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 > 各省煤炭收入

更新时间:2024-04-26

快讯播报

各省煤炭收入快讯

2024-04-26 17:16

冀中能源公告,公司2024年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53.33亿元,同比下降32.71%,主要是煤炭售价下降所致;实现净利润7.08亿元,同比下降73.83%。

2024-04-24 08:29

辽宁能源披露一季报,2024年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5.74亿元,同比下降20.26%;实现净利润8253.38万元,同比下降71.25%,主要是煤炭产品售价同比下降,影响净利润同比减少。

2024-04-23 16:38

大有能源披露2024年第一季度经营数据,商品煤产量225.58万吨,同比下降19.75%;商品煤销量216.81万吨,同比下降20.42%;煤炭销售收入11.17亿元,同比下降35.86%;煤炭销售成本9.54亿元,同比增长12.20%;煤炭销售毛利1.63亿元,同比下降81.75%。

2024-04-22 17:16

神火股份发布一季报,公司2024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82.23亿元,同比下滑13.57%;净利润10.91亿元,同比下降29.47%。一季度,公司煤炭产品产销量、价格大幅下降,盈利能力下降。

2024-04-12 17:08

郑州煤电公布第一季度主要生产经营数据,煤炭收入9.95亿元,同比下降7.42%。

各省煤炭收入相关资讯

  • 截至8月15日河南煤炭企业64对矿井已恢复正常生产

    其中,煤炭企业68对矿井,64对已恢复正常生产,钢铁企业全面恢复生产,高速公路、机场航班、郑欧班列均恢复正常通行 7月份,河南省管企业整体经济运行延续二季度以来回稳向好的态势,克服水灾影响,实现营业收入434.1亿元,盈利28.5亿元,创月度盈利新高 “这个成绩来之不易”刘孟连说,在灾后重建工作中,各省管企业不断加快灾后重建和复工复产进程。

  • 河南37户省管企业已基本恢复正常生产运行

    其中,煤炭企业68对矿井,64对已恢复正常生产,钢铁企业全面恢复生产,高速公路、机场航班、郑欧班列均恢复正常通行 7月份,河南省管企业整体经济运行延续二季度以来回稳向好的态势,克服水灾影响,实现营业收入434.1亿元,盈利28.5亿元,创月度盈利新高 “这个成绩来之不易”刘孟连说,在灾后重建工作中,各省管企业不断加快灾后重建和复工复产进程。

  • 宏观经济运行呈现四个“没有变”态势

    要排除干扰,保持清醒认识和战略定力,毫不动摇地坚决推进化解过剩产能的进程 据悉,今年压减粗钢产能要完成4500万吨左右,退出煤炭产能要达到2.5亿吨以上赵辰昕坦言,一些地区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地方财政收入和就业形势也较为困难,推进去产能,妥善安置职工、处置好企业债务,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今年钢铁煤炭去产能目标任务必须按时完成,各省区市签订的目标责任书就是‘军令状’,年底要一一盘点交账。

  • 发改委:未完成去产能将被问责 煤钢回暖不改目标

    从各地和中央企业确定的进度安排看,2016年压减粗钢产能要完成4500万吨左右,退出煤炭产能要达到2.5亿吨以上各省区市签订的目标责任书就是“军令状”,年底要一一盘点交账没有完成全年任务的,都将被严肃问责 赵辰昕表示,今年余下的时间不到半年,今后工作安排将更加紧凑、付出艰苦努力一些地区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地方财政收入和就业形势也较为困难,推进去产能,妥善安置职工、处置好企业债务,都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 钢市盘点:31日环保减产预期强烈 钢价小幅上行

    总体来看,市场对后期行情信心偏强,预计下周钢材市场价格将继续走强 据中钢协统计,2015年7月中旬会员钢铁企业粗钢日产量164.74万吨,较上一旬下降3.35%7月中旬末,会员钢铁企业钢材库存量1663.51万吨,较上一旬末增长1.56%,较上月同期下降4.71%;安监总局指出,督促和引导9万吨及以下突出矿井年底前全部退出;上半年各省财政收入冰火两重天,四地负增长;政治局会员强调坚持积极财政不变调,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发改委表示全面开放铁路投资与运营市场;发改委表示今年中国大中型煤炭企业亏损面达七成;美国二季度GDP增长2.3%,不及预期。

  • 上海钢市一周评述(7.24-7.31)

    鞍钢1.0mmST12冷轧板卷价格为2580元/吨,较上周价格下跌40元/吨本钢1.0mmDC51D+Z镀锌板卷价格为3000元/吨,较上周价格下跌100元/吨;宝钢0.476mmTDC51D+Z彩涂板卷价格为5700元/吨,较上周价格下跌100元/吨马钢16#Q235B槽钢价格为2250元/吨,较上周价格持平;马钢200*100*5.5*8Q235H型钢价格为2050元/吨,较上周价格持平 宏观方面,安监总局表示9万吨及以下突出矿井年底前全部退出;上半年各省财政收入冰火两重天,四地负增长;发改委表示全面开放铁路投资与运营市场;政治局会议强调坚持积极财政不变调,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发改委表示今年中国大中型煤炭企业亏损面达七成;财政部五大举措力促稳增长,大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钢铁业上半年遭银行抽贷900亿,钢企业绩分化加剧;神华受命带头稳价难挽煤炭跌势,煤企或降价促销抢市场;央企经济运行趋稳向好,上半年实现利润6428亿元;24省份上半年GDP提速,稳增长下半场仍靠基建投资。

  • 钢联资讯1月9日热点点评

    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2015年河北将化解粗钢产能500万吨,压减煤炭消费500万吨 钢联点评:当前形势下河北省的经济压力较大,属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要实现经济目标增长,应该要着重技术的创新;要把产能转化成实质性的国民收入,并进行产业优化转型升级 ◎可再生能源配额制有望出台 各省配额有调整 新闻回放:最新一版的可再生能源配额制近日已上报到国务院,有望一季度出台。

  • 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 税率与生态环境补偿相匹配

    12月1日,全国煤炭资源税将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各省将按2%~10%自定税率而资源税征收的同时,“清费”也将进一步深入,基本原则是国家层面的收费基金基本不在清理之列,清理范围为省级及以下的收费基金 据了解,目前各省确定的税率不一,产煤大省或生态环境补偿要求较高的省份拟定的税率较高,如山西在8%左右,而一些收费基金较少的省份则税率相对较低,相关省份的确立原则基本为资源税与原有地方资源税费总收入基本匹配。

  • 11月12日钢联晨讯速递

    在此之前,各省份清理涉煤收费的工作也紧锣密鼓推进记者从各地了解到,一些省份已经确定了税率,还有一些省份在测算税率知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煤炭大省山西的税率不会超过8%确定税率的同时,各省份都在清理涉煤收费方面出重拳,山西近期就晒出了清费成绩单但是各省份的态度非常积极,河北、山东、湖南等省财税部门都集中到煤炭企业实地调研,进行涉煤税费负担摸底调查和收入分析测算工作 BDI指数大跌 因较大型船舶运费下降 11月11日-波罗的海贸易海运交易所乾散货运价指数周二下跌,主要因较大型船舶运费下降。

  • 煤炭资源税实施倒计时 各地税率差别大

    其他煤炭大省内蒙古、贵州、河南、陕西、山东等地也在制定实施方案,但目前并没有集中的清费结果,税率也没有确定的版本 税率差别大 但是各省份的态度非常积极,河北、山东、湖南等省财税部门都集中到煤炭企业实地调研,进行涉煤税费负担摸底调查和收入分析测算工作。

  • 煤炭资源税改革迎终极博弈:煤企和地方斤斤计较

    “山西作为煤炭大省,可持续发展基金的数字比较大,一年200亿元,这样定的税率比较高,国家要求山西原则上不超过8%”山西省地税局税政一处副处长冯苏芳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目前山西正在紧锣密鼓地制定方案,按照计划,10月底前各省自行测算税率和折算率,11月15日前上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审批 在过去的十多天时间里,河北、山东、湖南等省财税务部门也深入到煤炭企业实地调研,进行涉煤税费负担摸底调查和收入分析测算工作。

  • 煤炭资源税改革迎终极博弈:煤企和地方斤斤计较

    “山西作为煤炭大省,可持续发展基金的数字比较大,一年200亿元,这样定的税率比较高,国家要求山西原则上不超过8%”山西省地税局税政一处副处长冯苏芳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目前山西正在紧锣密鼓地制定方案,按照计划,10月底前各省自行测算税率和折算率,11月15日前上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审批 在过去的十多天时间里,河北、山东、湖南等省财税务部门也深入到煤炭企业实地调研,进行涉煤税费负担摸底调查和收入分析测算工作。

  • 为何南方房价普遍高于北方

    例如经济第三大省山东进入本世纪后曾高速发展,经济总量曾一度逼近粤苏;煤炭大省内蒙古随着能源价格的走高也驶上了快车道,从2002年到2009年,连续8年经济增速位居全国第一,人均GDP更是超过了广东;天津近年来随着一系列大项目的进入,经济增速也曾多年领跑全国,人均GDP位列各省份榜首;东北的辽宁人均GDP也位列广东、福建之前 但是,与人均GDP相比,北方省份的人均实际收入却与南方有一定距离。

  • 2014年1月15日焦煤期货评述

    【宏观信息】最近各省份陆续公布2013年财政收入快报,从目前公布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省份均超额完成年初预算目标,不少省份收入增速还出现增长内蒙古虽未完成年初预算目标,但在年末需要对各机构进行绩效考评时,调整了年度预算,最终全区完成了调整后的预算目标内蒙古这个特例,主要由于该省煤炭等工业产品价格波动超出年初预期,使得相关税收收入大幅缩水 2014年1月15日焦煤期货交易行情 【期货评述】15日,焦煤主力合约1405延续偏强震荡,继近日较大幅度反弹后今日小幅回落,终收983跌0.30%,放量减仓,持仓量为244672,日减仓3210,后期走势预计持续偏弱。

  • 电价改革步入深水区需谋定而后动

    4、以核定临时输配电价格为突破口,促进输配电价格改革 从长期看:一是清晰资产和成本,使得输配电成本真实可控;二是加强对电网输配成本合理性、合规性的监管,形成有效的成本约束机制;三是在此基础上按成本加成方式确定合理的输配电价近期,可以采取一种简单易行,既承认现状又激励电网企业的办法,即参考借鉴国家规定的发电企业消化部分煤炭价格上涨因素的做法,将各省级电网企业购销差打九五折(即要求其消化5%的成本费用)作为电网企业临时输配电价,先行公布执行,逐步修正完善,这样做的好处有三:一是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短期内难以厘清电网成本、难以核定正式输配电价的问题;二是解决了电网企业长期靠购销价差获得收入,无输配电价标准执行的问题;三是能倒逼电网企业加强成本核算和控制,为强化电网输配电成本监管,正式核定独立输配电价打基础,作过渡。

  • 新疆半年资源税入账35亿 资源税改近期无法实行

    有参与煤炭资源税改方案的意见人士透露,各省可在这个区间内自行选择最终征收率 其中的考虑是,一步到位征收到高限5%,来自企业方面的阻力较大,但如果是最低限的2%,则完全体现不出从价计征对煤炭资源税的增收 先福军测算,按照现在税务部门掌握的煤炭开发量,煤炭资源税改为从价计征后,一旦按照2%的税率,新疆每年煤炭资源税收入,还不及新疆自2009年3月1日实行至今的,新疆煤炭(不含焦煤)资源税每吨3元的从量计征收入

  • 新疆 山西 内蒙古 贵州争抢煤炭资源税试点

    各省可在这个区间内自行选择最终征收率 一步到位征收最高限5%,来自企业方面的阻力较大,但如果是最低限2%,则完全体现不出从价计征对煤炭资源税的增收 今年上半年,我区资源税中,近30亿来自原油天然气,煤炭资源税在较去年同期激增28.5%之后,收入仅为2.2亿元,煤炭资源税占据我区资源税份额不足十六分之一。

  • 2007年中国主要政府机构工作目标一览

    根据中国政府提出的"十一五"(2006-2010年)规划,当期发展目标为: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资源利用效率显着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 规划还提出要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着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有效利用外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 以下为路透整理的中国主要政府机构围绕十一五规划所制订的2007年工作目标: **中国人民银行** --保持宏观调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按照2007年GDP预计增长8%左右、消费物价上涨预计不超过3%的初步考虑,货币信贷总量预期目标为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16%左右.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推动存款保险立法;稳妥推进资产证券化业务试点,进一步扩大银行间市场规模.加快黄金市场对外开放和产品创新.加大外汇市场创新力度.继续推动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稳步推进支付体系建设,有效落实银行账户实名制;依法深入推进反洗钱工作. **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 --继续有序放宽企业和个人持汇、用汇限制,为银行的金融产品创新创造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扩大外汇市场产品,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加强外汇储备经营管理,积极探索和拓展外汇储备使用渠道和方式;逐步放宽机构和个人对外金融投资的规模、品种等限制,进一步改善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继续大力支持有实力、守信用和有竞争力的各种所有制企业"走出去";加强对跨境短期资本流动特别是投机资本的有效监控.改进外债管理方式,严格控制外债过快增长,继续落实和巩固贸易外汇收结汇、个人外汇和外资进入房地产等三大监管政策,加强对贸易信贷等资金流入的管理,严格监控异常资金流入.对异常跨境资金流动和非法外汇交易实行严密监测. **中国财政部** --继续实施稳健财政政策,适当减少中央财政赤字,调整和优化政府投资使用方向和结构;强化各项支农惠农财税政策,增加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完善财税政策,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完善出口退税和关税政策. --积极稳妥推进企业所得税两法合并等改革,进一步完善税收制度.抓紧研究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的具体方案及配套措施,做好改革前的准备工作.力争完成并实施新的耕地占用税、车船税条例.调整和提高城镇土地使用税税额标准,出台实施新的资源税制度.抓紧完善燃油税改革方案并择机实施.完善印花税政策,密切跟踪已经出台的房地产涉税调控政策的实施效果,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中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加大中央企业布局结构调整力度,为实现到2010年央企减少至80-100家的目标奠定基础.中央企业的国有资本将向军工、电网电力、石油石化、电信、煤炭、民航、航运七大行业,以及装备制造、汽车、电子信息、建筑、钢铁等行业的重要骨干企业集中;将适时出台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缴管理等相关制度.同时组建资产经营公司,以资产经营公司为平台推进中央企业重组和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 **中国国土资源部** --加强重点矿种、重点矿区勘查.以石油、天然气、煤炭、铀、铁、铜、铝等16个矿种为重点,加强11个主要含油气盆地、45个煤炭国家规划矿区、16个重点金属成矿区带、296座大中型危机矿山和重要非金属矿产的勘查.建立矿产资源储备制度.利用外汇储备较多的条件,增加国家战略性资源的储备. --新建一批大中型矿产资源供应基地.加快深海海域和陆域新区油气资源开发,稳定和提高油气产量;继续推进13个大型煤炭基地建设,优先发展特大露天煤矿,重点建设一批千万吨级安全高效的现代化矿井,形成一批大型煤电和煤化工基地;新建一批大中型金属、非金属骨干矿山. **中国商务部** --把减少顺差作为今年外贸发展的头等大事,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进一步完善加工贸易政策,优化出口结构,切实把国内资源能源消耗高、综合效益差的出口压下来.同时积极采取措施,扩大先进技术设备等国内需要的产品的进口.预计今年中国外贸增速将比上年明显回落,全年进出口总额超过两万亿(兆)美元,增长15%左右. **中国国家统计局** --着力解决关键统计问题.完善国内生产总值(GDP)核算方法,加强数据之间的衔接,尽快实施由国家统计局统一核算各省(区、市)GDP.加强能源统计和公布工作,完善能源生产、进出口、流通、消费、库存统计,按时公布全国和各地区单位GDP能耗数据.加强与国家宏观调控密切相关的房地产、固定资产投资、劳动力、价格等专业统计. --加强统计薄弱环节.加强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环境保护、教育、卫生、文化以及人口变动、人口迁徙等方面的统计调查和核算.认真组织实施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积极筹备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加强统计法制建设,配合国务院法制办做好统计法修改工作.加大对统计上弄虚作假行为的查处力度. **中国审计署** --今年将重点审计中央部门和部分境外机构;对奥运建设项目、南水北调工程以及铁路重点建设项目进行审计;加强对农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服务领域和专项资金的审计监督;计署将组织对四户中央企业领导人员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对部分铁路局进行财务收支审计. --今年将组织对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银行[ABC.UL]、中国光大银行、中国人保控股公司、中国再保险(集团)公司的资产负债损益情况进行审计.同时还将开展对中国华融、信达、长城和东方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资产处置情况的审计调查,重点检查金融不良资产处置情况,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中国保监会** --鼓励优质资本特别是信誉和经营良好的国有大型企业投资保险业,探索银行参股、重组和并购保险公司.鼓励设立区域性和专业化保险公司;做好中再集团注资改制、重组上市和引进战略投资者工作;支持具备条件的保险公司通过重组、并购等方式,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保险控股(集团)公司.探索保险机构投资商业银行、基金公司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提供多元化和综合性的金融保险服务.支持保险资金参与商业银行的改制上市,逐步扩大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业务范围,推动资产管理公司由单一管理保险资产向综合管理社会公众资产转变. **中国银监会** --健全银行风险评价和预警机制,突出强调分类监管,按照风险大小进行高风险、中度风险和低风险的分类排队,灵活地做出监管安排.把握好"两个准绳".一个是巴塞尔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另一个是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坚持"结合国情、积极参照"的基本态度,按照"两步走、双轨制"战略,初步计划在海外设有分支机构的大型商业银行到2010年实施. --高度重视并切实防止不良贷款反弹,跟踪分析宏观经济和货币信贷发展走势,密切关注重点行业贷款质量变化情况,有针对性地及时提出防范信用风险的对策措施.2007年,在加强成本与风险管控的前提下,重点要在三个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小企业贷款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继续引导银行业发展增加手续费收入的新业务. **中国证监会** --积极稳妥发展公司债券等固定收益类产品市场,推动建立统一互联的债券市场.并以稳妥推出金融期货为重点,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推出股指期货.继续支持符合条件的证券、期货机构在香港设立分支机构,审慎推进基金公司等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试点等. --继续完善直接融资和再融资制度,推动市场化并购重组,从增量和存量两个方面改善上市公司结构,支持上市公司不断提高质量.同时加强上市公司和证券期货经营机构执行新会计准则的监管,查处严重利润操纵行为,确保新旧会计准则平稳衔接.将进一步发展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构建统一监管下的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建立全国统一的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体制和持续监管制度. 注:资料来源为相关政府部门网站及官方媒体报导.(路透) 。

  • 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开局“十一五”来之不易

    我们加强了经济形势分析,注重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地提出了当前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是努力使“三过”问题,即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贸易顺差过大的问题平稳收敛,防止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 国家发改委鼓励和支持宝钢、鞍钢、唐钢等大型钢铁企业完成跨地区、跨所有制的联合重组,中铝公司加快并购地方电解铝企业,海螺、冀东等大型水泥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 在加快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同时,我们认为要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着力振兴装备制造业,积极推进服务业加快发展 由于产业结构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节能环保措施见效要有一个过程,各种政策支撑条件还不到位等多方面原因,去年全国节能减排目标确实难以实现,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工作力度明显加大,取得了一定成效 去年全年用于农村建设的投资超过600亿元,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积极推进县级支农投资整合的改革,选择50个市县进行试点 医疗卫生方面,按照国务院部署,成立了由发改委和卫生部牵头、14个部门组成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部际协调工作小组,已着手开展相关工作 会同有关部门,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颁布了《利用外资“十一五”规划》;与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提出的《鼓励和规范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合作的意见》,已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出台了《境外投资产业指导政策》 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国民经济继续平稳、快速增长,与此同时,中国经济从外部环境、宏观运行到微观主体都在发生迅速而深刻的变化,带来了一系列的新矛盾、新问题、新挑战,宏观决策难度倍增.在刚刚过去的一年,调控措施频繁出台,经济、行政手段并举,考验着决策部门的智慧与技巧. 在这样的环境中,中国经济仍以一个稳健的姿态进入了“十一五”的第二年.GDP已经连续四年两位数增长,宏观经济运行如何在“好”的前提下保持“快”的总体态势,其根本思路是狠抓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但在2007年仍然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是综合研究拟订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进行总量平衡、指导总体经济体制改革的宏观调控部门,担负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力推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任.在新的形势下,其工作格外令人瞩目. 为此,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在年初接受了《第一财经日报》的专访,就发改委系统在过去一年内控制投资增速、消化过剩产能、节能降耗、新农村建设和区域协调等重大问题,畅谈了决策过程和具体成果. 《第一财经日报》:从统计数据看,去年第一季度,投资、信贷和外贸顺差数据开始显现“三过”,第三季度开始,各项宏观指标又显示增速有所回落.但高增长、低通胀背后的隐忧始终伴随着对宏观形势的判断,你如何评价去年的宏观形势和调控效果? 马凯:我认为去年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总体看有六个特点,速度较快、物价较低,效益较好、实惠较多、运行较稳、后劲较足.从效益产出看,2006年财政收入增长20%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长30%左右;从结构看,产业结构调整出现了许多积极变化.从“人本”角度看,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可超过1050万人,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农民人均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实际增长6%和11%. 我认为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发展的后劲也较足,粮食连续三年增产,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继续得到加强,煤电油运的瓶颈制约缓和,支撑条件改善,改革开放继续深化.需要指出的是,2006年下半年以来,宏观调控成效进一步显现,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所收敛.去年国家发改委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发挥参谋助手作用.我们加强了经济形势分析,注重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地提出了当前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是努力使“三过”问题,即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贸易顺差过大的问题平稳收敛,防止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 现在回头看,投资增幅已有所回落,去年1~11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6%,增幅比上半年回落4.7个百分点;货币信贷投放放缓,9月、10月和11月新增贷款同比分别少增1252亿元、95亿元和315亿元,广义货币M2增速由5月末的19.1%回落到11月末的16.8%. 上述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一年来,发改委系统包括经贸、物价、物资储备、中小企业管理等部门,在国务院有关部门、地方和行业协会的大力支持下、密切配合下,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实现“十一五”良好开局作出了积极贡献. 《第一财经日报》:除了针对经济运行情况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之外,国家发改委去年为各部门落实“十一五”规划方面还做了哪些工作? 马凯:去年3月,“十一五”规划纲要经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后,我们开展了一系列贯彻落实工作.主要分解落实纲要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将责任细化到部门,把主要约束性指标分解到地方.加紧做好专项规划的编制和组织协调.修订了能源总体规划以及核电、可再生能源、液化天然气、乙烯、炼油、水泥、船舶等专项规划,制定了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国家石油储备体系、石油天然气管网、综合交通体系、沿海港口、生物产业、纺织等专项规划. 《第一财经日报》:你多次在讲话中提到2007年的主要工作是维持调控的持续性,防止大起大落,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在此基础上,你认为2007年的调控难点是什么? 马凯:完善调控措施、狠抓工作落实.其实为了把中央的决策和各项调控措施落到实处,我们已经开始狠抓督促检查.按照国务院要求,对国务院第132次和140次常务会议确定的任务,提出了部门分工建议,并及时跟踪重点工作的进展情况和政策实施效果.会同国土、环保等7个部门,组织6个督查组,指导各地对新开工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取得了积极成效.去年四季度以来,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会同有关部门,提出了2007年经济工作的初步考虑,为中央决策做了必要准备. 《第一财经日报》:除了“三过”问题,针对宏观调控中的突出矛盾“产能过剩”,去年也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政策,既对重点调控行业实行有保有压又对重点行业中的大型企业提出整合的导向意见,有评论认为,这样成系统、成规模的产业政策的密集出台,对经济的调控,在经济和行政手段之间,有偏重后者的倾向,你如何看? 马凯:抑制产能过剩、加快自主创新、大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去年我们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认为,要把解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作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并研究起草了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意见,以国务院文件下发. 我们认为,应该按照主要运用经济、法律手段扶优汰劣的政策思路.在此思路下,我们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禁止用地、限制用地项目目录,出台了水泥、电解铝、钢铁等11个行业的结构调整指导意见,提高了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的准入标准,加大了差别电价政策的实施力度. 在企业层面,国家发改委鼓励和支持宝钢、鞍钢、唐钢等大型钢铁企业完成跨地区、跨所有制的联合重组,中铝公司加快并购地方电解铝企业,海螺、冀东等大型水泥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除此之外,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督促检查,依法关闭了一批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小钢铁、小水泥、小煤矿.淘汰了一批100立方米以下的小高炉和15吨以下的小转炉.水泥湿法窑工艺大部分已停产或拆除,新型干法水泥比重达到47%,比去年又有所提高.电解铝自焙槽已全部淘汰.煤炭行业关闭小矿井5931处,淘汰落后产能1.1亿吨. 在加快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同时,我们认为要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着力振兴装备制造业,积极推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国家发改委已经研究制定了29项落实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配套政策,编制完成高技术产业化和国家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等专项规划,新增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92家,组建超声医疗、燃料电池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启动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组织实施生物质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化重大专项. 在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方面,国家发改委支持大型核电机组、百万千瓦级超临界火电机组、新型船舶等重大装备的国产化.此外,相关第三产业,我们积极推进了服务业发展,也正因此,去年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继续改善.我们组织制定了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新兴行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组织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 《第一财经日报》:能源约束指标,即万元GDP能耗“十一五”期间每年降低4%,去年没有实现目标,你在最近又指出,资源环境矛盾日趋尖锐,节能减排形势十分严峻,2007年将如何加大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工作力度? 马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节能环保措施见效要有一个过程,各种政策支撑条件还不到位等多方面原因,去年全国节能减排目标确实难以实现,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工作力度明显加大,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今年和今后的节能减排工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从主要措施来看,研究起草并由国务院发布了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召开了全国节能工作会议.实施万元GDP能耗指标公报制度,将能耗降低指标分解到各省(区、市),与30个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部分中央企业签订了节能目标责任书.全面推进十大节能工程,强化重点耗能企业节能工作,扩大了强制性能效标识制度实施范围.继续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引导用电大户优化用电方案.提出了政府机构节能目标、重点和措施.积极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继钢铁、有色金属行业之后又召开了化工、煤炭行业的循环经济现场交流会.发布了国家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导向目录.支持城市污水处理设施243个,工业治污项目153个.加大重点流域和区域污染治理力度,开展淮河、松花江工业废水治理.天然林资源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以及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继续推进.会同有关部门,积极开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工作. 《第一财经日报》:“新农村”建设和区域划分及定位重塑也是本轮五年规划的新亮点,在这两项工作方面有怎样的新举措? 马凯:在“新农村”建设方面,我们的工作是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基础条件,并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及时启动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加强农资价格监管.去年全年用于农村建设的投资超过600亿元,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其中,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使2897万农民受益;新增沼气用户260万户;改扩建东、中部地区通村沥青(水泥)路9.6万公里,西部地区通乡沥青(水泥)路2.3万公里.积极推进县级支农投资整合的改革,选择50个市县进行试点. 在区域工作方面,落实“十一五”四大功能区设想,我们启动了全国主体功能区划规划编制工作,研究提出了《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划规划的指导意见》.此外,扎实推进西部大开发.会同有关部门,编制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全年投到西部地区的中央预算内和国债资金比重达4l%.新开工建设12项重点工程.青藏铁路提前一年通车并顺利投入运营.三峡三期等一批重点工程建成投产.启动了西北五省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预计全年完成退耕还林400万亩,退牧还草1.5亿亩. 同时,稳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继续开展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采煤沉陷区治理和棚户区改造.协调国有银行和东北三省政府,加大东北地区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启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在深入调研基础上,起草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以中央文件下发.明确了落实中部崛起政策措施的部门分工,提出了促进中部崛起扶持政策的实施范围.引导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研究提出了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意见,以国务院文件下发.积极推动上海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改革继续深入、也是宏观调控十分关键的一年,刚才我们谈论的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也更推动了体制矛盾的改革,在国家发改委主管的能源价格、医疗卫生体制以及对外进出口政策等方面,有什么大的动作? 马凯:在着力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条件和外部环境,在切实履行好改革总体指导和综合协调职能的同时,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的一些重要领域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可以说的是,政府投资代建制范围继续扩大;能源价格方面出台石油综合配套调价方案、推动煤炭订货方式改革、组织实施电价调整方案,以及30个省(区、市)开征了水资源费,15个城市实行非居民用水超计划超定额加价制度. 医疗卫生方面,按照国务院部署,成立了由发改委和卫生部牵头、14个部门组成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部际协调工作小组,已着手开展相关工作.除此之外,国家和省级邮政监管机构组建完成,邮政行业实现了政企分开;企业债券发行规模扩大,发行管理进一步市场化.与此同时,认真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承担了14个国务院立法项目,建立了招标投标部际协调机制. 在对外政策方面,以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为重点,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我们会同有关部门,提出了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调整出口退税结构、扩大资源型产品进口等政策措施,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部分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产品出口得到有效抑制;会同有关部门,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颁布了《利用外资“十一五”规划》;与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提出的《鼓励和规范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合作的意见》,已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出台了《境外投资产业指导政策》;在重点国家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领域的互利合作取得重要进展.(第一财经日报) 。

  • “十一五”期间行业用钢需求分析

    中国“十一五”期间钢材需求预测 第一部分2010年中国钢材需求的宏观预测 一、“十一五”期间,中国工业化阶段的判断 “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的哪个阶段? 1.冶金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对以下几个指标进行了研究:人均GDP、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三次产业GDP结构、工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农业增加值、霍夫曼比值、城市化率、工业化程度系数等,由此而得出,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的中前部时期,并呈现重化工业的特征。到2010年我国将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的中后部时期,并向工业化高级阶段演变。 2.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分析了美国和日本工业化进程中钢铁行业的发展轨迹: (1)工业化中期是钢铁行业快速发展时期;进入工业化后期时,钢铁的生产和消费呈低速发展。由此可见,工业化中期阶段向后期阶段过渡时,是钢铁行业发展的拐点,钢铁产量和消费量都由高速发展转为低速发展。 (2)工业化基本实现时,钢产量和消费量将达到历史峰值。日本和美国都是在1973年基本完成工业化。 因此认为,我国工业化进程中期阶段可能将于2008—2009年左右结束,钢铁生产和消费将出现拐点,之后增速明显减缓。到2020年为止,我国基本实现工业化,钢铁消费达到峰值。 3.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分析了英、法、德、日、美、前苏联6个国家人均GDP与人均钢产量的关系。这6个国家的综合增长线,峰值按1990年不变价大约是人均1.8万美元,人均用钢大约是600公斤。中国2005年人均用钢267公斤,预计2010年为346公斤,与之相比,还有一定距离。协会认为,2010年中国将进入工业化后期。 工业化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是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十一五”后几年中国有可能进入工业化后期,这意味着届时经济将从高速增长,过渡到持续、较快增长,钢铁工业增速变缓。这与“十一五”规划对经济走势的判断是吻合的。在“十一五”规划中,预计2010年GDP将达到26.1万亿元,增长速度降到每年7.5%。 二、“十一五”期间,钢材消费增长的拉动因素分析 拉动因素1: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使钢材消费总量保持增长趋势 世界银行把全世界的国家分为低收入、下中等收入、上中等收入与高收入四类,中国2005年总体处在下中等收入国家,但各省差别较大,有的为低收入水平,有的已达到上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十一五”期间各省发展规划均有提高,到2010年上海将达到富裕国家水平,后几个省市将达到上中等国家水平,再后面是下中等收入水平,已没有与低收入国家为伍的省份。 2005年各地人均钢消费平均267公斤。其中上海钢消费最多,其次是北京。从六大区看,人均钢消费在平均值以上的为华东、华北、东北,在平均值以下的为中南、西南、西北。可见,东部人均钢消费较高,中部、西部较低。到2010年,从各省市钢消费水平看,上海、北京、天津、浙江等已经达到或超过工业化峰值水平。 分析2001、2005、2010年我国区域钢材消费比重变化,可以看出,今后五年,华东、中南仍是我国钢材消费的主要区域,2010年钢材消费比重仍占57.5%,比2005年降低2.1个百分点:西北、西南地区钢材消费比重呈现增长势头,从2005年的13.1%增长到2010年的16.3%,提高3.2个百分点。 拉动因素2:推进城镇化,带来钢材消费需求的持续扩张 在中国城镇化进展中,城镇化率2000年是36.22%,2005年是43%,2010年规划是47%。2005年中国总人口13075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6亿。2010年总人口将控制在13.6亿,其中城镇人口将达到6.4亿,比2005年城镇人口增加约8000万人。住房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将继续加快发展。 “十一五”城镇化进程描绘有两种版本,一是根据国家2005—2010年我国城镇化率达47%测算,城镇人口增加7695万人;二是按照各省迭加的城镇人口增加10566万人。 “十一五”城镇化对钢材消费拉动量的测算。城镇人口增加一方面是城镇中的人口自然增加,另一方面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十一五”期间按国家规划汇总,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5410万人,年需建筑用钢1723万吨,5年需建筑用钢8616万吨。按各地规划汇总,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8545万人。其中,东部2472刀人,中部3589万人,西部2485万人。年需建筑用钢2656万吨。其中,东部844万吨,中部1046万吨,西部765万吨,5年需建筑用钢1.3279亿吨。 按国家与各地规划计算,相差4663万吨钢。 拉动因素3:固定资产投资仍保持增长趋势,需要钢材消费总量增长作为支撑 固定资产投资钢消费强度研究,要筛出投资中与钢材消费增减无关联的因素,有两个因素值得关注: 第一,历年物价变化的因素;要用可比价格,不用当年价格。 第二,我们往往忽略的一个影响投资钢消费强度的因素,就是固定资产投资额中基本不消耗钢材的“其他费用”(土地购置、拆迁补偿、税金等)所占比例有升高的趋势。2005年全社会投资中的“其他费用”达到1.3861万亿元,占投资额的比例由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5%左右提高到15.6%,2006年第一季度“其他费用”的比例进一步提高到19.5%。今后随着地价上涨该比例还会进一步提高。这是降低钢消费强度的因素,如果剔除这个因素,投资钢消费强度会略有提高。 中国与其他一些已完成工业化国家不同,在工业化前,钢消费强度的长期大趋势是降低的,其重要原因,是国民经济增长质量提高和产品结构变化(在工业领域,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耗钢产品增长速度快于传统耗钢产品)。今后钢消费强度仍会保持降低的趋势,但不是大幅度下降。 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变化。东部地区近几年实际在下降,由2000年的57%降到2005年的54%。西部地区在上升,由18.6%上升到21.3%。所以要关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捕捉钢材消费增量的新亮点。 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在增加。但是“十一五”期间与钢材消费相关最为密切的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很可能要下调,这意味着钢材消费增长从数量型向品种质量型的转变;尤其是中板、螺纹钢筋等品种注重发展速度的调节,要把精力放在质量、服务的提高上。 拉动因素4:13亿人收入提高,消费结构升级,将成为钢材需求的新增长点 消费分为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居民消费又分为城镇居民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近几年农村消费大量减少,所占比例越来越小,因此启动消费最重要的是启动农村消费。 除了城乡差距拉大外,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方面,地区间也有不小的差距。如2000年城镇消费最低的是山西,2005年有所提高,预计201O年提高更多。河南也是这样。消费增加的内容是汽车和住宅。 许多行业讲生产能力过剩,到哪里寻找需求新的增长点呢?那就是农村。但是不安来自于城乡之间越来越大、旷日持久的反差。城市翻天覆地,消费升级令人目不暇接,可农村里,多数农民仍旧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要启动内需,拉动经济,就要建设新农村,启动农村消费。如果农村水、电等基础设施改善了,每百户电视拥有量提高10个百分点,现在的电视产量就能全吃下去,洗衣机也不愁没有销路。 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将成为钢材需求的新增长点。 拉动因素5:保持外贸进出口稳定增长,为钢材消费增长提供空间 2006年5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商务部等九部门关于“十一五”期间加快转变机电产品出口增长方式意见的通知。目标是力争到2010年高新技术机电产品占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55%,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占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20%。 三、“十一五”钢材需求的宏观预测 关于“十一五”中国钢材市场需求预测的第一段结论,有三个方案。 (1)依据国家制订的“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GDP年增长7.5%,预测2010年GDP为26.1万亿元,钢消费(2010年按进出口平衡考虑)4.7亿吨(钢材4.4亿吨),增长速度平均5.9%。 (2)根据“十一五”前2—3年经济增长方式还难于出现较大的转变,“十一五”后两年经济增长将出现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与投资、内需与外需协调拉动转变。据此,本课题组推荐值,按照前三年GDP年增长率9%,后两年7.5%预测,2010年GDP为27.29万亿,钢消费4.9亿吨(钢材4.7亿吨),增速前几年是7.6%,后几年是6.8%。 (3)依据各地方“十一五”发展规划,汇总得到的GDP总量是34.42万亿元,增长率是13.5%,预测2010年钢消费5.6亿吨(钢材5.3亿吨),钢的增长率是9.7%。 这次课题由钢铁协会邀请三家研究单位和宝钢、鞍钢、武钢、首钢四家大企业的战略部分别进行。上述为课题预测的第一段结论。预测不可能一次命中和一劳永逸,钢铁协会每年将对钢材需求预测进行动态调整。 按上述(3)“十一五’咨省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GDP总量将达到34.415万亿元,比“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指标26.1万亿元高约8.3150万亿元,提高了约31.86%。预计‘十一五”期间各省区市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将达到67.4445万亿元,年平均固定资产投资额预计约13.4889万亿元,与2005年88604亿元相比,年将增加4.6285万亿元,增长52.24%。增速明显过快。 四、“十一五”期间,钢材消费增长的制约 因素分析 制约因素1:铁矿石(略) 制约因素2:水资源 1.我国是水资源严重不足的国家。 2.我国钢铁企业地区分布不合理,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钢产量第一的河北省,水资源排全国第26位;钢产量第2的江苏省,水资源排全国第23位;钢产量第3的山东省,水资源排全国第19位;钢产量第4的辽宁省,水资源排全国第22位。产钢大省都是水资源的小省。2005年钢产量前4位省市的粗钢产量占全国48.41%,但是水资源只占全国4.12%。 钢铁行业用水目标。“十一五”综合考虑钢铁行业的节水潜力、节水技术进步和行业节水管理水平的提高等因素,并结合《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制定的节水目标,“十一五”期间重点大中型企业吨钢取水量将保持逐年下降趋势,预计2010年吨钢取水量将达到8ms以下。 按“十一五”钢材需求4.66亿吨和5.27亿吨两个档次估算用水量: 2010年如果吨钢耗新水仍保持在2004年11.62m3/吨水平,钢铁行业用水量达到57—65亿吨,较2004年高出73%一96%;显然,我国水资源难以支撑这一巨大需求。 201O年如果吨钢耗新水实现《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制定的节水目标(8ms/吨),钢铁行业用水量较2004年高出19%一35%:因此,钢铁行业将面临吨钢取水量低于6m3的节水目标压力。 制约因素3:交通运输 2001—2010年的10年间,铁路货运量的增长率为16%,即年均增长1.5%,货运周转量增长为31.8%,年均增长2.8%。按2010年钢材需求预测5.3亿吨,粗钢消费年均增长率9.7%,而铁路货运量年均增长率仪为1.5%,要支撑这么大的钢铁工业货物运输难度是很大的。 2004:年全国铁路货运量为21亿吨,运输金属矿石、钢铁和焦炭占铁路总货运量的19.63%。如果2010年钢材消费4.66亿吨和5.27亿吨,钢产量(考虑当年进出口平衡的钢产量)比2004年将增长73%一96%,这样的增速铁路很难实现。 还有一组值得关注的数据,钢铁和矿石的铁路运输平均运距今年都在增加,这从另一个侧面表明中国钢铁企业布局问题日趋严重。 制约因素4:环境容量 随着钢铁工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虽然通过采用先进工艺技术和加大环保治理力度,但污染物排放量仍将是巨大的。到2010年,即使按在2004年基础上各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减排(或增加回收)20%的情况下,根据需求预测钢产量水平测算,预计C02排放量将比2004年增加37%一70%;S02排放量将比2004年将增加37%一71%,烟尘排放量将比2004年将增加38%一71%,工业粉尘回收量比2004年增加37%一70%1{寸,工业粉尘排放量也将比2004年将增加37%一70%。由此可见,钢铁工业必将面临着环境保护的巨大压力。 五、“十一五”期间,中国工业化途径的选择 钢铁产业是国民经济中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基础产业。正是钢铁这个“中间”位置,国民经济相关产业发展的不同步,上下游产业发展的失衡,整个产业链不协调的矛盾很多在钢铁产业上凸现,钢铁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由于全球产业链失衡,钢铁业发展受过重大挫伤。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引发了世界钢铁生产的大波动。 钢铁行业在“十一五”面临的发展态势:市场拉动强劲;制约条件突出。 拉动条件有五个: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趋势,消费,机电产品出口。但是拉动都有红灯,都有不确定因素,所有的红灯迭加在一起,就不是经济问题,而是社会矛盾。所以,今后五年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两大战略思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十一五规划”把解决社会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因此,路径选择至关重要。 自主型与依附型发展路线的对比: 韩国1962年人均GDP只有82美元,低于我国当时的水平。但30多年后韩国人均GDP达到1-4万美元,原因是韩国选择了自主创新的路线,拥有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巴西早在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就实现了人均GDPl000美元,而巴西、秘鲁、智利、阿根廷等国家,40年时间之内人均GDP只在1000—2000美元徘徊。拉美地区一些国家经济增长依附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占领高端产品的市场,甚至垄断了这些国家的银行,使其失去宏观调控的主动权。 上述例子给我们的警示是:自主创新是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持久动力。 “十一五”期间中国钢铁工业面临的问题是: (1)资源压力大。 (2)污染物排放压力大。即使国际市场能够弥补我国资源的不足,到2010年按各省市规划预测的钢产量,各种主要污染物排放将提高60%一70%,生态和环境破坏的沉重代价也难以承受。 (3)运输压力大。按2010年钢材需求预测5.3亿吨测算,粗钢消费年均增长率9.7%,而铁路货运量年均增长率仅为1.5%,要支撑这么大的钢铁工业货物运输难度是很大的。 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只能是转变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因而,关于“十一五”中国钢材市场需求预测的第二段结论是: 在近年经济高速增长中人们已经强烈地感受到,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老路,已经走到尽头。 占世界人口不到15%的发达国家,是靠消耗全球60%的能源、50%的矿产资源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当前另外的85%人口正陆续进入工业化阶段,靠拼资源、拼能源的老路走不通了,我们在资源严重约束下推进工业化进程,转变增长方式是唯一出路。 为此,按照地方政府规划做出的2010年粗钢需求5.6亿吨的预测,在资源、运输、环境容量诸多方面可能是有风险的。 因此,我们认为,2010年钢产量达到4.7亿吨,是必保的,否则国家7.5%的经济增长都无法实现;2010年钢产量达到4.9亿吨,是可能达到的;而5.6亿吨在和谐发展上,会出现一些问题。 第二部分2010年中国钢材需求的微观预测 一、“十一五”期间,能源工业用钢需求调研 2005年中国消费22.25亿吨标煤,生产20.63亿吨标煤,能源供不应求。预计2010年中国消费25亿一33亿吨标煤,“十一五”期间能源建设投资3.5万亿元。因此,“十一五”期间能源用钢需求增长强劲,结构变化显著。 1.煤炭行业用钢 2005年煤炭用钢870万吨;预计2010年为1450万吨。消费主要是两部分,一是生产支护用钢2005年720万吨,2010年1100万吨;二是煤机用钢2005年150万吨,2010年350万吨。 煤炭行业技术进步与结构调整:大型煤炭基地增加;机械化程度提高。因此,对煤炭用钢有新的要求。 (1)钢材用量有较大幅度提高,对钢材质量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2)高强度、高性能的中厚板需求量增加。 (3)煤机用钢正向大功率、高性能方向发展,要求钢材强度、耐磨性不断提高。 2.石油、石化行业用钢 2005年消费405万一415万吨;2010年消费600万一650万吨。主要用途在四个方面:勘探开采用钢,输送用钢,储备库用钢,石化用钢。 石油油井管 (1)消费分析。2005年无缝油井管消费量为215.60万吨,占油井管消费总量的95.73%,焯管消费量9.62万吨,占油井管消费总量4.27%。中国在低级别的油管领域,如J55出现了焊管替代无缝管的现象。在国外,焊管在油井管中的比例已经达到了40%左右,而我国只有4%。 (2)进出口分析。2005~无缝油井管出口量为60.63万吨,其中油套管出口58.37万吨,钻杆出口2.26万吨,2005年无缝油井管进口量为29.18万吨,其中油套管进口19.28万吨,比去年同期减少25.15%。进口品种主要是高钢级、特殊丝扣要求、耐腐蚀的产品。 (3)生产分析。套管生产量最大的企业是天津钢管厂,油管生产量最大的是宝钢钢管厂。不仅生产出了按API标准要求的K、N、C、P钢级套管,还根据用户需求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套管。 管线钢 至2010年,我国建设的各类管线,平均年需管线钢350万一400万吨左右。 (1)消费情况。我国油气管道总里程4.5万公里;由于管线建设具有周期性的特点,各年管线钢的消费量存在一定波动,2005年管线钢消费量约为160万吨,其中热轧板卷150万吨,宽厚板10万吨。 (2)生产现状。目前能生产管线钢板卷的企业逐渐增多,能够生产X70及以上级别的钢厂有宝钢、武钢、鞍钢、舞钢、太钢、本钢等。宝钢与武钢完成x8O管线钢研制,鞍钢和舞钢试制X80热轧钢板,并在巨龙钢管公司试制直缝埋弧焊管(JCOE)。南钢在炉卷轧机生产线试制出X80管线钢板。 (3)进出口情况。2000年以前管线管进口量约2万一3万吨。因“西气东输”建设,2002年进口量59万吨,其中直缝埋弧焊管57万吨;目前随着国内钢厂管线钢的生产开发,管线钢基本不再进口,每年还出口几万吨管线管及管线钢板卷。 石油行业技术进步对钢材的新要求:高钢级、高性能的管线钢用量增加;海洋油气的开发将成为新的高端钢管市场。 3.电力行业用钢 电力行业用钢2005年消费432万吨。 火电用钢。到2010年火电用钢平均年需求量预计65万吨,其中钢管约为30万吨,中厚板需求量为35万吨。 火电用钢主要是两类,一类是发电设备的三大主机,其中主要是高压锅炉管;一类是四大管道用管:主蒸汽管,再热蒸汽管热段,再热蒸汽管冷段,高压给水管以及其他输水用管。主要用的是中厚板焊成的钢管。 水电用钢。目前我国是世界上水电在建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云、贵、川是我国水力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可开发水力资源占全国的71%。“十一五”’期间,水电设备的需求量将达到1.8亿千瓦左右,约占电力的比例25%,新增7000多万千瓦。现在全国有12个大型水电基地在建设。2010年水电用中厚板需求量为8万一10万吨。 建设水电站的钢管主要是板卷焊管,中厚板钢材用量很大。近几年来建设的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对中厚板需求急剧增加。 核电用钢。2005年核电装机容量为784万千瓦,比2003年增长2796。“十一五’期间将是我国核电加速发展时期,到2020年我国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4000万千瓦,这意味着从2006年开始,平均每年新开工3个100万千瓦的核电机组,国内将兴建百万千瓦核电站约30座。 目前在建的广东阳江、浙江三门四个百万千瓦的核申.站中,四个安全壳对中厚板钢板的消费量预计约为2万吨,核电用钢管平均每年需求量约为1.5万一2万吨,到2010年核电用钢需求量约为3万一4万吨/年。 风电用钢。风能排在我围新能源发展规划的第一位,目前,中国的风力发电技术相对成熟。由于世界风电价格在不断下降,现已降至每度电4美分左右;在柏关优惠政策支持下,风电已具有与火电、水电等竞争的实力。未来几年,风力发电很可能成为中国第三大发电来源。 预计“十一五”末,我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将达到400万千瓦,平均每年新增80万千瓦。2006—2010年,国产风电设备的年平均市场容量为13亿一23亿元之间。“十一五”期间中厚板需求量在35万吨左右,平均每年需求量7万吨左右。 风能发展提出对风能用钢有特殊要求,如防止低温脆性断裂等。 二、“十一五”期间交通业用钢需求调研 “十一五”期间铁路、公路、民航、内河、管道等各种运输方式都在发展。 铁路用钢 按照《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新建和既有线改造增建线路正线延展长度6.5万公里,加上站线,总长度约7.8万公里,需用钢轨约950万吨,平均每年铁路建设用钢轨需60万吨以上。 铁路道岔生产用钢轨:铁路建设和大修用道岔的钢轨数量将约15万吨/年。 铁路大修维修用轨近几年的用量比较稳定,在80万吨/年左右。考虑提速后线路磨损加快和铁路总长增加维修总量加大,预计“十一五”末期,钢轨的大修维修用轨将达到100万吨/年左右。 未来若干年内,我国铁路用钢轨的需求数量将有所增加,高峰期可达180万吨/年左右。 2005年我国消费铁路建设的钢材在417万吨,2010年我国对铁路建设需要各类钢材在549万吨左右(含城市轨道交通用钢)。 中国铁路运输密度远高于其他国家,单位车辆承担的运输量也远高于其他国家。中国现有铁路里程占世界铁路总里程6%,却完成了世界铁路24%的工作量。中国铁路完成货运量、客运周转量、运输密度均居世界第一。全国铁路日均装卸车维持在12万车左右的较高水平,但全社会日均申请铁路货车车皮已达28万车左右,申请车皮满足率停留在40%左右。 中国对铁轨的要求是最苛刻的,今后可能会更苛刻。国家计划建设四纵四横客运专线1.2万公里,现在已开工或即将开工建设的9条客运专线3200多公里(正线长度),列车时速达300—350公里,全立交、全封闭,需客运专线钢轨近100万吨,预计2007—2008年为铺轨高峰期,每年需客运专线钢轨40万吨以上,并且是100米长轨。 近几年还将有正线长度约5400公里的客货共线既有线改造,达到客车200km/h标准,需200km/h客运专线钢轨约160万吨,平均每年约需40万吨。 从2006年开始,将现有的50吨、60吨货车逐步改为7011屯新型货车,设计货车轴重23吨,载重70吨,时速120公里,并列运输重量5000吨,这标志我国货运的发展方向是重载、提速,以提高铁路货运运输能力。目前全国铁路现有60吨级货车五六十万辆,要全部更新换代,未来几年的铁路货车用钢市场潜力巨大。 三、“十一五”期间建筑业用钢需求调研 2005年中国建筑用钢消费钢材1.73亿吨,占总消费量50.55%,是钢材消费第一大户。2005年比2000年增加9817万吨,平均每年递增1963万吨。预测2010年~2005年增加53009~‘吨(低方案),达到2.26亿吨;调整后的方案是增加8550万吨,达到2.58亿吨。平均每年递增1060万吨(低方案):1700万吨(调整方案)。 “十一五”建筑用钢总量增加,增速下降。 市政建设。2001.一2005年,全国城市建设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近2万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7%,城市基础设施有效供给能力大幅度提高。 “十一五,,期间,我国将投资2000多亿元,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铁路总里程在1800—2000公里。 房地产业的走势。中国房地产业协会认为,房地产还会持续发展20年。我国正处在长达20年的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将始终有三股需求力推动住房市场的发展:“主动型”住房需求,即城镇居民不断增长的住房需求;“被动型’,住房需求,即拆迁城镇旧房产生的住房需求:“自动型”住房需求。今后10—15年将是中国城镇化的加速期,若按每年有1%的城镇化进程计算,每年将有1300—1500万农民进城。 “十一五”时期,经济适用房可能要增加。如棚户区的改造,可能还需要大量钢材。 H型钢 “十五”期间,我国热轧H型钢产量从2001年的72.5万吨,增长到2005年的317.3万吨,增长338%。进口开始萎缩,而出口增长迅速。 钢结构要大发展,市场有需求潜力,但目前热轧H型钢市场已处于稳定增长阶段,增长率从2002年的96.91%、2003年的109.41%下降到2005年的20.69%,开始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2010年H型钢需求约900万吨,届时产能将达到955万吨/年。“十一五”期间再建设H型钢生产线,要慎重决策。 四、“十一五”期间制造业用钢需求调研 汽车工业 1.产量持续增长,增幅渐趋平稳。汽车工业在世界的排名由2001年的第八位跃升至2005年的第四位。我国汽车产销量年均增长10%以上,5年平均增长率超过20%,中国的汽车保有量正呈急剧上升趋势,2005年汽车保有量已超过3200万辆。 2.规模不断扩大,产能出现过剩。到2005年中国汽车市场规模逼近580万辆,而全行业产能却达到800万辆,过剩200多万辆,剩余产能主要集中在轿车和载货汽车的生产能力上。 3.自主品牌创新已成为企业关注的方向。我国本土生产的汽车,国外品牌和自主品牌在2004年的比例为41%、59%,而包括轿车、MPV、SUV,在内的乘用车品牌中,国外品牌78.7%,自主品牌仅21.3%。引进技术占89.4%,自主开发的只占10.6%。 “十一五”期间产业增长目标是年均增长率在10%左右,2010年国内汽车保有量达到5500万辆左右(2005年保有量3200万量),汽车化水平达到40辆/千人,汽车工业增加值达到4500亿元左右。 2005我国各类汽车产量570.8万辆,所需钢材1098万吨。2010年,我国汽车市场需求量将为900万一1100万辆,汽车制造需求钢材1520万一1840万吨,其中板材1010一1220万吨。 造船 中国造船业发展很快,2005年全球造船市场份额中,中国占18.11%,按完工量已经高于日本,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转折。 在十一五期间中国船用钢材需求总量中,预计造船占66%,修船占12%,海洋工程制造占296,船舶分段制造占20%。其中海洋工程领域蕴藏着很大商机,预计2010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要建造76座平台;铺设1400公里海底管线;建造6座FPSO/SPM;陆地终端8座。 船舶工业用钢需求为:2010年造船板需求882万吨;板带占造船用钢85%,2010年造船行业年需钢材1035万吨。 集装箱用钢 1.产量世界第一。2005年我国集装箱生产企业45家,集装箱产量232万标准箱,占当年全球总产量的93.55%。 2.产能过剩。目前我国干货集装箱生产能力已达450万吨TEU(20英尺标准箱),产能仅发挥51.6%左右,已出现明显的供大于求的局面。根据集装箱协会预计,2007年我国集装箱产能将达到580万吨TEU,产能过剩可能更加严重。 2005年我们用390万吨钢板,生产了232万标箱集装箱。390万吨钢板中,国产板22O万吨,占56%;进口板170万吨,占44%。生产的232万吨集装箱中,国内消费76万标箱,占33%,消费钢板128万吨;出口156万标箱,占67%,带走钢板262万吨。进出口相抵,国产钢板通过集装箱出口仅带走92万吨。 预测2010年集装箱产量308万吨TEU,届时消费集装箱用钢板约530万吨。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我国集装箱占有率的提高,增长空间缩小,“十五”期间年均增长率从“九五”的18.7%下降到5.1%,预计“十一五”继续下降到4.43%。钢铁企业要及时转变数量型增长方式,出路在顶替44%的进口钢板,让更多的钢借“集装箱”的船出海。 轻工行业 轻工业是我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的产业之一,其行业钢材的消费量位于建筑、机械行业消费量之后,居第三位。2005年用钢2700万吨,预计2010年需用3600万吨。按小行业分,用钢最多的是五金,其次是家电、自行车等。 1.家电用钢 目前家电用冷轧板的国产化比例约为60%,以冰箱面板为代表的高表面质量冷板进口量较大;热镀锌板是国产化率最高的品种,除0.3mm厚度依靠进口外,其余基本依靠国内解决;电镀锌板质量基本能满足要求,市场缺口由进口解决;覆膜板有70%是采用进口原板国内覆膜,余下30%为进口;彩涂板和不锈钢板基本依靠进口。 2010年家电行业钢材需求720万吨。2006—2010年钢材消费年均增长率在5%一7%,较“十五”期间的10%以上的增速有较大幅度的下降。未来钢铁企业在满足家电行业用工钢的需要方面,更多的工作应该还放在开发品种,提高产品档次和提高服务质量上。 但“十一五”小家电需求将会增长。小家电用钢虽然只占家电中的10%,但国内城镇小家电每户拥有量远远低于欧美国家,考虑到小家电生命周期一般只有3—6年,在今后10年,中国将有33%的家庭迁入新居,每年有260万个厨房家电要更新:其他小家电,未来五年市场空间至少有1200亿元的增长:中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能代表现代时尚生活的小家电的需求将强劲增长。 2.自行车行业 自行车变化比较快,产量提高。2005年生产9254万辆,预计2010年生产1.2亿辆。其中电动自行车比例提高。自行车行业出口贸易量占世界70%,出口依存度达60%一70%,但出口单价较低,2005年全国出口整车5358万辆,出口平均单价32.65美元:2005年中国自行车出口到世界上178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到美国和日本占总量50%。 2005年自行车用钢200万吨,预计2010年用钢260万吨。其中窄带钢129万吨,占50%。近50%自行车使用铝合金车圈,极少量自行车使用铝合金、镁合金、钛合金车架。 3.五金制品行业 五金分为工具五金、日用五金、燃气具、建筑五金、不锈钢制品、锁具、拉链、吸排油烟机、烹饪炊具。共有1800多种产品。 日用五金的主要产品有:烹饪炊具、锁具、燃气用具、不锈钢制品、厨房设备、吸排油烟机、多功能切碎机、洗碗机、各种理发美容器具、铁锅、刀剪、保险柜、拉链、手电筒、打火机、缝衣针等。工具五金的主要产品有:各种扳手、钳类、旋具、锉刀、锯类、锤子、斧子、卷尺、园艺工具、随车工具、建筑工具、防爆工具、小型电动工具、各种砂布、砂带等。建筑五金的主要产品有:卫生间五金配件、各种钉、丝、网、阀门、水嘴和玛钢管件,金属门窗及其五金配件等 2005年,五金制品行业用钢量为1400万吨左右,比上年增长8%一10%,其中线材用量在750万吨以上,板材用量300万吨以上。国产钢材占有率在95%;到2010年,五金制品行业用钢量为1850万吨。 4.日用杂品行业 2005年钢材需求160万一200万吨;2010年需求预测200万一250万吨。其中制伞行业2005年钢材需求为30万一40万吨,2010年为40万一50万吨,其生产需要电镀的伞骨一般进口台湾和韩国轧硬卷;家居用品业用钢消费2005年为120万一150万吨,2010年为160万一200万吨,主要用于衣架裤夹、晾衣架、鞋架等日用品,还包括扫帚、拖把、垃圾桶等清洁用具以及一些小杂件如打火机、指甲剪、拉链等等。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市场的高级化过程和市场的多层次现状。钢铁企业都在找“精品"的靶子,轿车面板、轮胎钢帘线,千军万马打“精品”靶,一批企业是打不出名堂的,与这些“五金之都”有地缘优势的中小型钢铁企业不妨把目标调整一下,与这些企业构建产业链。即使在小五金领域需求也是分层次的:“锁”在一般人眼里,是低端产品,可高档锁使用的绝对是冷轧带钢的精品!变换思路天地宽,希望能给我们有所启迪! (本文是作者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二届七次常务理事(扩大)会上的专题报告,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宙阅.者删节) 。

点击加载更多
分类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0~9 符号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