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 > 铁矿石国外大公司

更新时间:2024-04-29

快讯播报

铁矿石国外大公司快讯

2024-04-28 18:48

4月28日铁矿石远期市场整体活跃度较弱。因处于国外休息日,国内补班日,一级市场暂无平台消息和私下议标消息。二级市场上,卖家报盘有所减少,现有报盘多围绕MNPJ货物为主;买家多以观望为主,询盘甚少,少数市场参与者有一些折扣中品资源的需求。今日港口现货市场交投氛围较差,主流品种价格下跌5-10左右,成交品种多集中在PB粉、纽曼粉、金布巴粉、精粉、印粉以及块矿等资源上。

2024-03-29 18:33

3月29日铁矿石远期市场整体活跃度偏弱。受国外假期影响,平台上没有任何动态,也暂未发现矿山私下议标。二级市场上卖家报盘积极性尚可,询盘活跃度一般。据悉市场上有金布巴粉以及麦克粉等主流资源的成交且成交价格相对偏弱。港口现货市场整体活跃度一般,主流品种价格下跌15-20元左右,部分贸易商为月底交货进行采购,钢厂继续维持少量刚需采购。

2024-01-30 18:32

1月30日铁矿石远期现货整体交投氛围一般,平台上两笔同样装期的麦克粉(2月底跨月装期)以62%计价134成交、而3月初装期的纽曼粉以62.3%计价135成交;矿山私下招标方面,有SFGB和JSW印块,但其价格暂未可知。二级市场方面,卖家报盘积极性尚可,报盘水平与昨日差异不大;买家方面,有部分关注麦克粉,和一些非主流资源,整体询盘一般;另有听闻国外钢厂有转售扬迪资源。

2024-04-29 19:13

4月29日Mysteel铁矿石浮动溢价:PB粉+1.1,平;纽曼粉-1.2,平;金布巴粉-6.5,平;麦克粉-2.9,跌0.2;扬迪粉-5.9,平;BRBF+1,平;卡粉+1,涨0.3。(单位:美元/干吨)

2024-04-29 19:12

4月29日Mysteel62%铁矿石指数117.5, 跌0.6,月均109.85;65%铁矿石指数130.55, 跌0.25,月均122.4。(单位:美元/干吨)

铁矿石国外大公司价格行情

点击加载更多

铁矿石国外大公司相关资讯

  • 湛江中鼎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确认参加2021年(第十二届)中国铁合金产业大会

    目前,投资上亿元并被列为河北省重点项目的河北迪特泵业有限公司已经建成投产,广东环洲投资有限公司成立并正常开拓将进一步壮大公司实力中鼎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的主要业务是自主经营铁矿石、锰矿及合金等大宗货物的进出口、分销及物流配送公司充分利用湛江港深港码头的优势,每年直接从国外进口大量的锰矿及铁矿,并以湛江港、钦州港、天津港作为销售点进行进出口分销业务公司的宗旨是以强大的码头物流功能作为依托,支撑国内分销体系,面向全国的铁合金市场,将港口优势形成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将公司做成华东、华南及西南、西北地区都具有影响力的分销服务商。

  • 钢铁业“十二五”规划本周发布 产品升级列首位

    以中钢和中信泰富在澳大利亚铁矿领域的巨大投资为例,两大公司投资的项目今年以来都遭遇了困境中钢旗下的澳大利亚铁矿项目因港口问题暂时停止开发,而中信泰富的铁矿项目因为成本不断提高,竞争力明显下降 骆铁军表示,未来五年,将推动正在投资建设的国外铁矿石项目尽快投产发挥效益,推动海外铁矿石资源基地尽快建成出炉。

  • 钢铁业“十二五”规划本周发布 产品升级列首位

    以中钢和中信泰富在澳大利亚铁矿领域的巨大投资为例,两大公司投资的项目今年以来都遭遇了困境中钢旗下的澳大利亚铁矿项目因港口问题暂时停止开发,而中信泰富的铁矿项目因为成本不断提高,竞争力明显下降 骆铁军表示,未来五年,将推动正在投资建设的国外铁矿石项目尽快投产发挥效益,推动海外铁矿石资源基地尽快建成出炉。

  • 钢铁业“十二五”规划本周发布 产品升级列首位

    以中钢和中信泰富在澳大利亚铁矿领域的巨大投资为例,两大公司投资的项目今年以来都遭遇了困境中钢旗下的澳大利亚铁矿项目因港口问题暂时停止开发,而中信泰富的铁矿项目因为成本不断提高,竞争力明显下降 骆铁军表示,未来五年,将推动正在投资建设的国外铁矿石项目尽快投产发挥效益,推动海外铁矿石资源基地尽快建成出炉。

  • 钢铁业“十二五”规划本周发布 产品升级列首位

    以中钢和中信泰富在澳大利亚铁矿领域的巨大投资为例,两大公司投资的项目今年以来都遭遇了困境中钢旗下的澳大利亚铁矿项目因港口问题暂时停止开发,而中信泰富的铁矿项目因为成本不断提高,竞争力明显下降 骆铁军表示,未来五年,将推动正在投资建设的国外铁矿石项目尽快投产发挥效益,推动海外铁矿石资源基地尽快建成出炉。

  • 铁矿石保障纳入十二五规划 2015年自给率达45%

    2010年我国进口铁矿石已达6.18亿吨,自给率降到不足32%,世界铁矿供应主要集中在国外几家大公司手中,形成高度垄断,导致钢铁价格上涨幅度远远低于原材料价格上涨幅度   “2010年三大矿山的利润超过中国78家重点钢铁企业的利润总和,上下游产业的利润如此不平衡,必然引起我们的反思。

  • 铁矿石保障纳入十二五规划 力争自给率超过45%

    首钢集团董事长朱继民对《经济参考报》坦言,中国钢铁产能从1996年的1亿吨增加到2011年的7亿吨,对铁矿和煤炭的需求大幅度增加2010年我国进口铁矿石已达6.18亿吨,自给率降到不足32%,世界铁矿供应主要集中在国外几家大公司手中,形成高度垄断,导致钢铁价格上涨幅度远远低于原材料价格上涨幅度 “2010年三大矿山的利润超过中国78家重点钢铁企业的利润总和,上下游产业的利润如此不平衡,必然引起我们的反思。

  • 商品大视角——11日大宗商品早间新闻热点聚焦

    国内经济&国外动态 CPI创三年新高出口增速四连降 7月11日人民币对美元微幅下跌 钢铁等高耗能产业占新增电力需求超四成加剧供需矛盾 失业率创新高美股收跌油价重挫黄金上涨 欧元区债务危机忧虑升温欧元/美元下挫至两周新低 澳明年开征碳排放税向煤矿铁矿500家公司收取 【钢材】 11日上海建材横盘观望 11日(上午)唐山市场方坯小涨40元 6月份钢材进出口继续下降铁矿石进口回落 澳明年开征碳排放税向煤矿、铁矿业500家大公司收取 我国今年钢产量或破7亿吨利润率工业行业垫底 三大矿山现货招标哄抬矿价钢铁业盈利堪忧 【焦炭】 炼焦煤资源国际战略争夺加剧供应可能长期偏紧 上周天津港焦炭库存170万吨,周环比涨3% 商务部下达第二批焦炭和有色金属出口配额 【有色】 上半年中国未锻造的铝及铝材进口量同比降11.4% 6月未锻造铜及铜材进口280,009吨 恶劣天气严重影响智利矿业中心地带铜矿运作 【橡胶】 亚洲现货橡胶8日涨跌不一 马来西亚8日橡胶现货官方报价涨跌互现 美国就业数据乐观日胶创三月最大增幅 。

  • 我国铁矿资源供给分析及安全供给对策

    对国际铁矿石市场高度依赖的现实告诉我们,国外矿产资源的利用必须纳入我国国家资源安全的战略体系从国际铁矿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看,数量上可以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政府应加强对国际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引导,做好国内、外两大市场的宏观统筹,注意与主要资源国在政治、经济、技术上加强合作,尤其应在周边地区如俄罗斯、东盟国家等建立国外资源供给基地,以应对国际局势紧张时的海运问题;应密切关注国际市场中主要资源利用国的国家战略和经济发展方向;应统一管理与外商的谈判,合理分配进口资源;应建立利用国外资源的基金,鼓励大公司、企业到国外探矿和合作开发,建立相对稳定的国外基地,建立多渠道、多国别、多种形式的的国外供给体系,依据贸易比较利益原则,在和平时期尽可能充足充分利用国际资源,保证在合理价格的基础上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对铁矿资源的需求。

  • 钢铁企业联合重组面临的困难及思考

    一、当前我国钢铁企业联合重组的状况和特点 我国钢铁企业联合重组,主要始于“九五”计划期间。1997年国家下达关于实行“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人增效和再就业工程”的部署之后,先后有30多家钢铁企业进行兼并重组。自2005年国家发布《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以来,又有10多家钢铁企业推进联合重组。纵观几年来钢铁企业联合重组的状况,有以下四个特点: 1、1997年到2004年钢铁企业联合重组大多是区域性联合重组和强弱联合重组。1997年9月,邯钢兼并了河北资不抵债的衡水钢管厂和部属连续4年亏损的舞阳钢铁公司,接着进行改组上市的实行债转股;1997年12月,湖南的湘钢、涟钢、衡阳钢管厂为了上市融资,共同组建了华菱集团公司;1998年11月,以宝钢总厂为主,联合重组上海钢铁和梅山钢铁;2000年1月,攀钢承债式兼并成都无缝钢管厂,之后又与成都钢铁厂、长城特钢厂联合重组;2003年1月,靠改革走出困境的大连钢厂,与面临停产的抚顺钢厂联合重组为辽宁特钢集团,次年9月又与全线停产的黑龙江北满钢厂联合重组为东北特钢集团。上述5项联合重组都取得了成功,成效最大的是宝钢、上钢、梅钢的联合重组,经过5年的努力,由联合到整合、融合,已成为中国钢铁企业的排头兵,并跻身于世界企业500强的行列。这5项联合重组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值得借鉴。 2.2005年以来钢铁企业联合重组的进程加快了,并出现跨地区联合重组和民营、国有企业联合重组的新亮点,以及强强联合重组的苗头。2005年4月29日,首钢与水钢联合重组,是贵州省国资委把水钢34.5%的股权划拨给首钢,使首钢成为水钢的第一大股东;2005年8月16日,鞍钢与本钢组成了鞍本钢铁集团,迈出了两大钢联合重组的第一步;2005年10月22日,首钢与唐钢合资组建了首钢京唐钢铁有限公司,首钢占5l%、唐钢占49%的股份,共同建设沿海的曹妃甸钢铁基地;2005年11月17日,四川民营企业通德集团联合重组黑龙江国有企业西林钢厂;2005年11月19日,河北省批复同意唐钢、宣钢、承钢共同组建新唐钢集团公司;2005年11月28日,通钢、建龙钢铁、吉铁资产重组项目正式签约,新组建通钢集团公司;2005年12月28日,武钢与柳钢联合成立武钢柳钢(集团)联合有限公司,联合后拟共同建设防城港沿海新钢铁基地。上述7项联合重组中,有5项是跨省市、跨地区的联合重组,另2项是新唐钢集团与鞍本钢铁集团,虽然是区域性联合重组,其年产钢将达到1800万吨到2000万吨以上。明显带有强强联合重组的苗头。 3.真正意义上的跨省市、跨地区强强联合重组的钢铁企业实体尚未出台。如首钢与水钢是跨地区的联合重组,通钢、建龙钢铁、吉铁也是跨地区的联合重组,但还称不上是强强联合重组;又如首钢与唐钢是跨地区的联合重组,但只是在增量上的战略合作,在存量上尚没有联合重组的意向;再如武钢与柳钢也是跨地区的联合重组。,这两家产能都比较大,但两家联合的目的是共建防城港新钢铁基地,在该项目未批准之前,两家并未实质性重组。至于鞍钢和本钢两家合起来有2000万吨产能,但成立的鞍本钢铁集团,不是以资产为纽带的集团公司,目前仅成立了董事会推进委员会,是为了下一步成立董事会和进行资产重组做准备工作。 4.国际钢铁巨头跨国并购开始进入中国市场。2005年,世界第一大钢铁集团米塔尔已收购了我国华菱管线36.67%的股份。虽不是控股,但开创了外国资本在中国建起了第一个生产经营平台,这对我国钢铁企业产权结构多元化和国际化经营,都会产生一定影响。据报道,米塔尔并不甘于并购华菱一家,目前还在与多家钢铁企业进行接触。世界第二大钢铁集团安赛乐拟收购山东莱钢38%的股份。看来,国际钢铁巨头已看中了中国市场,特别是今年7月安赛乐与米塔尔合并后,成为横跨世界五大洲,钢产能约1.2亿吨,约占全球市场份额10%的巨无霸型钢铁企业,并把并购的目标对准了中国钢铁企业,值得我们予以关注。 二、钢铁企业跨省市、跨地区强强联合重组面临的六重困难。 1.在观念上有误区。一些钢铁企业特别是大型的较强的国有钢铁企业,认为自己有实力,热衷于规模扩张,自己做大做强。一些国内大型钢铁企业问虽然通过不同形式建立了一些合作或共赢关系,但这些合作或共赢关系,要么只是增量上的战略合作,在存量上并无重组意向,要么则只是松散的合作关系,并非以资产为纽带,各企业的基本发展思路仍以自我发展为主,正在或即将形成更多的重复建设。这样的发展思路,很难形成做强做大做精的合力,也难于在实力上超越世界钢铁巨头。这不符合《钢铁产业发展政策》的要求和目前钢铁企业联合重组的发展方向。 我国大约在改革开放初期推行承包制时,有过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说法,后来认为承包制有局限性,以推行股份制为主,强调了一手抓生产经营、一手抓资本运营。如 2.2005年以来钢铁企业联合重组的进程加快了,并出现跨地区联合重组和民营、国有企业联合重组的新亮点,以及强强联合重组的苗头。2005年4月29日,首钢与水钢联合重组,是贵州省国资委把水钢34.5%的股权划拨给首钢,使首钢成为水钢的第一大股东;2005年8月16日,鞍钢与本钢组成了鞍本钢铁集团,迈出了两大钢联合重组的第一步;2005年10月22日,首钢与唐钢合资组建了首钢京唐钢铁有限公司,首钢占5l%、唐钢占49%的股份,共同建设沿海的曹妃甸钢铁基地;2005年11月17日,四川民营企业通德集团联合重组黑龙江国有企业西林钢厂;2005年11月19日,河北省批复同意唐钢、宣钢、承钢共同组建新唐钢集团公司;2005年11月28日,通钢、建龙钢铁、吉铁资产重组项目正式签约,新组建通钢集团公司;2005年12月28日,武钢与柳钢联合成立武钢柳钢(集团)联合有限公司,联合后拟共同建设防城港沿海新钢铁基地。上述7项联合重组中,有5项是跨省市、跨地区的联合重组,另2项是新唐钢集团与鞍本钢铁集团,虽然是区域性联合重组,其年产钢将达到1800万吨到2000万吨以上。明显带有强强联合重组的苗头。 3.真正意义上的跨省市、跨地区强强联合重组的钢铁企业实体尚未出台。如首钢与水钢是跨地区的联合重组,通钢、建龙钢铁、吉铁也是跨地区的联合重组,但还称不上是强强联合重组;又如首钢与唐钢是跨地区的联合重组,但只是在增量上的战略合作,在存量上尚没有联合重组的意向;再如武钢与柳钢也是跨地区的联合重组。,这两家产能都比较大,但两家联合的目的是共建防城港新钢铁基地,在该项目未批准之前,两家并未实质性重组。至于鞍钢和本钢两家合起来有2000万吨产能,但成立的鞍本钢铁集团,不是以资产为纽带的集团公司,目前仅成立了董事会推进委员会,是为了下一步成立董事会和进行资产重组做准备工作。 4.国际钢铁巨头跨国并购开始进入中国市场。2005年,世界第一大钢铁集团米塔尔已收购了我国华菱管线36.67%的股份。虽不是控股,但开创了外国资本在中国建起了第一个生产经营平台,这对我国钢铁企业产权结构多元化和国际化经营,都会产生一定影响。据报道,米塔尔并不甘于并购华菱一家,目前还在与多家钢铁企业进行接触。世界第二大钢铁集团安赛乐拟收购山东莱钢38%的股份。看来,国际钢铁巨头已看中了中国市场,特别是今年7月安赛乐与米塔尔合并后,成为横跨世界五大洲,钢产能约1.2亿吨,约占全球市场份额10%的巨无霸型钢铁企业,并把并购的目标对准了中国钢铁企业,值得我们予以关注。 二、钢铁企业跨省市、跨地区强强联合重组面临的六重困难。 1.在观念上有误区。一些钢铁企业特别是大型的较强的国有钢铁企业,认为自己有实力,热衷于规模扩张,自己做大做强。一些国内大型钢铁企业问虽然通过不同形式建立了一些合作或共赢关系,但这些合作或共赢关系,要么只是增量上的战略合作,在存量上并无重组意向,要么则只是松散的合作关系,并非以资产为纽带,各企业的基本发展思路仍以自我发展为主,正在或即将形成更多的重复建设。这样的发展思路,很难形成做强做大做精的合力,也难于在实力上超越世界钢铁巨头。这不符合《钢铁产业发展政策》的要求和目前钢铁企业联合重组的发展方向。 我国大约在改革开放初期推行承包制时,有过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说法,后来认为承包制有局限性,以推行股份制为主,强调了一手抓生产经营、一手抓资本运营。如今世界上成功的大公司、大集团无一不是联合重组发展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是只靠自我积累发展起来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这对一些钢铁企业走出发展观念的误区,与时俱进地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显得更加必要和迫切。 2.在体制上有障碍。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实行“统一所有、分级管理”的模式,名义上都是国有企业,实际上已分割为中央国有、省属国有、市属国有。实质上是政府管企业,而且管资产、管人、管事“三合一”。有人说这种管法比计划经济时代还管得多、管得细,国资委成了“国企委”。在这种体制和机制下,联合重组企业就成了有关政府之间进行利益协调、讨价还价的一个砝码。对钢铁产业来说,虽然上面有经国务院同意的统一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各个地方、各个部门都要贯彻执行,但是到了下面,各个地方、各个部门更多的是考虑本地区、本部门的发展和利益,习惯于各自为政、自我发展,甚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就是贯彻落实中央要求的统筹规划、联合重组、科学发展中存在种种问题的根源。如果不从体制上进行深人改革,不把各地区、各部门“各自为政”的围墙彻底打破,不对自我发展的钢铁企业进行重新整合、统筹规划,那么,要推行钢铁企业跨省市、跨地区强强联合重组,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无疑将是障碍重重、难以实现的。 3.在利益上有矛盾。如果只从钢铁企业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上进行改革,跨地区强强联合重组仍然不易启动,其原因在于利益关系难以协调好。我国现行的财税体制是实行“分税制”和转移支付制度。分税制把所有税种分为中央政府收入、地区政府收人和中央地方分享收人三类。东北特钢是一个跨省市、跨地区钢铁企业联合重组而成的企业集团,原大连钢厂属大连市管,原抚顺钢厂属辽宁省管,原北满钢厂属黑龙江省管,他们联合重组时,制定和落实了两条措施:一是不搞资产划拨,实行股份制,各企业按其净资产额度确定股权比例,并按股分红;二是不搞统一纳税,仍维持原纳税渠道不变,增值税和所得税仍实行“统一计算、分级管理、就地预交、集中结算”的办法,较好地处理了各方面的利益,使集团能顺利地组成并实现跨越式发展。但有的地方和企业在研究联合重组有关问题时,担心联合重组后统一了发展规划,不在本地区发展将影响该地区的收入,因此只愿意搞松散型企业集团,不愿搞以资产为纽带的联合重组,从而成为钢铁企业跨省市、跨地区强强联合重组的一项利益障碍。已取得重组成功的企业认为对待这类矛盾不能就事论事,而应该按照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要求,树立全局观点、大局观点。按统一规划不在某地区发展如果从全局看是合理的,企业及其所在的政府就应该同意,为了保全局利益而影响局部利益,甚至牺牲一些局部利益也是必要的。当然,如果因此对地方财政影响很大,危及地方财政、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则应如实向上反映,请上级政府考虑通过转移支付来妥善处理,但不应把局部利益放在全局利益之上,而拖延或阻挠实施跨省市、跨地区强强联合重组。 4.在人事上有阻力。这主要来自企业领导层,除了在意识上存在着“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思想外,怕联合重组后丢掉已得到的“交椅”,甚至是为了某个干部的安排等等。这类问题虽拿不到桌面上来,但确实是影响联合重组能否顺利进行的大问题。如何解决?已联合重组取得成功的做法是:首先要通过思想教育来解决,教育干部立党为公、顾全大局;其次,是要对因联合重组变动的企业领导和干部做出妥善安排,各得其所;再其次,不排除采用组织手段来解决问题。 5.在处理遗留问题上有困难。目前国有钢铁企业都存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如企业办社会和辅业单位的负担沉重,企业富余人员过多,企业大集体问题等。这些问题都是实实在在的困难,国家已相继出台过一些政策,目前国有企业所办学校、医院、公安正在逐步转移给地方政府。2002年国家经贸委等八部委下发了《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实施办法》,辅业改制工作正在顺利推行。2005年11月6日国务院又专门批复了东北地区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在确保稳定的前提下,积极妥善地加以解决。问题是钢铁企业的联合重组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而解决这些历史遗留问题有一个逐步处理的过程,必须把两者的关系处理好。宝钢、上钢、梅钢的联合重组,大钢、抚钢、北钢的联合重组,都是先联合重组,历史遗留问题待到有条件后再办,做到了两不耽误。而目前有些钢铁企业却片面强调,不先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就不联合重组,其实这是在为自己不愿意联合重组找借口。事实上,宝钢集团、东北特钢集团这些案例,在联合重组前解决大集体问题的条件并不成熟,都是在联合重组后解决的遗留问题,既争取了联合重组的时间,又为解决大集体问题创造了条件。 6.在重组动力上有不足。根据国内外钢铁企业联合重组的经验来看,当市场竞争激烈,企业生存发展面临较大威胁时,企业经营压力大,转化为联合的动力也大,有利于加快联合重组的进程。但目前正处在钢铁工业大发展时期,绝大多数企业日子过得不错,自我发展、扩张的欲望很强,联合重组内在的驱动力不足,不急于联合重组。对于我国钢铁企业来说,如果非要到了竞争对手两败俱伤再言和,国家、企业和职工付出的代价就太大了。东北特钢集团重组前,大钢、抚钢、北钢就有这方面的教训,早在1997年就提出过东北地区组建特钢集团的意见,由于三家都听不进去,各自为战,相互竞争,导致整个东北特钢产业竞争力不断弱化,甚至到了生存难以为继的地步,迫不得已才逐步走到一起。2004年这三家联合重组后,拨杂去冗,优势互补,迅速迈开跨越式发展的新步伐。 总起来看,克服这些障碍,解决这些“难”点还需要时间,有一个过程。但只要各大钢以大局为重,站高些,看远些,铸就世界钢铁强国的责任心再强些,钢铁企业跨省市、跨地区强强联合重组一定能够搞起来。 三、有关钢铁企业联合重组的几点思考 1.推进企业联合重组,提高集中度,是解决钢铁产业诸多问题的关键环节。目前,我国有产钢企业870多家,近几年联合重组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产业集中度仍然很低,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的产业特点没有根本改变。特别是近几年地方中小钢铁企业的快速扩张,使得大型钢铁企业集团所占比重持续下降,产业集中度在进一步降低,排名前10位的钢铁企业1998年钢产量占全国50%,到2005年却下降到了35%。2005年钢铁产量达到1000万吨以上的8个企业合计产钢10541万吨,占全国钢产量的比重仅为29.62%,最大的宝钢集团产钢2273万吨,只列世界第6位。 由于产业集中度低,尤其是数量众多的钢铁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在靠规模走粗放式经营发展的路子,使得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加大,重复建设难以得到有效控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作进展缓慢。由于缺乏引领和稳定市场的主导力量,加剧了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市场价格波动接连不断。特别是钢铁工业发展所需资源、能源和环境的制约因素更加日益突出。上述这些问题正在成为制约我国钢铁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严重障碍。因此,推进钢铁企业的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快组建 若干个3000万一5000万吨、甚至l亿吨级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钢铁企业,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2.钢铁企业跨地区强强联合成功的关键在于出资人的作为。现阶段,我国钢铁产业的主导力量仍是国有和国有控股的钢铁企业,而实现国有和国有控股钢铁企业联合重组的核心是资产重组,形成以资产为纽带的企业集团,这必须靠国有和国有控股钢铁企业的出资人做出决策。资产重组采取什么方式:是资产划拨、股权转让、出资收购、相互持股;资产重组采取什么结构:是国有绝对控股、国有相对控股、国有参股等等,这完全取决于企业出资人的意志和决策。因此,我国钢铁企业跨省市、跨地区强强联合重组,必须由国有和国有控股钢铁企业的出资人或所有者的代表来主导,即由国务院国资委和各级政府国资委的代表说话、拍板才能办成,换句话说,国有和国有控股钢铁企业的联合重组,出资人的决心大小和推动程度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 根据宝钢及其他钢铁企业联合重组的经验,出资人到位的标志是:主动倡导,统筹规划,及时决策,组织实施。具体地说,要切实抓好几件关键的事:一是策划制定本地区和跨地区钢铁企业联合重组的规划,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地征求意见,待条件成熟时部署实施;二是对要实施联合重组的钢铁项目,组成有各方面参加的推进工作小组,负责协调各方面关系和利益,拿出具体的联合重组实施方案,报有关政府批准实行;三是明确联合重组后新公司的主要任务和发展方向,以利统一思想和行动,搞好整合与融合;四是选好新公司的领导班子。 3.加快钢铁企业联合重组要以大型骨干企业为龙头。要充分发挥现有大型骨干企业在技术、资金、管理上的优势,以这些大型企业作为骨干,充分考虑原料、能源和环境容量的保证程度,把产品结构调整、压缩低水平产能、搬迁改造结合起来。以优势企业为龙头,以政府协调和企业自愿相结合为原则,推进国有钢铁企业的兼并重组;以市场化原则为主,推进国有钢铁企业与其他所有制钢铁企业的兼并重组。目前,现有大型钢铁企业基本上是国有企业,多数企业的人事任免权在省市,而省市领导希望自己主管的企业做强做大,自我发展。为此,建议国家要采取一些措施: 一是明确规定,除沿海、沿江利用国外铁矿石资源条件好的企业外,其他现有企业没有新增铁矿资源的一律实行以所在地区资源量定产、定企业规模的办法,延长企业生产周期,在节能降耗上下功夫,不准再扩大产能; 二是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国资委直接受理和审批大型骨干钢铁企业的联合重组项目和相关新上项目。同时保障地方政府的既得利益,引导鼓励省市和地方政府积极支持和配合联合重组; 三是从我国钢铁企业的现状出发,由政府有关部门制定“钢铁企业联合重组规划”,在近2—3年内,通过跨省市、跨地区联合重组,组建几个年产钢量3000万吨以上的大型钢铁集团,并以此为突破,带动和加快全行业的联合重组。参照上海地区联合重组的做法,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参加,制订加快推进钢铁企业跨地区、跨省市联合重组的指导意见,选择条件比较成熟的地区、企业,突出重点,率先推进,在东北、华北、华东、中西南五大区域,以现有大型骨干钢铁企业为主,实现各组建一个年产钢3000万~5000万吨及以上的特大型钢铁企业集团的目标。 4.要明确外资参股、持股现有我国钢铁企业的有关条件,促进内外平等竞争。据了解,国家商务部提出将加大中部地区利用外资程度,支持外资参与我国钢铁等产业的改组改造。因此一些钢铁企业认为,外资参与对我国钢铁企业联合重组时,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国内企业优先;对引进外资的相关优惠政策,同样适用于国内企业。如目前有的外资企业参与国内钢铁企业联合重组时,允许给国内企业经营层以期股权等激励措施,而国内钢铁企业对国内钢铁企业联合重组时则没有这条。一些企业建议今后国内钢铁企业联合重组国内钢铁企业时,也应允许采取这一措施,以利内外平等竞争,避免因内外实行不同激励办法而造成不良偏向。 。

  • 淡水河谷为巴西第7大企业

    巴西的铁矿石及其精矿主要由巴西淡水河谷公司生产,该公司在巴西500强企业中排第7位,2005年营业总额77.3亿美元,同比增长21.6%,在10大公司中营业额增长率最高 中国是淡水河谷公司的主要国外客户,2005年,我自巴西进口的5471万吨(同比增长18.87%),中国进口的巴西铁矿石占该公司销售总量的22.4%,占我自全球进口量的20% 据报道,根据2005年营业额,巴西企业500强出炉。

  • 未来五年世界钢铁市场和贸易的发展趋势

    在第四届中国国际钢铁大会上,美国国际钢铁协会主席Davidphelps就世界钢铁市场发展趋势发表了看法。 大事件概览 市场预测通常以展望钢铁需求的趋势开始。然而,本文将首先关注我们的主要兴趣点,即全球钢铁贸易,包括未来几年的贸易量、消费份额及其在今后几年的走向。接着,我们将对过去,尤其是最近5年来的钢铁消费趋势以及中国对世界需求的影响进行探讨。第三个话题将着眼于全球钢铁市场的供应变化,特别强调钢铁工业在世界各地的产业联合问题。本文的最后一个话题将是钢铁工业的产业联合与寻求价格稳定之间的关系,欧盟和美国的经验将作为参照。 全球钢铁贸易的过去与现状全球钢铁贸易量(不包括欧盟内部贸易,包括钢铁半成品)从1950年的1300万吨迅猛增长到1974年的9000万吨。经过几年的停滞,全球钢铁贸易恢复其增长势头,到2000年时已增长到2.2亿吨。经历再次下滑之后,继续发展并于2005年突破2.5亿吨大关。欧盟内部的钢铁贸易均不计算在这些数字以内,这是因为,从贸易商的观点看来,欧盟内部的贸易与一个国家的内部贸易几乎没有什么不同。欧盟禁止任何针对联盟内部其他成员国出口的排外、歧视或实行反倾销程序。而在北美自由贸易区成员国问或其它自由贸易区成员国之间的钢铁贸易,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钢铁贸易量在成品钢材产量中所占的百分比已经从1950年的10%增加到1974年的18%,预计在2005年将进一步增加到26%。同时,国际钢铁贸易的产品结构也在慢慢发生改变。在20世纪70年代,冷轧薄板、中厚板和管材是主打产品。而目前贸易量排在第一位的是半成品钢材,热轧薄板紧随其后排在第二位,两者均将冷轧薄板和中厚板远远甩在了身后。镀锌板也同样赶超了中厚板,并且在几年后还可能赶上冷轧薄板。长材类产品尽管仍有相当的生产规模,但其在整个贸易量中所占的比例,已经从上个世纪70年代的四分之一下降到2005年的大约五分之一。 全球贸易的预期结构变化我们没有理由怀疑今后五年中,无论是钢材贸易总量还是其在全球成品钢材产量中的份额都会持续增长。然而,正如随后将详细说明的那样,大型合并的形成以及钢铁企业在世界矿石丰富的区域建造大型半成品厂都将影响独立钢铁商的作用。这些变化将会产生以下结果:首先,钢材生产商与客户间的直接贸易比例将增加;其次,在半成品交易中,企业内部转移将比通过国际交易所进行贸易出现更快速度的增长。 周期性波动多年来,无论是钢材生产还是贸易都未能稳定增长,而是经历了周期性的波动。就钢材贸易而言,长期趋势的偏离有时会被过多的贸易事件放大,这一现象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钢材表观消费量和钢材贸易量也会受到钢材生产商、服务中心以及钢材使用部门的库存量的大幅波动的影响。无需多言,这些波动也会对主流价格产生重大影响。 全球钢材消费/生产趋势详解有些时候,全球钢材产量的趋势走向是迫于强大的结构变化的压力。这样的变化在20世纪70年代的后五年发生过。主要成因是全球钢材消费的增长率猛然下跌并随后导致供应方面的严重混乱。这一下跌趋势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早期。供应商必须适应经常性的需求停滞,这就强迫主要的钢材生产商,尤其是在美国和欧洲,进行艰难的改组。幸运的是,在20世纪90年代的后五年中,全球钢材消费再次上扬,主要归功于中国经济的神奇扩张。但是1998年,由于一些东亚国家的金融危机,全球钢材市场的供应经历了一次恐慌。那些国家用出口淹没了世界市场,引发了主要进口国的防御行为。 尽管如此,全球钢产量于1999年恢复增长,虽然没有能够超越两年前已经达到的水平。2000年,产量创造了空前的纪录,随后两年中再次回落,这期间传统钢材生产区域的紧缩并未能抵消中国的快速增长。然而,在2002年后,全球产量以惊人的速度上升,中国居首位。无人相信这一速度将会保持到2007/2008后,主要原因如下:(1)如果要提高国内市场价格并且减少对国际市场的出口压力,中国的消费必须与产量持平;(2)全球主要的钢材生产资源出现紧张态势,而新资源的开发需要时间和大量的资金投入。当然,如果中国政府能够致力于消除所报道的8000万一1亿吨的低效产能,这一状况将被改变。 专题:印度钢材的未来一一消费、产出和贸易。即使全球钢材生产在以后五年中能保持2.5%一3%的适度增长速度,按历史标准计算,这也是有力的增长。这其中考虑了印度较快增长的钢材消费的可能性,相比较而言,该国过去六年中的表现平平。在钢材消费方面,印度不可能追随中国的步伐。从1999年到2005年这6年来,印度的钢材消费量从2510万吨上升到3450万吨。要在2012年达到预想的6000万吨,印度的国内经济发展必须有显著增长。即便达到这一目标,全部的增加量还是少于从这个世纪开始后每年中国钢材消费的增加量。此外,中国钢材消费的飞速增长极大地依赖于进口钢材。中国仍在进口高质量的薄板产品。相反,印度提高产量的长期雄伟计划中设想增加的产量中25%是用来出口的。 考虑到近来铁矿石价格的飙升,印度拥有铁矿的钢材生产商完全能够在低成本投入的基础上提高出口量。然而,铁矿石广泛分布于地球表面,长期来说,发现新的铁矿将会破坏目前由于印度国内铁矿石矿藏的比较优势。另外,像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一样,从印度的钢材出口虽然上涨,但大部分局限于所谓的商品出口。要生产像汽车面板这样的高质量钢材产品,还需要多年经验的积累以及大量的额外资金投入。2005年日本和几个欧洲国家钢材生产商所获得的高额利润表明,高质量产品的溢价可以抵消要支付的膨胀的铁矿石、炼焦煤以及运费成本。 全球钢材需求及贸易,1999/2000—2004/2005 1999/2000年消费预测与实际消费的比较。如果我们回顾以往这些年所做的钢材市场预测,“人无完人,孰能无过。”这句古老的格言是再真实不过了。这些预测所犯的共同的严重错误是未能料想到中国需求和产出的巨大增长。请看下面的两个例子: (1)在其年会上,国际钢铁协会发布了全球以及主要钢材消费地区及国家未来五到六年的钢材消费预测。2000年秋公布的预测比当年的实际消费略低,与2001年的实际消费量持平,比2005年的实际消费量要少1.5亿吨。按区域来看,这一预测也低估了独联体国家以及中东国家的需求。国际钢铁协会曾预测2005年消费量(指的是钢材产品)将达到1.65亿吨,包含中国在内,但是,实际数字接近2.9亿吨,相差了1.25亿吨。 (2)2000年7月,钢铁信息咨询机构世界钢动态公司公布,2005年中国(以及北朝鲜)成品钢材的消费预计将达1.325亿吨。按照国际钢铁协会的说法,当时北朝鲜的钢材消费不足50万吨,这样计算可知中国的消费量为1.32亿吨,远低于国际钢铁协会给出的数字。这也再次表明,在对中国的预测上,自认为处于领先地位的观察家们离预测的目标差了很大一截。 展望鉴于以上的情况,我们将尽量避免在对今后五年的全球消费的展望中涉及任何数字。我们的总体预测是全球钢材消费和产出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但要比近年来的速度放缓。另外,就钢材市场本身而言,仅观察趋势很难做一个五年的短期可靠预测。主要是因为钢材需求的周期性,像之前指出的,这一周期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钢材使用者、分销商和服务中心库存的显著变动的影响。不幸的是,这些波动的发生时间并不能被准确预知。 展望今后五年中,世界钢材贸易量将稳步增长,预计增幅略大于3000万吨。然而,这一增长将减少三分之一,如果计算时不包括扩大后的欧盟内部钢材贸易。贸易/消费比率将继续保持25%的水平,或者稍低于此水平,如果排除扩大后的欧盟内部钢材贸易。 中国钢材贸易的世界影响力如前所述,中国钢材产能的迅速形成并没有导致泛滥其他钢材生产国市场的出口浪潮。尽管诸多带钢厂仍在建设中,中国薄板的出口于2004年增加了三倍,2005年又有进一步增加,这引起了包括日本在内的东南亚国家的关注。到目前为止,中国的薄板贸易仍有1500万吨的赤字,虽然2005年的赤字要低于2004年,并且只有2003年的一半。总的来说,中国在扁平材方面的赤字并不能使这些产品的未来进口国放心。同样地,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也在增长。就标准输油管这一品种而言,美国生产商根据贸易法案(该法案专门针对从中国的进口)的421.条款提出了贸易诉讼。然而,布什总统拒绝对这些进口强加配额,尽管这在贸易法案中是允许的。我们认为,中美之间热轧薄板价格的巨大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从中国出口到美国市场的增加。 回顾以往数据,展望未来需求虽然我们并不能信心十足地预知未来,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观察需求和供应两方面来得出市场的走向。具体包括近期发展、当前形势以及引起重大变化的任何因素。某些因素可以暗示市场的未来走向,更加重要的是,可以暗示这一走向对整体钢材贸易的未来特别是专业化的国际贸易商意味着什么。 因果关系链开始于需求证明这一点的例子有很多,但只选择一个就够了。2004年到2005年间,需求奇高使得世界许多地区的钢材生产商以惊人的速度提升价格。钢材的高需求和高价格又使得采矿公司过度提高铁矿石和炼焦煤的价格。然而,如果不是当时强大的钢材市场,任何大幅度提高原材料价格的尝试都将以失败告终。可能肯定的是,钢材生产商更愿意颠倒起因一结果的次序。在他们的声明中,总是将较高的钢材价格归因于材料和能源价格的上涨,而不考虑是他们试图将价格在成本提高前提升,以将其利润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换句话说,钢材生产商和采矿公司的巨额收入都得益于近年来全球钢材消费的显著增长,这一增长是由中国对钢材的无限需求促成的。 全球钢材市场的供应变化 1997年的秋天,一些东南亚国家遭遇了一场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经济发展并最终影响了钢材的消费。由于急需现金周转,他们不顾一切地开始大量出口到美国、欧盟和其他地区。迫于前苏联(多年来,前苏联国家致力于恢复其大型钢厂的产能)的钢材生产商的日益增加的压力,同样的市场也出现了。 美国钢铁产业合并的典型案例。美国的联合钢铁企业已经处于财务不稳定的状态,原因包括来自大量在建短流程钢厂的激烈竞争以及许多与员工相关的障碍。这其中,最主要的是所谓的遗留成本,比如大量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和医疗费用。另外,运行费用也因为严格的工会工作制度和大量的工作分类而增加。 1999年和2000年,受大量钢材的支撑,美国钢厂的产品成交量以及半成品钢材(由美国钢厂加工成成品钢材)的进口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不过,价格下降了,部分是由短流程钢厂产能的快速扩大造成的。但总体而言,价格的下降是因为一些联合生产商——急需资金周转——开始互相挤压直到某些生产商被迫破产。同时,进口发挥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作用,填补了美国钢材需求和其国内生产力不足之间的缺口。这与美国市场上的价格下跌没有关系。 详细提及这一案例的原因是因为破产为美国钢铁产业的合并中大量的合并以及成本的猛然下降创造了条件。成本的节省是有代价的,包括现在和以往钢铁产业工人的利益以及对破产钢铁企业将其未完成的职工养老金债务转移到的共同基金做出贡献的美国其他产业的利益。 产业合并如何帮助稳定价格?高需求和近来的产业合并是2004年美国以及其他地区的钢材生产商可以大幅度提高价格的关键因素。随后的那一年,新合并的钢铁产业设法防止价格在2005年中期疲软市场中急速下跌。对于由高度集中的工业部门卖出的产品,包括回火中厚板、大型材、硅板坯和某些管材产品,价格全年保持强劲。 钢材生产商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他们任何时候都无法控制钢材采购商的需求量。对钢材的需求很不稳定而且不可预知。即使是市场需求与供应量之间的微小差距都会导致价格的不稳定。在需求稳定时对市场投放额外的量将会使价格(和供应商的利润)大幅下跌。相反,在需求稳定时保留一些数量不投放市场会提高价格以及供应商的收入。 库存能够缓冲价格波动造成的影响。但是,如果经销商和钢材消费者错误判断了疲软市场的持续时间,他们就会惊慌并因为将库存投放市场而加剧价格的下滑。解决价格的重复不稳定的妙方就是高度的产业合并。当主要的生产商联合将综合销售量调整到市场的需求量水平,价格的不稳定性将被消除。这不仅要求高度的产业集中,而且是要求销售商有丰富的经验并且相互信任。 在一个高速扩张的市场里,消费者对钢材有额外需求,保持价格稳定——甚至是保持稳步上升—一将不需要技巧和外交能力。但是稳定物价在市场低迷时期将不再稳定。在疲软的市场中,主要的销售商不仅需要由于需求的减少降低自己的销售量,而且需要留出一定额度便于边际生产者提高产量。并且,他们还需进一步减少销售量以补偿几个月前市场活跃时预订进口的延迟。困难在于所有销售商要根据需求的波动迅速调整总体供应量。 普遍的钢铁产业合并 如前所述,大型钢铁企业间合并的主要目的是应用数量法则达到价格的稳定。在紧随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的损失惨重的价格变动以后,欧洲和美国的钢材生产商终于认识到,激烈的价格战将对他们的收入产生极严重的负面效应。这两个地区的有作为的企业家意识到想要控制价格的唯一途径就是高度的产业集中(或合并)。 美国 由于沉重的社会成本、繁琐的工作制度以及来自短流程钢厂的有力竞争,几家联合公司走向了破产。一个国外的金融家从这次危机中看到了机遇。他成功地以低价收购了破产公司的资产,并且通过摆脱大部分的社会义务和工会工作制度大幅度减少了经营成本。米塔尔(MittalSteel)在世界各地都有其经营的钢铁厂,并且已经控制了位于芝加哥东部的内陆钢厂(InlandSteel)后来完全收购了由这位金融家组合的国际钢铁集团(ISG)的全部。同样地,美钢联(USS)与工会协商大幅降低成本。未组织工会的纽柯(Nucor)并购了一些美国的短流程钢厂。盖尔道(Gerdau),本部在巴西的一家大型长材和半成品钢材的生产商也采取了同样的做法。结果是两到三家主要生产商控制了美国钢铁输出总量中从热轧卷板到钢筋的每一种主要产品类别的75%到90%。 欧盟 不佳的市场条件和较低的利润率促使法国、西班牙、比利时和卢森堡的主要扁平材生产企业合并组成了欧洲钢铁巨人阿赛洛(Arcelor)。在米塔尔(Mittal)收购了国际钢铁集团(ISG)之前,阿赛洛一直是世界最大的钢材生产商。阿赛洛通过控制巴西长材公司BelgoMineira并于1998年收购半成品以及热轧卷材的大型生产商(图巴朗)CST和专业生产商Acesita,一举成为巴西最大的钢材生产商。在德国,合并的结果是产生了蒂森克虏伯(ThyssenKrupp)。一些先前由联合公司控制的法国和德国长材生产商被卖给意大利的短流程钢厂,其他卖给了米塔尔(Mittal)。 其他地区 日本和巴西也发生了大型的并购,结果是这两个国家内出现了两个主导扁平材市场的大型钢材生产商。许多东欧国家的钢铁产业被国外商家收购,以米塔尔(Mittal)为首,还包括美钢联(USS),俄罗斯和意大利的公司。在大部分的长材市场上,包括型材和铁轨,日本、欧盟和巴西的产业都出现了同样的集中化。前面提及的巴西Gerdau公司不仅收购了美国的长材厂,还包括加拿大、南美和欧盟的长材厂。目前,长材主要由短流程钢厂生产。发达国家的大部分联合钢厂(除了米塔尔)撤销了长材生产部门,专门生产高质量板材。在巴西,阿塞洛一家控制了扁平材和长材市场的大部分份额。 国际合并和财团 在历史上,钢铁生产被认为是涉及国家利益的。跨国界的钢铁投资、收购和合并仍然是外国钢材生产商和投资者的禁忌。然而,也有例外。85年前,卢森堡的Arbed投资了巴西MinasGerais州的一个钢铁厂,生产线材和盘条。在20世纪50年代,德国的管材专家Mannesmann在同一个州建造了一个钢管厂,意大利的得兴(Techint)在阿根廷和墨西哥建造了无缝管和焊管厂。随后的10年中,德国短流程的先驱WillyKorf在巴西、美国和特立尼达岛修建了短流程钢厂的同时,新日铁(NipponSteel)和川崎在巴西投资了联合钢铁企业。印度的L.Mittal于20世纪70年代在印度尼西亚建造了一家钢铁厂,并于20世纪80年代收购了WillyKorf建于特立尼达岛的Iscott线材厂。这就是收购热的开始,并最终使得米塔尔(Mittal)成为世界最大的钢铁生产商,在亚洲、非洲、欧洲(西欧和东欧)和北美都有附属钢厂。20世纪90年代,得兴将总部迁至阿根廷,控制了意大利钢管制造商Dalmine,在巴西、加拿大、日本、罗马尼亚以及委内瑞拉收购或修建了钢管制造厂。近些年来,得兴成立了Ternium财团,它是由阿根廷、墨西哥和委内瑞拉的中型钢厂联合组成的。该公司还购买了一些钢铁厂和钢铁设备制造商。 本年度,阿赛洛其在巴西的收购前面已讨论过,在对加拿大联合生产商多发斯科(Dofasco)投标中战胜德国的蒂森克虏伯,竞标成功。这家加拿大公司年产能达到500万吨,最为吸引人的是,它控制着几家大型铁矿。阿赛洛本身成为米塔尔恶意收购的对象,如果成功,米塔尔将成为历史上首个亿吨钢铁生产商。阿赛洛的一些意大利大客户已经提出他们的焦虑,并购一旦成功,他们将再也享受不到阿赛洛的长期合同的可靠性以及研发支持。米塔尔以其现货市场交易以及突然的价格变化闻名。对米塔尔而言,这次并购将要求其经营方式的巨大转变,但钢铁产业中有谁认为这家公司经不起挑战?好象不多。 亿吨钢铁企业在何种程度上能帮助稳定全球出口价格还很难预测。国际市场上定价一直以来都极富竞争性,主要归因于甩掉暂时国内盈余的“机会主义”钢铁生产商的不断进入。这些企业必须与“专注的”出口商分别开,后者是指传统的西欧和日本企业,他们保持着全球供应商的永久地位。一些拉丁美洲和东南亚的国家也加入进来,成为“1/2或3/4专注的”出口商,这一比例要看国内需求的强势。 海外钢铁投资的另一特征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早期,那时,欧洲生产商建议将钢铁生产的"热端"转移到钢铁生产资源丰富的国家去。后来全球钢铁消费的减速将这些建议划上了句号,只有一个除外,即在巴西图巴朗建造一家联合板坯厂一一由日本川崎、意大利Finsider和巴西政府的Siderbras组成的合资企业。该公司现在的名称为CST(在Arcelor控制下)。 近年来,铁矿石价格的迅猛上涨引发了在铁矿藏丰富的两个国家巴西和印度修建大规模板坯厂工程的热潮。韩国的Dongkuk、意大利的建厂商达涅利(Danieli)和巴西铁矿石生产商CVRD达成协议要在巴西北部的Ceará州修建一家以直接还原铁为基础的150万吨板坯厂。蒂森克虏伯也承诺要在里约热内卢附近的一个深海港口修建一家400万吨的板坯厂。浦项、米塔尔和塔塔也宣布将在印度一些省份修建在1000万一1200万吨范围内的更大的工程。 中国目前粗钢的产量几乎是美国的四倍,扩大后的欧盟(25个成员国)的近两倍。不幸的是,2005年产量似乎超过了需求。由于中国是世界剩余的少数几个由供求关系决定钢铁定价的地区之一,所以国内价格垂直下跌(至少到2005年秋天),利润率也陡降,并在有些情况下,甚至变为负数。 中国钢铁产业结构的另一问题是工厂位置、年代以及规模的不平衡。生产力过剩的区域处于水资源缺乏的北方,以及污染严重的河北省。同时,快速工业化的东南部,如浙江——福建——广东一带,钢铁制造的生产力。不足。由于铁路运输和船运系统不能满足扩张的钢铁工业的运输需求,钢铁企业不得不选择花费更高的卡车运输,这加重了地区间的不平衡。这不仅仅是将钢铁产品运送给较远客户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涉及到如何将原材料(铁矿石、炼焦煤和废料)从中国的生产地或港口拖运。运输量很大,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中国运输体系目前的紧张态势。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钢铁工业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考虑到中国出现的一些合并,再参考世界范围内合并的等级和公司的规模,我们可以明显看到中国还需要更多的合并。我们注意到中国的一些并购已经是跨省的,这是合并过程中的必要一步。但是,省级政府似乎是真正的掌权者,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在权限内可以更直接地控制钢材生产商的作为,并利用其法律和政治影响推动或阻挠公司的计划。 然而,这看起来又似乎合乎道理,中国将根据自己的历史和国情找出解决的办法。目前最迫切要做的可能就是缓解过去五年里一直占主导的扩张再扩张的紧张状态。在这段缓冲时间内,效率高的企业有机会巩固自己的市场地位和收入,而效益差的企业会被否定并逐渐失去财政支持,甚至是省政府的支持。生存下来的企业迟早会观察到稳定的价格对收入的积极作用。从而,这些企业将不愿再通过攻击本国市场的竞争者来将自己的销售额最大化。如果企业并没有认识到这点,报复行为就会不断发生,尤其是当两到三个竞争者结成报复联盟。这种方式可以允许20个大公司并存。他们仍然会竞争客户,但不会再像强盗似地从竞争者手中抢客户。 同时,市场上剩余的竞争对手足够多,也推动经营者进行加工程序和产品的创新。外商投资的中国钢材生产商以及以协助技术改进和产品升级为目的的参股形式都可以作为选择。这样做的结果是保持中国钢铁工业的持久活力,而不至于变得僵化,毕竟这是由三到四个大型企业长期控制市场后不可摆脱的命运。无疑,高度的产业合并也有缺点,包括决策的官僚主义,对变化的市场条件反应速度慢,也可能不能及时回应客户的需求。我们只需要观察电子产品巨人西门子、索尼和东芝在日新月异的消费产品市场上与弱小但灵活的对手竞争时表现的无力就可以明白。 欧盟和美国稳定钢铁价格的实践 将销售者看成一个集体,价格永远优先于数量。所以,主要的销售商之间发扬集体精神是很重要的。美国和欧盟的主要钢材生产商似乎在某种程度上认识到了这一点。不过,他们是否在市场下滑时能齐心协力保持价格不下跌还不得而知。 欧盟的价格规则由于2004年10个新成员国的加入受到了影响。目前美钢联、米塔尔和俄罗斯钢铁公司都加入了薄板和中厚板产品的定价过程,结果便不如扩大前明朗,那时四个大生产商控制了大部分的扁平材销售。长材市场也一样,欧盟市场上参与竞争的公司要比美国市场上多。欧盟的多数钢材产品售价比美国的低。 美国也同样面临在市场疲软时保持价格稳定的问题。其中一个原因是对原材料和能源的附加费征收体系的不一致。联合和未联合的薄板生产商采用不同的价格计算原理,最后结果往往不匹配。因此,2005年中期板坯价格的陡降就导致热轧卷材的价格猛跌,虽然板坯价格主要是影响短流程钢厂的成本。不过,某些产品线如剪切板和大型材,两到三个生产商占据了美国市场的多数份额,这些产品的价格一直保持是中国价格的两倍高的水平。 这一高于国际水平的高价引起大家的质疑,钢铁工业的合并对一国的钢铁使用部门将会产生怎样的长期影响呢?比如,美国钢铁生产商是不是将价格推得太高,对美国制造业的某些部门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伤害呢?难道美国钢铁生产商眼光短浅,只看到了下一季度的利润吗?难道他们常常提及的对服务于客户的完美“供应链”的关注只是充当大会和公共演讲内容的空泛言辞? 针对2004年对高扬的钢材价格的种种抱怨,美国钢材生产商给出的一种慷慨激昂的回应是钢铁购买者长期以来都是在生产商的损失基础上享受了低价格,现在应该由生产商来享受这种优待了,购买者只是得到了自己应得的。另一种回应提到了钢铁使用者的警告,说他们的客户拒绝接受高价格并威胁要从钢铁价格相对合理的国家购买钢铁产品。美国的钢铁生产商表示很同情使用钢铁的厂商输给国外竞争者造成的商业损失,但却将这损失归罪于国外厂商的不公平竞争。他们宣称问题的根源在于国外政府特别是中国政府所给的补贴以及对货币的操控。 幸好,2003年末201条款取消后,美国总统办公室并未答应钢铁工业要求增加贸易干涉的请求。美国国会中有相当多的人支持保护主义,所以并不能保证总统会在长时间内,甚至是下一个五年内不愿更多地保护钢铁工业。中国钢铁出口商应该充分考虑美国贸易政策的政治背景,不要突然问大量出口,以免打破自由贸易的脆弱安宁。 这些评论并不是想要警告大家。唯一的目的就是提醒大家不能放松对美国保护主义的警惕。这一领域与政治和传统是相关联的。对美国钢铁贸易的预测应该不仅仅限于趋势走向和周期性变化。还应该判断将对未来美国贸易政策产生影响的政治力量的强弱。就像在中国,对贸易的政治性有充分的了解对任何想要成功的出口商都是非常必要的。 。

  • 未来五年世界钢铁市场和贸易的发展趋势

    在第四届中国国际钢铁大会上,美国国际钢铁协会主席Davidphelps就世界钢铁市场发展趋势发表了看法。 大事件概览 市场预测通常以展望钢铁需求的趋势开始。然而,本文将首先关注我们的主要兴趣点,即全球钢铁贸易,包括未来几年的贸易量、消费份额及其在今后几年的走向。接着,我们将对过去,尤其是最近5年来的钢铁消费趋势以及中国对世界需求的影响进行探讨。第三个话题将着眼于全球钢铁市场的供应变化,特别强调钢铁工业在世界各地的产业联合问题。本文的最后一个话题将是钢铁工业的产业联合与寻求价格稳定之间的关系,欧盟和美国的经验将作为参照。 全球钢铁贸易的过去与现状全球钢铁贸易量(不包括欧盟内部贸易,包括钢铁半成品)从1950年的1300万吨迅猛增长到1974年的9000万吨。经过几年的停滞,全球钢铁贸易恢复其增长势头,到2000年时已增长到2.2亿吨。经历再次下滑之后,继续发展并于2005年突破2.5亿吨大关。欧盟内部的钢铁贸易均不计算在这些数字以内,这是因为,从贸易商的观点看来,欧盟内部的贸易与一个国家的内部贸易几乎没有什么不同。欧盟禁止任何针对联盟内部其他成员国出口的排外、歧视或实行反倾销程序。而在北美自由贸易区成员国问或其它自由贸易区成员国之间的钢铁贸易,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钢铁贸易量在成品钢材产量中所占的百分比已经从1950年的10%增加到1974年的18%,预计在2005年将进一步增加到26%。同时,国际钢铁贸易的产品结构也在慢慢发生改变。在20世纪70年代,冷轧薄板、中厚板和管材是主打产品。而目前贸易量排在第一位的是半成品钢材,热轧薄板紧随其后排在第二位,两者均将冷轧薄板和中厚板远远甩在了身后。镀锌板也同样赶超了中厚板,并且在几年后还可能赶上冷轧薄板。长材类产品尽管仍有相当的生产规模,但其在整个贸易量中所占的比例,已经从上个世纪70年代的四分之一下降到2005年的大约五分之一。 全球贸易的预期结构变化我们没有理由怀疑今后五年中,无论是钢材贸易总量还是其在全球成品钢材产量中的份额都会持续增长。然而,正如随后将详细说明的那样,大型合并的形成以及钢铁企业在世界矿石丰富的区域建造大型半成品厂都将影响独立钢铁商的作用。这些变化将会产生以下结果:首先,钢材生产商与客户间的直接贸易比例将增加;其次,在半成品交易中,企业内部转移将比通过国际交易所进行贸易出现更快速度的增长。 周期性波动多年来,无论是钢材生产还是贸易都未能稳定增长,而是经历了周期性的波动。就钢材贸易而言,长期趋势的偏离有时会被过多的贸易事件放大,这一现象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钢材表观消费量和钢材贸易量也会受到钢材生产商、服务中心以及钢材使用部门的库存量的大幅波动的影响。无需多言,这些波动也会对主流价格产生重大影响。 全球钢材消费/生产趋势详解有些时候,全球钢材产量的趋势走向是迫于强大的结构变化的压力。这样的变化在20世纪70年代的后五年发生过。主要成因是全球钢材消费的增长率猛然下跌并随后导致供应方面的严重混乱。这一下跌趋势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早期。供应商必须适应经常性的需求停滞,这就强迫主要的钢材生产商,尤其是在美国和欧洲,进行艰难的改组。幸运的是,在20世纪90年代的后五年中,全球钢材消费再次上扬,主要归功于中国经济的神奇扩张。但是1998年,由于一些东亚国家的金融危机,全球钢材市场的供应经历了一次恐慌。那些国家用出口淹没了世界市场,引发了主要进口国的防御行为。 尽管如此,全球钢产量于1999年恢复增长,虽然没有能够超越两年前已经达到的水平。2000年,产量创造了空前的纪录,随后两年中再次回落,这期间传统钢材生产区域的紧缩并未能抵消中国的快速增长。然而,在2002年后,全球产量以惊人的速度上升,中国居首位。无人相信这一速度将会保持到2007/2008后,主要原因如下:(1)如果要提高国内市场价格并且减少对国际市场的出口压力,中国的消费必须与产量持平;(2)全球主要的钢材生产资源出现紧张态势,而新资源的开发需要时间和大量的资金投入。当然,如果中国政府能够致力于消除所报道的8000万一1亿吨的低效产能,这一状况将被改变。 专题:印度钢材的未来一一消费、产出和贸易。即使全球钢材生产在以后五年中能保持2.5%一3%的适度增长速度,按历史标准计算,这也是有力的增长。这其中考虑了印度较快增长的钢材消费的可能性,相比较而言,该国过去六年中的表现平平。在钢材消费方面,印度不可能追随中国的步伐。从1999年到2005年这6年来,印度的钢材消费量从2510万吨上升到3450万吨。要在2012年达到预想的6000万吨,印度的国内经济发展必须有显著增长。即便达到这一目标,全部的增加量还是少于从这个世纪开始后每年中国钢材消费的增加量。此外,中国钢材消费的飞速增长极大地依赖于进口钢材。中国仍在进口高质量的薄板产品。相反,印度提高产量的长期雄伟计划中设想增加的产量中25%是用来出口的。 考虑到近来铁矿石价格的飙升,印度拥有铁矿的钢材生产商完全能够在低成本投入的基础上提高出口量。然而,铁矿石广泛分布于地球表面,长期来说,发现新的铁矿将会破坏目前由于印度国内铁矿石矿藏的比较优势。另外,像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一样,从印度的钢材出口虽然上涨,但大部分局限于所谓的商品出口。要生产像汽车面板这样的高质量钢材产品,还需要多年经验的积累以及大量的额外资金投入。2005年日本和几个欧洲国家钢材生产商所获得的高额利润表明,高质量产品的溢价可以抵消要支付的膨胀的铁矿石、炼焦煤以及运费成本。 全球钢材需求及贸易,1999/2000—2004/2005 1999/2000年消费预测与实际消费的比较。如果我们回顾以往这些年所做的钢材市场预测,“人无完人,孰能无过。”这句古老的格言是再真实不过了。这些预测所犯的共同的严重错误是未能料想到中国需求和产出的巨大增长。请看下面的两个例子: (1)在其年会上,国际钢铁协会发布了全球以及主要钢材消费地区及国家未来五到六年的钢材消费预测。2000年秋公布的预测比当年的实际消费略低,与2001年的实际消费量持平,比2005年的实际消费量要少1.5亿吨。按区域来看,这一预测也低估了独联体国家以及中东国家的需求。国际钢铁协会曾预测2005年消费量(指的是钢材产品)将达到1.65亿吨,包含中国在内,但是,实际数字接近2.9亿吨,相差了1.25亿吨。 (2)2000年7月,钢铁信息咨询机构世界钢动态公司公布,2005年中国(以及北朝鲜)成品钢材的消费预计将达1.325亿吨。按照国际钢铁协会的说法,当时北朝鲜的钢材消费不足50万吨,这样计算可知中国的消费量为1.32亿吨,远低于国际钢铁协会给出的数字。这也再次表明,在对中国的预测上,自认为处于领先地位的观察家们离预测的目标差了很大一截。 展望鉴于以上的情况,我们将尽量避免在对今后五年的全球消费的展望中涉及任何数字。我们的总体预测是全球钢材消费和产出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但要比近年来的速度放缓。另外,就钢材市场本身而言,仅观察趋势很难做一个五年的短期可靠预测。主要是因为钢材需求的周期性,像之前指出的,这一周期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钢材使用者、分销商和服务中心库存的显著变动的影响。不幸的是,这些波动的发生时间并不能被准确预知。 展望今后五年中,世界钢材贸易量将稳步增长,预计增幅略大于3000万吨。然而,这一增长将减少三分之一,如果计算时不包括扩大后的欧盟内部钢材贸易。贸易/消费比率将继续保持25%的水平,或者稍低于此水平,如果排除扩大后的欧盟内部钢材贸易。 中国钢材贸易的世界影响力如前所述,中国钢材产能的迅速形成并没有导致泛滥其他钢材生产国市场的出口浪潮。尽管诸多带钢厂仍在建设中,中国薄板的出口于2004年增加了三倍,2005年又有进一步增加,这引起了包括日本在内的东南亚国家的关注。到目前为止,中国的薄板贸易仍有1500万吨的赤字,虽然2005年的赤字要低于2004年,并且只有2003年的一半。总的来说,中国在扁平材方面的赤字并不能使这些产品的未来进口国放心。同样地,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也在增长。就标准输油管这一品种而言,美国生产商根据贸易法案(该法案专门针对从中国的进口)的421.条款提出了贸易诉讼。然而,布什总统拒绝对这些进口强加配额,尽管这在贸易法案中是允许的。我们认为,中美之间热轧薄板价格的巨大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从中国出口到美国市场的增加。 回顾以往数据,展望未来需求虽然我们并不能信心十足地预知未来,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观察需求和供应两方面来得出市场的走向。具体包括近期发展、当前形势以及引起重大变化的任何因素。某些因素可以暗示市场的未来走向,更加重要的是,可以暗示这一走向对整体钢材贸易的未来特别是专业化的国际贸易商意味着什么。 因果关系链开始于需求证明这一点的例子有很多,但只选择一个就够了。2004年到2005年间,需求奇高使得世界许多地区的钢材生产商以惊人的速度提升价格。钢材的高需求和高价格又使得采矿公司过度提高铁矿石和炼焦煤的价格。然而,如果不是当时强大的钢材市场,任何大幅度提高原材料价格的尝试都将以失败告终。可能肯定的是,钢材生产商更愿意颠倒起因一结果的次序。在他们的声明中,总是将较高的钢材价格归因于材料和能源价格的上涨,而不考虑是他们试图将价格在成本提高前提升,以将其利润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换句话说,钢材生产商和采矿公司的巨额收入都得益于近年来全球钢材消费的显著增长,这一增长是由中国对钢材的无限需求促成的。 全球钢材市场的供应变化 1997年的秋天,一些东南亚国家遭遇了一场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经济发展并最终影响了钢材的消费。由于急需现金周转,他们不顾一切地开始大量出口到美国、欧盟和其他地区。迫于前苏联(多年来,前苏联国家致力于恢复其大型钢厂的产能)的钢材生产商的日益增加的压力,同样的市场也出现了。 美国钢铁产业合并的典型案例。美国的联合钢铁企业已经处于财务不稳定的状态,原因包括来自大量在建短流程钢厂的激烈竞争以及许多与员工相关的障碍。这其中,最主要的是所谓的遗留成本,比如大量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和医疗费用。另外,运行费用也因为严格的工会工作制度和大量的工作分类而增加。 1999年和2000年,受大量钢材的支撑,美国钢厂的产品成交量以及半成品钢材(由美国钢厂加工成成品钢材)的进口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不过,价格下降了,部分是由短流程钢厂产能的快速扩大造成的。但总体而言,价格的下降是因为一些联合生产商——急需资金周转——开始互相挤压直到某些生产商被迫破产。同时,进口发挥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作用,填补了美国钢材需求和其国内生产力不足之间的缺口。这与美国市场上的价格下跌没有关系。 详细提及这一案例的原因是因为破产为美国钢铁产业的合并中大量的合并以及成本的猛然下降创造了条件。成本的节省是有代价的,包括现在和以往钢铁产业工人的利益以及对破产钢铁企业将其未完成的职工养老金债务转移到的共同基金做出贡献的美国其他产业的利益。 产业合并如何帮助稳定价格?高需求和近来的产业合并是2004年美国以及其他地区的钢材生产商可以大幅度提高价格的关键因素。随后的那一年,新合并的钢铁产业设法防止价格在2005年中期疲软市场中急速下跌。对于由高度集中的工业部门卖出的产品,包括回火中厚板、大型材、硅板坯和某些管材产品,价格全年保持强劲。 钢材生产商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他们任何时候都无法控制钢材采购商的需求量。对钢材的需求很不稳定而且不可预知。即使是市场需求与供应量之间的微小差距都会导致价格的不稳定。在需求稳定时对市场投放额外的量将会使价格(和供应商的利润)大幅下跌。相反,在需求稳定时保留一些数量不投放市场会提高价格以及供应商的收入。 库存能够缓冲价格波动造成的影响。但是,如果经销商和钢材消费者错误判断了疲软市场的持续时间,他们就会惊慌并因为将库存投放市场而加剧价格的下滑。解决价格的重复不稳定的妙方就是高度的产业合并。当主要的生产商联合将综合销售量调整到市场的需求量水平,价格的不稳定性将被消除。这不仅要求高度的产业集中,而且是要求销售商有丰富的经验并且相互信任。 在一个高速扩张的市场里,消费者对钢材有额外需求,保持价格稳定——甚至是保持稳步上升—一将不需要技巧和外交能力。但是稳定物价在市场低迷时期将不再稳定。在疲软的市场中,主要的销售商不仅需要由于需求的减少降低自己的销售量,而且需要留出一定额度便于边际生产者提高产量。并且,他们还需进一步减少销售量以补偿几个月前市场活跃时预订进口的延迟。困难在于所有销售商要根据需求的波动迅速调整总体供应量。 普遍的钢铁产业合并 如前所述,大型钢铁企业间合并的主要目的是应用数量法则达到价格的稳定。在紧随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的损失惨重的价格变动以后,欧洲和美国的钢材生产商终于认识到,激烈的价格战将对他们的收入产生极严重的负面效应。这两个地区的有作为的企业家意识到想要控制价格的唯一途径就是高度的产业集中(或合并)。 美国 由于沉重的社会成本、繁琐的工作制度以及来自短流程钢厂的有力竞争,几家联合公司走向了破产。一个国外的金融家从这次危机中看到了机遇。他成功地以低价收购了破产公司的资产,并且通过摆脱大部分的社会义务和工会工作制度大幅度减少了经营成本。米塔尔(MittalSteel)在世界各地都有其经营的钢铁厂,并且已经控制了位于芝加哥东部的内陆钢厂(InlandSteel)后来完全收购了由这位金融家组合的国际钢铁集团(ISG)的全部。同样地,美钢联(USS)与工会协商大幅降低成本。未组织工会的纽柯(Nucor)并购了一些美国的短流程钢厂。盖尔道(Gerdau),本部在巴西的一家大型长材和半成品钢材的生产商也采取了同样的做法。结果是两到三家主要生产商控制了美国钢铁输出总量中从热轧卷板到钢筋的每一种主要产品类别的75%到90%。 欧盟 不佳的市场条件和较低的利润率促使法国、西班牙、比利时和卢森堡的主要扁平材生产企业合并组成了欧洲钢铁巨人阿赛洛(Arcelor)。在米塔尔(Mittal)收购了国际钢铁集团(ISG)之前,阿赛洛一直是世界最大的钢材生产商。阿赛洛通过控制巴西长材公司BelgoMineira并于1998年收购半成品以及热轧卷材的大型生产商(图巴朗)CST和专业生产商Acesita,一举成为巴西最大的钢材生产商。在德国,合并的结果是产生了蒂森克虏伯(ThyssenKrupp)。一些先前由联合公司控制的法国和德国长材生产商被卖给意大利的短流程钢厂,其他卖给了米塔尔(Mittal)。 其他地区 日本和巴西也发生了大型的并购,结果是这两个国家内出现了两个主导扁平材市场的大型钢材生产商。许多东欧国家的钢铁产业被国外商家收购,以米塔尔(Mittal)为首,还包括美钢联(USS),俄罗斯和意大利的公司。在大部分的长材市场上,包括型材和铁轨,日本、欧盟和巴西的产业都出现了同样的集中化。前面提及的巴西Gerdau公司不仅收购了美国的长材厂,还包括加拿大、南美和欧盟的长材厂。目前,长材主要由短流程钢厂生产。发达国家的大部分联合钢厂(除了米塔尔)撤销了长材生产部门,专门生产高质量板材。在巴西,阿塞洛一家控制了扁平材和长材市场的大部分份额。 国际合并和财团 在历史上,钢铁生产被认为是涉及国家利益的。跨国界的钢铁投资、收购和合并仍然是外国钢材生产商和投资者的禁忌。然而,也有例外。85年前,卢森堡的Arbed投资了巴西MinasGerais州的一个钢铁厂,生产线材和盘条。在20世纪50年代,德国的管材专家Mannesmann在同一个州建造了一个钢管厂,意大利的得兴(Techint)在阿根廷和墨西哥建造了无缝管和焊管厂。随后的10年中,德国短流程的先驱WillyKorf在巴西、美国和特立尼达岛修建了短流程钢厂的同时,新日铁(NipponSteel)和川崎在巴西投资了联合钢铁企业。印度的L.Mittal于20世纪70年代在印度尼西亚建造了一家钢铁厂,并于20世纪80年代收购了WillyKorf建于特立尼达岛的Iscott线材厂。这就是收购热的开始,并最终使得米塔尔(Mittal)成为世界最大的钢铁生产商,在亚洲、非洲、欧洲(西欧和东欧)和北美都有附属钢厂。20世纪90年代,得兴将总部迁至阿根廷,控制了意大利钢管制造商Dalmine,在巴西、加拿大、日本、罗马尼亚以及委内瑞拉收购或修建了钢管制造厂。近些年来,得兴成立了Ternium财团,它是由阿根廷、墨西哥和委内瑞拉的中型钢厂联合组成的。该公司还购买了一些钢铁厂和钢铁设备制造商。 本年度,阿赛洛其在巴西的收购前面已讨论过,在对加拿大联合生产商多发斯科(Dofasco)投标中战胜德国的蒂森克虏伯,竞标成功。这家加拿大公司年产能达到500万吨,最为吸引人的是,它控制着几家大型铁矿。阿赛洛本身成为米塔尔恶意收购的对象,如果成功,米塔尔将成为历史上首个亿吨钢铁生产商。阿赛洛的一些意大利大客户已经提出他们的焦虑,并购一旦成功,他们将再也享受不到阿赛洛的长期合同的可靠性以及研发支持。米塔尔以其现货市场交易以及突然的价格变化闻名。对米塔尔而言,这次并购将要求其经营方式的巨大转变,但钢铁产业中有谁认为这家公司经不起挑战?好象不多。 亿吨钢铁企业在何种程度上能帮助稳定全球出口价格还很难预测。国际市场上定价一直以来都极富竞争性,主要归因于甩掉暂时国内盈余的“机会主义”钢铁生产商的不断进入。这些企业必须与“专注的”出口商分别开,后者是指传统的西欧和日本企业,他们保持着全球供应商的永久地位。一些拉丁美洲和东南亚的国家也加入进来,成为“1/2或3/4专注的”出口商,这一比例要看国内需求的强势。 海外钢铁投资的另一特征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早期,那时,欧洲生产商建议将钢铁生产的"热端"转移到钢铁生产资源丰富的国家去。后来全球钢铁消费的减速将这些建议划上了句号,只有一个除外,即在巴西图巴朗建造一家联合板坯厂一一由日本川崎、意大利Finsider和巴西政府的Siderbras组成的合资企业。该公司现在的名称为CST(在Arcelor控制下)。 近年来,铁矿石价格的迅猛上涨引发了在铁矿藏丰富的两个国家巴西和印度修建大规模板坯厂工程的热潮。韩国的Dongkuk、意大利的建厂商达涅利(Danieli)和巴西铁矿石生产商CVRD达成协议要在巴西北部的Ceará州修建一家以直接还原铁为基础的150万吨板坯厂。蒂森克虏伯也承诺要在里约热内卢附近的一个深海港口修建一家400万吨的板坯厂。浦项、米塔尔和塔塔也宣布将在印度一些省份修建在1000万一1200万吨范围内的更大的工程。 中国目前粗钢的产量几乎是美国的四倍,扩大后的欧盟(25个成员国)的近两倍。不幸的是,2005年产量似乎超过了需求。由于中国是世界剩余的少数几个由供求关系决定钢铁定价的地区之一,所以国内价格垂直下跌(至少到2005年秋天),利润率也陡降,并在有些情况下,甚至变为负数。 中国钢铁产业结构的另一问题是工厂位置、年代以及规模的不平衡。生产力过剩的区域处于水资源缺乏的北方,以及污染严重的河北省。同时,快速工业化的东南部,如浙江——福建——广东一带,钢铁制造的生产力。不足。由于铁路运输和船运系统不能满足扩张的钢铁工业的运输需求,钢铁企业不得不选择花费更高的卡车运输,这加重了地区间的不平衡。这不仅仅是将钢铁产品运送给较远客户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涉及到如何将原材料(铁矿石、炼焦煤和废料)从中国的生产地或港口拖运。运输量很大,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中国运输体系目前的紧张态势。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钢铁工业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考虑到中国出现的一些合并,再参考世界范围内合并的等级和公司的规模,我们可以明显看到中国还需要更多的合并。我们注意到中国的一些并购已经是跨省的,这是合并过程中的必要一步。但是,省级政府似乎是真正的掌权者,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在权限内可以更直接地控制钢材生产商的作为,并利用其法律和政治影响推动或阻挠公司的计划。 然而,这看起来又似乎合乎道理,中国将根据自己的历史和国情找出解决的办法。目前最迫切要做的可能就是缓解过去五年里一直占主导的扩张再扩张的紧张状态。在这段缓冲时间内,效率高的企业有机会巩固自己的市场地位和收入,而效益差的企业会被否定并逐渐失去财政支持,甚至是省政府的支持。生存下来的企业迟早会观察到稳定的价格对收入的积极作用。从而,这些企业将不愿再通过攻击本国市场的竞争者来将自己的销售额最大化。如果企业并没有认识到这点,报复行为就会不断发生,尤其是当两到三个竞争者结成报复联盟。这种方式可以允许20个大公司并存。他们仍然会竞争客户,但不会再像强盗似地从竞争者手中抢客户。 同时,市场上剩余的竞争对手足够多,也推动经营者进行加工程序和产品的创新。外商投资的中国钢材生产商以及以协助技术改进和产品升级为目的的参股形式都可以作为选择。这样做的结果是保持中国钢铁工业的持久活力,而不至于变得僵化,毕竟这是由三到四个大型企业长期控制市场后不可摆脱的命运。无疑,高度的产业合并也有缺点,包括决策的官僚主义,对变化的市场条件反应速度慢,也可能不能及时回应客户的需求。我们只需要观察电子产品巨人西门子、索尼和东芝在日新月异的消费产品市场上与弱小但灵活的对手竞争时表现的无力就可以明白。 欧盟和美国稳定钢铁价格的实践 将销售者看成一个集体,价格永远优先于数量。所以,主要的销售商之间发扬集体精神是很重要的。美国和欧盟的主要钢材生产商似乎在某种程度上认识到了这一点。不过,他们是否在市场下滑时能齐心协力保持价格不下跌还不得而知。 欧盟的价格规则由于2004年10个新成员国的加入受到了影响。目前美钢联、米塔尔和俄罗斯钢铁公司都加入了薄板和中厚板产品的定价过程,结果便不如扩大前明朗,那时四个大生产商控制了大部分的扁平材销售。长材市场也一样,欧盟市场上参与竞争的公司要比美国市场上多。欧盟的多数钢材产品售价比美国的低。 美国也同样面临在市场疲软时保持价格稳定的问题。其中一个原因是对原材料和能源的附加费征收体系的不一致。联合和未联合的薄板生产商采用不同的价格计算原理,最后结果往往不匹配。因此,2005年中期板坯价格的陡降就导致热轧卷材的价格猛跌,虽然板坯价格主要是影响短流程钢厂的成本。不过,某些产品线如剪切板和大型材,两到三个生产商占据了美国市场的多数份额,这些产品的价格一直保持是中国价格的两倍高的水平。 这一高于国际水平的高价引起大家的质疑,钢铁工业的合并对一国的钢铁使用部门将会产生怎样的长期影响呢?比如,美国钢铁生产商是不是将价格推得太高,对美国制造业的某些部门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伤害呢?难道美国钢铁生产商眼光短浅,只看到了下一季度的利润吗?难道他们常常提及的对服务于客户的完美“供应链”的关注只是充当大会和公共演讲内容的空泛言辞? 针对2004年对高扬的钢材价格的种种抱怨,美国钢材生产商给出的一种慷慨激昂的回应是钢铁购买者长期以来都是在生产商的损失基础上享受了低价格,现在应该由生产商来享受这种优待了,购买者只是得到了自己应得的。另一种回应提到了钢铁使用者的警告,说他们的客户拒绝接受高价格并威胁要从钢铁价格相对合理的国家购买钢铁产品。美国的钢铁生产商表示很同情使用钢铁的厂商输给国外竞争者造成的商业损失,但却将这损失归罪于国外厂商的不公平竞争。他们宣称问题的根源在于国外政府特别是中国政府所给的补贴以及对货币的操控。 幸好,2003年末201条款取消后,美国总统办公室并未答应钢铁工业要求增加贸易干涉的请求。美国国会中有相当多的人支持保护主义,所以并不能保证总统会在长时间内,甚至是下一个五年内不愿更多地保护钢铁工业。中国钢铁出口商应该充分考虑美国贸易政策的政治背景,不要突然问大量出口,以免打破自由贸易的脆弱安宁。 这些评论并不是想要警告大家。唯一的目的就是提醒大家不能放松对美国保护主义的警惕。这一领域与政治和传统是相关联的。对美国钢铁贸易的预测应该不仅仅限于趋势走向和周期性变化。还应该判断将对未来美国贸易政策产生影响的政治力量的强弱。就像在中国,对贸易的政治性有充分的了解对任何想要成功的出口商都是非常必要的。 。

  • 对我国铁矿石原料供应的展望及思考

    (2) 利用进口铁矿石面临的问题 预测表明,我国铁矿石对外依存度继续上升,进口铁矿石对国内钢铁工业的影响程度也在扩大国际铁矿资源是丰富的,但利用国外铁矿资源也面临挑战,主要是:1) 世界铁矿产业集中度在增强CVRD、BHP和RIO TINTO三大公司铁矿石海运贸易量占世界铁矿石贸易量的50-55%,North Ltd、Camei公司和Ferteco公司也有与其他公司合并的趋势。

  • 矿石价格大战硝烟弥漫 钢铁暴利时代或将终结

    供货方立场也一致,以巴西CVRD、澳大利亚力拓集团和必和必拓(BHP)为代表的供应方认为,铁矿石2006年将与今年一样供应紧张,因此价格应在2005年的基础上继续上涨目前供需两方的区别是:需方说是“供过于求”,供方则坚持“供不应求” 目前,影响中国在谈判中的话语权的因素是:国外三家大公司控制着全球铁矿石贸易80%的市场,因此掌握着铁矿石价格的话语权;国内企业的集中度太低,在谈判时无法形成合力。

  • 10月27日行业随笔

    莱钢负责人近日表示阿塞洛已放弃了对其控股权的争夺冶金煤方面,9月末我国全社会煤炭库存量达到1.35亿吨,比年初增长30%矿石方面,目前影响我国在铁矿石谈判中的话语权的因素是:国外三家大公司控制着全球铁矿石贸易80%的市场;国内企业的集中度太低钢厂方面,重钢近日表示接受钢协第四季度减产5%的决定,并且还将恢复和实行板材按季、按双月定价,长材按月定价的办法日前鞍山市发蓝钢带公司的高强度精密包装用带钢自动生产线正式投产,年产高强度精密包装用钢带6万吨。

  • 10月27日行业随笔

    莱钢负责人近日表示阿塞洛已放弃了对其控股权的争夺冶金煤方面,9月末我国全社会煤炭库存量达到1.35亿吨,比年初增长30%矿石方面,目前影响我国在铁矿石谈判中的话语权的因素是:国外三家大公司控制着全球铁矿石贸易80%的市场;国内企业的集中度太低钢厂方面,重钢近日表示接受钢协第四季度减产5%的决定,并且还将恢复和实行板材按季、按双月定价,长材按月定价的办法日前鞍山市发蓝钢带公司的高强度精密包装用带钢自动生产线正式投产,年产高强度精密包装用钢带6万吨。

  • 世界矿产开采业步入重组运作

    这三大公司总生产规模为35540万吨而世界铁矿石总产量约为10亿吨,贸易量为4.4亿吨-4.5亿吨这三家企业将控制世界铁矿石贸易量的80% 国外铁矿企业为了提高企业效益,实施矿产品深加工,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很多矿山企业在矿山或海港兴建球团厂,生产球团矿或进一步生产直接还原铁俄罗斯的科斯托穆克什采选公司建有球团厂,年产球团矿900万吨。

点击加载更多
分类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0~9 符号

收起