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 > 北京异型钢价格

更新时间:2024-04-23

快讯播报

北京异型钢价格快讯

2024-04-23 10:23

4月23日北京H型钢市场价格暂稳,200*200报价3830,400*200报价3900(元/吨)。

2024-04-22 10:28

4月22日北京H型钢市场价格趋强,200*200报价3830,400*200报价3900(元/吨)。

2024-04-19 10:11

4月19日北京H型钢市场价格趋强,200*200报价3810,400*200报价3880(元/吨)。

2024-04-18 09:58

4月18日北京H型钢市场价格趋强,200*200报价3760,400*200报价3830(元/吨)。

2024-04-17 10:56

4月17日北京H型钢市场价格趋强,200*200报价3710,400*200报价3780(元/吨)。

北京异型钢价格价格行情

点击加载更多

北京异型钢价格相关资讯

  • Mysteel周报:京津冀型钢一周回顾(7.28-8.4)

    唐山调坯型钢厂于7月31日夜间解除限产政策,多数钢厂恢复生产积极累库;京津冀除唐山外型钢企业生产情况较上周无本周京津冀型材整体出货较上周有所增加,统计唐山20家调坯型钢厂周度成交22.99万吨,较上周上升40.78%今日期钢持绿震荡,型材现货市场价格下跌后,贸易商补库显活跃,厂家出货放量,形成期现分离的局面从京津冀市场情况来看,近期受到极端强降雨天气影响,北京、天津、河北等地不同程度受到影响,项目施工进程受阻,终端需求受到抑制。

  • 京津冀工角槽一周市场回顾(8.13-8.19)

    周二唐山再现减产、限产通知,当天市场就再次火爆起来,虽然企业尚未开始停产,但是市场交易常活跃,型钢暴涨、追涨,空涨现象频出,部分涨幅超200元/吨,工字钢报价一度达到2850元/吨周周三市场观望情绪较多,价格基本平稳而由于之前交易火爆,价格虚高,加之停产企业没有预想中的多,周四市场出现回落,成交量骤减周五,钢厂停产增加,交易再次活跃起来,型钢盘整小幅上涨而唐山周边,如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多以平稳走势为主,价格波动与唐山相比较小。

  • 外围弱势 京津冀建材独树一帜

    型钢整体成交较差,盘中部分优惠出货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其他市场表现或以稳为主,或是持续弱势,而北方市场大涨50-70元/吨已属数,故其他市场疑问重重,下面是小编针对于此次价格上涨原因的部分见解今年以来北京建材市场库存量连续下降,称之为较往年同期减半也不为过特别是近段时间商家到货情况更加不佳,为保证库存量,商家们纷纷寻求其他出路,但是总体库存量依然较低,市场上个别规格的缺货现象较严重,部分商家对资源惜售心理明显。

  • 北京钢市一周回顾(03.02-03.09)

    北京讯:本周北京市场各个品种表现各,其中H型钢价格小幅下跌,大中型材、热轧价格持稳,冷轧部分稳中上涨,建筑钢材及中厚板价格小幅上调具体各品种表现如下: 【建筑钢材】本周北京市场建筑钢材价格小幅上涨,幅度在20-70元/吨现8mm高线4230元/吨,较上周五涨20元/吨;盘螺4270元/吨,涨30元/吨;二级小螺14mm4320元/吨,涨20元/吨,二级大螺20mm4230元/吨,涨30元/吨;三级小螺12mm4450元/吨,涨70元/吨,三级大螺20-25mm4330元/吨,涨50元/吨。

  • 北京市场H型钢 型材价格平稳运行

    唐山产角钢、槽钢资源因负差不同,价格较大,过磅价格基本在4950元/吨左右 短期来看,津西钢厂小线即将恢复生产,鞍山宝得资源陆续发往北京,随着马钢、莱钢等各钢厂资源的补充,商家库存压力逐渐增大,市场竞争将较为激烈,后期价格继续大幅上涨的空间不大,因此短期来看,本地市场H型钢将继续保持平稳运行的态势(Mysteel.com资讯部编辑,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徐国荣010-57930635 。

  • 安徽部分地区经济形势见闻:企业家信心再攀新高

    记者日前在安徽部分地区采访发现,由于看好未来经济前景,不少企业的投资信心大增,特别是对实体经济的投资力度有所加大。一些地方甚至出现机器设备预订困难。来自安徽省统计部门的数据显示,目前安徽省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即企业家信心指数已经攀升至历史新高,企业家对今年经济走势信心增强,看好宏观经济发展趋势。 有关专家建议,针对市场对经济形势的乐观预期,应该在加强宏观调控的同时,实行灵活的差化政策,对新兴产业和中小企业实行积极的货币政策,鼓励新兴产业加大投资,鼓励中小企业扩大规模,积极增加就业。 生产设备抢手机器设备订货难 一位江苏扬州的企业老板来安徽购买机床设备,他告诉记者,现在有钱买不到设备,交了钱短则一两个月,长则三四个月才能拿到设备。“现在厂里生产紧张,设备跟不上,只好亲自跑到合肥请供应方能尽快发货。”他很着急地说。据这位企业老板介绍,现在有钱买不到设备和材料,不是一家两家的现象。他很肯定地表态,现在经济形势确实好多了,相比2009年和2010年上半年,那时订单不足,而从去年下半年起订单一下多了起来。他也不愁企业产品的销路了。 记者在安徽芜湖、宣城等地采访时,不少地方开发区也反映,随着金融危机影响日益淡化,企业对未来经济形势看好,来安徽投资的企业项目大幅增加。 芜湖市经济开发区东区党工委书记方春果见到记者后一个劲儿感叹:“没想到,真是没想到来势会这么猛!”据他介绍,最近一段时间,前来芜湖开发区投资的项目增长势头非常猛。光在东区就有七八十个项目排在那等着落户。” “过去选商只是一种理念和思路,如今选商真正有了基础和条件,小项目基本不用招。来投资的项目越来越多,投资越来越大,产业水平越来越高。”方春果说。 在毗邻苏浙的宣城市,记者听到最多的一句话也是,“项目来势很猛”。在宣城市郎溪县,过去一年里,该县开发区共签约招商引资项目500余个,是开发区自2008年成立以来招商项目的近3倍之多。 郎溪县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何冠平说,虽然一度有传言苏浙很多企业不愿意再投资实体经济了,但从事实看并非如此。目前来开发区投资的不少都是苏浙的企业家,投资的项目包括机械、电子、箱包等多个行业。 落户开发区的安徽动力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汪洋告诉记者,他的企业是从北京来到安徽的,此次在郎溪投资达3亿元。“现在市场形势非常好,企业对今年的经济形势也十分乐观。” 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再创历史新高 企业家信心持续向好 来自国家统计局安徽省调查总队的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四季度安徽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再创历史新高,实现了自金融危机以来连续八季度回升。企业家信心指数也不断上升,预计2011年将处于高景气状态。 国家统计局安徽省调查总队对安徽1200名企业家的企业景气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四季度的宏观经济景气指数为148.1,比上季度和上年同期分别上升2.1个和11.7点,再创历史新高。被调查的1200名企业家中,有超过52%的企业家认为宏观经济偏好,43%认为持平,仅有4%左右认为宏观经济形势比上季度偏差。 从行业看,被调查的八大行业中有一半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创历史新高。包括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建筑业和社会服务业四大行业,景气指数分别为160.4、153.8、150.6和148.1,不仅高于上季度,而且比上年同期分别上升10点以上。工业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也运行在高度景气区间,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为148.7和166;房地产业和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运行在中度景气区间。其中,住宿餐饮业的景气指数升幅最大,居各大行业之首。 调查还显示,目前企业家对2011年的宏观经济也较为看好。全省有50%的企业家认为2011年首季宏观经济发展前景将继续好于上季度。预计2011年首季宏观经济景气指数为143.5,仍然处于高度景气状态。 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即企业家信心指数,是通过企业家对宏观经济判断结果来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宏观经济景气指数的取值范围为0-200,100为临界值,超过100为景气,低于100为不景气。国家统计局安徽省调查总队的相关分析人士表示,宏观经济景气指数高位攀升反映出企业家看好宏观经济发展趋势,说明目前宏观经济正处于快速增长期,未来宏观经济会更好。 经济形势的好转带来了部分原材料紧缺,企业用工紧张。来自安徽钢材网的价格行情显示,近期安徽地区各品种钢材价格继续上涨。建筑钢材方面,其中线材价格基本稳定,螺纹钢价格小幅走高;热轧板卷、中厚板价格持续上扬,冷轧板卷、大中型材、H型钢价格再度上行。 一些企业也反映,受经济形势好转,扩大生产影响,一些企业的用工十分紧张。在安徽芜湖美的厨具生产基地,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企业的用工十分紧张,今年缺口预计达上千人。目前企业正积极与地方政府联系,搭建招工平台。同时,采取提高工资、改善待遇等方式吸引员工。目前企业还专门为职工投资兴建了一栋配备电视和上网接口的现代化宿舍,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住宿需求。 专家建议,积极支持新兴产业和中小企业发展 有专家表示,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今年的经济工作各方面要切实把重点放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来,使经济增长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切实做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刘福垣说,本轮经济调控政策主要是针对物价上涨而采取的。物价上涨是2009年以来拉动内需政策的一个后续反应。他认为,不能人为抑制物价,而是要想办法改革流通体制、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要看导致物价上涨的关键因素,如果是通胀造成的,就需要紧缩银根。判断是不是通胀造成的物价上涨,其标志是贷款大于存款,就业率超过95%,工资大幅上涨,投资增加等。 刘福垣认为,中央确定的“积极稳健、审慎灵活”八字方针,其中有“灵活”二字。他说,应该在加强宏观调控的同时,实行灵活的差化政策,对新兴产业和中小企业实行积极的货币政策,鼓励新兴产业加大投资,鼓励中小企业扩大规模,积极增加就业。他特别强调,现在中小企业已成为增加就业、增加居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渠道,理应把中小企业扶持好,使之发展好。因此,他认为在经济形势向好时,不能搞一刀切,对中小企业应实行积极的贷款政策。 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认为,从中长期看,抑制通胀要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等措施。她建议,对于紧缩政策要审慎运用,否则,将面临更多的风险。 。

  • 11月份热轧H型钢市场“上下两难”

    国家政策的微妙变化、下游行业需求萎缩才是整个钢材市场的所面临的严峻考验在大环境发生变化、市场信心受挫形势下,H型钢也难以摆脱低迷上旬,由于国庆七天长假,全国各地市场都差不多处于休市当中,市场价格自然保持平稳长假归来,市场承接了九月市场稳中趋弱的形势在下旬初,各大主导钢厂出台了对上中旬价格追补政策,扭转经销商长期处于亏损状态下旬各地市场价格表现有几分不同,华北京津唐市场由于受津西钢厂全面停产,市场资源常短缺影响明显拉涨,个别缺货大规格大幅拉涨,其幅度高达150元/吨。

  • 春节前后热轧H型钢弱势盘整

    虽然市场涨幅远低于钢厂上调幅度,但市场接受程度很差,在艰难上行之后,京津地区H型钢价格仍出现了小幅回落的现象截至31日北京市场H型钢中小规格报价在3650元/吨,普通大规格4100元/吨,700*300在4200元/吨左右 对于春节前后价格走势,商家们比较担忧:春节期间市场整体低迷是不可避免的,这对库存较大的贸易商来说无于雪上加霜。

  • 型材市场周评(06.05-06.12)

    本周国内型材大体稳定,部分城市上涨,极个别小幅松动;主流涨幅在20-50元/吨,部分幅度超过50元/吨,涨幅有所下降截至本周五,全国5#角钢最高价格是昆明的3830元/吨,较上周上涨30元/吨,最低价格是沈阳的3300元/吨,较上周末上涨100元/吨;16#槽钢最高价格是昆明的3900元/吨,较上周涨20元/吨,最低价格是石家庄的3350元/吨,较上周持平;25#工字钢最高价格是昆明的4100元/吨,较上周涨30元/吨,最低价格是天津的3450元/吨,较上周持平。

  • 型材市场周评(05.31-06.05)

    本周国内型材大体稳定,部分城市上涨,个别小幅松动;主流涨幅在20-50元/吨,部分幅度超过100元/吨截至本周五,全国5#角钢最高价格是昆明的3800元/吨,较上周持平,最低价格是沈阳的3200元/吨,较上周末持平;16#槽钢最高价格是昆明的3880元/吨,较上周涨30元/吨,最低价格是石家庄的3350元/吨,较上周涨50元/吨;25#工字钢最高价格是昆明的4070元/吨,较上周涨20元/吨,最低价格是上海、北京、天津、石家庄的3450元/吨,较上周涨50元/吨。

  • 9月热轧H型钢低迷中等待机会

    和其它产品相比幅度还不算大,但是这几个月却让H型钢经销商饱受煎熬,出货困难、资金紧缺那么进入9月份热轧H型钢会是一个什么走势呢? 我们认为,通过前两个月的下跌,现在应该已经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在9月初的最初一段时间里,市场承接8月份的惯性还会保持着低迷的局面,但是并不排除在9月份中后期市场可能出现一定回调导致今年市场走低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1、国内几大经济区都出现了不利于需求释放的客观原因,华南自六月份以来天气就没有好过,华东地区、华中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四川的大地震也是的该区域内需求出现了问题,北京的奥运会也使得该区域内的市场需求出现了停顿; 2、不断上涨的原材料价格使得钢厂成本不断上升,价格一再走高也使得下游需求的释放受到了一定抑制; 3、在8月下旬的时候市场由于心态以及其它一些因素也使得市场上价格下跌呈现出常的快速下跌; 4、由于需求不好,库存也出现了一定幅度的增加,资金的压力也迫使贸易商不得不采取降价减库存; 5、人民币的升值使得相关行业的出口受到极大的打击,客观上使得以出口为主的企业举步为艰,对钢材的需求也必然出现下降; 6、国际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个多月的疲态,虽然现在价格还是高于国内市场,但是接单的积极性已明显不如前期。

  • 型材市场周评(5.4-5.9)

    本周涨幅最大的是广州槽钢,涨370元,其次是石家庄、乌鲁木齐、北京、天津等城市,涨幅都在200元以上 【库存观察】据了解,本周各地市场成交情况不一,市场库存也一定差其中西南、西北地区到货依然偏少,资源偏紧,华东、中南、华北大部分地区库存变化不大据本网2007年4月25日对上海市场16个型材仓库进行调查统计,本周型材12.343万吨,减少0.25万吨, 【钢厂动态】本周来几乎所有型钢厂家都上调了出厂价格,其中北方几个厂家上调十分频繁。

  • 型材市场周评(5.4-5.9)

    本周涨幅最大的是广州槽钢,涨370元,其次是石家庄、乌鲁木齐、北京、天津等城市,涨幅都在200元以上 【库存观察】据了解,本周各地市场成交情况不一,市场库存也一定差其中西南、西北地区到货依然偏少,资源偏紧,华东、中南、华北大部分地区库存变化不大据本网2007年4月25日对上海市场16个型材仓库进行调查统计,本周型材12.343万吨,减少0.25万吨, 【钢厂动态】本周来几乎所有型钢厂家都上调了出厂价格,其中北方几个厂家上调十分频繁。

  • 京津地区H型钢价格下跌 工槽价格稳定

    北京讯:今日,京津地区H型钢价格下调,幅度约为50元/吨 ,现小规格H价格如200*200在3550-3600元/吨,100*100在4050-4100元/吨,大规格H型钢如400*200在3500元/吨上下,400*400在3050元/吨,588*300在3150元/吨市场上部分大规格H型钢由于钢厂产地差,存在30元/吨左右的价差 钢厂方面,莱钢近日对400*400H型钢上调100元/吨出厂,据悉是因为此规格厂内资源相对比较少,其他主要钢厂暂未出台相关销售政策。

  • 中国区域钢材市场消费趋势

    一、国内钢材生产消费现状 1.钢材区域消费流向变化 我国钢材区域消费流向变化的主要特点是: (1)2005年在本地生产销售钢材50%以上的有华北、华东、中南、西南,低于50%的是东北、西北地区。 (2)华北、东北、西南地区本地销售的比例有所提高,其中最大的是东北地区,由2004年35.3%提高到2005年45.2l%,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这说明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引领下,东北市场需求量增长较大。其次是华北地区,由49.9%提高到54.44%,提高了4.5个百分点。 (3)从区域市场来看,华东地区仍然是最大钢材消费市场,约占全国总消费量的39.46%,其次是华北、中南地区,约占35.44%,以上三个区域钢材消费约占全国的74.9%。 2.长条材 在2000一2005年之间,我国长条材产量比由54.1%降到50.2%,消费比由49.9%降到48.1%,产量略大。在消费增长率方面,由23.5%降到18.1%;产量增长率由23.1%降到18.9%:产销增长相当,生产消费矛盾不大。 在进出口方面,进口增长了110.5%,出口增长了314.8%。净出口量增长了554.4%。结果是长条材国内市场基本没有出现供大于求矛盾,而且在其它钢材价格变动时一度出现了坚挺的局面。因此,长条材适应市场能力强、产量调整快。 3.扁平材 在2000—2005年间,扁平材产量比由38.8%提高到42.8%;消费比由43.7%降到45.6%;消费增长率由66.2%降到18.6%;产量增长率由31.2%降到26.4%。 2000—2003年间扁平材消费增长率高于产量增长率,2004年产量高于消费增长率19个百分点,2005年又高了7.8个百分点。说明生产消费不平衡。 在进出口方面,扁平材进口量增长58.6%,出口量增长了172.5%,净进口量增长了19.1%。2000年进口量是出口量的3.88倍,2005年还有2.66倍。产量增长的同时进口量仍在增长,表现出扁平材生产大于消费,矛盾突出。 4.钢管 在2000-2005年间,钢管产量比由7.1%增到7.3%;消费比由6.5%降到6.3%。消费增长率由11.4%降到11.3%,产量增长率由10.4%提高到18.5%,结果是生产大于消费。 在进出口方面,钢管进口增长64.7%,出口增长321.4%,净出口量增长了1310.7%。2000年出口是进口量的1.26倍,2005年增长为3.22倍,缓解了国内钢管供求矛盾。 5.进出口影响度 出口对国内市场变化的影响度:扁平材出口量占2005年生产增量的比重为27.3%,长条材出口量占增量的比重为22.2%,钢管出口量占增量的比重为74.7%。 6.消费增长对国内市场变化的影响度 扁平材国内消费增量占2005年生产增量的比重为82.8%,长条材国内消费增量占2005年生产增量的比重为92.2%,钢管国内消费增量占2005年生产增量的比重为60.8%。 由此看出,出口能平衡国内资源增量。如果没有出口,国内钢材总体是过剩的。 二、建设用钢材区域市场消费趋势 1.中厚板生产消费。我国中厚板消费量最大的区域是华东地区,约占40%左右,其次是华北和中南地区,各约占17%一18%,其它各区域消费比重都在10%以下,最低是西北地区。 2.型材生产消费。大型材:最大消费区域是华东地区,约占全国49%左右,而且增长最快。华北、中南地区所占比重有所下降。 中小型钢材和棒材:最大消费区域是华东地区,约占全国35%左右。东北地区增长较快,到2005年占全国比重增长到20%左右。 3.螺纹钢筋生产消费。最大消费区域是华东地区.约占全国36%左右。华北和中南地区分别占全国的20%、18%左右。 4.线材生产消费。最大消费区域是华东地区,约占全国38%左右。华北、中南地区各占17%一18%左右。 5.镀层板生产消费。最大消费区域是华东地区,约占全国49%左右。中南占23%,其它各区域低于10%。 6.彩色涂层板生产消费。最大消费区域是华东地区,约占全国67%一71%左右。华北占12%、中南占8%左右、西南占7%、东北占3.8%、西北占不足1%。 以上钢材品种消费主要取决于固定资产投资。建设用钢最大消费区域是华东地区,各种钢材品种消费比重都在35%以上,其次是中南、华北、东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最大的区域也是华东地区,“十五”期间平均约占全国比重37%左右,其次是中南地区约占22%左右,华北占14%左右,西南10%左右,西北6%左右。 华东地区消费了大量建设用钢材,原因是到2004年,华东地区建筑房屋施工面积占全国的比重达到了49%,而其次的中南地区仅约20%左右,华北和西南各约ll%左右,东北约5%,西北约4%。 房地产开发与投资有很大的关系。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呈增长趋势,2000年以来平均约占17.7%,2005年约17.8%,最高的2004年占18.8%。 房地产开发用钢占全国钢材总消费量的比重也呈增长趋势,2000—2004年平均约占18.25%。 而且房地产开发用钢影响越来越大。1999年以来,住宅施工面积占建筑业施工总面积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而其中商品住宅的施工面积则呈快速上升的趋势。1999年时住宅施工面积占建筑房屋施工面积的比重为68.8%,商品住宅占住宅施工面积的比重为23.5%,到2004年,住宅占建筑房屋施工面积的比重下降为57.8%,而其中商品住宅占住宅施工面积的比重上升为49.7%。 房地产开发用钢自东部向西部影响程度不同。东部地区影响大,西部地区影响小。原因是东部地区住宅占建筑房屋施工面积比重为53%一56%,而房地产开发占住宅施工面积比重为54.2%一58.2%。 西部地区住宅占建筑房屋施工面积比重为60.6%一67.2%,而房地产开发占住宅施工面积比重为37.9%—44.4%。 广东、海南住宅占建筑房屋施工面积的比重分别是50.1%、60.9%,商品住宅占住宅施工面积的比重则为62.3%、57.1%。 河南、湖北、湖南、广西住宅占建筑房屋施工面积的比重约64.1%一75%,商品住宅占住宅施工面积的比重则为21%一45%。 我国各区域建设用钢不同特点是:重工业区域用钢多,如东北、西北、华北地区单位建筑施工面积用钢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三、扁平材、钢管区域市场消费趋势 1.扁平材生产消费 扁平材(中厚板、薄板、镀涂层板、电工钢、不锈钢板及带钢)消费量最大的区域是华东地区,五年平均占全国的比重约42%左右。其次是中南和华北地区,各占约18%一19%左右。 热轧宽薄板卷消费量最大的区域是华东地区,近四年平均占全国的比重约38%左右。其次是中南占21.6%,华北占15.6%左右。到2005年,华东约占44%,中南约占20.4%,华北约占15.6%。 冷轧宽薄板卷(含镀涂层板)消费量最大的区域是华东地区,近四年平均占全国的比重约50.7%左右。其次是中南19.1%,华北、东北各占8%一9%左右。到2005年,华东约占51.3%,中南约占17.8%,华北约占9.1%,东北约占8.1%。 扁平材尤其是薄板材品种消费的主要流向与区域工业发展进程有关。2000年以来,华东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约为42.9%,中南约占24.3%,华北占13.1%左右。到2005年,华东约占44.9%,中南约占23.9%,华北占14.4%左右。 扁平材品种消费与区域工业结构有关。到2005年,全国轻重工业的比重关系为31:69,其中华东35:65,中南、西南地区分别为37:63,华北为20:80,东北为16:84,西北为13:87,各区域轻重工业结构明显不同。 薄板材特别是冷轧、镀层等板材产品消费大的地区是轻工业发达地区。其中,华东地区轻工业占全国比重为51.2%,中南占29.0%,华北占9.3%,西南占7.8%,东北占5.0%,西北占2.0%。 出口贸易多少也决定了区域消费的大小,出口结构的不同也显示了消费结构的差。华东和中南地区是主要的出口区,2000年以来,平均分别占全国的比重约为45.4%、35.3%。华东地区是增长趋势,中南地区是下降趋势。其它区域比重基本没变,都在10%以内。出口经济带动着地方经济的增长,同时带来对钢铁材料消费增加。 出口结构的不同带来钢材品种结构消费差。从区域机电产品出口比重看,最大的是华东约占全国50%,其次是中南约占39.4%。从区域高新技术产品出El占全国比重看,华东地区占49.2%,中南地区占39.1%。同时,由于出口结构的不同带来的钢材品种结构消费差,因而各地区出口额也有较大不同。出口额较大的省区市分别是广东、江苏、上海、浙江,都超过500亿美元,其中机电产品出口所占比重为46%--69%。其次是山东、福建、北京、天津、辽宁,出口额都超过200亿美元,机电产品出口所占比重为29%--35%,其中天津占67.5%。 带钢也是扁平材消费中的主要品种。带钢消费最大的区域是华东、华北地区,近四年平均各占全国的比重约38%左右。其次是中南占13.4%左右。到2005年,华北约占39.4%,华东约占33.8%,中南约占14.7%。 焊接钢管是板带材特别是带钢的主要消费者。2005年华北地区焊管产量达到了810.73万吨,占全国的比重为51%,是带钢在该区域消费的主要去向。华东地区焊管产量占全国的比重约20%,中南地区占10%,东北地区占8%。 焊接钢管是板带材的下游产品,产量高消费也大。焊管消费较大的区域是华北地区,平均占22.7%,华东占20.7%。中南占17.8%。 2.钢管现有生产消费 到2005年,钢管产量比2000年增加了1680万吨,增长了180.0%,同期,钢材总产量增长了183.7%(按统计快报)。 无缝钢管产量比2000年增加了632万吨,增长了152.4%;焊管产量比2000年增加了1048万吨,增长了202.0%。 2000—2005年,钢管占钢材总产量的比重平均为6.97%,其中无缝钢管占2.62%,焊管占4.35%。2000年,无缝钢管产量占钢材总产量的比重为3.16%,焊管占3.95%,到2005年无缝钢管占2.8%,焊管占4.2%。因此,焊管比无缝钢管产量增长快,焊管产量比重提高,无缝钢管比重减小。 到2005年,钢管消费量比2000年增加了1479万吨,增长了157.5%,同期,钢材总消费量增长了167.8%(按统计快报)。与产量相比,产量增量高201万吨,增长率高22.4个百分点。 无缝钢管消费量比2000年增加了558万吨,增长了133.4%;与产量相比,产量增量高75万吨,增长率高19.0个百分点。焊管消费量比2000年增加了921万吨,增长了176.8%。与产量相比,产量增量高127万吨,增长率高25.2个百分点。 2000-2005年,钢管占钢材总消费量的比重平均为6.51%,其中无缝钢管占2.76%,焊管占3.75%。与产量相比,产量比高0.72个百分点,其中无缝钢管高0.27个百分点、焊管0.45个百分点。 2000年,无缝钢管消费量占钢材总消费量的比重为2.96%,焊管占3.70%,与产量相比,产量分别高0.20和0.26个百分点;到2005年无缝钢管占2.58%,焊管占3.82%,与产量相比,产量分别高0.23和0.45个百分点。 焊管比无缝钢管消费量增长快。焊管消费比重提高,无缝钢管减小。焊管供求矛盾扩大比无缝钢管大。 钢管现有消费区域流向。2005年与2000年比,无缝钢管消费量增幅最大的区域是华东、华北、西北地区,分别增加了179万吨、79万吨、56万吨,增长了128.8%、68.1%、115.5%.其它区年消费量增加约20多万吨。 钢管现有消费产业影响。2000—2005年钢管消费增长率平均约31.5%,万元GDP钢管消费强度为12kg/万元,万元投资钢管消费强度为30.8kg/万元,万元工业增加值钢管消费强度为37.4kg/万元,万元建筑业增加值钢管消费强度为307.8kg/万元。 从钢管消费增长率与万元GDP、投资、工业增加值、建筑业增加值钢管消费强度的相关关系可以看出,钢管消费增长率与建筑业钢管消费强度呈明显相关关系。工业仍然是钢管消费的重要方面,但对钢管数量的拉动作用有减弱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万元工业增加值钢管消费强度没有明显增强的趋势,减少的趋势也不明显(2005年比2004年有所减低),反映出工业发展对钢管消费需求是平稳的。投资是钢管消费的重要方面,钢管消费随着投资的增长而增长,近年来,万元投资钢管消费强度也没有改变。 钢管这种消费变化趋势在“十一五”期间将会延续,特别是影响钢管消费需求较大的建筑业仍将是推动消费量增长的主要力量,而工业产业的发展将使品种结构进一步改善。 3.固定资产投资 研究表明,固定资产投资与钢材消费关联度最大。要关注固定资产投资占GDP中比重的变化。日本在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率超过30%的20世纪70年代前半期,导致了钢铁工业的生产能力过剩,而调整过剩能力花费了10余年的时间。日本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率在1973年达到最高36.4%,2003年降低到24.1%。 到2004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已经达到了51.5%,比2003年的42.84%又提高了8.7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还将继续高速增长吗?国内消费的增减要特别关注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如果按前面所提到的每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钢消费强度测算,按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88604亿元,投资增长超过11.29%,投资额增加10000亿元,相应钢消费量应增加3940万吨,其中长条材消费量将增加2050万吨,实际会不会是这样呢?因此,除了看投资额和增长率的大小外,更要研究投资结构和方向。 从国家发改委冶金处在编制规划时对钢材消费需求预测中所测算的近年来因使用国债对固定资产投资及其钢材消费的拉动作用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近年来钢消费增长快速与使用国债有密切关系,如果扣除这一促进因素,钢消费达到已有增长率是不可能的。 1998年时,国债投资的主要方向是农林水利、交通通信、城市基础设施、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国家直属储备粮库、经济适用房等。2003年时,国债投资的主要方向一是有利于经济均衡和长期发展的项目,如“南水北调”工程等。二是有利于促进就业、改善人民生活消费条件的项目。2003年增加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公共卫生和义务教育等投资,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重点是继续做好西部地区的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三是增加对社会保障和城乡低收人群众的支出。四是增加对有利于促进政府管理职能转变的电子政务工程和促进企业竞争力提高的企业信息化工程的资金支持,加快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 到2001年,国债共支持了47家钢铁企业,组织实施了82个技术改造项目,总投资750亿元。 目前在一些行业一些地区国债的拉动作用还会有前几年那么大吗?过去是因为有项目而没有投资,发国债买土地,而现在是有投资没有项目。 即使国债的直接拉动没有以前大,但其投资方向对社会投资也具有引领作用。 2003—2004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增加了14911亿元,其中7个主要行业投资增加了12987亿元,占全国新增投资额的87.1%,可见这些行业是近年来投资的主要方向,而这些行业的投资建设又是钢消费的主要用户,特别是制造业、电力、燃气和水的输送管道、水利建设、建筑和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等都是钢消费的大户,如据测算,2004年建设用钢材占全国钢材消费总量比重为64%。问题是今后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重点是否还是如此呢?投资的目的不单是建铁路、高速公路,其中工业建设过后必将带来工业生产的增长。所以,今后固定资产投资对钢消费的影响一是看投资总量的增长速度,二是看投资方向和结构。这在“十一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中能够看出。 四、区域市场的变化 区域市场层次性带来的钢消费总量增长和消费结构拉动作用不同。从国内市场区域分布来看,华东六省一市是国内钢材消费最大的区域,其次是中南地区、华北地区,西南、东北和西北地区消费占全国总消费的比重均在10%以下。 从供求上看,钢材的加工能力大于本区域市场消费的区域是华北、东北地区,而华东、中南、西南和西北地区均不能满足。总量上、地区间存在差距,有的多有的不能自给。 扁平材消费占全国总消费比重最大的区域为华东地区占44.9%、中南地区占21.7%。长条材消费占全国总消费比重最大的区域为华东地区占39.9%、中南地区占17.5%。 经济发展带动钢材品种消费区域的移动,目前消费较大的区域今后消费增长将减缓,中西部地区消费增长将适当加快。 梯型市场导致钢铁企业发展格局的变化。不同区域企业和不同结构的企业发展方式的差,面对的市场是不同的。 消费市场的层次性影响着区域市场品种消费结构。 一是区域制造业的集中 我国目前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三个家电制造集群,这三个产业集群汇聚了大量的制造加工企业和零配件配套企业,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集群优势。特别是珠三角的空调器、电饭锅、微波炉、电风扇、西式厨房小家电;长三角的空调器、饮水机、电暖气、洗衣机、电熨斗、吸尘器在全世界范围都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很强的制造能力和成本优势。 集群优势的形成反过来又促进了国内外大量的定单和投资,客观上又增强了这种集群优势。 除了占有比重的变化外,还有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区域市场也有很大影响。如:电冰箱产量占全国比重1999年时为28.1%,到2004年为28.4%;彩色电视机1999年时为46.9%,2004年为49.5%;汽车由0.9%提高到5.5%,而像家用洗衣机由19.7下降到7.8%,产量也由原来的264.94万台下降到2004年的184.03万台。可以看出有的略有发展,有的逐惭缩小,而江苏浙江山东等省均在提高。 下游用户产品的这种产业变化和转移,将带来钢消费量和结构的变化。特别是珠三角的空调器、电饭锅、微波炉、电风扇、西式厨房小家电等与长三角的空调器、饮水机、电暖气、洗衣机、电熨斗、吸尘器等都在全世界范围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很强的制造能力和成本优势。今后,这种优势还能保持吗?优惠政策到期了,工人工资也涨了,其它靠近消费市场的地区做不做这些东西?落后地区要发展也会有政策,为什么到广东、江浙打工?因此,产业转移造成区域钢材品种消费结构发生变化。 二是下游企业规模的集中 家电行业仍将延续结构调整的趋势,并出现两级分化的局面,一些不适应市场竞争的企业会通过不同方式退出市场,而龙头企业也会呈现强者更强的局面。2004年中国汽车和轿车产量分别达到507万和230多万辆。而国内前五家汽车企业集团产销量均已超过50万辆,占全国汽车市场的比例超过60%。 三是一些制造业发展将逐步增强世界市场竞争力 如机械、汽车、造船等。这些市场因素的变化,将影响着区域市场消费和结构变化。我们正处于经济发展有利的环境之中。 经济发展是钢消费增长的直接推动者。近年来,世界经济呈现良好的增长趋势,2004年世界经济增长达到了5.1%。我国2003年经济增长率为10.0%,2004年为10.1%,2005年为9.9%。 钢铁产业仍然具有良好的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工业化过程中,快速增长期与稳定增长期的转折点在哪里?“十一五”是我国发展的什么时期?这将决定着钢消费增长速度。中国工业化具有中国特色。不同地区发展不同,快速增长期有多长,稳定增长期什么时间开始?现在是什么时期?后发展区域是存在的,是不是也有先工业化、城镇化率很高的区域?这些都能对钢需求及其结构预测产生不同的影响。 我国工业化增长模式的演变是:计划经济下走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路线,封闭环境下自主开发。然后是走调整经济结构的工业化路线,在开放环境下引进。再其后,走新型工业化路线,在开放环境下创新。在我国工业化增长模式演变的过程中,相对应的钢铁产品是供不应求,供求平衡,供大于求,数量品种矛盾,品种质量矛盾,乃至升级换代、绿色产品。 2005年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人均GDP钢消费强度对比,超过世界平均值,超过俄罗斯、巴西,已经与法国、挪威、新西兰、英国、乌克兰等相近,但人均GDP不是一个数量级(2004年人均GDPl0923元/人,钢消费228.6kg/人)。 今后,中国的需求趋势是什么? 五、钢铁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贯彻《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促进中国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 2.中国钢铁工业要以满足国内需要为立足点,有条件的企业还要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3.坚持运用市场和法律手段淘汰落后产能。到2005年落后和工序能力不配套的产能约7000多万吨。 4.区别对待、分类指导钢铁企业发展。区域经济发达程度有所不同,对钢材的需求也有所不同;不同企业综合实力、资源占有及规模都有所不同;不同企业条件要发展不同钢铁产品,以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因此,分区域、分企业、分不同产品满足市场需要的发展是必要的。 5.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实现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 6.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钢铁企业竞争力水平。主要是工艺装备、工艺技术创新,开发品种,提高质量技术,节能降耗技术等方面。 7.实施全球性资源战略,合理开发利用国内资源,积极建设海外供给基地,提高资源保障程度。 8.调整产业布局,加快体制创新和产业重组,做大做强大型企业集团。 9.全面推进信息化和物流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 (作者为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发展与科技环保部副主任) 。

  • 中国区域钢材市场消费趋势

    一、国内钢材生产消费现状 1.钢材区域消费流向变化 我国钢材区域消费流向变化的主要特点是: (1)2005年在本地生产销售钢材50%以上的有华北、华东、中南、西南,低于50%的是东北、西北地区。 (2)华北、东北、西南地区本地销售的比例有所提高,其中最大的是东北地区,由2004年35.3%提高到2005年45.2l%,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这说明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引领下,东北市场需求量增长较大。其次是华北地区,由49.9%提高到54.44%,提高了4.5个百分点。 (3)从区域市场来看,华东地区仍然是最大钢材消费市场,约占全国总消费量的39.46%,其次是华北、中南地区,约占35.44%,以上三个区域钢材消费约占全国的74.9%。 2.长条材 在2000一2005年之间,我国长条材产量比由54.1%降到50.2%,消费比由49.9%降到48.1%,产量略大。在消费增长率方面,由23.5%降到18.1%;产量增长率由23.1%降到18.9%:产销增长相当,生产消费矛盾不大。 在进出口方面,进口增长了110.5%,出口增长了314.8%。净出口量增长了554.4%。结果是长条材国内市场基本没有出现供大于求矛盾,而且在其它钢材价格变动时一度出现了坚挺的局面。因此,长条材适应市场能力强、产量调整快。 3.扁平材 在2000—2005年间,扁平材产量比由38.8%提高到42.8%;消费比由43.7%降到45.6%;消费增长率由66.2%降到18.6%;产量增长率由31.2%降到26.4%。 2000—2003年间扁平材消费增长率高于产量增长率,2004年产量高于消费增长率19个百分点,2005年又高了7.8个百分点。说明生产消费不平衡。 在进出口方面,扁平材进口量增长58.6%,出口量增长了172.5%,净进口量增长了19.1%。2000年进口量是出口量的3.88倍,2005年还有2.66倍。产量增长的同时进口量仍在增长,表现出扁平材生产大于消费,矛盾突出。 4.钢管 在2000-2005年间,钢管产量比由7.1%增到7.3%;消费比由6.5%降到6.3%。消费增长率由11.4%降到11.3%,产量增长率由10.4%提高到18.5%,结果是生产大于消费。 在进出口方面,钢管进口增长64.7%,出口增长321.4%,净出口量增长了1310.7%。2000年出口是进口量的1.26倍,2005年增长为3.22倍,缓解了国内钢管供求矛盾。 5.进出口影响度 出口对国内市场变化的影响度:扁平材出口量占2005年生产增量的比重为27.3%,长条材出口量占增量的比重为22.2%,钢管出口量占增量的比重为74.7%。 6.消费增长对国内市场变化的影响度 扁平材国内消费增量占2005年生产增量的比重为82.8%,长条材国内消费增量占2005年生产增量的比重为92.2%,钢管国内消费增量占2005年生产增量的比重为60.8%。 由此看出,出口能平衡国内资源增量。如果没有出口,国内钢材总体是过剩的。 二、建设用钢材区域市场消费趋势 1.中厚板生产消费。我国中厚板消费量最大的区域是华东地区,约占40%左右,其次是华北和中南地区,各约占17%一18%,其它各区域消费比重都在10%以下,最低是西北地区。 2.型材生产消费。大型材:最大消费区域是华东地区,约占全国49%左右,而且增长最快。华北、中南地区所占比重有所下降。 中小型钢材和棒材:最大消费区域是华东地区,约占全国35%左右。东北地区增长较快,到2005年占全国比重增长到20%左右。 3.螺纹钢筋生产消费。最大消费区域是华东地区.约占全国36%左右。华北和中南地区分别占全国的20%、18%左右。 4.线材生产消费。最大消费区域是华东地区,约占全国38%左右。华北、中南地区各占17%一18%左右。 5.镀层板生产消费。最大消费区域是华东地区,约占全国49%左右。中南占23%,其它各区域低于10%。 6.彩色涂层板生产消费。最大消费区域是华东地区,约占全国67%一71%左右。华北占12%、中南占8%左右、西南占7%、东北占3.8%、西北占不足1%。 以上钢材品种消费主要取决于固定资产投资。建设用钢最大消费区域是华东地区,各种钢材品种消费比重都在35%以上,其次是中南、华北、东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最大的区域也是华东地区,“十五”期间平均约占全国比重37%左右,其次是中南地区约占22%左右,华北占14%左右,西南10%左右,西北6%左右。 华东地区消费了大量建设用钢材,原因是到2004年,华东地区建筑房屋施工面积占全国的比重达到了49%,而其次的中南地区仅约20%左右,华北和西南各约ll%左右,东北约5%,西北约4%。 房地产开发与投资有很大的关系。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呈增长趋势,2000年以来平均约占17.7%,2005年约17.8%,最高的2004年占18.8%。 房地产开发用钢占全国钢材总消费量的比重也呈增长趋势,2000—2004年平均约占18.25%。 而且房地产开发用钢影响越来越大。1999年以来,住宅施工面积占建筑业施工总面积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而其中商品住宅的施工面积则呈快速上升的趋势。1999年时住宅施工面积占建筑房屋施工面积的比重为68.8%,商品住宅占住宅施工面积的比重为23.5%,到2004年,住宅占建筑房屋施工面积的比重下降为57.8%,而其中商品住宅占住宅施工面积的比重上升为49.7%。 房地产开发用钢自东部向西部影响程度不同。东部地区影响大,西部地区影响小。原因是东部地区住宅占建筑房屋施工面积比重为53%一56%,而房地产开发占住宅施工面积比重为54.2%一58.2%。 西部地区住宅占建筑房屋施工面积比重为60.6%一67.2%,而房地产开发占住宅施工面积比重为37.9%—44.4%。 广东、海南住宅占建筑房屋施工面积的比重分别是50.1%、60.9%,商品住宅占住宅施工面积的比重则为62.3%、57.1%。 河南、湖北、湖南、广西住宅占建筑房屋施工面积的比重约64.1%一75%,商品住宅占住宅施工面积的比重则为21%一45%。 我国各区域建设用钢不同特点是:重工业区域用钢多,如东北、西北、华北地区单位建筑施工面积用钢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三、扁平材、钢管区域市场消费趋势 1.扁平材生产消费 扁平材(中厚板、薄板、镀涂层板、电工钢、不锈钢板及带钢)消费量最大的区域是华东地区,五年平均占全国的比重约42%左右。其次是中南和华北地区,各占约18%一19%左右。 热轧宽薄板卷消费量最大的区域是华东地区,近四年平均占全国的比重约38%左右。其次是中南占21.6%,华北占15.6%左右。到2005年,华东约占44%,中南约占20.4%,华北约占15.6%。 冷轧宽薄板卷(含镀涂层板)消费量最大的区域是华东地区,近四年平均占全国的比重约50.7%左右。其次是中南19.1%,华北、东北各占8%一9%左右。到2005年,华东约占51.3%,中南约占17.8%,华北约占9.1%,东北约占8.1%。 扁平材尤其是薄板材品种消费的主要流向与区域工业发展进程有关。2000年以来,华东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约为42.9%,中南约占24.3%,华北占13.1%左右。到2005年,华东约占44.9%,中南约占23.9%,华北占14.4%左右。 扁平材品种消费与区域工业结构有关。到2005年,全国轻重工业的比重关系为31:69,其中华东35:65,中南、西南地区分别为37:63,华北为20:80,东北为16:84,西北为13:87,各区域轻重工业结构明显不同。 薄板材特别是冷轧、镀层等板材产品消费大的地区是轻工业发达地区。其中,华东地区轻工业占全国比重为51.2%,中南占29.0%,华北占9.3%,西南占7.8%,东北占5.0%,西北占2.0%。 出口贸易多少也决定了区域消费的大小,出口结构的不同也显示了消费结构的差。华东和中南地区是主要的出口区,2000年以来,平均分别占全国的比重约为45.4%、35.3%。华东地区是增长趋势,中南地区是下降趋势。其它区域比重基本没变,都在10%以内。出口经济带动着地方经济的增长,同时带来对钢铁材料消费增加。 出口结构的不同带来钢材品种结构消费差。从区域机电产品出口比重看,最大的是华东约占全国50%,其次是中南约占39.4%。从区域高新技术产品出El占全国比重看,华东地区占49.2%,中南地区占39.1%。同时,由于出口结构的不同带来的钢材品种结构消费差,因而各地区出口额也有较大不同。出口额较大的省区市分别是广东、江苏、上海、浙江,都超过500亿美元,其中机电产品出口所占比重为46%--69%。其次是山东、福建、北京、天津、辽宁,出口额都超过200亿美元,机电产品出口所占比重为29%--35%,其中天津占67.5%。 带钢也是扁平材消费中的主要品种。带钢消费最大的区域是华东、华北地区,近四年平均各占全国的比重约38%左右。其次是中南占13.4%左右。到2005年,华北约占39.4%,华东约占33.8%,中南约占14.7%。 焊接钢管是板带材特别是带钢的主要消费者。2005年华北地区焊管产量达到了810.73万吨,占全国的比重为51%,是带钢在该区域消费的主要去向。华东地区焊管产量占全国的比重约20%,中南地区占10%,东北地区占8%。 焊接钢管是板带材的下游产品,产量高消费也大。焊管消费较大的区域是华北地区,平均占22.7%,华东占20.7%。中南占17.8%。 2.钢管现有生产消费 到2005年,钢管产量比2000年增加了1680万吨,增长了180.0%,同期,钢材总产量增长了183.7%(按统计快报)。 无缝钢管产量比2000年增加了632万吨,增长了152.4%;焊管产量比2000年增加了1048万吨,增长了202.0%。 2000—2005年,钢管占钢材总产量的比重平均为6.97%,其中无缝钢管占2.62%,焊管占4.35%。2000年,无缝钢管产量占钢材总产量的比重为3.16%,焊管占3.95%,到2005年无缝钢管占2.8%,焊管占4.2%。因此,焊管比无缝钢管产量增长快,焊管产量比重提高,无缝钢管比重减小。 到2005年,钢管消费量比2000年增加了1479万吨,增长了157.5%,同期,钢材总消费量增长了167.8%(按统计快报)。与产量相比,产量增量高201万吨,增长率高22.4个百分点。 无缝钢管消费量比2000年增加了558万吨,增长了133.4%;与产量相比,产量增量高75万吨,增长率高19.0个百分点。焊管消费量比2000年增加了921万吨,增长了176.8%。与产量相比,产量增量高127万吨,增长率高25.2个百分点。 2000-2005年,钢管占钢材总消费量的比重平均为6.51%,其中无缝钢管占2.76%,焊管占3.75%。与产量相比,产量比高0.72个百分点,其中无缝钢管高0.27个百分点、焊管0.45个百分点。 2000年,无缝钢管消费量占钢材总消费量的比重为2.96%,焊管占3.70%,与产量相比,产量分别高0.20和0.26个百分点;到2005年无缝钢管占2.58%,焊管占3.82%,与产量相比,产量分别高0.23和0.45个百分点。 焊管比无缝钢管消费量增长快。焊管消费比重提高,无缝钢管减小。焊管供求矛盾扩大比无缝钢管大。 钢管现有消费区域流向。2005年与2000年比,无缝钢管消费量增幅最大的区域是华东、华北、西北地区,分别增加了179万吨、79万吨、56万吨,增长了128.8%、68.1%、115.5%.其它区年消费量增加约20多万吨。 钢管现有消费产业影响。2000—2005年钢管消费增长率平均约31.5%,万元GDP钢管消费强度为12kg/万元,万元投资钢管消费强度为30.8kg/万元,万元工业增加值钢管消费强度为37.4kg/万元,万元建筑业增加值钢管消费强度为307.8kg/万元。 从钢管消费增长率与万元GDP、投资、工业增加值、建筑业增加值钢管消费强度的相关关系可以看出,钢管消费增长率与建筑业钢管消费强度呈明显相关关系。工业仍然是钢管消费的重要方面,但对钢管数量的拉动作用有减弱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万元工业增加值钢管消费强度没有明显增强的趋势,减少的趋势也不明显(2005年比2004年有所减低),反映出工业发展对钢管消费需求是平稳的。投资是钢管消费的重要方面,钢管消费随着投资的增长而增长,近年来,万元投资钢管消费强度也没有改变。 钢管这种消费变化趋势在“十一五”期间将会延续,特别是影响钢管消费需求较大的建筑业仍将是推动消费量增长的主要力量,而工业产业的发展将使品种结构进一步改善。 3.固定资产投资 研究表明,固定资产投资与钢材消费关联度最大。要关注固定资产投资占GDP中比重的变化。日本在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率超过30%的20世纪70年代前半期,导致了钢铁工业的生产能力过剩,而调整过剩能力花费了10余年的时间。日本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率在1973年达到最高36.4%,2003年降低到24.1%。 到2004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已经达到了51.5%,比2003年的42.84%又提高了8.7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还将继续高速增长吗?国内消费的增减要特别关注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如果按前面所提到的每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钢消费强度测算,按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88604亿元,投资增长超过11.29%,投资额增加10000亿元,相应钢消费量应增加3940万吨,其中长条材消费量将增加2050万吨,实际会不会是这样呢?因此,除了看投资额和增长率的大小外,更要研究投资结构和方向。 从国家发改委冶金处在编制规划时对钢材消费需求预测中所测算的近年来因使用国债对固定资产投资及其钢材消费的拉动作用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近年来钢消费增长快速与使用国债有密切关系,如果扣除这一促进因素,钢消费达到已有增长率是不可能的。 1998年时,国债投资的主要方向是农林水利、交通通信、城市基础设施、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国家直属储备粮库、经济适用房等。2003年时,国债投资的主要方向一是有利于经济均衡和长期发展的项目,如“南水北调”工程等。二是有利于促进就业、改善人民生活消费条件的项目。2003年增加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公共卫生和义务教育等投资,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重点是继续做好西部地区的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三是增加对社会保障和城乡低收人群众的支出。四是增加对有利于促进政府管理职能转变的电子政务工程和促进企业竞争力提高的企业信息化工程的资金支持,加快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 到2001年,国债共支持了47家钢铁企业,组织实施了82个技术改造项目,总投资750亿元。 目前在一些行业一些地区国债的拉动作用还会有前几年那么大吗?过去是因为有项目而没有投资,发国债买土地,而现在是有投资没有项目。 即使国债的直接拉动没有以前大,但其投资方向对社会投资也具有引领作用。 2003—2004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增加了14911亿元,其中7个主要行业投资增加了12987亿元,占全国新增投资额的87.1%,可见这些行业是近年来投资的主要方向,而这些行业的投资建设又是钢消费的主要用户,特别是制造业、电力、燃气和水的输送管道、水利建设、建筑和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等都是钢消费的大户,如据测算,2004年建设用钢材占全国钢材消费总量比重为64%。问题是今后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重点是否还是如此呢?投资的目的不单是建铁路、高速公路,其中工业建设过后必将带来工业生产的增长。所以,今后固定资产投资对钢消费的影响一是看投资总量的增长速度,二是看投资方向和结构。这在“十一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中能够看出。 四、区域市场的变化 区域市场层次性带来的钢消费总量增长和消费结构拉动作用不同。从国内市场区域分布来看,华东六省一市是国内钢材消费最大的区域,其次是中南地区、华北地区,西南、东北和西北地区消费占全国总消费的比重均在10%以下。 从供求上看,钢材的加工能力大于本区域市场消费的区域是华北、东北地区,而华东、中南、西南和西北地区均不能满足。总量上、地区间存在差距,有的多有的不能自给。 扁平材消费占全国总消费比重最大的区域为华东地区占44.9%、中南地区占21.7%。长条材消费占全国总消费比重最大的区域为华东地区占39.9%、中南地区占17.5%。 经济发展带动钢材品种消费区域的移动,目前消费较大的区域今后消费增长将减缓,中西部地区消费增长将适当加快。 梯型市场导致钢铁企业发展格局的变化。不同区域企业和不同结构的企业发展方式的差,面对的市场是不同的。 消费市场的层次性影响着区域市场品种消费结构。 一是区域制造业的集中 我国目前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三个家电制造集群,这三个产业集群汇聚了大量的制造加工企业和零配件配套企业,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集群优势。特别是珠三角的空调器、电饭锅、微波炉、电风扇、西式厨房小家电;长三角的空调器、饮水机、电暖气、洗衣机、电熨斗、吸尘器在全世界范围都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很强的制造能力和成本优势。 集群优势的形成反过来又促进了国内外大量的定单和投资,客观上又增强了这种集群优势。 除了占有比重的变化外,还有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区域市场也有很大影响。如:电冰箱产量占全国比重1999年时为28.1%,到2004年为28.4%;彩色电视机1999年时为46.9%,2004年为49.5%;汽车由0.9%提高到5.5%,而像家用洗衣机由19.7下降到7.8%,产量也由原来的264.94万台下降到2004年的184.03万台。可以看出有的略有发展,有的逐惭缩小,而江苏浙江山东等省均在提高。 下游用户产品的这种产业变化和转移,将带来钢消费量和结构的变化。特别是珠三角的空调器、电饭锅、微波炉、电风扇、西式厨房小家电等与长三角的空调器、饮水机、电暖气、洗衣机、电熨斗、吸尘器等都在全世界范围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很强的制造能力和成本优势。今后,这种优势还能保持吗?优惠政策到期了,工人工资也涨了,其它靠近消费市场的地区做不做这些东西?落后地区要发展也会有政策,为什么到广东、江浙打工?因此,产业转移造成区域钢材品种消费结构发生变化。 二是下游企业规模的集中 家电行业仍将延续结构调整的趋势,并出现两级分化的局面,一些不适应市场竞争的企业会通过不同方式退出市场,而龙头企业也会呈现强者更强的局面。2004年中国汽车和轿车产量分别达到507万和230多万辆。而国内前五家汽车企业集团产销量均已超过50万辆,占全国汽车市场的比例超过60%。 三是一些制造业发展将逐步增强世界市场竞争力 如机械、汽车、造船等。这些市场因素的变化,将影响着区域市场消费和结构变化。我们正处于经济发展有利的环境之中。 经济发展是钢消费增长的直接推动者。近年来,世界经济呈现良好的增长趋势,2004年世界经济增长达到了5.1%。我国2003年经济增长率为10.0%,2004年为10.1%,2005年为9.9%。 钢铁产业仍然具有良好的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工业化过程中,快速增长期与稳定增长期的转折点在哪里?“十一五”是我国发展的什么时期?这将决定着钢消费增长速度。中国工业化具有中国特色。不同地区发展不同,快速增长期有多长,稳定增长期什么时间开始?现在是什么时期?后发展区域是存在的,是不是也有先工业化、城镇化率很高的区域?这些都能对钢需求及其结构预测产生不同的影响。 我国工业化增长模式的演变是:计划经济下走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路线,封闭环境下自主开发。然后是走调整经济结构的工业化路线,在开放环境下引进。再其后,走新型工业化路线,在开放环境下创新。在我国工业化增长模式演变的过程中,相对应的钢铁产品是供不应求,供求平衡,供大于求,数量品种矛盾,品种质量矛盾,乃至升级换代、绿色产品。 2005年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人均GDP钢消费强度对比,超过世界平均值,超过俄罗斯、巴西,已经与法国、挪威、新西兰、英国、乌克兰等相近,但人均GDP不是一个数量级(2004年人均GDPl0923元/人,钢消费228.6kg/人)。 今后,中国的需求趋势是什么? 五、钢铁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贯彻《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促进中国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 2.中国钢铁工业要以满足国内需要为立足点,有条件的企业还要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3.坚持运用市场和法律手段淘汰落后产能。到2005年落后和工序能力不配套的产能约7000多万吨。 4.区别对待、分类指导钢铁企业发展。区域经济发达程度有所不同,对钢材的需求也有所不同;不同企业综合实力、资源占有及规模都有所不同;不同企业条件要发展不同钢铁产品,以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因此,分区域、分企业、分不同产品满足市场需要的发展是必要的。 5.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实现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 6.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钢铁企业竞争力水平。主要是工艺装备、工艺技术创新,开发品种,提高质量技术,节能降耗技术等方面。 7.实施全球性资源战略,合理开发利用国内资源,积极建设海外供给基地,提高资源保障程度。 8.调整产业布局,加快体制创新和产业重组,做大做强大型企业集团。 9.全面推进信息化和物流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 (作者为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发展与科技环保部副主任) 。

  • 关于产能过剩与淘汰落后的思考

    钢铁工业供大于求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据有关资料介绍,到2005年底,我国钢铁生产能力达到了4.7亿吨,在建能力是7000万吨,拟建能力还有8000万吨。这种情况已经引起了有关方面和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但是,究竟怎样看待产能过剩的问题,又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加以解决,各界人士见仁见智,各抒己见,相信通过讨论,集思广益,会有助于问题的较好解决。 要高度重视钢铁工业产能过剩的严重性 让我们回顾一下国际钢铁界的情况。21世纪初期,国际钢铁界为了解决当时产能过剩的问题,从2001年4月到2002年2月,由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主持,先后召开了3次国际钢铁业界峰会,包括中国在内的三十几个产钢国及地区的代表参加了会议,专门讨论了压缩生产设备能力问题,而当时世界钢铁设备利用率为77%,比去年的75%还多了2个百分点。但77%这一数字,竟然惊动了国际钢铁界的顶级人物,3次开会,商讨对策,并最终达成了2005年前限产1亿吨的协议。虽然以后由于情况变化使得这一协议失去了意义,但由此可见,钢铁行业的过剩产能给全球钢铁界带来的巨大影响。因此,面对中国钢铁工业规模的急剧扩张,我们绝不能等闲视之。 从历史和现实的结合来看“淘汰落后”的问题 产能已经过剩,我们该怎么办?《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以下简称《新政》)明确提出要淘汰落后工艺技术装备。这个方向是完全正确的。据统计,列入这个范围内的生产能力:炼铁有1亿吨、炼钢有5500万吨、轧钢有8000万吨。如果真能像一些媒体所说的那样,在2007年以前全部淘汰,那当然是一件天大的好事,但恐怕这只能是一些人的主观愿望罢了。 首先,是因为这条界线看似刚性,但真正要执行起来,就会出现相当大的弹性。你不是说淘汰300立米以下的高炉吗?有些人就说,我的已经扩容了,是330立米的,这就不在淘汰范围内了吧。也许企业提不出足够的依据,但你也难以证明它就是在300立米以下。除非他自己觉得在市场竞争中活不下去了,恐怕就很难强制执行。再说,以装备容积的大小来决定是否淘汰,也难以服人。像新兴铸管的高炉和转炉是中钢协重点统计企业中最小的设备,高炉还有200立米以下的,转炉是22公称吨的,但他们的许多指标在行业里是领先的,产品在市场上也是受欢迎的。当然,这样的装备不可能长命百岁,企业肯定也会在适当的时机,进行升级换代的,但至少目前没有理由1要把他们“一刀切”地立即予以淘汰。因此,过多地寄希望于这些级别装备的淘汰,甚至以为只要这些设备被淘汰了,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就解决了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 就算是确定了哪些设备是真正属于落后的范围,也不是一声令下,它们就从此销声匿迹。淘汰落后,我国已经有多次的实践。上世纪八十年代,在1981年和1989年两次国民经济调整和治理整顿时,国家就要求一批小钢铁厂关停并转;上世纪末国家对钢铁行业进行限产时,国务院办公厅又发出了《通知》,转发国家经贸委《关于清理整顿小钢铁厂的意见》,要求关停一批工艺装备落后的小钢厂。特别是1989年3月15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当前产业政策要点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是我国第一个产业政策,在明确提出要重点支持大中型炼铁、炼钢建设的同时,要求停止和严格限制小高炉、小转炉、小电炉的建设以及某些产品的生产,当时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在实际工作中也起到了十分积极的指导作用。但为什么尽管中央三令五申,这些落后的产能却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是这些装备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而是在其背后隐藏着一场利益的博弈。一方代表国家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另一方则是代表着某些地方政府、有关企业以及部分客户当前的现实利益,而几次博弈的结果,往往是上不敌下,法不责众,结果就出现“劣币驱逐良币”,至少是“良币、劣币并存”的情况。这次《新政》的发布,公开的声音是一片叫好,而且已经在实际工作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像鞍钢、首钢等特大型国有企业,已经淘汰了一批1000立米级的高炉。但历史的经验告诫我们,千万不要以为《新政》的贯彻可以畅通无阻,实际上,一场新的博弈已经开始。因此,我们要吸取历史的教训,在加强宏观调控的同时,妥善地处理好各方的利益,通过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以及某些必要的法令,使《新政》能够得到较好的落实。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认真地反思:我们过去制定的政策是否符合国情?有时良好的愿望之所以不能实现,问题就出在并不符合实际情况。拿热轧硅钢片来说,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就大力宣传冷轧硅钢片的优越性,极力主张要淘汰热轧硅钢片的生产。以后,在1989年国家颁布的第一个产业政策中,把生产热轧硅钢片的主要轧机、二辊热叠轧板机作为“停止或严格限制基本建设的产业、产品”;之后,国务院有关部门又多次发文,要求限期停止热轧硅钢片生产,淘汰落后的叠轧薄板工艺设备。现在限期早已过去,结果是不仅没有淘汰,而且随着冷轧硅钢片产量的增长,热轧硅钢片的产量也在逐年上升,2000年上升到71万吨,到去年已经突破了100万吨。不是说热轧硅钢片的性能优于冷轧硅钢片,但它的性价比还是受到很多方面的青睐,以此制成的中小规格的电机大量出口外销,钢厂、客户以及终端用户都从中受益。如果我们能够生产出价格适宜、性能比较高的冷轧硅钢片来,热轧硅钢片恐怕又是另一种下场了。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能不能通过新建现代化的大型钢铁企业来淘汰落后。特别是在一些沿海深水港地区,目前都在紧锣密鼓地积极筹划新建大钢厂。有的地方还承诺建设起了新的大厂,相应地淘汰本地区的落后产能。这当然也是件好事,特别是可以较大幅度地降低大宗原材料的运输成本,从长远讲,这肯定是个方向。但是沿海地区都想这样搞,那是不是又会陷入“合成谬误”的窘境?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新建沿海大厂是否是当务之急?而且能够有条件建沿海大厂的企业,恐怕本身并不属于淘汰之列的“落后企业”。这些要被“淘汰”的老厂能够这样轻易地关闭、搬迁吗?新厂建成了,当初承诺的诺言是不是当真会执行?而且即使真的关闭了,但增长的产能远比关闭的要多,其结果只是在已经过剩的产能上再加上一大块而已。因此,以新顶老,很可能引发新一轮更高水平的规模扩张。 分层次地淘汰落后和严格控制新增产能相结合 淘汰落后原则不容动摇,态度必须坚决,但执行起来应该分几个层次。首先是对那些既落后又违法的(特别是违反环保法和质量法的),必须毫不留情地坚决予以取缔。这应该是毫无疑问的,但实际上也是步履维艰。最典型的是所谓的“地条钢”,这不仅是落后,而且可以说是祸国殃民。过去以为主要是销售到农村建筑市场,但去年在媒体的报道中,揭露了天津的“地条钢”,居然主要是销售到北京、上海,有些建筑商就是在合格的建筑钢材中掺进一部分这种不合格的钢材,搭配使用。近几年报刊上陆续有过报道,一些建筑物突然坍塌,酿成大祸,恐怕与此不无关系。但是,这样的厂子,这样的产品,在某些地区依然是红红火火。如果“地条钢”的生产还可以依然通行无阻,那又怎样去淘汰那些我们现在称之为“落后”的产能呢?而“地条钢”之所以取缔不了,“非不能也,是不为也”。由于有关部门利益不同,步伐难以一致,有的甚至暗中作梗。因此,在淘汰落后问题上单靠行业主管部门或某个业务部门是无能为力的,必须要使各级地方政府承担起责任来,并纳入到政绩考核中去。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组织各有关部门,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相互配合,各司其职,只要坚定不移地抓下去,一定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其次,对那些符合质量要求的产品以及生产这类产品的装备,只要它们能在市场中存活下来,就不是简单地用行政命令加以限制可以彻底奏效的。当然,如果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企业,可以按环保法处理。 这里也有两个层次的问题。一个方面是企业。大量产能的淘汰,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特别是经济损失问题和员工就业问题。因为这毕竟不是通过市场竞争自然出局的,必然会存在要不要补偿的问题。上世纪末我国两大行业的限产,纺织行业对销毁的锭子,有一定的补贴,淘汰落后设备就比较顺利(虽然,以后又死灰复燃),钢铁行业的“理智性限产”,一切由企业自行消化,阻力就大得多。国际上欧盟钢铁业上世纪90年代淘汰落后产能时,有关政府也是付出代价的。上面谈到的国际钢铁界在2002年的那次限产,会上还一致通过新设立两个专门工作机构,其中一个就负责研究解决压缩产量后带来的一系列困难和问题,包括提供补贴的数额和方式、方法等相应的政策措施。看来,压缩产能必须要有相应的政策配套措施,这是一个共性的问题。因此,我国钢铁业的淘汰落后也需要针对不同情况,研究采取相应的措施,促使这一艰巨任务的尽快落实;另一个方面是当地政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更为重要。特别是在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对全国来说是落后的技术装备,但在当地却是GDP甚至财政收入的大户,而且还提供了一大批就业岗位。一下子要关停这些企业,矛盾的焦点首当其冲地集中到当地政府。因此,如果没有恰当的政策措施,必然就会遇到来自这些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结成的利益共同体的各种形式的抵制,淘汰落后也就很难落到实处。 至于对那些在装备规格上达不到《新政》规定的进入门槛,但各项指标先进、效益良好的企业,更不能以设备的大小作为标准来强令淘汰。在这些貌似“落后”、指标优的企业,要引导他们更上一层楼。 第三,在淘汰落后的同时,对新增产能宏观调控的力度不能放松。结合产业重组和北京的特殊情况,国家已经批准首钢联合唐钢在沿海建设新的大型钢厂。与此同时,一些企业也提出了沿海建大厂的方案。当然,产业布局需要调整,新厂不是绝对不能建设,但是没必要在产能已经大大超过需求的情况下,都争先恐后地以调整布局之名去抢建新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绝不是单纯地花大钱建现代化的新厂。还要看到,“十五”期间,我国钢铁工业已经投入了6800多亿元资金用于改造、扩建和新建,相当一部分产能已经属于世界一流甚至领先水平,当前最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就是把这些企业真正办成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为国际钢铁界和广大用户认可的世界一流企业,而不是马上动手去建设新厂。 温家宝总理最近对钢铁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很重要的指示。这就是要重在增加高附加值的产品,提高质量,不能片面追求数量扩张;重在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强现有企业的改组改造,不能单纯依靠铺新摊子,上新项目;重在降低消耗,提高企业和产品竞争力,不能靠消耗资源和污染环境来实现增长。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我国从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的根本转变。这就是我们中国钢铁界需要为之奋斗的共同任务。 。

  • 对河北钢铁产业重组的再认识

    2005年11月19日,河北省政府公布了关于同意组建新唐钢集团的批复,业内关注已久的河北钢铁产业重组迈出了实质性步伐。河北省国资委将所持有的宣钢、承钢的全部国有资产整体划入唐钢进行整合,组建新唐钢集团(沿用“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名称)。新组建的唐钢集团2010年综合产能将达到3000万吨/年,销售收入进入世界500强,成为在国内外市场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优质精品板材基地、忧质结构钢生产基地和钒钛制品基地。 作为全国第一产钢大省,河北钢铁产业重组己研讨了多年,为什么到现在才进入实质性阶段?重组的方式是否合理?下一步的重组对象是谁?整合过程中还有哪些障碍?重组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对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进行系统的再认识。 一、河北钢铁产业重组历程的简单回顾 河北钢铁工业是整个中国钢铁工业的一个缩影。近10年来,在投资需求的强力拉动下,河北钢铁工业发展很快。1999年,钢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大关,2002年突破2000万吨,20004年突破5000万吨,2005年突破7000万吨,已经连续5年位居全国第一,钢产量占全国总产量20%。在生产规模迅速增长的同时,结构调整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其中唐钢、邯钢两家大型国有企业各自投资100多亿元,基本上完成了对现有系统的革新改造,实现了技术装备大型化、工艺流程连续化、过程控股自动化,扁平材比重已达到国际钢铁先进国家的平均水平。2004年全行业实现利润140亿元,成为河北省重要的支柱产业。 但是,河北钢铁工业整体素质不高的状况并没有根本转变。截止到2004年底,全省共有202家钢铁企业,其中民营企业的钢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比重达57%。钢铁产业的结构矛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业布局分散,企业规模偏小,综合竞争力较弱,这与第一产钢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二是缺少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影响力、在稳定产品与原燃材料市场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的行业龙头企业;三是大多数企业技术装备落后,技术水平低,产品结构不合理,消耗高、污染重,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四是铁矿、焦炭和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电力及运输紧张,瓶颈制约凸显,对企业生产和发展构成影响。在进行产品结构调整的同时,对河北钢铁产业进行重组已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 从“九五”初期开始,河北省就着手制定钢铁产业重组规划。1995年12月,中共河北省委、省人民政府提出的《关于实施加快大型支柱性企业集团发展的政策措施的意见》对钢铁产业联合重组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原河北省冶金工业厅组织了多次可行性论证,1999年5月19日,向省政府提交了《关于组建河北钢铁集团的初步方案》。2000年4月,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重组工作进入了快车道。2000年5月18日,河北省政府正式批复,将省内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宣化钢铁集团限责任公司、承德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石家庄钢铁有限责任公司、邢台钢铁有限责任公司(以下分别称为唐钢、宣钢、承钢、石钢、邢钢)等5家企业的全部国有资产合并,由河北省国资委做出资人,设立国有独资的“河北唐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随后,河北省“大集团办”正式批准了集团组建方案和公司章程,省委组织部下达了人事任免通知。不过,受种种原因影响,“河北唐钢集团”并没有挂牌成立。2001年6月,在国家经贸委上海宝钢集团联合重组经验座谈会之后,河北省又提出将原省政府已经批复成立的河北唐钢集团与邯郸钢铁集团进行合并,组建一个集团。经过一年多的研讨论证,2002年9月,河北省经贸委向省政府提交了组建方案。但此时,省内各层面对联合重组的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个方案也不了了之。2003年,已批复的河北唐钢集团撤销。 2004年底,河北省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推进钢铁企业整合,培育钢铁龙头,优化钢铁工业布局,努力实现由钢铁大省向钢铁强省转变”调整思路。随后,河北省国资委提出了以唐钢、邯钢为核心企业,北部吸收宣钢、承钢,南部吸收石钢、邢钢,组建南北两个钢铁集团的建议。2005年初,河北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提出了《河北钢铁工业结构调整总体实施方案》,其总体目标是,以国家产业政策为指导,遵循钢铁工业发展规律,努力实现装备大型化、规模经济化、产业集约化、生产专业化、工艺连续化,产品系列化的总体目标,大力实施“226”工程,即:构筑两大集团(唐钢集团、邯钢集团);建设两大基地(曹妃甸精品板材、承德钒钛制品基地);打造六大产品系列(板带材、优质钢棒材、管材、型材、钢筋和钢材深加工产品系列),使全省钢铁工业综合实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8月9日,唐钢、邯钢、宣钢、承钢4家企业的董事长联名上书省政府,提出共同组建一个钢铁集团的方案。至此,省内上下就联合重组问题已基本达成共识。11月,省政府正式批复,由唐钢联合宣钢、承钢共同组建新唐钢集团,并为进一步联合重组做好准备。 与2000年省政府批复的原“河北唐钢集团”组建方案相比,此次由河北北部三家省属企业共同组建的新唐钢集团有两点明显的进步: 第一,管理层次更为简化,整合更为彻底。原“河北唐钢集团”的组织设计是在唐钢、宣钢、承钢三个集团之上再设立一个控股公司型、以资产经营为主的控股集团,实际上是增加了一个管理层次。从控制力角度来看,这种联合重组的整合效果可能要受到一定的限制;而这次新唐钢集团则不同,在实现产权、股权整合,将宣钢、承钢的全部国有资产划入唐钢之后,由集团公司组织,逐步对唐钢、承钢进行辅业改制,对宣钢进行股份制改造,然后将现唐钢、宣钢、承钢集团撤销,沿用“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名称,成立新唐钢集团。唐钢股份、宣钢股份、承德钒钛成为新集团的子公司。与其相并列的还有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公司、实业公司、财务公司、技术中心、国际贸易公司等。集团公司共设八家子公司,在保持各子公司独立经营的基础上,对资金平衡、产品定价、大宗原燃材料采购、技术开发、国际贸易等业务进行统一协调与平衡。 第二,集团公司拥有更大的自主经营权。原“河北唐钢集团”是以资产经营为主。生产经营权仍集中在各个成员企业手中,各成员企业领导人的人事任免权与集团高管一样,仍由省委、省政府统一管理。与此相反,新唐钢集团除集团公司的高管人员由省政府统一任免、管理外,各子公司的领导均由集团公司任免、委派或向子公司股东大会提出人事建议,省委、省政府对其实行备案管理。 新唐钢集团的成立为河北钢铁工业联合重组打开了一个新局面,在此之前,辽宁省的鞍钢、本钢集团也进行了整合重组。相对而言,由于鞍、本两家企业分属中央和辽宁省管辖,而唐钢、宣钢、承钢同为河北省属企业,后者的整合难度可能更小,进展更快。 二、河北钢铁产业重组过程中的焦点综述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河北钢铁产业在重组过程中也经历了许多波折,其中,必然存在一些思想上的碰撞或争议,综合来讲,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组整合方案:是组建一个集团还是组建南北两个集团 “九五”末期,河北省重点钢铁企业主要是六家省属企业。原河北省冶金厅提出了南部以邯钢为核心,吸收石钢、邢钢,北部以唐钢为核心吸收宣钢、承钢组建两个集团的方案。主要理由是,两个集团核心企业各是一家大型企业,优势比较明显,易于集团内部协调,便于操作。但受转轨时期经济环境的影响,加上工艺不配套,当时宣钢正处于一个非常困难时期,北部集团实力较弱,唐钢、承钢对此提出了议。此外,当时国务院主管领导又提出了由邯钢联合河南安阳钢铁公司及山东等地的企业进行跨地区重组的思路。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由唐钢牵头,联合宣、承、石、邢四家企业组建“河北唐钢集团的方案”。但由于对新集团的财政优惠政策、宣钢扶持政策等一直没妥善解决,这个集团一直没有挂牌。 从2001年开始,又提出了全省组建一个集团的方案。但遭到了一部分人的反对,理由是:唐钢、邯钢两家企业规模相当,地域跨度很大,集团核心的形成有一定的困难,难于协调操作,加之传统观念的影响,集团内部具体的管理和运行将会遇到很多阻力。此外,唐钢、邯钢同处发展时期,产品结构调整的方向又无大的区别,摆布不好会受影响。总体来讲,在当时组建一个集团的方案没有太大的吸引力。 应该说,河北省内组建一个集团或南、北两个集团都有一定的理由。但从2004年开始,形势发生了一系列根本性变化。首先是国家对钢铁、电解铝等行业宏观调控政策的冲击,随后是国家钢铁产业政策的出台,但对企业触动最大的是2005年下半年开始的国内钢材市场形势突变。据统计,2005年9月,河北钢铁行业月度利润同比降幅达17.3%,初步估算全省将减少利润40亿左右[1]。除企业的产品结构、工艺条件外,资源与物流条件、企业的市场影响力已成为影响获利水平的关键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借助信息化手段和现代管理技术,最大范围对省内的钢铁资源进入彻底整合,成为提高河北钢铁企业竞争力的根本出路。此外,石钢、邢钢已相继完成企业改制工作,国有产权比重只有20%左右,邯钢整合这两家企业不会形成控制力,组建南部集团已失去意义。 从这些因素来看,河北钢铁产业整合为一个集团更为现实与合理。 2.企业改制与产业重组的关系:先改制还是先重组 对企业改制与产业重组的关系,河北钢铁业内向来有两种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制度问题是影响企业效率的根本症结所在,不解决这一问题,其他任何措施都不能从根本上找到国有企业的出路,因此,国有企业不进行彻底改制,重组没有实质意义。相反,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在现实环境中,河北钢铁行业的主要矛盾是结构性矛盾,包括产品结构不合理、低水平重复建设、缺少龙头企业、过度竞争,企业改制并不能解决这些迫切的问题,相反,产权过度分散反而会使这些矛盾更加激化。因此,应首先进行产业重组,然后再对新集团进行整体改制。 在对企业改制与产业重组不同理解的基础上,各企业对重组工作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在2000年组建“河北唐钢集团”时,有的企业明确提出了先改制、后进入集团的要求,2004年提出组建南北两个集团时也有这种声音。在这种情况下,邢钢、石钢先后进行了企业改制工作。“改制派”认为,“先改制,后重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产业组织效率,但将来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进行产业重组成本会更低。孰优孰劣?河北省政府在实际操作中做了两种选择。 3.企业自愿和政府意志是政府主导还是企业自愿 提到产业重组,提到组建集团,许多人往往会想到“拉郎配”和“政府干预”。的确,这种现象在20世纪90年代初非常普遍。但政府干预就一定是错误的吗?在河北钢铁工业重组过程中,政府部门一直在强调充分尊重企业的意愿,不能靠行政命令,也不能搞会上同意,会下报怨。这种观点得到了一部分企业的赞同。但是,也有一些同志认为,省内骨干钢铁企业都是国有独资企业,政府或国资委是企业真正的“老板”,企业领导人不过是“打工仔”,处置企业的资产,老板不说话,让打工仔决定,显然有点说不过去。此外,短缺时代没有真正结束,钢材走俏,各家日子都非常好过的情况下,谁也不愿意再为自己找一个婆婆。因此,搞产业重组,政府必须敢做敢为,不能都听企业的。这次新唐钢集团的组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在产业重组过程中的一种无奈:四家企业的董事长提出了愿望,政府就顺水推舟送了个人情。 从河北钢铁产业重组过程中可以看出,没有绝对过剩,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重组。应该说,中国钢铁工业重组时代刚刚来临,河北在一个合适的时机顺应了这种变动趋势。 4.产业重组另一半:对民营企业如何进行重组 河北民营钢铁企业总产量占全省钢产量一半以上,并在唐山、邯郸等地呈“产业集群”状态发展。王天义、张建忠[2]2002年对其成因和发展前景进行过研究分析。河北民营钢铁企业的工艺流程和产品结构十分相似,装备水平普遍较低,以生产窄带钢、焊管、连铸钢坯及棒线长材为主,技术含量低,市场竞争力较差。但是,由于其运营机制比较灵活,企业效益较好,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但这些企业大多没有成长后劲。 相对于国有企业来讲,对民营钢铁企业进行整合难度更大。由于大多数民营企业装备水平太差,基本在国家产业政策淘汰标准之下,设备残值没有变现能力,按产业政策进行技术改造又没有资金来源,总体处于进退两难境地。针对这种状况,《河北钢铁工业结构调整总体实施增长方案》提出,在“十一五”期间,按照“先整合后改造,积极扶持、壮大、发展一批具有综合竞争力的大集团、大公司,提高产业集中度”的思想,在三个层面上引导和推动全省钢铁企业以现有优势企业为依托,以资产和专业化分工为纽带,通过互相持股、参股等形式进行重组整合。新唐钢集团组建方案也提出,在完成内部整合和改组改制的基础上,适时整合地方民营钢铁企业,结合首钢搬迁,推动华北地区钢铁企业重组。据了解,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下,在唐山市政府的支持下,目前唐钢正在以总产能不增加为前提,对唐山境内部分民营企业整合做准备工作。到2010年,河北省内202家钢铁企业将整合为40家左右,全省排名前10位的钢铁企业钢产量将占全省总量75%以上。 三、组建新唐钢集团的积极意义 组建新唐钢集团是河北钢铁产业重组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不仅对整合省内钢铁资源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而且将对华北钢铁产业组织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1.组建新唐钢集团顺应了国内外钢铁产业组织发展趋势 近年来,国内钢铁行业结构调整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趋势,钢铁企业平均生产规模正在迅速扩张。对各企业在建项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发现,未来两年内,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000万吨/年的企业约有15—20家。“千万吨大钢”将成为国内钢铁企业的主流规模。3—5家3000万吨以上的大型企业集团将成为左右产品及原材料市场的主导力量。2003年,宝钢就提出了“坐三、看四、想五”的发展思路,2004年又提出了进入“世界三强”的目标;2005年,“鞍本集团”组建方案正式出台,总体规模在3500万吨以上;武钢于2005年1月兼并了湖北鄂城钢厂,总体规模达到1700万吨/年,继上海宝钢之后,再次实现了中央企业对地方企业的兼并。同时武钢还积极谋划在广西防城港建设新的大钢,这样其最终规划也在3000万吨以上。此外,国际钢铁巨头或产业集团开始介入中国钢铁产业重组。2005年1月14日,米塔尔集团签订了收购中国钢铁企业的“第一单”,湖南华菱集团成为米塔尔在中国的第一个生产平台。这仅仅是一个开始。种种迹象表明,国际钢铁集团已将目光转向国内众多钢铁企业,使之成为其国际化布局的棋子。 目前,国内钢铁行业格局已被打破,“十大钢”的概念是上个世纪的提法,原唐钢、邯钢的行业位次都在下滑。如不尽快进行整合,仍然单打独斗,不仅难以进入由宝钢、鞍钢、武钢等组成的“第一梯队”,而且有被国内外大企业兼并、收购的可能,这样很可能出现“钢铁第一大省”没有自己龙头企业的局面。 2.新唐钢集团具有明显的整合优势 资源优势是河北钢铁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依托。河北省最重要的钢铁资源是唐山地区的冀东铁矿和承德地区的钒钛磁铁矿。如果不加快产业重组步伐,在大集团的统一控制下进行规模开采和利用,而是在企业改制过程中,把这些资源的控制权转让出去,成为其他企业的原材料基地,河北钢铁工业做大做强就是一句空话。因此,整合首先是对资源的整合。 现有在建项目投产后,新唐钢集团生产能力将超过2000万吨/年。“十一五”末,生产规模有望达到3000万吨/年,成为国内钢铁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先期组建集团的三家国有企业的产品即有分工又有互补优势,不仅可以形成品种齐全的板材和长材系列,而且涵盖钒钛、不锈钢等领域,集团整体抗风险能力较强;由于实行统一的国内外市场营销战略,在原材料采购、产品定价等环节的谈判地位和市场影响力更具优势,避免受制于其他企业;集团公司实行统一的技术与产品开发战略,可以使企业的创新风险与开发成本大幅度降低。 新唐钢集团按母子公司体制建立。集团公司为投资决策中心,各子公司为利润中心,子公司下属生产单位为成本控制中心。三个中心各司其职,协调运作,最终实现河北钢铁产业由集群化发展向集团化经营方式的转变,完成省内产业整合任务。 3.组建新唐钢集团是控制河北境内新一轮无序扩张的重要举措 在相对成熟的产业组织结构中,企业集团具有较强的市场组织功能,这是区别于普通大中型企业的重要标志。通过不同的联接纽带,企业集团可以把众多的大、中、小企业松紧而有度地联系在一起,按专业化分工原则分成不同的层次,形成一种既相对稳定,又富有弹性和活力的有序市场结构。在不过分排斥竞争、干扰市场价格信号的同时,通过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大大降低了交易频率和交易成本,并减少了过度竞争造成的资源浪费。此外,企业集团灵活的产权机制和技术导向作用,在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推进产业升级中也发挥重要作用,是国家产业政策与技术政策的执行者和引路人。随着国内市场经济逐步完善,大型企业集团将逐步取代行业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成为市场秩序的自发管理者[3]。 冶金行业主管部门撤消后,各级政府缺乏有效的手段对钢铁企业的发展规划进行统一协调与平衡,民营钢铁企业的发展使这一矛盾更为突出。这是近年来河北钢铁工业散乱局面长期得不到改善的主要原因,唐山、邯郸地区情况尤为突出。要想解决这一矛盾,靠行政手段是不行的,应主要依靠大型企业集团的市场组织功能来规范和引导本地区钢铁企业的发展方向。目前各企业都在制定“十一五”发展规划,如不加快集团组建后内部整合进程,各企业新的发展规划进入实施阶段后,必将形成新一轮无序扩张。因此,新集团组建工作应尽快进入实施阶段,同时,对民营钢铁企业重组整合的步伐也要加快。 4.新唐钢集团的组建对华北地区产业重组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华北地区是国内钢材生产加工和消费相对集中的地区,但产业集中度较低,除唐钢外,较大的企业主要有首钢、包钢、邯钢、太钢不锈等,与华东地区、东北地区相比,缺少像宝钢、鞍钢那样竞争优势明显的行业领头企业。首钢搬迁,与唐钢合资建设曹妃甸大钢,至少需要5—10年时间才能形成规模优势,因此,华北地区行业重组的难度较大。新唐钢集团的组建打破了原有的格局。从现有生产规模、资源和物流条件等因素考虑,新唐钢集团在3—5年内,将成为继上海宝钢集团和辽宁鞍本集团之后又一家综合生产能力达到3000万吨级的大型钢铁集团,不仅成为河北省优化钢铁工业布局、实现由钢铁大省向钢铁强省转变的主要推动者,也必将成为华北地区钢铁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组织者。最近,北京市与河北省、首钢与唐钢的高层领导多次在不同场合表示,借助首钢搬迁和曹妃甸合资钢铁项目,全面推进本地区的联合重组工作。新唐钢集团的组建可以说是先行一步,在一定程度上积累了一些经验。如果在此基础上,把首钢、邯钢结合进来,就可以形成一个总体规模达到6000万吨的大型集团。这对稳定华北地区钢铁市场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论与相关政策建议 对于河北钢铁产业现状与重组进程,大多数业内人士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可以达成共识: 第一,钢铁产业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仍然是河北省最重要的支柱产业: 第二,冀东铁矿、承德钒钛磁铁矿是河北钢铁工业的资源优势所在,不能轻易失去控制权; 第三,大型企业集团在推进产业重组,稳定市场秩序方面可以发挥更重要作用; 第四,要积极发展、壮大新唐钢集团,使其能够在3—5家国内龙头钢铁集团中占据一席之地; 第五,曹妃甸是河北钢铁乃至全省经济的桥头堡。 组建新唐钢集团仅仅是河北钢铁产业重组的起点,后面的工作还非常艰巨。为了加快新唐钢集团的整合步伐,最大限度提高整合收益,并进一步带动周边地区结构调整与产业重组进程,河北省政府应在相关政策上予以强力支持: 1.鉴于新唐钢集团在地区重组中的重要作用,建议河北省政府对其实施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对集团内国家投资形成的国有资产承担保值增值责任。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可用于集团发展。同时,授予集团公司投融资权力,自主决定企业技术改造和新项目建设及对外投资活动。 2.全力支持首钢、唐钢合资建设曹妃甸钢铁项目,在此基础上与首钢总公司积极合作,全面推进华北地区钢铁工业结构升级进程。在河北地方钢铁企业重组过程中,新唐钢集团也要发挥更大作用。 3.产业重组与企业改制工作统筹安排。新唐钢集团挂牌后,要对企业改制工作进行整体考虑,加快唐钢、承钢分离辅助工作,并及早对宣钢进行股份制改造。必要时可以引进强有力的战略投资者,把改制与技术引进、结构调整等工作有机结合在一起,尽快提升企业整体实力。 4.在进一步提高唐钢股份、承德钒钛两个上市公司融资能力的同时,在完成集团组建、内部整合后,可以整体考虑在境内外资本市场融资问题,集中力量支持各子公司关键结构调整项目。 5.考虑到新唐钢集团繁重的技术改造任务和曹妃甸投资需求,借鉴四川省政府在西部大开发工作中支持攀钢集团的税收优惠政策,对新唐钢集团予以重点支持。 6.从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理念出发,保护并合理使用境内铁矿及其他资源。河北北部地区已探明贮量在2000万吨以上的矿山由新唐钢集团统一规划管理,并规模开采、利用。 。

  • 8月31日钢市盘点

    今日全国钢市继续呈现盘整上升态势,冷轧卷板继续领跑,热轧板、螺纹钢、高线、型钢等紧跟其后,只有中厚板价格略有下降 建材方面:今日全国23个主要城市6.5mm高线平均价格为3786元/吨,较昨日涨5元/吨;20mm螺纹钢平均价格为3522元/吨,较昨日上涨2元/吨今日华东地区建材价格表现各,螺纹钢总体小幅下调,高线总体小幅上调;其他地区整体表现平稳,只有北京地区螺纹钢、高线双双上调。

  • H型钢市场价格何以没有回升?

    此外,北京的奥运会场馆及市政配套工程建设,都需求H型钢型材这是国内H型钢市场看好的最大因在动力 再从供需层面看,由于国际市场的价格等原因,以及一些国家对出口H型钢政策的变化,如日本国内H型钢价格高达7.6-7.8万日元/吨(相当于680美元/吨),致使日本钢厂无暇顾及出口市场最近,日本新日铁公司准备停止向中国出口6-7月发货H型钢所以在6、7月份,H型钢的进口资源有限,这有利于国内市场价格的企稳。

点击加载更多
分类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0~9 符号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