宣称问题的根源在于国外政府特别是中国政府所给的补贴以及对货币的操控。 幸好,2003年末201条款取消后,美国总统办公室并未答应钢铁工业要求增加贸易干涉的请求。美国国会中有相当多的人支持保护主义,所以并不能保证总统会在长时间内,甚至是下一个五年内不愿更多地保护钢铁工业。中国钢铁出口商应该充分考虑美国贸易政策的政治背景,不要突然问大量出口,以免打破自由贸易的脆弱安宁。 这些评论并不是想要警告大家。唯一的目的就是提醒大家不能放松对美国保护主义的警惕。这一领域与政治和传统是相关联的。对美国钢铁贸易的预测应该不仅仅限于趋势走向和周期性变化。还应该判断将对未来美国贸易政策产生影响的政治力量的强弱。就像在中国,对贸易的政治性有充分的了解对任何想要成功的出口商都是非常必要的。 。

  • 未来五年世界钢铁市场和贸易的发展趋势

    在第四届中国国际钢铁大会上,美国国际钢铁协会主席Davidphelps就世界钢铁市场发展趋势发表了看法。 大事件概览 市场预测通常以展望钢铁需求的趋势开始。然而,本文将首先关注我们的主要兴趣点,即全球钢铁贸易,包括未来几年的贸易量、消费份额及其在今后几年的走向。接着,我们将对过去,尤其是最近5年来的钢铁消费趋势以及中国对世界需求的影响进行探讨。第三个话题将着眼于全球钢铁市场的供应变化,特别强调钢铁工业在世界各地的产业联合问题。本文的最后一个话题将是钢铁工业的产业联合与寻求价格稳定之间的关系,欧盟和美国的经验将作为参照。 全球钢铁贸易的过去与现状全球钢铁贸易量(不包括欧盟内部贸易,包括钢铁半成品)从1950年的1300万吨迅猛增长到1974年的9000万吨。经过几年的停滞,全球钢铁贸易恢复其增长势头,到2000年时已增长到2.2亿吨。经历再次下滑之后,继续发展并于2005年突破2.5亿吨大关。欧盟内部的钢铁贸易均不计算在这些数字以内,这是因为,从贸易商的观点看来,欧盟内部的贸易与一个国家的内部贸易几乎没有什么不同。欧盟禁止任何针对联盟内部其他成员国出口的排外、歧视或实行反倾销程序。而在北美自由贸易区成员国问或其它自由贸易区成员国之间的钢铁贸易,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钢铁贸易量在成品钢材产量中所占的百分比已经从1950年的10%增加到1974年的18%,预计在2005年将进一步增加到26%。同时,国际钢铁贸易的产品结构也在慢慢发生改变。在20世纪70年代,冷轧薄板、中厚板和管材是主打产品。而目前贸易量排在第一位的是半成品钢材,热轧薄板紧随其后排在第二位,两者均将冷轧薄板和中厚板远远甩在了身后。镀锌板也同样赶超了中厚板,并且在几年后还可能赶上冷轧薄板。长材类产品尽管仍有相当的生产规模,但其在整个贸易量中所占的比例,已经从上个世纪70年代的四分之一下降到2005年的大约五分之一。 全球贸易的预期结构变化我们没有理由怀疑今后五年中,无论是钢材贸易总量还是其在全球成品钢材产量中的份额都会持续增长。然而,正如随后将详细说明的那样,大型合并的形成以及钢铁企业在世界矿石丰富的区域建造大型半成品厂都将影响独立钢铁商的作用。这些变化将会产生以下结果:首先,钢材生产商与客户间的直接贸易比例将增加;其次,在半成品交易中,企业内部转移将比通过国际交易所进行贸易出现更快速度的增长。 周期性波动多年来,无论是钢材生产还是贸易都未能稳定增长,而是经历了周期性的波动。就钢材贸易而言,长期趋势的偏离有时会被过多的贸易事件放大,这一现象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钢材表观消费量和钢材贸易量也会受到钢材生产商、服务中心以及钢材使用部门的库存量的大幅波动的影响。无需多言,这些波动也会对主流价格产生重大影响。 全球钢材消费/生产趋势详解有些时候,全球钢材产量的趋势走向是迫于强大的结构变化的压力。这样的变化在20世纪70年代的后五年发生过。主要成因是全球钢材消费的增长率猛然下跌并随后导致供应方面的严重混乱。这一下跌趋势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早期。供应商必须适应经常性的需求停滞,这就强迫主要的钢材生产商,尤其是在美国和欧洲,进行艰难的改组。幸运的是,在20世纪90年代的后五年中,全球钢材消费再次上扬,主要归功于中国经济的神奇扩张。但是1998年,由于一些东亚国家的金融危机,全球钢材市场的供应经历了一次恐慌。那些国家用出口淹没了世界市场,引发了主要进口国的防御行为。 尽管如此,全球钢产量于1999年恢复增长,虽然没有能够超越两年前已经达到的水平。2000年,产量创造了空前的纪录,随后两年中再次回落,这期间传统钢材生产区域的紧缩并未能抵消中国的快速增长。然而,在2002年后,全球产量以惊人的速度上升,中国居首位。无人相信这一速度将会保持到2007/2008后,主要原因如下:(1)如果要提高国内市场价格并且减少对国际市场的出口压力,中国的消费必须与产量持平;(2)全球主要的钢材生产资源出现紧张态势,而新资源的开发需要时间和大量的资金投入。当然,如果中国政府能够致力于消除所报道的8000万一1亿吨的低效产能,这一状况将被改变。 专题:印度钢材的未来一一消费、产出和贸易。即使全球钢材生产在以后五年中能保持2.5%一3%的适度增长速度,按历史标准计算,这也是有力的增长。这其中考虑了印度较快增长的钢材消费的可能性,相比较而言,该国过去六年中的表现平平。在钢材消费方面,印度不可能追随中国的步伐。从1999年到2005年这6年来,印度的钢材消费量从2510万吨上升到3450万吨。要在2012年达到预想的6000万吨,印度的国内经济发展必须有显著增长。即便达到这一目标,全部的增加量还是少于从这个世纪开始后每年中国钢材消费的增加量。此外,中国钢材消费的飞速增长极大地依赖于进口钢材。中国仍在进口高质量的薄板产品。相反,印度提高产量的长期雄伟计划中设想增加的产量中25%是用来出口的。 考虑到近来铁矿石价格的飙升,印度拥有铁矿的钢材生产商完全能够在低成本投入的基础上提高出口量。然而,铁矿石广泛分布于地球表面,长期来说,发现新的铁矿将会破坏目前由于印度国内铁矿石矿藏的比较优势。另外,像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一样,从印度的钢材出口虽然上涨,但大部分局限于所谓的商品出口。要生产像汽车面板这样的高质量钢材产品,还需要多年经验的积累以及大量的额外资金投入。2005年日本和几个欧洲国家钢材生产商所获得的高额利润表明,高质量产品的溢价可以抵消要支付的膨胀的铁矿石、炼焦煤以及运费成本。 全球钢材需求及贸易,1999/2000—2004/2005 1999/2000年消费预测与实际消费的比较。如果我们回顾以往这些年所做的钢材市场预测,“人无完人,孰能无过。”这句古老的格言是再真实不过了。这些预测所犯的共同的严重错误是未能料想到中国需求和产出的巨大增长。请看下面的两个例子: (1)在其年会上,国际钢铁协会发布了全球以及主要钢材消费地区及国家未来五到六年的钢材消费预测。2000年秋公布的预测比当年的实际消费略低,与2001年的实际消费量持平,比2005年的实际消费量要少1.5亿吨。按区域来看,这一预测也低估了独联体国家以及中东国家的需求。国际钢铁协会曾预测2005年消费量(指的是钢材产品)将达到1.65亿吨,包含中国在内,但是,实际数字接近2.9亿吨,相差了1.25亿吨。 (2)2000年7月,钢铁信息咨询机构世界钢动态公司公布,2005年中国(以及北朝鲜)成品钢材的消费预计将达1.325亿吨。按照国际钢铁协会的说法,当时北朝鲜的钢材消费不足50万吨,这样计算可知中国的消费量为1.32亿吨,远低于国际钢铁协会给出的数字。这也再次表明,在对中国的预测上,自认为处于领先地位的观察家们离预测的目标差了很大一截。 展望鉴于以上的情况,我们将尽量避免在对今后五年的全球消费的展望中涉及任何数字。我们的总体预测是全球钢材消费和产出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但要比近年来的速度放缓。另外,就钢材市场本身而言,仅观察趋势很难做一个五年的短期可靠预测。主要是因为钢材需求的周期性,像之前指出的,这一周期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钢材使用者、分销商和服务中心库存的显著变动的影响。不幸的是,这些波动的发生时间并不能被准确预知。 展望今后五年中,世界钢材贸易量将稳步增长,预计增幅略大于3000万吨。然而,这一增长将减少三分之一,如果计算时不包括扩大后的欧盟内部钢材贸易。贸易/消费比率将继续保持25%的水平,或者稍低于此水平,如果排除扩大后的欧盟内部钢材贸易。 中国钢材贸易的世界影响力如前所述,中国钢材产能的迅速形成并没有导致泛滥其他钢材生产国市场的出口浪潮。尽管诸多带钢厂仍在建设中,中国薄板的出口于2004年增加了三倍,2005年又有进一步增加,这引起了包括日本在内的东南亚国家的关注。到目前为止,中国的薄板贸易仍有1500万吨的赤字,虽然2005年的赤字要低于2004年,并且只有2003年的一半。总的来说,中国在扁平材方面的赤字并不能使这些产品的未来进口国放心。同样地,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也在增长。就标准输油管这一品种而言,美国生产商根据贸易法案(该法案专门针对从中国的进口)的421.条款提出了贸易诉讼。然而,布什总统拒绝对这些进口强加配额,尽管这在贸易法案中是允许的。我们认为,中美之间热轧薄板价格的巨大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从中国出口到美国市场的增加。 回顾以往数据,展望未来需求虽然我们并不能信心十足地预知未来,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观察需求和供应两方面来得出市场的走向。具体包括近期发展、当前形势以及引起重大变化的任何因素。某些因素可以暗示市场的未来走向,更加重要的是,可以暗示这一走向对整体钢材贸易的未来特别是专业化的国际贸易商意味着什么。 因果关系链开始于需求证明这一点的例子有很多,但只选择一个就够了。2004年到2005年间,需求奇高使得世界许多地区的钢材生产商以惊人的速度提升价格。钢材的高需求和高价格又使得采矿公司过度提高铁矿石和炼焦煤的价格。然而,如果不是当时强大的钢材市场,任何大幅度提高原材料价格的尝试都将以失败告终。可能肯定的是,钢材生产商更愿意颠倒起因一结果的次序。在他们的声明中,总是将较高的钢材价格归因于材料和能源价格的上涨,而不考虑是他们试将价格在成本提高前提升,以将其利润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换句话说,钢材生产商和采矿公司的巨额收入都得益于近年来全球钢材消费的显著增长,这一增长是由中国对钢材的无限需求促成的。 全球钢材市场的供应变化 1997年的秋天,一些东南亚国家遭遇了一场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经济发展并最终影响了钢材的消费。由于急需现金周转,他们不顾一切地开始大量出口到美国、欧盟和其他地区。迫于前苏联(多年来,前苏联国家致力于恢复其大型钢厂的产能)的钢材生产商的日益增加的压力,同样的市场也出现了。 美国钢铁产业合并的典型案例。美国的联合钢铁企业已经处于财务不稳定的状态,原因包括来自大量在建短流程钢厂的激烈竞争以及许多与员工相关的障碍。这其中,最主要的是所谓的遗留成本,比如大量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和医疗费用。另外,运行费用也因为严格的工会工作制度和大量的工作分类而增加。 1999年和2000年,受大量钢材的支撑,美国钢厂的产品成交量以及半成品钢材(由美国钢厂加工成成品钢材)的进口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不过,价格下降了,部分是由短流程钢厂产能的快速扩大造成的。但总体而言,价格的下降是因为一些联合生产商——急需资金周转——开始互相挤压直到某些生产商被迫破产。同时,进口发挥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作用,填补了美国钢材需求和其国内生产力不足之间的缺口。这与美国市场上的价格下跌没有关系。 详细提及这一案例的原因是因为破产为美国钢铁产业的合并中大量的合并以及成本的猛然下降创造了条件。成本的节省是有代价的,包括现在和以往钢铁产业工人的利益以及对破产钢铁企业将其未完成的职工养老金债务转移到的共同基金做出贡献的美国其他产业的利益。 产业合并如何帮助稳定价格?高需求和近来的产业合并是2004年美国以及其他地区的钢材生产商可以大幅度提高价格的关键因素。随后的那一年,新合并的钢铁产业设法防止价格在2005年中期疲软市场中急速下跌。对于由高度集中的工业部门卖出的产品,包括回火中厚板、大型材、硅板坯和某些管材产品,价格全年保持强劲。 钢材生产商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他们任何时候都无法控制钢材采购商的需求量。对钢材的需求很不稳定而且不可预知。即使是市场需求与供应量之间的微小差距都会导致价格的不稳定。在需求稳定时对市场投放额外的量将会使价格(和供应商的利润)大幅下跌。相反,在需求稳定时保留一些数量不投放市场会提高价格以及供应商的收入。 库存能够缓冲价格波动造成的影响。但是,如果经销商和钢材消费者错误判断了疲软市场的持续时间,他们就会惊慌并因为将库存投放市场而加剧价格的下滑。解决价格的重复不稳定的妙方就是高度的产业合并。当主要的生产商联合将综合销售量调整到市场的需求量水平,价格的不稳定性将被消除。这不仅要求高度的产业集中,而且是要求销售商有丰富的经验并且相互信任。 在一个高速扩张的市场里,消费者对钢材有额外需求,保持价格稳定——甚至是保持稳步上升—一将不需要技巧和外交能力。但是稳定物价在市场低迷时期将不再稳定。在疲软的市场中,主要的销售商不仅需要由于需求的减少降低自己的销售量,而且需要留出一定额度便于边际生产者提高产量。并且,他们还需进一步减少销售量以补偿几个月前市场活跃时预订进口的延迟。困难在于所有销售商要根据需求的波动迅速调整总体供应量。 普遍的钢铁产业合并 如前所述,大型钢铁企业间合并的主要目的是应用数量法则达到价格的稳定。在紧随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的损失惨重的价格变动以后,欧洲和美国的钢材生产商终于认识到,激烈的价格战将对他们的收入产生极严重的负面效应。这两个地区的有作为的企业家意识到想要控制价格的唯一途径就是高度的产业集中(或合并)。 美国 由于沉重的社会成本、繁琐的工作制度以及来自短流程钢厂的有力竞争,几家联合公司走向了破产。一个国外的金融家从这次危机中看到了机遇。他成功地以低价收购了破产公司的资产,并且通过摆脱大部分的社会义务和工会工作制度大幅度减少了经营成本。米塔尔(MittalSteel)在世界各地都有其经营的钢铁厂,并且已经控制了位于芝加哥东部的内陆钢厂(InlandSteel)后来完全收购了由这位金融家组合的国际钢铁集团(ISG)的全部。同样地,美钢联(USS)与工会协商大幅降低成本。未组织工会的纽柯(Nucor)并购了一些美国的短流程钢厂。盖尔道(Gerdau),本部在巴西的一家大型长材和半成品钢材的生产商也采取了同样的做法。结果是两到三家主要生产商控制了美国钢铁输出总量中从热轧卷板到钢筋的每一种主要产品类别的75%到90%。 欧盟 不佳的市场条件和较低的利润率促使法国、西班牙、比利时和卢森堡的主要扁平材生产企业合并组成了欧洲钢铁巨人阿赛洛(Arcelor)。在米塔尔(Mittal)收购了国际钢铁集团(ISG)之前,阿赛洛一直是世界最大的钢材生产商。阿赛洛通过控制巴西长材公司BelgoMineira并于1998年收购半成品以及热轧卷材的大型生产商(巴朗)CST和专业生产商Acesita,一举成为巴西最大的钢材生产商。在德国,合并的结果是产生了蒂森克虏伯(ThyssenKrupp)。一些先前由联合公司控制的法国和德国长材生产商被卖给意大利的短流程钢厂,其他卖给了米塔尔(Mittal)。 其他地区 日本和巴西也发生了大型的并购,结果是这两个国家内出现了两个主导扁平材市场的大型钢材生产商。许多东欧国家的钢铁产业被国外商家收购,以米塔尔(Mittal)为首,还包括美钢联(USS),俄罗斯和意大利的公司。在大部分的长材市场上,包括型材和铁轨,日本、欧盟和巴西的产业都出现了同样的集中化。前面提及的巴西Gerdau公司不仅收购了美国的长材厂,还包括加拿大、南美和欧盟的长材厂。目前,长材主要由短流程钢厂生产。发达国家的大部分联合钢厂(除了米塔尔)撤销了长材生产部门,专门生产高质量板材。在巴西,阿塞洛一家控制了扁平材和长材市场的大部分份额。 国际合并和财团 在历史上,钢铁生产被认为是涉及国家利益的。跨国界的钢铁投资、收购和合并仍然是外国钢材生产商和投资者的禁忌。然而,也有例外。85年前,卢森堡的Arbed投资了巴西MinasGerais州的一个钢铁厂,生产线材和盘条。在20世纪50年代,德国的管材专家Mannesmann在同一个州建造了一个钢管厂,意大利的得兴(Techint)在阿根廷和墨西哥建造了无缝管和焊管厂。随后的10年中,德国短流程的先驱WillyKorf在巴西、美国和特立尼达岛修建了短流程钢厂的同时,新日铁(NipponSteel)和川崎在巴西投资了联合钢铁企业。印度的L.Mittal于20世纪70年代在印度尼西亚建造了一家钢铁厂,并于20世纪80年代收购了WillyKorf建于特立尼达岛的Iscott线材厂。这就是收购热的开始,并最终使得米塔尔(Mittal)成为世界最大的钢铁生产商,在亚洲、非洲、欧洲(西欧和东欧)和北美都有附属钢厂。20世纪90年代,得兴将总部迁至阿根廷,控制了意大利钢管制造商Dalmine,在巴西、加拿大、日本、罗马尼亚以及委内瑞拉收购或修建了钢管制造厂。近些年来,得兴成立了Ternium财团,它是由阿根廷、墨西哥和委内瑞拉的中型钢厂联合组成的。该公司还购买了一些钢铁厂和钢铁设备制造商。 本年度,阿赛洛其在巴西的收购前面已讨论过,在对加拿大联合生产商多发斯科(Dofasco)投标中战胜德国的蒂森克虏伯,竞标成功。这家加拿大公司年产能达到500万吨,最为吸引人的是,它控制着几家大型铁矿。阿赛洛本身成为米塔尔恶意收购的对象,如果成功,米塔尔将成为历史上首个亿吨钢铁生产商。阿赛洛的一些意大利大客户已经提出他们的焦虑,并购一旦成功,他们将再也享受不到阿赛洛的长期合同的可靠性以及研发支持。米塔尔以其现货市场交易以及突然的价格变化闻名。对米塔尔而言,这次并购将要求其经营方式的巨大转变,但钢铁产业中有谁认为这家公司经不起挑战?好象不多。 亿吨钢铁企业在何种程度上能帮助稳定全球出口价格还很难预测。国际市场上定价一直以来都极富竞争性,主要归因于甩掉暂时国内盈余的“机会主义”钢铁生产商的不断进入。这些企业必须与“专注的”出口商分别开,后者是指传统的西欧和日本企业,他们保持着全球供应商的永久地位。一些拉丁美洲和东南亚的国家也加入进来,成为“1/2或3/4专注的”出口商,这一比例要看国内需求的强势。 海外钢铁投资的另一特征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早期,那时,欧洲生产商建议将钢铁生产的"热端"转移到钢铁生产资源丰富的国家去。后来全球钢铁消费的减速将这些建议划上了句号,只有一个除外,即在巴西巴朗建造一家联合板坯厂一一由日本川崎、意大利Finsider和巴西政府的Siderbras组成的合资企业。该公司现在的名称为CST(在Arcelor控制下)。 近年来,铁矿石价格的迅猛上涨引发了在铁矿藏丰富的两个国家巴西和印度修建大规模板坯厂工程的热潮。韩国的Dongkuk、意大利的建厂商达涅利(Danieli)和巴西铁矿石生产商CVRD达成协议要在巴西北部的Ceará州修建一家以直接还原铁为基础的150万吨板坯厂。蒂森克虏伯也承诺要在里约热内卢附近的一个深海港口修建一家400万吨的板坯厂。浦项、米塔尔和塔塔也宣布将在印度一些省份修建在1000万一1200万吨范围内的更大的工程。 中国目前粗钢的产量几乎是美国的四倍,扩大后的欧盟(25个成员国)的近两倍。不幸的是,2005年产量似乎超过了需求。由于中国是世界剩余的少数几个由供求关系决定钢铁定价的地区之一,所以国内价格垂直下跌(至少到2005年秋天),利润率也陡降,并在有些情况下,甚至变为负数。 中国钢铁产业结构的另一问题是工厂位置、年代以及规模的不平衡。生产力过剩的区域处于水资源缺乏的北方,以及污染严重的河北省。同时,快速工业化的东南部,如浙江——福建——广东一带,钢铁制造的生产力。不足。由于铁路运输和船运系统不能满足扩张的钢铁工业的运输需求,钢铁企业不得不选择花费更高的卡车运输,这加重了地区间的不平衡。这不仅仅是将钢铁产品运送给较远客户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涉及到如何将原材料(铁矿石、炼焦煤和废料)从中国的生产地或港口拖运。运输量很大,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中国运输体系目前的紧张态势。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钢铁工业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考虑到中国出现的一些合并,再参考世界范围内合并的等级和公司的规模,我们可以明显看到中国还需要更多的合并。我们注意到中国的一些并购已经是跨省的,这是合并过程中的必要一步。但是,省级政府似乎是真正的掌权者,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在权限内可以更直接地控制钢材生产商的作为,并利用其法律和政治影响推动或阻挠公司的计划。 然而,这看起来又似乎合乎道理,中国将根据自己的历史和国情找出解决的办法。目前最迫切要做的可能就是缓解过去五年里一直占主导的扩张再扩张的紧张状态。在这段缓冲时间内,效率高的企业有机会巩固自己的市场地位和收入,而效益差的企业会被否定并逐渐失去财政支持,甚至是省政府的支持。生存下来的企业迟早会观察到稳定的价格对收入的积极作用。从而,这些企业将不愿再通过攻击本国市场的竞争者来将自己的销售额最大化。如果企业并没有认识到这点,报复行为就会不断发生,尤其是当两到三个竞争者结成报复联盟。这种方式可以允许20个大公司并存。他们仍然会竞争客户,但不会再像强盗似地从竞争者手中抢客户。 同时,市场上剩余的竞争对手足够多,也推动经营者进行加工程序和产品的创新。外商投资的中国钢材生产商以及以协助技术改进和产品升级为目的的参股形式都可以作为选择。这样做的结果是保持中国钢铁工业的持久活力,而不至于变得僵化,毕竟这是由三到四个大型企业长期控制市场后不可摆脱的命运。无疑,高度的产业合并也有缺点,包括决策的官僚主义,对变化的市场条件反应速度慢,也可能不能及时回应客户的需求。我们只需要观察电子产品巨人西门子、索尼和东芝在日新月异的消费产品市场上与弱小但灵活的对手竞争时表现的无力就可以明白。 欧盟和美国稳定钢铁价格的实践 将销售者看成一个集体,价格永远优先于数量。所以,主要的销售商之间发扬集体精神是很重要的。美国和欧盟的主要钢材生产商似乎在某种程度上认识到了这一点。不过,他们是否在市场下滑时能齐心协力保持价格不下跌还不得而知。 欧盟的价格规则由于2004年10个新成员国的加入受到了影响。目前美钢联、米塔尔和俄罗斯钢铁公司都加入了薄板和中厚板产品的定价过程,结果便不如扩大前明朗,那时四个大生产商控制了大部分的扁平材销售。长材市场也一样,欧盟市场上参与竞争的公司要比美国市场上多。欧盟的多数钢材产品售价比美国的低。 美国也同样面临在市场疲软时保持价格稳定的问题。其中一个原因是对原材料和能源的附加费征收体系的不一致。联合和未联合的薄板生产商采用不同的价格计算原理,最后结果往往不匹配。因此,2005年中期板坯价格的陡降就导致热轧卷材的价格猛跌,虽然板坯价格主要是影响短流程钢厂的成本。不过,某些产品线如剪切板和大型材,两到三个生产商占据了美国市场的多数份额,这些产品的价格一直保持是中国价格的两倍高的水平。 这一高于国际水平的高价引起大家的质疑,钢铁工业的合并对一国的钢铁使用部门将会产生怎样的长期影响呢?比如,美国钢铁生产商是不是将价格推得太高,对美国制造业的某些部门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伤害呢?难道美国钢铁生产商眼光短浅,只看到了下一季度的利润吗?难道他们常常提及的对服务于客户的完美“供应链”的关注只是充当大会和公共演讲内容的空泛言辞? 针对2004年对高扬的钢材价格的种种抱怨,美国钢材生产商给出的一种慷慨激昂的回应是钢铁购买者长期以来都是在生产商的损失基础上享受了低价格,现在应该由生产商来享受这种优待了,购买者只是得到了自己应得的。另一种回应提到了钢铁使用者的警告,说他们的客户拒绝接受高价格并威胁要从钢铁价格相对合理的国家购买钢铁产品。美国的钢铁生产商表示很同情使用钢铁的厂商输给国外竞争者造成的商业损失,但却将这损失归罪于国外厂商的不公平竞争。他们宣称问题的根源在于国外政府特别是中国政府所给的补贴以及对货币的操控。 幸好,2003年末201条款取消后,美国总统办公室并未答应钢铁工业要求增加贸易干涉的请求。美国国会中有相当多的人支持保护主义,所以并不能保证总统会在长时间内,甚至是下一个五年内不愿更多地保护钢铁工业。中国钢铁出口商应该充分考虑美国贸易政策的政治背景,不要突然问大量出口,以免打破自由贸易的脆弱安宁。 这些评论并不是想要警告大家。唯一的目的就是提醒大家不能放松对美国保护主义的警惕。这一领域与政治和传统是相关联的。对美国钢铁贸易的预测应该不仅仅限于趋势走向和周期性变化。还应该判断将对未来美国贸易政策产生影响的政治力量的强弱。就像在中国,对贸易的政治性有充分的了解对任何想要成功的出口商都是非常必要的。 。

  • 铁矿石谈判成败与教训

    此前,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龙永曾在北京的一次公开演讲中强调指出,中国入世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中国从此可以利用全球资源来为自己的经济发展服务无疑,中国经济的庞大总量与持续的高速增长确实需要足够的能源、原材料、资源的供应,而仅仅依赖中国自身是无法实现的因此,我们看到中国大量进口原油、铜、铁矿石全世界的资源正加速涌向中国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需求无疑已经对现存的世界经济秩序产生了挑战。

  • 国际原料市场一周综述(10月16日-10月22日)

    由于世界主要铁矿石生产供应商有明显大幅度上调价格的意,加上欧美地区废钢、铁合金价格趋势强劲,预计国际原料市场的强势特征会维持下去 废钢:本周废钢市场总体上仍呈现为较强特征,欧洲和北美地区,价格仍然保持上升趋势;亚洲市场上废钢价格有走弱迹象在过去18个月里,废钢的价格翻了一番,为过去30年来所未见目前全世界共有约80亿吨用了8至30年的陈旧废钢。

  • 罗冰生:钢铁业结构调整依然任重道远

    来宝集团作为亚洲最大的多种商品综合性贸易及运输集团企业,尤其是经营铁矿石贸易,BANGA先生关注中国钢铁业显然是有意的,“我想说的是中国经济继续保持惊人的增长态势,钢铁业的前途仍然是一片光明,但长期来看,中国市场对铁矿的需求必将持续增加” 他分析认为,在今年前六个月内,世界钢材原材料生产增长7.9%,而大部分地区2003年同期增长均较微少,而中国报出了21%的增长,令人咂舌.通过这些数据不难发现,中国现在的原钢产量几乎占到全世界1/4,而且即便是这个数字也不能满足急速增长的需求,2004年估计市场消费量达到3亿吨,估计人均消费量达250公斤。

  • 中国钢铁四巨头海外重金买铁矿

    目前全球的铁矿生产主要被西澳皮尔巴拉铁矿的生产商RIO TINTO公司、必和必拓公司和巴西的CVRD公司所控制,他们加在一起的铁矿石出口占全世界铁矿石出口量的70%此次中国四大钢铁集团海外买矿被认为是中国钢铁业试摆脱被上游铁矿资源控制的一个信号

  • 中国钢铁四巨头海外重金买铁矿

    目前全球的铁矿生产主要被西澳皮尔巴拉铁矿的生产商RIO TINTO公司、必和必拓公司和巴西的CVRD公司所控制,他们加在一起的铁矿石出口占全世界铁矿石出口量的70%此次中国四大钢铁集团海外买矿被认为是中国钢铁业试摆脱被上游铁矿资源控制的一个信号

  • 对21世纪我国钢铁工业的若干思考

      21世纪全世界钢产量将在波动中增长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钢材的需求量大,我国钢产量的增长要高于全世界的增长速度,到2010年将达到1.5~1.6亿t由此可见,全世界的钢铁工业决非"夕阳工业",而中国的钢铁工业更不是"夕阳工业"   3 资源问题   1所示为世界主要铁矿石生产国铁矿石蕴藏量与2000年钢产量的对比由于铁矿石有贫矿、富矿之分,光看储量不能充分说明问题,因此中的储量是指金属铁的储量。

点击加载更多
分类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0~9 符号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