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 > 小麦是什么价格

更新时间:2024-04-21

快讯播报

小麦是什么价格快讯

2024-04-19 08:14

小麦市场价格延续大范围下跌行情,市场购销低迷。粉企面粉走货无改善,小麦整体采购积极性不高。随着新麦上市逐步临近,市场对新麦质量、产量预期向好,粮商积极抛售库存。预计近期小麦价格延续跌势,关注政策小麦竞拍及新麦生长情况。

2024-04-18 08:25

小麦市场价格互有涨跌,市场购销平稳。小麦价格跌至低位水平,部分粮商售粮积极性减弱,库存低位的粉企小幅提价促量。库存充足的企业继续压价收购,市场购销整体表现清淡。预计近期小麦价格小幅震荡调整,关注政策小麦竞拍及新麦生长情况。

2024-04-17 08:17

小麦市场价格震荡调整,市场购销平稳。粮商售粮积极性一般,粉企上量稀少;部分库存低位者小幅提价促量。面粉需求依旧维持疲软状态,难以提振粉企开机,粉企根据自身库存和上货量情况灵活调整采购价格。预计近期小麦价格跌幅放缓,局部小幅偏强调整,关注政策小麦竞拍及新麦生长情况。

2024-04-16 08:12

小麦市场价格涨跌互现,市场购销平稳。随着小麦价格落至低位水平,粮商售粮积极性趋于谨慎,基层粮源本就所剩不多,市场供应逐步趋紧。粉企库存低位者居多,根据自身库存和上货量情况灵活调整采购价格。预计近期小麦价格跌幅放缓,局部小幅偏强调整,关注政策小麦竞拍及新麦生长情况。

2024-04-15 08:16

小麦市场价格震荡下行,市场购销平淡。现阶段面粉需求无明显好转,粉企小麦依旧刚需采购为主;粮商售粮积极性尚可,市场粮源流通基本可满足粉企生产刚需。预计短期内小麦价格延续偏弱行情,跌幅有限,关注政策小麦竞拍及新麦生长情况。

小麦是什么价格相关资讯

  • Mysteel解读:小麦跌跌不休,后市还有上涨的机会吗?

    导语:国庆节后小麦价格一直延续震荡偏弱行情,近期跌势迅猛,逐步跌破1.5元大关,导致此次价格回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后市还能否回涨?谨以此文进行简要的分析 今年上半年粉企整体开机高于去年同期水平,一方面面粉需求小幅回暖,但更多的是工业需求的增加,带动了面粉的走货。

  • Mysteel解读:原粮价格回落 麸皮能否延续高位

    导语:截至10月20日,主产区麸皮均价2486元/吨,环比9月份上涨7.9%,同比去年上涨28.88%当前麸皮超过了上半年3月份2472元/吨的高价,再次刷新了历史但当时制粉企业是在原粮成本高达1.65元/斤以上的情况下创造了历史高位,而目前制粉企业主流收购价格仅维持在1.61元/斤左右,较1.65元/斤还有较大差距那么造成麸皮大涨原因是什么? 这次大涨的原因还是因为小麦原料价格的上涨,带动了麸皮价格的上涨。

  • Mysteel解读:玉米等原料价格上涨 饲料企业进退维谷

    部分地区市场交易价格涨幅甚至达到了80-100元/吨,玉米价格呈现出势如破竹的景象其实不仅仅是玉米,还有豆粕、小麦等一系列饲料原料的价格价格也一直处于高位虽然近期豆粕价格有下行的趋势,但全国均价仍旧在4694元/吨上下,依然要高于往期的价格小麦价格则更是一飞冲天,截止到本周四全国小麦均价为3185元/吨,较上周四足足上涨了266元/吨,展现出骇人的上涨动力 粮价一涨再涨,其背后的“幕后黑手”究竟是什么?小编认为,不外乎以下几点: 1.国际原油价格一再上涨。

  • Mysteel解读:小麦欲乘风高飞 又恐政策干预 高处不胜寒

    小麦欲乘风高飞 国庆节之后的小麦市场价格一路攀升,上涨的原因是什么?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一、阴雨天气影响小麦市场购销和运输,天气因素成为小麦上涨第一步的发力者。

  • Mysteel解读:小麦淀粉为何一涨再涨?

    导语:9月下旬开始,小麦淀粉价格先是缓慢上涨,到10月中旬,小麦淀粉价格开始一路走高,截至11月10日,山东地区小麦淀粉企业主流报价3800元/吨,河南地区小麦淀粉企业主流报价3700-3800元/吨,全国小麦淀粉均价3795元/吨,较10月同期环比上涨600元/吨,涨幅17.8%目前产区、大小厂价格差距进一步收窄 是什么原因导致小麦淀粉一涨再涨呢?后市走向又是如何呢?下面小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和您聊一下。

  • Mysteel解读:供应紧张 小麦淀粉价格偏强运行

    小麦淀粉现状分析 价格方面:目前河南地区主流成交价在3400-3500元/吨,山东、安徽地区主流成交价在3450-3550元/吨,价格较上周上涨50-80元/吨,涨幅2.1%价格偏强运行企业目前生产以执行前期订单为主,新接订单报价在3500-3600元/吨,价格高企 导致价格不断上行的原因是什么呢?后期将会如何发展呢?小编从以下几个方面带您了解一下 原料及生产成本方面:制粉企业迫于营业利润压力,频繁上调报价。

  • 我的农产品:企业小麦使用率较高 玉米是否有望逆转

    又到了一年的5月,国内小麦开始陆续上市,但是今年较往年来讲,来自社会各界的关注度大幅提高,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自2020年玉米价格飞涨以来,如何降低饲料的原料成本成为了饲料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玉米作为能量饲料,是主要的原料,原料价格飞涨,势必导致饲料企业利润压缩,甚至出现“负利润”的情况,使得饲料企业“压力山大” 在玉米价格高企的背景下,饲料企业迫于生产及成本的压力,只能寻求新的出路。

  • 市场化加快、收购总体平稳

    市场化收购发挥主导作用,收购比重占九成以上截至8月20日,河北等11个主产区各类企业共收购小麦837亿斤,同比减少419亿斤 何以进度偏慢、价格走势怎么看 问:小麦收购进度比上年慢的原因是什么? 答:从小麦收购情况分析,今年收购进度较上年偏慢,收购数量下降。

  • 2017年国内小麦及副产品周度(第50周)行情综述及后市预测

    小麦行情 本周小麦价格涨势放缓,高位小幅整理为主但是不容忽略的是渐渐出现下调趋势,虽然回调幅度不大,主要在10-20元/吨左右,下调地区以华北地区为主,其他地区价格持稳运行具体价格详见表1: 上周麦价就高位整理,本周华北地区麦价下跌情况较上周稍明显,那是什么原因使得麦价小幅下调呢?主要原因在于:一来,国家对于政策麦的拍卖力度加大,市场麦价的高涨,使得部分地区的收购成本接近临储麦,其拍卖价格在1.25元/斤左右为主,从而对市场上的麦价起到一定抑制作用。

  • 政策发布,小麦价格依旧强势

    后期面粉市场回温,制粉企业对小麦的需求量增加,小麦价格获得利好效应的支撑,上涨并不是什么难事 10月27日国家发改委公布2018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格,将2018年的收购价格下调0.03元/斤近段时间处于小麦市场的政策敏感期,当前市场大部分人对调低明年小麦收购价已经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市场上调低收购价流言也有一段时间,市场影响效应部分已经被消化,对现下小麦价格无太大的影响。

  • 麸皮价格“开花”,或是昙花一现?

    由于各地环保检查较严格,多地养殖厂停产,养殖规模锐减,这也是能繁母猪存栏量继续下降的主要原因并且据农业部预计,2017年下半年生猪产能恢复速度将会比较温和对于麸皮来说,支撑和提振其价格的主要原因还是需要关注终端需求,而生猪存栏无提升迹象,禽类养殖今年同样也因环保,受到一定影响下游实质性需求并未转好,那又是什么带动了其价格呈现上涨趋势? 1.“双重因素”促进小麦成本高涨不下,面企承压较大 在八月下旬,面粉购销逐渐活跃起来,经销商积极拿货,双节前的补货促进了面粉需求的释放,制粉企业对小麦需求增加;同时小麦的托市收购已进行了三个多月时间近期将接近尾声,较高的收购量导致部分地区市场流通粮源下降较快。

  • 新麦“价廉质不优” 陈麦继续挑大梁

    虽说当下新麦水分较大,但折干之后的开秤收购价较托市价1.18元/斤还有一定差距那么,在陈麦价格持续高位运行、托市价与去年持平的前提下,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新麦价格低开呢? 据笔者调查了解,造成新麦价廉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因为新麦上市之后带来的市场整体供应方的冲击,而是由于新麦质量整体低于往年预期,质量的下滑带动了新麦价格的下调 从5月份至今,华北黄淮流域遭受连续降雨天气,此时正值当地新麦大规模收割,连续的强降雨使得包括安徽、江苏以及湖北三省份部分地区的新麦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倒伏,导致收获的小麦发芽、霉变,进而使得新麦质量大幅下滑。

  • 玉米价格低迷状态或将有所改观

    据报道,今年我国玉米、小麦价格下滑严重,尤其是玉米的价格,更是跌至近年来最低,结束了2008年以来的连续上涨惨淡的数据背后一方面说明了市场的疲软,而另一方面则关系着农户们的收入 那么,玉米市场的冷清状态还会持续多久?未来价格是什么样的走向?有专家预计,随着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的出台,玉米价格的低迷状态或将有所改观。

  • 农民惜售 麦价升到历史高位

    新麦价格以及郑麦期价大幅上涨的原因是什么呢? “化肥、农药价格年年涨,机收、机耕、机播以及水电费用不断增加,加上劳动力难找,种粮成了亏本的买卖”期货日报记者5月中旬至6月上旬走访了河南、河北、山东等小麦产区,一路上不断听到农民对小麦种植成本上涨的抱怨 另据了解,部分产区受不利天气影响,小麦产量与质量还出现了下降,这也降低了小麦的有效供应数量。

  • Fed将经济衰退视为最大挑战

    在2006年年初至2007年年中期间,核心通货膨胀率随着能源价格走高而出现了先涨后降,Fed预计这一幕可能将会重演如果能源和食品价格不再上行(持平即可,未必一定要走低),那么整体和核心通货膨胀都应该回落 迄今为止,能源和食品的价格仍在涨个不停上周小麦、石油和黄金都创下了名义价格新高但Fed官员认为这并非供需基本面因素使然美国拥有充足的原油以及汽油库存;来自中国方面的强劲需求也不是什么“新闻”,这一点应该早在价格中有所体现。

  • 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开局“十一五”来之不易

    我们加强了经济形势分析,注重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地提出了当前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是努力使“三过”问题,即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贸易顺差过大的问题平稳收敛,防止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 国家发改委鼓励和支持宝钢、鞍钢、唐钢等大型钢铁企业完成跨地区、跨所有制的联合重组,中铝公司加快并购地方电解铝企业,海螺、冀东等大型水泥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 在加快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同时,我们认为要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着力振兴装备制造业,积极推进服务业加快发展 由于产业结构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节能环保措施见效要有一个过程,各种政策支撑条件还不到位等多方面原因,去年全国节能减排目标确实难以实现,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工作力度明显加大,取得了一定成效 去年全年用于农村建设的投资超过600亿元,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积极推进县级支农投资整合的改革,选择50个市县进行试点 医疗卫生方面,按照国务院部署,成立了由发改委和卫生部牵头、14个部门组成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部际协调工作小组,已着手开展相关工作 会同有关部门,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颁布了《利用外资“十一五”规划》;与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提出的《鼓励和规范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合作的意见》,已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出台了《境外投资产业指导政策》 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国民经济继续平稳、快速增长,与此同时,中国经济从外部环境、宏观运行到微观主体都在发生迅速而深刻的变化,带来了一系列的新矛盾、新问题、新挑战,宏观决策难度倍增.在刚刚过去的一年,调控措施频繁出台,经济、行政手段并举,考验着决策部门的智慧与技巧. 在这样的环境中,中国经济仍以一个稳健的姿态进入了“十一五”的第二年.GDP已经连续四年两位数增长,宏观经济运行如何在“好”的前提下保持“快”的总体态势,其根本思路是狠抓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但在2007年仍然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是综合研究拟订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进行总量平衡、指导总体经济体制改革的宏观调控部门,担负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力推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任.在新的形势下,其工作格外令人瞩目. 为此,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在年初接受了《第一财经日报》的专访,就发改委系统在过去一年内控制投资增速、消化过剩产能、节能降耗、新农村建设和区域协调等重大问题,畅谈了决策过程和具体成果. 《第一财经日报》:从统计数据看,去年第一季度,投资、信贷和外贸顺差数据开始显现“三过”,第三季度开始,各项宏观指标又显示增速有所回落.但高增长、低通胀背后的隐忧始终伴随着对宏观形势的判断,你如何评价去年的宏观形势和调控效果? 马凯:我认为去年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总体看有六个特点,速度较快、物价较低,效益较好、实惠较多、运行较稳、后劲较足.从效益产出看,2006年财政收入增长20%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长30%左右;从结构看,产业结构调整出现了许多积极变化.从“人本”角度看,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可超过1050万人,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农民人均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实际增长6%和11%. 我认为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发展的后劲也较足,粮食连续三年增产,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继续得到加强,煤电油运的瓶颈制约缓和,支撑条件改善,改革开放继续深化.需要指出的是,2006年下半年以来,宏观调控成效进一步显现,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所收敛.去年国家发改委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发挥参谋助手作用.我们加强了经济形势分析,注重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地提出了当前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是努力使“三过”问题,即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贸易顺差过大的问题平稳收敛,防止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 现在回头看,投资增幅已有所回落,去年1~11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6%,增幅比上半年回落4.7个百分点;货币信贷投放放缓,9月、10月和11月新增贷款同比分别少增1252亿元、95亿元和315亿元,广义货币M2增速由5月末的19.1%回落到11月末的16.8%. 上述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一年来,发改委系统包括经贸、物价、物资储备、中小企业管理等部门,在国务院有关部门、地方和行业协会的大力支持下、密切配合下,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实现“十一五”良好开局作出了积极贡献. 《第一财经日报》:除了针对经济运行情况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之外,国家发改委去年为各部门落实“十一五”规划方面还做了哪些工作? 马凯:去年3月,“十一五”规划纲要经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后,我们开展了一系列贯彻落实工作.主要分解落实纲要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将责任细化到部门,把主要约束性指标分解到地方.加紧做好专项规划的编制和组织协调.修订了能源总体规划以及核电、可再生能源、液化天然气、乙烯、炼油、水泥、船舶等专项规划,制定了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国家石油储备体系、石油天然气管网、综合交通体系、沿海港口、生物产业、纺织等专项规划. 《第一财经日报》:你多次在讲话中提到2007年的主要工作是维持调控的持续性,防止大起大落,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在此基础上,你认为2007年的调控难点是什么? 马凯:完善调控措施、狠抓工作落实.其实为了把中央的决策和各项调控措施落到实处,我们已经开始狠抓督促检查.按照国务院要求,对国务院第132次和140次常务会议确定的任务,提出了部门分工建议,并及时跟踪重点工作的进展情况和政策实施效果.会同国土、环保等7个部门,组织6个督查组,指导各地对新开工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取得了积极成效.去年四季度以来,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会同有关部门,提出了2007年经济工作的初步考虑,为中央决策做了必要准备. 《第一财经日报》:除了“三过”问题,针对宏观调控中的突出矛盾“产能过剩”,去年也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政策,既对重点调控行业实行有保有压又对重点行业中的大型企业提出整合的导向意见,有评论认为,这样成系统、成规模的产业政策的密集出台,对经济的调控,在经济和行政手段之间,有偏重后者的倾向,你如何看? 马凯:抑制产能过剩、加快自主创新、大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去年我们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认为,要把解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作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并研究起草了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意见,以国务院文件下发. 我们认为,应该按照主要运用经济、法律手段扶优汰劣的政策思路.在此思路下,我们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禁止用地、限制用地项目目录,出台了水泥、电解铝、钢铁等11个行业的结构调整指导意见,提高了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的准入标准,加大了差别电价政策的实施力度. 在企业层面,国家发改委鼓励和支持宝钢、鞍钢、唐钢等大型钢铁企业完成跨地区、跨所有制的联合重组,中铝公司加快并购地方电解铝企业,海螺、冀东等大型水泥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除此之外,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督促检查,依法关闭了一批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小钢铁、小水泥、小煤矿.淘汰了一批100立方米以下的小高炉和15吨以下的小转炉.水泥湿法窑工艺大部分已停产或拆除,新型干法水泥比重达到47%,比去年又有所提高.电解铝自焙槽已全部淘汰.煤炭行业关闭小矿井5931处,淘汰落后产能1.1亿吨. 在加快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同时,我们认为要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着力振兴装备制造业,积极推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国家发改委已经研究制定了29项落实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配套政策,编制完成高技术产业化和国家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等专项规划,新增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92家,组建超声医疗、燃料电池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启动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组织实施生物质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化重大专项. 在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方面,国家发改委支持大型核电机组、百万千瓦级超临界火电机组、新型船舶等重大装备的国产化.此外,相关第三产业,我们积极推进了服务业发展,也正因此,去年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继续改善.我们组织制定了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新兴行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组织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 《第一财经日报》:能源约束指标,即万元GDP能耗“十一五”期间每年降低4%,去年没有实现目标,你在最近又指出,资源环境矛盾日趋尖锐,节能减排形势十分严峻,2007年将如何加大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工作力度? 马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节能环保措施见效要有一个过程,各种政策支撑条件还不到位等多方面原因,去年全国节能减排目标确实难以实现,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工作力度明显加大,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今年和今后的节能减排工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从主要措施来看,研究起草并由国务院发布了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召开了全国节能工作会议.实施万元GDP能耗指标公报制度,将能耗降低指标分解到各省(区、市),与30个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部分中央企业签订了节能目标责任书.全面推进十大节能工程,强化重点耗能企业节能工作,扩大了强制性能效标识制度实施范围.继续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引导用电大户优化用电方案.提出了政府机构节能目标、重点和措施.积极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继钢铁、有色金属行业之后又召开了化工、煤炭行业的循环经济现场交流会.发布了国家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导向目录.支持城市污水处理设施243个,工业治污项目153个.加大重点流域和区域污染治理力度,开展淮河、松花江工业废水治理.天然林资源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以及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继续推进.会同有关部门,积极开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工作. 《第一财经日报》:“新农村”建设和区域划分及定位重塑也是本轮五年规划的新亮点,在这两项工作方面有怎样的新举措? 马凯:在“新农村”建设方面,我们的工作是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基础条件,并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及时启动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加强农资价格监管.去年全年用于农村建设的投资超过600亿元,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其中,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使2897万农民受益;新增沼气用户260万户;改扩建东、中部地区通村沥青(水泥)路9.6万公里,西部地区通乡沥青(水泥)路2.3万公里.积极推进县级支农投资整合的改革,选择50个市县进行试点. 在区域工作方面,落实“十一五”四大功能区设想,我们启动了全国主体功能区划规划编制工作,研究提出了《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划规划的指导意见》.此外,扎实推进西部大开发.会同有关部门,编制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全年投到西部地区的中央预算内和国债资金比重达4l%.新开工建设12项重点工程.青藏铁路提前一年通车并顺利投入运营.三峡三期等一批重点工程建成投产.启动了西北五省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预计全年完成退耕还林400万亩,退牧还草1.5亿亩. 同时,稳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继续开展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采煤沉陷区治理和棚户区改造.协调国有银行和东北三省政府,加大东北地区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启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在深入调研基础上,起草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以中央文件下发.明确了落实中部崛起政策措施的部门分工,提出了促进中部崛起扶持政策的实施范围.引导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研究提出了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意见,以国务院文件下发.积极推动上海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改革继续深入、也是宏观调控十分关键的一年,刚才我们谈论的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也更推动了体制矛盾的改革,在国家发改委主管的能源价格、医疗卫生体制以及对外进出口政策等方面,有什么大的动作? 马凯:在着力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条件和外部环境,在切实履行好改革总体指导和综合协调职能的同时,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的一些重要领域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可以说的是,政府投资代建制范围继续扩大;能源价格方面出台石油综合配套调价方案、推动煤炭订货方式改革、组织实施电价调整方案,以及30个省(区、市)开征了水资源费,15个城市实行非居民用水超计划超定额加价制度. 医疗卫生方面,按照国务院部署,成立了由发改委和卫生部牵头、14个部门组成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部际协调工作小组,已着手开展相关工作.除此之外,国家和省级邮政监管机构组建完成,邮政行业实现了政企分开;企业债券发行规模扩大,发行管理进一步市场化.与此同时,认真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承担了14个国务院立法项目,建立了招标投标部际协调机制. 在对外政策方面,以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为重点,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我们会同有关部门,提出了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调整出口退税结构、扩大资源型产品进口等政策措施,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部分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产品出口得到有效抑制;会同有关部门,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颁布了《利用外资“十一五”规划》;与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提出的《鼓励和规范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合作的意见》,已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出台了《境外投资产业指导政策》;在重点国家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领域的互利合作取得重要进展.(第一财经日报) 。

点击加载更多
分类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0~9 符号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