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 > 天津异型钢模价格

更新时间:2024-04-28

快讯播报

天津异型钢模价格快讯

2024-04-28 10:29

4月28日天津H型钢市场价格稳,200*200报3750,400*400报3990(元/吨)。

2024-04-26 10:45

4月26日天津H型钢市场价格稳,200*200报3750,400*400报3990(元/吨)。

2024-04-25 09:15

4月25日天津H型钢市场价格趋强,200*200报3750,400*400报3990(元/吨)。

2024-04-24 10:05

4月24日天津H型钢市场价格持稳,200*200报3730,400*400报3970(元/吨)。

2024-04-23 10:41

4月23日天津H型钢市场价格持稳,200*200报3750,400*400报3980(元/吨)。

天津异型钢模价格价格行情

点击加载更多

天津异型钢模价格相关资讯

  • 铁合金市场一周评述(08.10-08.14)

    本周国际钼市一路走高,国内询盘有所积极,亚洲氧化钼价格成交涨至8.2美元/磅钼左右 周初江苏某代表性钢厂采购定价8.35万元/吨,随后天津某钢厂招标定价8.3万元/吨,市场哗然,皆言看不懂,一方面原料拉涨,然招标却走低而后江苏湖南某大型钢厂不隔一周再次入场规性采购,价格有所走强,招标定价8.5-8.6万元/吨,福建某招标定价8.8万元/吨,现金含税,河北某钢厂入场补库定价8.8万元/吨,承兑含税,招标走至高位,然市场心态存差化,部分钢厂入场补库议价高位,最终选择暂流标处理。

  • 云南型材市场那些事儿

    根据断面形状,型钢分简单断面型钢和复杂断面型钢型钢)前者指方钢、圆钢、扁钢、角钢、六角钢等;后者指工字钢、槽钢、钢轨、窗框钢、弯曲型钢等 2、角钢用于建筑结构和工程结构如:房梁、桥梁、起重运输机械、船舶等;槽钢用于建筑、车辆制、工业厂房等;H型钢用于高层建筑、大型桥梁、高速公路、矿山、机械构件等 3、常见型材生产钢厂的定价式:①按月定价:马钢(月定价旬退补,结算价格以月平均退补为准)②按旬定价:莱钢、津西(旬定价旬退补)③不定时调价:日照、鞍山宝得、天津江天、唐山天柱、山西新泰和莱芜、唐山等地小钢厂④到港定价:日照(按到港口后某一段时间之内网站均价结算) 4、全国型钢总产能约7000万吨。

  • 中国区域钢材市场消费趋势

    一、国内钢材生产消费现状 1.钢材区域消费流向变化 我国钢材区域消费流向变化的主要特点是: (1)2005年在本地生产销售钢材50%以上的有华北、华东、中南、西南,低于50%的是东北、西北地区。 (2)华北、东北、西南地区本地销售的比例有所提高,其中最大的是东北地区,由2004年35.3%提高到2005年45.2l%,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这说明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引领下,东北市场需求量增长较大。其次是华北地区,由49.9%提高到54.44%,提高了4.5个百分点。 (3)从区域市场来看,华东地区仍然是最大钢材消费市场,约占全国总消费量的39.46%,其次是华北、中南地区,约占35.44%,以上三个区域钢材消费约占全国的74.9%。 2.长条材 在2000一2005年之间,我国长条材产量比由54.1%降到50.2%,消费比由49.9%降到48.1%,产量略大。在消费增长率方面,由23.5%降到18.1%;产量增长率由23.1%降到18.9%:产销增长相当,生产消费矛盾不大。 在进出口方面,进口增长了110.5%,出口增长了314.8%。净出口量增长了554.4%。结果是长条材国内市场基本没有出现供大于求矛盾,而且在其它钢材价格变动时一度出现了坚挺的局面。因此,长条材适应市场能力强、产量调整快。 3.扁平材 在2000—2005年间,扁平材产量比由38.8%提高到42.8%;消费比由43.7%降到45.6%;消费增长率由66.2%降到18.6%;产量增长率由31.2%降到26.4%。 2000—2003年间扁平材消费增长率高于产量增长率,2004年产量高于消费增长率19个百分点,2005年又高了7.8个百分点。说明生产消费不平衡。 在进出口方面,扁平材进口量增长58.6%,出口量增长了172.5%,净进口量增长了19.1%。2000年进口量是出口量的3.88倍,2005年还有2.66倍。产量增长的同时进口量仍在增长,表现出扁平材生产大于消费,矛盾突出。 4.钢管 在2000-2005年间,钢管产量比由7.1%增到7.3%;消费比由6.5%降到6.3%。消费增长率由11.4%降到11.3%,产量增长率由10.4%提高到18.5%,结果是生产大于消费。 在进出口方面,钢管进口增长64.7%,出口增长321.4%,净出口量增长了1310.7%。2000年出口是进口量的1.26倍,2005年增长为3.22倍,缓解了国内钢管供求矛盾。 5.进出口影响度 出口对国内市场变化的影响度:扁平材出口量占2005年生产增量的比重为27.3%,长条材出口量占增量的比重为22.2%,钢管出口量占增量的比重为74.7%。 6.消费增长对国内市场变化的影响度 扁平材国内消费增量占2005年生产增量的比重为82.8%,长条材国内消费增量占2005年生产增量的比重为92.2%,钢管国内消费增量占2005年生产增量的比重为60.8%。 由此看出,出口能平衡国内资源增量。如果没有出口,国内钢材总体是过剩的。 二、建设用钢材区域市场消费趋势 1.中厚板生产消费。我国中厚板消费量最大的区域是华东地区,约占40%左右,其次是华北和中南地区,各约占17%一18%,其它各区域消费比重都在10%以下,最低是西北地区。 2.型材生产消费。大型材:最大消费区域是华东地区,约占全国49%左右,而且增长最快。华北、中南地区所占比重有所下降。 中小型钢材和棒材:最大消费区域是华东地区,约占全国35%左右。东北地区增长较快,到2005年占全国比重增长到20%左右。 3.螺纹钢筋生产消费。最大消费区域是华东地区.约占全国36%左右。华北和中南地区分别占全国的20%、18%左右。 4.线材生产消费。最大消费区域是华东地区,约占全国38%左右。华北、中南地区各占17%一18%左右。 5.镀层板生产消费。最大消费区域是华东地区,约占全国49%左右。中南占23%,其它各区域低于10%。 6.彩色涂层板生产消费。最大消费区域是华东地区,约占全国67%一71%左右。华北占12%、中南占8%左右、西南占7%、东北占3.8%、西北占不足1%。 以上钢材品种消费主要取决于固定资产投资。建设用钢最大消费区域是华东地区,各种钢材品种消费比重都在35%以上,其次是中南、华北、东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最大的区域也是华东地区,“十五”期间平均约占全国比重37%左右,其次是中南地区约占22%左右,华北占14%左右,西南10%左右,西北6%左右。 华东地区消费了大量建设用钢材,原因是到2004年,华东地区建筑房屋施工面积占全国的比重达到了49%,而其次的中南地区仅约20%左右,华北和西南各约ll%左右,东北约5%,西北约4%。 房地产开发与投资有很大的关系。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呈增长趋势,2000年以来平均约占17.7%,2005年约17.8%,最高的2004年占18.8%。 房地产开发用钢占全国钢材总消费量的比重也呈增长趋势,2000—2004年平均约占18.25%。 而且房地产开发用钢影响越来越大。1999年以来,住宅施工面积占建筑业施工总面积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而其中商品住宅的施工面积则呈快速上升的趋势。1999年时住宅施工面积占建筑房屋施工面积的比重为68.8%,商品住宅占住宅施工面积的比重为23.5%,到2004年,住宅占建筑房屋施工面积的比重下降为57.8%,而其中商品住宅占住宅施工面积的比重上升为49.7%。 房地产开发用钢自东部向西部影响程度不同。东部地区影响大,西部地区影响小。原因是东部地区住宅占建筑房屋施工面积比重为53%一56%,而房地产开发占住宅施工面积比重为54.2%一58.2%。 西部地区住宅占建筑房屋施工面积比重为60.6%一67.2%,而房地产开发占住宅施工面积比重为37.9%—44.4%。 广东、海南住宅占建筑房屋施工面积的比重分别是50.1%、60.9%,商品住宅占住宅施工面积的比重则为62.3%、57.1%。 河南、湖北、湖南、广西住宅占建筑房屋施工面积的比重约64.1%一75%,商品住宅占住宅施工面积的比重则为21%一45%。 我国各区域建设用钢不同特点是:重工业区域用钢多,如东北、西北、华北地区单位建筑施工面积用钢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三、扁平材、钢管区域市场消费趋势 1.扁平材生产消费 扁平材(中厚板、薄板、镀涂层板、电工钢、不锈钢板及带钢)消费量最大的区域是华东地区,五年平均占全国的比重约42%左右。其次是中南和华北地区,各占约18%一19%左右。 热轧宽薄板卷消费量最大的区域是华东地区,近四年平均占全国的比重约38%左右。其次是中南占21.6%,华北占15.6%左右。到2005年,华东约占44%,中南约占20.4%,华北约占15.6%。 冷轧宽薄板卷(含镀涂层板)消费量最大的区域是华东地区,近四年平均占全国的比重约50.7%左右。其次是中南19.1%,华北、东北各占8%一9%左右。到2005年,华东约占51.3%,中南约占17.8%,华北约占9.1%,东北约占8.1%。 扁平材尤其是薄板材品种消费的主要流向与区域工业发展进程有关。2000年以来,华东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约为42.9%,中南约占24.3%,华北占13.1%左右。到2005年,华东约占44.9%,中南约占23.9%,华北占14.4%左右。 扁平材品种消费与区域工业结构有关。到2005年,全国轻重工业的比重关系为31:69,其中华东35:65,中南、西南地区分别为37:63,华北为20:80,东北为16:84,西北为13:87,各区域轻重工业结构明显不同。 薄板材特别是冷轧、镀层等板材产品消费大的地区是轻工业发达地区。其中,华东地区轻工业占全国比重为51.2%,中南占29.0%,华北占9.3%,西南占7.8%,东北占5.0%,西北占2.0%。 出口贸易多少也决定了区域消费的大小,出口结构的不同也显示了消费结构的差。华东和中南地区是主要的出口区,2000年以来,平均分别占全国的比重约为45.4%、35.3%。华东地区是增长趋势,中南地区是下降趋势。其它区域比重基本没变,都在10%以内。出口经济带动着地方经济的增长,同时带来对钢铁材料消费增加。 出口结构的不同带来钢材品种结构消费差。从区域机电产品出口比重看,最大的是华东约占全国50%,其次是中南约占39.4%。从区域高新技术产品出El占全国比重看,华东地区占49.2%,中南地区占39.1%。同时,由于出口结构的不同带来的钢材品种结构消费差,因而各地区出口额也有较大不同。出口额较大的省区市分别是广东、江苏、上海、浙江,都超过500亿美元,其中机电产品出口所占比重为46%--69%。其次是山东、福建、北京、天津、辽宁,出口额都超过200亿美元,机电产品出口所占比重为29%--35%,其中天津占67.5%。 带钢也是扁平材消费中的主要品种。带钢消费最大的区域是华东、华北地区,近四年平均各占全国的比重约38%左右。其次是中南占13.4%左右。到2005年,华北约占39.4%,华东约占33.8%,中南约占14.7%。 焊接钢管是板带材特别是带钢的主要消费者。2005年华北地区焊管产量达到了810.73万吨,占全国的比重为51%,是带钢在该区域消费的主要去向。华东地区焊管产量占全国的比重约20%,中南地区占10%,东北地区占8%。 焊接钢管是板带材的下游产品,产量高消费也大。焊管消费较大的区域是华北地区,平均占22.7%,华东占20.7%。中南占17.8%。 2.钢管现有生产消费 到2005年,钢管产量比2000年增加了1680万吨,增长了180.0%,同期,钢材总产量增长了183.7%(按统计快报)。 无缝钢管产量比2000年增加了632万吨,增长了152.4%;焊管产量比2000年增加了1048万吨,增长了202.0%。 2000—2005年,钢管占钢材总产量的比重平均为6.97%,其中无缝钢管占2.62%,焊管占4.35%。2000年,无缝钢管产量占钢材总产量的比重为3.16%,焊管占3.95%,到2005年无缝钢管占2.8%,焊管占4.2%。因此,焊管比无缝钢管产量增长快,焊管产量比重提高,无缝钢管比重减小。 到2005年,钢管消费量比2000年增加了1479万吨,增长了157.5%,同期,钢材总消费量增长了167.8%(按统计快报)。与产量相比,产量增量高201万吨,增长率高22.4个百分点。 无缝钢管消费量比2000年增加了558万吨,增长了133.4%;与产量相比,产量增量高75万吨,增长率高19.0个百分点。焊管消费量比2000年增加了921万吨,增长了176.8%。与产量相比,产量增量高127万吨,增长率高25.2个百分点。 2000-2005年,钢管占钢材总消费量的比重平均为6.51%,其中无缝钢管占2.76%,焊管占3.75%。与产量相比,产量比高0.72个百分点,其中无缝钢管高0.27个百分点、焊管0.45个百分点。 2000年,无缝钢管消费量占钢材总消费量的比重为2.96%,焊管占3.70%,与产量相比,产量分别高0.20和0.26个百分点;到2005年无缝钢管占2.58%,焊管占3.82%,与产量相比,产量分别高0.23和0.45个百分点。 焊管比无缝钢管消费量增长快。焊管消费比重提高,无缝钢管减小。焊管供求矛盾扩大比无缝钢管大。 钢管现有消费区域流向。2005年与2000年比,无缝钢管消费量增幅最大的区域是华东、华北、西北地区,分别增加了179万吨、79万吨、56万吨,增长了128.8%、68.1%、115.5%.其它区年消费量增加约20多万吨。 钢管现有消费产业影响。2000—2005年钢管消费增长率平均约31.5%,万元GDP钢管消费强度为12kg/万元,万元投资钢管消费强度为30.8kg/万元,万元工业增加值钢管消费强度为37.4kg/万元,万元建筑业增加值钢管消费强度为307.8kg/万元。 从钢管消费增长率与万元GDP、投资、工业增加值、建筑业增加值钢管消费强度的相关关系可以看出,钢管消费增长率与建筑业钢管消费强度呈明显相关关系。工业仍然是钢管消费的重要方面,但对钢管数量的拉动作用有减弱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万元工业增加值钢管消费强度没有明显增强的趋势,减少的趋势也不明显(2005年比2004年有所减低),反映出工业发展对钢管消费需求是平稳的。投资是钢管消费的重要方面,钢管消费随着投资的增长而增长,近年来,万元投资钢管消费强度也没有改变。 钢管这种消费变化趋势在“十一五”期间将会延续,特别是影响钢管消费需求较大的建筑业仍将是推动消费量增长的主要力量,而工业产业的发展将使品种结构进一步改善。 3.固定资产投资 研究表明,固定资产投资与钢材消费关联度最大。要关注固定资产投资占GDP中比重的变化。日本在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率超过30%的20世纪70年代前半期,导致了钢铁工业的生产能力过剩,而调整过剩能力花费了10余年的时间。日本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率在1973年达到最高36.4%,2003年降低到24.1%。 到2004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已经达到了51.5%,比2003年的42.84%又提高了8.7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还将继续高速增长吗?国内消费的增减要特别关注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如果按前面所提到的每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钢消费强度测算,按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88604亿元,投资增长超过11.29%,投资额增加10000亿元,相应钢消费量应增加3940万吨,其中长条材消费量将增加2050万吨,实际会不会是这样呢?因此,除了看投资额和增长率的大小外,更要研究投资结构和方向。 从国家发改委冶金处在编制规划时对钢材消费需求预测中所测算的近年来因使用国债对固定资产投资及其钢材消费的拉动作用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近年来钢消费增长快速与使用国债有密切关系,如果扣除这一促进因素,钢消费达到已有增长率是不可能的。 1998年时,国债投资的主要方向是农林水利、交通通信、城市基础设施、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国家直属储备粮库、经济适用房等。2003年时,国债投资的主要方向一是有利于经济均衡和长期发展的项目,如“南水北调”工程等。二是有利于促进就业、改善人民生活消费条件的项目。2003年增加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公共卫生和义务教育等投资,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重点是继续做好西部地区的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三是增加对社会保障和城乡低收人群众的支出。四是增加对有利于促进政府管理职能转变的电子政务工程和促进企业竞争力提高的企业信息化工程的资金支持,加快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 到2001年,国债共支持了47家钢铁企业,组织实施了82个技术改造项目,总投资750亿元。 目前在一些行业一些地区国债的拉动作用还会有前几年那么大吗?过去是因为有项目而没有投资,发国债买土地,而现在是有投资没有项目。 即使国债的直接拉动没有以前大,但其投资方向对社会投资也具有引领作用。 2003—2004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增加了14911亿元,其中7个主要行业投资增加了12987亿元,占全国新增投资额的87.1%,可见这些行业是近年来投资的主要方向,而这些行业的投资建设又是钢消费的主要用户,特别是制造业、电力、燃气和水的输送管道、水利建设、建筑和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等都是钢消费的大户,如据测算,2004年建设用钢材占全国钢材消费总量比重为64%。问题是今后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重点是否还是如此呢?投资的目的不单是建铁路、高速公路,其中工业建设过后必将带来工业生产的增长。所以,今后固定资产投资对钢消费的影响一是看投资总量的增长速度,二是看投资方向和结构。这在“十一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中能够看出。 四、区域市场的变化 区域市场层次性带来的钢消费总量增长和消费结构拉动作用不同。从国内市场区域分布来看,华东六省一市是国内钢材消费最大的区域,其次是中南地区、华北地区,西南、东北和西北地区消费占全国总消费的比重均在10%以下。 从供求上看,钢材的加工能力大于本区域市场消费的区域是华北、东北地区,而华东、中南、西南和西北地区均不能满足。总量上、地区间存在差距,有的多有的不能自给。 扁平材消费占全国总消费比重最大的区域为华东地区占44.9%、中南地区占21.7%。长条材消费占全国总消费比重最大的区域为华东地区占39.9%、中南地区占17.5%。 经济发展带动钢材品种消费区域的移动,目前消费较大的区域今后消费增长将减缓,中西部地区消费增长将适当加快。 梯型市场导致钢铁企业发展格局的变化。不同区域企业和不同结构的企业发展方式的差,面对的市场是不同的。 消费市场的层次性影响着区域市场品种消费结构。 一是区域制造业的集中 我国目前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三个家电制造集群,这三个产业集群汇聚了大量的制造加工企业和零配件配套企业,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集群优势。特别是珠三角的空调器、电饭锅、微波炉、电风扇、西式厨房小家电;长三角的空调器、饮水机、电暖气、洗衣机、电熨斗、吸尘器在全世界范围都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很强的制造能力和成本优势。 集群优势的形成反过来又促进了国内外大量的定单和投资,客观上又增强了这种集群优势。 除了占有比重的变化外,还有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区域市场也有很大影响。如:电冰箱产量占全国比重1999年时为28.1%,到2004年为28.4%;彩色电视机1999年时为46.9%,2004年为49.5%;汽车由0.9%提高到5.5%,而像家用洗衣机由19.7下降到7.8%,产量也由原来的264.94万台下降到2004年的184.03万台。可以看出有的略有发展,有的逐惭缩小,而江苏浙江山东等省均在提高。 下游用户产品的这种产业变化和转移,将带来钢消费量和结构的变化。特别是珠三角的空调器、电饭锅、微波炉、电风扇、西式厨房小家电等与长三角的空调器、饮水机、电暖气、洗衣机、电熨斗、吸尘器等都在全世界范围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很强的制造能力和成本优势。今后,这种优势还能保持吗?优惠政策到期了,工人工资也涨了,其它靠近消费市场的地区做不做这些东西?落后地区要发展也会有政策,为什么到广东、江浙打工?因此,产业转移造成区域钢材品种消费结构发生变化。 二是下游企业规的集中 家电行业仍将延续结构调整的趋势,并出现两级分化的局面,一些不适应市场竞争的企业会通过不同方式退出市场,而龙头企业也会呈现强者更强的局面。2004年中国汽车和轿车产量分别达到507万和230多万辆。而国内前五家汽车企业集团产销量均已超过50万辆,占全国汽车市场的比例超过60%。 三是一些制造业发展将逐步增强世界市场竞争力 如机械、汽车、造船等。这些市场因素的变化,将影响着区域市场消费和结构变化。我们正处于经济发展有利的环境之中。 经济发展是钢消费增长的直接推动者。近年来,世界经济呈现良好的增长趋势,2004年世界经济增长达到了5.1%。我国2003年经济增长率为10.0%,2004年为10.1%,2005年为9.9%。 钢铁产业仍然具有良好的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工业化过程中,快速增长期与稳定增长期的转折点在哪里?“十一五”是我国发展的什么时期?这将决定着钢消费增长速度。中国工业化具有中国特色。不同地区发展不同,快速增长期有多长,稳定增长期什么时间开始?现在是什么时期?后发展区域是存在的,是不是也有先工业化、城镇化率很高的区域?这些都能对钢需求及其结构预测产生不同的影响。 我国工业化增长式的演变是:计划经济下走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路线,封闭环境下自主开发。然后是走调整经济结构的工业化路线,在开放环境下引进。再其后,走新型工业化路线,在开放环境下创新。在我国工业化增长式演变的过程中,相对应的钢铁产品是供不应求,供求平衡,供大于求,数量品种矛盾,品种质量矛盾,乃至升级换代、绿色产品。 2005年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人均GDP钢消费强度对比,超过世界平均值,超过俄罗斯、巴西,已经与法国、挪威、新西兰、英国、乌克兰等相近,但人均GDP不是一个数量级(2004年人均GDPl0923元/人,钢消费228.6kg/人)。 今后,中国的需求趋势是什么? 五、钢铁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贯彻《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促进中国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 2.中国钢铁工业要以满足国内需要为立足点,有条件的企业还要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3.坚持运用市场和法律手段淘汰落后产能。到2005年落后和工序能力不配套的产能约7000多万吨。 4.区别对待、分类指导钢铁企业发展。区域经济发达程度有所不同,对钢材的需求也有所不同;不同企业综合实力、资源占有及规都有所不同;不同企业条件要发展不同钢铁产品,以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因此,分区域、分企业、分不同产品满足市场需要的发展是必要的。 5.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实现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 6.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钢铁企业竞争力水平。主要是工艺装备、工艺技术创新,开发品种,提高质量技术,节能降耗技术等方面。 7.实施全球性资源战略,合理开发利用国内资源,积极建设海外供给基地,提高资源保障程度。 8.调整产业布局,加快体制创新和产业重组,做大做强大型企业集团。 9.全面推进信息化和物流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 (作者为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发展与科技环保部副主任) 。

  • 中国区域钢材市场消费趋势

    一、国内钢材生产消费现状 1.钢材区域消费流向变化 我国钢材区域消费流向变化的主要特点是: (1)2005年在本地生产销售钢材50%以上的有华北、华东、中南、西南,低于50%的是东北、西北地区。 (2)华北、东北、西南地区本地销售的比例有所提高,其中最大的是东北地区,由2004年35.3%提高到2005年45.2l%,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这说明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引领下,东北市场需求量增长较大。其次是华北地区,由49.9%提高到54.44%,提高了4.5个百分点。 (3)从区域市场来看,华东地区仍然是最大钢材消费市场,约占全国总消费量的39.46%,其次是华北、中南地区,约占35.44%,以上三个区域钢材消费约占全国的74.9%。 2.长条材 在2000一2005年之间,我国长条材产量比由54.1%降到50.2%,消费比由49.9%降到48.1%,产量略大。在消费增长率方面,由23.5%降到18.1%;产量增长率由23.1%降到18.9%:产销增长相当,生产消费矛盾不大。 在进出口方面,进口增长了110.5%,出口增长了314.8%。净出口量增长了554.4%。结果是长条材国内市场基本没有出现供大于求矛盾,而且在其它钢材价格变动时一度出现了坚挺的局面。因此,长条材适应市场能力强、产量调整快。 3.扁平材 在2000—2005年间,扁平材产量比由38.8%提高到42.8%;消费比由43.7%降到45.6%;消费增长率由66.2%降到18.6%;产量增长率由31.2%降到26.4%。 2000—2003年间扁平材消费增长率高于产量增长率,2004年产量高于消费增长率19个百分点,2005年又高了7.8个百分点。说明生产消费不平衡。 在进出口方面,扁平材进口量增长58.6%,出口量增长了172.5%,净进口量增长了19.1%。2000年进口量是出口量的3.88倍,2005年还有2.66倍。产量增长的同时进口量仍在增长,表现出扁平材生产大于消费,矛盾突出。 4.钢管 在2000-2005年间,钢管产量比由7.1%增到7.3%;消费比由6.5%降到6.3%。消费增长率由11.4%降到11.3%,产量增长率由10.4%提高到18.5%,结果是生产大于消费。 在进出口方面,钢管进口增长64.7%,出口增长321.4%,净出口量增长了1310.7%。2000年出口是进口量的1.26倍,2005年增长为3.22倍,缓解了国内钢管供求矛盾。 5.进出口影响度 出口对国内市场变化的影响度:扁平材出口量占2005年生产增量的比重为27.3%,长条材出口量占增量的比重为22.2%,钢管出口量占增量的比重为74.7%。 6.消费增长对国内市场变化的影响度 扁平材国内消费增量占2005年生产增量的比重为82.8%,长条材国内消费增量占2005年生产增量的比重为92.2%,钢管国内消费增量占2005年生产增量的比重为60.8%。 由此看出,出口能平衡国内资源增量。如果没有出口,国内钢材总体是过剩的。 二、建设用钢材区域市场消费趋势 1.中厚板生产消费。我国中厚板消费量最大的区域是华东地区,约占40%左右,其次是华北和中南地区,各约占17%一18%,其它各区域消费比重都在10%以下,最低是西北地区。 2.型材生产消费。大型材:最大消费区域是华东地区,约占全国49%左右,而且增长最快。华北、中南地区所占比重有所下降。 中小型钢材和棒材:最大消费区域是华东地区,约占全国35%左右。东北地区增长较快,到2005年占全国比重增长到20%左右。 3.螺纹钢筋生产消费。最大消费区域是华东地区.约占全国36%左右。华北和中南地区分别占全国的20%、18%左右。 4.线材生产消费。最大消费区域是华东地区,约占全国38%左右。华北、中南地区各占17%一18%左右。 5.镀层板生产消费。最大消费区域是华东地区,约占全国49%左右。中南占23%,其它各区域低于10%。 6.彩色涂层板生产消费。最大消费区域是华东地区,约占全国67%一71%左右。华北占12%、中南占8%左右、西南占7%、东北占3.8%、西北占不足1%。 以上钢材品种消费主要取决于固定资产投资。建设用钢最大消费区域是华东地区,各种钢材品种消费比重都在35%以上,其次是中南、华北、东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最大的区域也是华东地区,“十五”期间平均约占全国比重37%左右,其次是中南地区约占22%左右,华北占14%左右,西南10%左右,西北6%左右。 华东地区消费了大量建设用钢材,原因是到2004年,华东地区建筑房屋施工面积占全国的比重达到了49%,而其次的中南地区仅约20%左右,华北和西南各约ll%左右,东北约5%,西北约4%。 房地产开发与投资有很大的关系。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呈增长趋势,2000年以来平均约占17.7%,2005年约17.8%,最高的2004年占18.8%。 房地产开发用钢占全国钢材总消费量的比重也呈增长趋势,2000—2004年平均约占18.25%。 而且房地产开发用钢影响越来越大。1999年以来,住宅施工面积占建筑业施工总面积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而其中商品住宅的施工面积则呈快速上升的趋势。1999年时住宅施工面积占建筑房屋施工面积的比重为68.8%,商品住宅占住宅施工面积的比重为23.5%,到2004年,住宅占建筑房屋施工面积的比重下降为57.8%,而其中商品住宅占住宅施工面积的比重上升为49.7%。 房地产开发用钢自东部向西部影响程度不同。东部地区影响大,西部地区影响小。原因是东部地区住宅占建筑房屋施工面积比重为53%一56%,而房地产开发占住宅施工面积比重为54.2%一58.2%。 西部地区住宅占建筑房屋施工面积比重为60.6%一67.2%,而房地产开发占住宅施工面积比重为37.9%—44.4%。 广东、海南住宅占建筑房屋施工面积的比重分别是50.1%、60.9%,商品住宅占住宅施工面积的比重则为62.3%、57.1%。 河南、湖北、湖南、广西住宅占建筑房屋施工面积的比重约64.1%一75%,商品住宅占住宅施工面积的比重则为21%一45%。 我国各区域建设用钢不同特点是:重工业区域用钢多,如东北、西北、华北地区单位建筑施工面积用钢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三、扁平材、钢管区域市场消费趋势 1.扁平材生产消费 扁平材(中厚板、薄板、镀涂层板、电工钢、不锈钢板及带钢)消费量最大的区域是华东地区,五年平均占全国的比重约42%左右。其次是中南和华北地区,各占约18%一19%左右。 热轧宽薄板卷消费量最大的区域是华东地区,近四年平均占全国的比重约38%左右。其次是中南占21.6%,华北占15.6%左右。到2005年,华东约占44%,中南约占20.4%,华北约占15.6%。 冷轧宽薄板卷(含镀涂层板)消费量最大的区域是华东地区,近四年平均占全国的比重约50.7%左右。其次是中南19.1%,华北、东北各占8%一9%左右。到2005年,华东约占51.3%,中南约占17.8%,华北约占9.1%,东北约占8.1%。 扁平材尤其是薄板材品种消费的主要流向与区域工业发展进程有关。2000年以来,华东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约为42.9%,中南约占24.3%,华北占13.1%左右。到2005年,华东约占44.9%,中南约占23.9%,华北占14.4%左右。 扁平材品种消费与区域工业结构有关。到2005年,全国轻重工业的比重关系为31:69,其中华东35:65,中南、西南地区分别为37:63,华北为20:80,东北为16:84,西北为13:87,各区域轻重工业结构明显不同。 薄板材特别是冷轧、镀层等板材产品消费大的地区是轻工业发达地区。其中,华东地区轻工业占全国比重为51.2%,中南占29.0%,华北占9.3%,西南占7.8%,东北占5.0%,西北占2.0%。 出口贸易多少也决定了区域消费的大小,出口结构的不同也显示了消费结构的差。华东和中南地区是主要的出口区,2000年以来,平均分别占全国的比重约为45.4%、35.3%。华东地区是增长趋势,中南地区是下降趋势。其它区域比重基本没变,都在10%以内。出口经济带动着地方经济的增长,同时带来对钢铁材料消费增加。 出口结构的不同带来钢材品种结构消费差。从区域机电产品出口比重看,最大的是华东约占全国50%,其次是中南约占39.4%。从区域高新技术产品出El占全国比重看,华东地区占49.2%,中南地区占39.1%。同时,由于出口结构的不同带来的钢材品种结构消费差,因而各地区出口额也有较大不同。出口额较大的省区市分别是广东、江苏、上海、浙江,都超过500亿美元,其中机电产品出口所占比重为46%--69%。其次是山东、福建、北京、天津、辽宁,出口额都超过200亿美元,机电产品出口所占比重为29%--35%,其中天津占67.5%。 带钢也是扁平材消费中的主要品种。带钢消费最大的区域是华东、华北地区,近四年平均各占全国的比重约38%左右。其次是中南占13.4%左右。到2005年,华北约占39.4%,华东约占33.8%,中南约占14.7%。 焊接钢管是板带材特别是带钢的主要消费者。2005年华北地区焊管产量达到了810.73万吨,占全国的比重为51%,是带钢在该区域消费的主要去向。华东地区焊管产量占全国的比重约20%,中南地区占10%,东北地区占8%。 焊接钢管是板带材的下游产品,产量高消费也大。焊管消费较大的区域是华北地区,平均占22.7%,华东占20.7%。中南占17.8%。 2.钢管现有生产消费 到2005年,钢管产量比2000年增加了1680万吨,增长了180.0%,同期,钢材总产量增长了183.7%(按统计快报)。 无缝钢管产量比2000年增加了632万吨,增长了152.4%;焊管产量比2000年增加了1048万吨,增长了202.0%。 2000—2005年,钢管占钢材总产量的比重平均为6.97%,其中无缝钢管占2.62%,焊管占4.35%。2000年,无缝钢管产量占钢材总产量的比重为3.16%,焊管占3.95%,到2005年无缝钢管占2.8%,焊管占4.2%。因此,焊管比无缝钢管产量增长快,焊管产量比重提高,无缝钢管比重减小。 到2005年,钢管消费量比2000年增加了1479万吨,增长了157.5%,同期,钢材总消费量增长了167.8%(按统计快报)。与产量相比,产量增量高201万吨,增长率高22.4个百分点。 无缝钢管消费量比2000年增加了558万吨,增长了133.4%;与产量相比,产量增量高75万吨,增长率高19.0个百分点。焊管消费量比2000年增加了921万吨,增长了176.8%。与产量相比,产量增量高127万吨,增长率高25.2个百分点。 2000-2005年,钢管占钢材总消费量的比重平均为6.51%,其中无缝钢管占2.76%,焊管占3.75%。与产量相比,产量比高0.72个百分点,其中无缝钢管高0.27个百分点、焊管0.45个百分点。 2000年,无缝钢管消费量占钢材总消费量的比重为2.96%,焊管占3.70%,与产量相比,产量分别高0.20和0.26个百分点;到2005年无缝钢管占2.58%,焊管占3.82%,与产量相比,产量分别高0.23和0.45个百分点。 焊管比无缝钢管消费量增长快。焊管消费比重提高,无缝钢管减小。焊管供求矛盾扩大比无缝钢管大。 钢管现有消费区域流向。2005年与2000年比,无缝钢管消费量增幅最大的区域是华东、华北、西北地区,分别增加了179万吨、79万吨、56万吨,增长了128.8%、68.1%、115.5%.其它区年消费量增加约20多万吨。 钢管现有消费产业影响。2000—2005年钢管消费增长率平均约31.5%,万元GDP钢管消费强度为12kg/万元,万元投资钢管消费强度为30.8kg/万元,万元工业增加值钢管消费强度为37.4kg/万元,万元建筑业增加值钢管消费强度为307.8kg/万元。 从钢管消费增长率与万元GDP、投资、工业增加值、建筑业增加值钢管消费强度的相关关系可以看出,钢管消费增长率与建筑业钢管消费强度呈明显相关关系。工业仍然是钢管消费的重要方面,但对钢管数量的拉动作用有减弱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万元工业增加值钢管消费强度没有明显增强的趋势,减少的趋势也不明显(2005年比2004年有所减低),反映出工业发展对钢管消费需求是平稳的。投资是钢管消费的重要方面,钢管消费随着投资的增长而增长,近年来,万元投资钢管消费强度也没有改变。 钢管这种消费变化趋势在“十一五”期间将会延续,特别是影响钢管消费需求较大的建筑业仍将是推动消费量增长的主要力量,而工业产业的发展将使品种结构进一步改善。 3.固定资产投资 研究表明,固定资产投资与钢材消费关联度最大。要关注固定资产投资占GDP中比重的变化。日本在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率超过30%的20世纪70年代前半期,导致了钢铁工业的生产能力过剩,而调整过剩能力花费了10余年的时间。日本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率在1973年达到最高36.4%,2003年降低到24.1%。 到2004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已经达到了51.5%,比2003年的42.84%又提高了8.7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还将继续高速增长吗?国内消费的增减要特别关注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如果按前面所提到的每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钢消费强度测算,按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88604亿元,投资增长超过11.29%,投资额增加10000亿元,相应钢消费量应增加3940万吨,其中长条材消费量将增加2050万吨,实际会不会是这样呢?因此,除了看投资额和增长率的大小外,更要研究投资结构和方向。 从国家发改委冶金处在编制规划时对钢材消费需求预测中所测算的近年来因使用国债对固定资产投资及其钢材消费的拉动作用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近年来钢消费增长快速与使用国债有密切关系,如果扣除这一促进因素,钢消费达到已有增长率是不可能的。 1998年时,国债投资的主要方向是农林水利、交通通信、城市基础设施、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国家直属储备粮库、经济适用房等。2003年时,国债投资的主要方向一是有利于经济均衡和长期发展的项目,如“南水北调”工程等。二是有利于促进就业、改善人民生活消费条件的项目。2003年增加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公共卫生和义务教育等投资,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重点是继续做好西部地区的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三是增加对社会保障和城乡低收人群众的支出。四是增加对有利于促进政府管理职能转变的电子政务工程和促进企业竞争力提高的企业信息化工程的资金支持,加快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 到2001年,国债共支持了47家钢铁企业,组织实施了82个技术改造项目,总投资750亿元。 目前在一些行业一些地区国债的拉动作用还会有前几年那么大吗?过去是因为有项目而没有投资,发国债买土地,而现在是有投资没有项目。 即使国债的直接拉动没有以前大,但其投资方向对社会投资也具有引领作用。 2003—2004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增加了14911亿元,其中7个主要行业投资增加了12987亿元,占全国新增投资额的87.1%,可见这些行业是近年来投资的主要方向,而这些行业的投资建设又是钢消费的主要用户,特别是制造业、电力、燃气和水的输送管道、水利建设、建筑和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等都是钢消费的大户,如据测算,2004年建设用钢材占全国钢材消费总量比重为64%。问题是今后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重点是否还是如此呢?投资的目的不单是建铁路、高速公路,其中工业建设过后必将带来工业生产的增长。所以,今后固定资产投资对钢消费的影响一是看投资总量的增长速度,二是看投资方向和结构。这在“十一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中能够看出。 四、区域市场的变化 区域市场层次性带来的钢消费总量增长和消费结构拉动作用不同。从国内市场区域分布来看,华东六省一市是国内钢材消费最大的区域,其次是中南地区、华北地区,西南、东北和西北地区消费占全国总消费的比重均在10%以下。 从供求上看,钢材的加工能力大于本区域市场消费的区域是华北、东北地区,而华东、中南、西南和西北地区均不能满足。总量上、地区间存在差距,有的多有的不能自给。 扁平材消费占全国总消费比重最大的区域为华东地区占44.9%、中南地区占21.7%。长条材消费占全国总消费比重最大的区域为华东地区占39.9%、中南地区占17.5%。 经济发展带动钢材品种消费区域的移动,目前消费较大的区域今后消费增长将减缓,中西部地区消费增长将适当加快。 梯型市场导致钢铁企业发展格局的变化。不同区域企业和不同结构的企业发展方式的差,面对的市场是不同的。 消费市场的层次性影响着区域市场品种消费结构。 一是区域制造业的集中 我国目前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三个家电制造集群,这三个产业集群汇聚了大量的制造加工企业和零配件配套企业,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集群优势。特别是珠三角的空调器、电饭锅、微波炉、电风扇、西式厨房小家电;长三角的空调器、饮水机、电暖气、洗衣机、电熨斗、吸尘器在全世界范围都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很强的制造能力和成本优势。 集群优势的形成反过来又促进了国内外大量的定单和投资,客观上又增强了这种集群优势。 除了占有比重的变化外,还有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区域市场也有很大影响。如:电冰箱产量占全国比重1999年时为28.1%,到2004年为28.4%;彩色电视机1999年时为46.9%,2004年为49.5%;汽车由0.9%提高到5.5%,而像家用洗衣机由19.7下降到7.8%,产量也由原来的264.94万台下降到2004年的184.03万台。可以看出有的略有发展,有的逐惭缩小,而江苏浙江山东等省均在提高。 下游用户产品的这种产业变化和转移,将带来钢消费量和结构的变化。特别是珠三角的空调器、电饭锅、微波炉、电风扇、西式厨房小家电等与长三角的空调器、饮水机、电暖气、洗衣机、电熨斗、吸尘器等都在全世界范围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很强的制造能力和成本优势。今后,这种优势还能保持吗?优惠政策到期了,工人工资也涨了,其它靠近消费市场的地区做不做这些东西?落后地区要发展也会有政策,为什么到广东、江浙打工?因此,产业转移造成区域钢材品种消费结构发生变化。 二是下游企业规的集中 家电行业仍将延续结构调整的趋势,并出现两级分化的局面,一些不适应市场竞争的企业会通过不同方式退出市场,而龙头企业也会呈现强者更强的局面。2004年中国汽车和轿车产量分别达到507万和230多万辆。而国内前五家汽车企业集团产销量均已超过50万辆,占全国汽车市场的比例超过60%。 三是一些制造业发展将逐步增强世界市场竞争力 如机械、汽车、造船等。这些市场因素的变化,将影响着区域市场消费和结构变化。我们正处于经济发展有利的环境之中。 经济发展是钢消费增长的直接推动者。近年来,世界经济呈现良好的增长趋势,2004年世界经济增长达到了5.1%。我国2003年经济增长率为10.0%,2004年为10.1%,2005年为9.9%。 钢铁产业仍然具有良好的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工业化过程中,快速增长期与稳定增长期的转折点在哪里?“十一五”是我国发展的什么时期?这将决定着钢消费增长速度。中国工业化具有中国特色。不同地区发展不同,快速增长期有多长,稳定增长期什么时间开始?现在是什么时期?后发展区域是存在的,是不是也有先工业化、城镇化率很高的区域?这些都能对钢需求及其结构预测产生不同的影响。 我国工业化增长式的演变是:计划经济下走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路线,封闭环境下自主开发。然后是走调整经济结构的工业化路线,在开放环境下引进。再其后,走新型工业化路线,在开放环境下创新。在我国工业化增长式演变的过程中,相对应的钢铁产品是供不应求,供求平衡,供大于求,数量品种矛盾,品种质量矛盾,乃至升级换代、绿色产品。 2005年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人均GDP钢消费强度对比,超过世界平均值,超过俄罗斯、巴西,已经与法国、挪威、新西兰、英国、乌克兰等相近,但人均GDP不是一个数量级(2004年人均GDPl0923元/人,钢消费228.6kg/人)。 今后,中国的需求趋势是什么? 五、钢铁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贯彻《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促进中国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 2.中国钢铁工业要以满足国内需要为立足点,有条件的企业还要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3.坚持运用市场和法律手段淘汰落后产能。到2005年落后和工序能力不配套的产能约7000多万吨。 4.区别对待、分类指导钢铁企业发展。区域经济发达程度有所不同,对钢材的需求也有所不同;不同企业综合实力、资源占有及规都有所不同;不同企业条件要发展不同钢铁产品,以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因此,分区域、分企业、分不同产品满足市场需要的发展是必要的。 5.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实现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 6.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钢铁企业竞争力水平。主要是工艺装备、工艺技术创新,开发品种,提高质量技术,节能降耗技术等方面。 7.实施全球性资源战略,合理开发利用国内资源,积极建设海外供给基地,提高资源保障程度。 8.调整产业布局,加快体制创新和产业重组,做大做强大型企业集团。 9.全面推进信息化和物流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 (作者为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发展与科技环保部副主任) 。

  • 关于产能过剩与淘汰落后的思考

    钢铁工业供大于求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据有关资料介绍,到2005年底,我国钢铁生产能力达到了4.7亿吨,在建能力是7000万吨,拟建能力还有8000万吨。这种情况已经引起了有关方面和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但是,究竟怎样看待产能过剩的问题,又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加以解决,各界人士见仁见智,各抒己见,相信通过讨论,集思广益,会有助于问题的较好解决。 要高度重视钢铁工业产能过剩的严重性 让我们回顾一下国际钢铁界的情况。21世纪初期,国际钢铁界为了解决当时产能过剩的问题,从2001年4月到2002年2月,由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主持,先后召开了3次国际钢铁业界峰会,包括中国在内的三十几个产钢国及地区的代表参加了会议,专门讨论了压缩生产设备能力问题,而当时世界钢铁设备利用率为77%,比去年的75%还多了2个百分点。但77%这一数字,竟然惊动了国际钢铁界的顶级人物,3次开会,商讨对策,并最终达成了2005年前限产1亿吨的协议。虽然以后由于情况变化使得这一协议失去了意义,但由此可见,钢铁行业的过剩产能给全球钢铁界带来的巨大影响。因此,面对中国钢铁工业规的急剧扩张,我们绝不能等闲视之。 从历史和现实的结合来看“淘汰落后”的问题 产能已经过剩,我们该怎么办?《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以下简称《新政》)明确提出要淘汰落后工艺技术装备。这个方向是完全正确的。据统计,列入这个范围内的生产能力:炼铁有1亿吨、炼钢有5500万吨、轧钢有8000万吨。如果真能像一些媒体所说的那样,在2007年以前全部淘汰,那当然是一件天大的好事,但恐怕这只能是一些人的主观愿望罢了。 首先,是因为这条界线看似刚性,但真正要执行起来,就会出现相当大的弹性。你不是说淘汰300立米以下的高炉吗?有些人就说,我的已经扩容了,是330立米的,这就不在淘汰范围内了吧。也许企业提不出足够的依据,但你也难以证明它就是在300立米以下。除非他自己觉得在市场竞争中活不下去了,恐怕就很难强制执行。再说,以装备容积的大小来决定是否淘汰,也难以服人。像新兴铸管的高炉和转炉是中钢协重点统计企业中最小的设备,高炉还有200立米以下的,转炉是22公称吨的,但他们的许多指标在行业里是领先的,产品在市场上也是受欢迎的。当然,这样的装备不可能长命百岁,企业肯定也会在适当的时机,进行升级换代的,但至少目前没有理由1要把他们“一刀切”地立即予以淘汰。因此,过多地寄希望于这些级别装备的淘汰,甚至以为只要这些设备被淘汰了,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就解决了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 就算是确定了哪些设备是真正属于落后的范围,也不是一声令下,它们就从此销声匿迹。淘汰落后,我国已经有多次的实践。上世纪八十年代,在1981年和1989年两次国民经济调整和治理整顿时,国家就要求一批小钢铁厂关停并转;上世纪末国家对钢铁行业进行限产时,国务院办公厅又发出了《通知》,转发国家经贸委《关于清理整顿小钢铁厂的意见》,要求关停一批工艺装备落后的小钢厂。特别是1989年3月15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当前产业政策要点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是我国第一个产业政策,在明确提出要重点支持大中型炼铁、炼钢建设的同时,要求停止和严格限制小高炉、小转炉、小电炉的建设以及某些产品的生产,当时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在实际工作中也起到了十分积极的指导作用。但为什么尽管中央三令五申,这些落后的产能却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是这些装备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而是在其背后隐藏着一场利益的博弈。一方代表国家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另一方则是代表着某些地方政府、有关企业以及部分客户当前的现实利益,而几次博弈的结果,往往是上不敌下,法不责众,结果就出现“劣币驱逐良币”,至少是“良币、劣币并存”的情况。这次《新政》的发布,公开的声音是一片叫好,而且已经在实际工作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像鞍钢、首钢等特大型国有企业,已经淘汰了一批1000立米级的高炉。但历史的经验告诫我们,千万不要以为《新政》的贯彻可以畅通无阻,实际上,一场新的博弈已经开始。因此,我们要吸取历史的教训,在加强宏观调控的同时,妥善地处理好各方的利益,通过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以及某些必要的法令,使《新政》能够得到较好的落实。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认真地反思:我们过去制定的政策是否符合国情?有时良好的愿望之所以不能实现,问题就出在并不符合实际情况。拿热轧硅钢片来说,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就大力宣传冷轧硅钢片的优越性,极力主张要淘汰热轧硅钢片的生产。以后,在1989年国家颁布的第一个产业政策中,把生产热轧硅钢片的主要轧机、二辊热叠轧板机作为“停止或严格限制基本建设的产业、产品”;之后,国务院有关部门又多次发文,要求限期停止热轧硅钢片生产,淘汰落后的叠轧薄板工艺设备。现在限期早已过去,结果是不仅没有淘汰,而且随着冷轧硅钢片产量的增长,热轧硅钢片的产量也在逐年上升,2000年上升到71万吨,到去年已经突破了100万吨。不是说热轧硅钢片的性能优于冷轧硅钢片,但它的性价比还是受到很多方面的青睐,以此制成的中小规格的电机大量出口外销,钢厂、客户以及终端用户都从中受益。如果我们能够生产出价格适宜、性能比较高的冷轧硅钢片来,热轧硅钢片恐怕又是另一种下场了。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能不能通过新建现代化的大型钢铁企业来淘汰落后。特别是在一些沿海深水港地区,目前都在紧锣密鼓地积极筹划新建大钢厂。有的地方还承诺建设起了新的大厂,相应地淘汰本地区的落后产能。这当然也是件好事,特别是可以较大幅度地降低大宗原材料的运输成本,从长远讲,这肯定是个方向。但是沿海地区都想这样搞,那是不是又会陷入“合成谬误”的窘境?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新建沿海大厂是否是当务之急?而且能够有条件建沿海大厂的企业,恐怕本身并不属于淘汰之列的“落后企业”。这些要被“淘汰”的老厂能够这样轻易地关闭、搬迁吗?新厂建成了,当初承诺的诺言是不是当真会执行?而且即使真的关闭了,但增长的产能远比关闭的要多,其结果只是在已经过剩的产能上再加上一大块而已。因此,以新顶老,很可能引发新一轮更高水平的规扩张。 分层次地淘汰落后和严格控制新增产能相结合 淘汰落后原则不容动摇,态度必须坚决,但执行起来应该分几个层次。首先是对那些既落后又违法的(特别是违反环保法和质量法的),必须毫不留情地坚决予以取缔。这应该是毫无疑问的,但实际上也是步履维艰。最典型的是所谓的“地条钢”,这不仅是落后,而且可以说是祸国殃民。过去以为主要是销售到农村建筑市场,但去年在媒体的报道中,揭露了天津的“地条钢”,居然主要是销售到北京、上海,有些建筑商就是在合格的建筑钢材中掺进一部分这种不合格的钢材,搭配使用。近几年报刊上陆续有过报道,一些建筑物突然坍塌,酿成大祸,恐怕与此不无关系。但是,这样的厂子,这样的产品,在某些地区依然是红红火火。如果“地条钢”的生产还可以依然通行无阻,那又怎样去淘汰那些我们现在称之为“落后”的产能呢?而“地条钢”之所以取缔不了,“非不能也,是不为也”。由于有关部门利益不同,步伐难以一致,有的甚至暗中作梗。因此,在淘汰落后问题上单靠行业主管部门或某个业务部门是无能为力的,必须要使各级地方政府承担起责任来,并纳入到政绩考核中去。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组织各有关部门,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相互配合,各司其职,只要坚定不移地抓下去,一定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其次,对那些符合质量要求的产品以及生产这类产品的装备,只要它们能在市场中存活下来,就不是简单地用行政命令加以限制可以彻底奏效的。当然,如果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企业,可以按环保法处理。 这里也有两个层次的问题。一个方面是企业。大量产能的淘汰,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特别是经济损失问题和员工就业问题。因为这毕竟不是通过市场竞争自然出局的,必然会存在要不要补偿的问题。上世纪末我国两大行业的限产,纺织行业对销毁的锭子,有一定的补贴,淘汰落后设备就比较顺利(虽然,以后又死灰复燃),钢铁行业的“理智性限产”,一切由企业自行消化,阻力就大得多。国际上欧盟钢铁业上世纪90年代淘汰落后产能时,有关政府也是付出代价的。上面谈到的国际钢铁界在2002年的那次限产,会上还一致通过新设立两个专门工作机构,其中一个就负责研究解决压缩产量后带来的一系列困难和问题,包括提供补贴的数额和方式、方法等相应的政策措施。看来,压缩产能必须要有相应的政策配套措施,这是一个共性的问题。因此,我国钢铁业的淘汰落后也需要针对不同情况,研究采取相应的措施,促使这一艰巨任务的尽快落实;另一个方面是当地政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更为重要。特别是在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对全国来说是落后的技术装备,但在当地却是GDP甚至财政收入的大户,而且还提供了一大批就业岗位。一下子要关停这些企业,矛盾的焦点首当其冲地集中到当地政府。因此,如果没有恰当的政策措施,必然就会遇到来自这些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结成的利益共同体的各种形式的抵制,淘汰落后也就很难落到实处。 至于对那些在装备规格上达不到《新政》规定的进入门槛,但各项指标先进、效益良好的企业,更不能以设备的大小作为标准来强令淘汰。在这些貌似“落后”、指标优的企业,要引导他们更上一层楼。 第三,在淘汰落后的同时,对新增产能宏观调控的力度不能放松。结合产业重组和北京的特殊情况,国家已经批准首钢联合唐钢在沿海建设新的大型钢厂。与此同时,一些企业也提出了沿海建大厂的方案。当然,产业布局需要调整,新厂不是绝对不能建设,但是没必要在产能已经大大超过需求的情况下,都争先恐后地以调整布局之名去抢建新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绝不是单纯地花大钱建现代化的新厂。还要看到,“十五”期间,我国钢铁工业已经投入了6800多亿元资金用于改造、扩建和新建,相当一部分产能已经属于世界一流甚至领先水平,当前最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就是把这些企业真正办成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为国际钢铁界和广大用户认可的世界一流企业,而不是马上动手去建设新厂。 温家宝总理最近对钢铁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很重要的指示。这就是要重在增加高附加值的产品,提高质量,不能片面追求数量扩张;重在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强现有企业的改组改造,不能单纯依靠铺新摊子,上新项目;重在降低消耗,提高企业和产品竞争力,不能靠消耗资源和污染环境来实现增长。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我国从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的根本转变。这就是我们中国钢铁界需要为之奋斗的共同任务。 。

点击加载更多
分类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0~9 符号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